科迦寺

科迦寺

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科迦,系藏語“定居”之意。996年由大譯師仁欽桑布創建。科迦村以寺為中心建造,呈東西向布局。據記載,先有科迦寺後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科迦寺
  •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區
  • 氣候類型:屬高原亞寒帶乾旱氣候
  • 開放時間:9:00-16:00
  • 門票價格:30
  • 修建人:大譯師仁欽桑布
  • 始建於:公元996年
基本簡介,歷史傳說,寺廟文物,僧侶傳奇,仁欽桑布,阿底峽,巴桑,民俗文化,科迦寺佛事,科迦村的男人節,地理氣候,相關傳說,

基本簡介

科迦寺是普蘭縣大寺,歷史悠久,在當地享有盛名,每年都有阿里地區札達、噶爾等縣及境外尼泊爾的信徒前來朝拜。“文革”期間,寺院文物、建築遭到嚴重破壞,部分建築被毀,殿內塑像、壁畫受損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後,對古建築陸續進行維修,修復了瑪尼拉康等建築。2001年6月25日,科迦寺作為公元996年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科迦寺主要建築為覺康和百柱殿,兩殿呈“L”形布置。覺康位於寺南部,面朝北;百柱殿位於寺西部,面朝東。兩殿前有空間不大的廣場,廣場中部有水井、高大的塔欽和香爐,廣場四周的牆壁上建牆廊,置瑪尼筒,是該寺進行宗教活動、民間慶典活動的聚集地。寺廟建築周圍還有轉經道。
科伽寺科伽寺

歷史傳說

覺康 即釋迦殿,是僧眾聚集頌經的場所。覺康由廊院、門廊和殿身三部分組成。廊院、門廊體量較小,殿身體量巨大。覺康外牆均飾紅色,頂部裝飾邊瑪草。整個殿堂外觀和諧,氣勢莊嚴。①廊院。位於覺康最南部,20世紀80年代末增建。廊院由後建迴廊與大殿門廊共同圍成。廊院北側牆壁正中設門,門兩側懸挑鬥拱,在門上方形成凸出的屋檐。這種建築形式是衛藏地區的常用手法。院內東西兩側及門的兩邊均為內廊,計6間,廊下設有藏床和卡墊,供人們休息。②門廊。由門外敞廊和門內過廳組成。敞廊的柱、托木、梁等均有彩繪,顏色以藍綠色為主。條形門廳內無陳設。③殿身。平面呈多邊“亞”字形,表示密宗的曼陀羅。左右沿南北軸線對稱,前後不對稱,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1. 9米。殿身大門設於殿北牆正中,通高3米,寬2. 3米。大門為對開4扇板門,上有門銜、門環、銅包葉等飾物。進入大門是平面呈“凸”字形的經堂,南北長25米,東西寬8.4米。扇面牆呈“U”形,與三面邊牆間形成轉經通道。扇面牆內側佛台供塑像3尊,均立像,戴冠,通身飾金。兩側面的扇面牆上均繪有壁畫,殿身兩側牆壁布滿直通屋頂的經書櫃。自覺康東側的露天台階可達二層。二層房屋大致呈天井式布局,中央是露天庭院,四周環以裙房。底層天窗的上方建有進深2間、面闊3間的小室。二層北側、東西兩側各有狹長形的小室與中部6間大房相通,南端有小室3間與敞廊相通。從布局看,二層是聽經、辯經的場所。
科伽寺·釋迦殿科伽寺·釋迦殿
百柱殿 藏文名“嘎加拉康”。百柱殿體量較大,系由多座殿堂和生活用房組合而成的複合建築。據記載,百柱殿是科迦寺最早建造的大殿,殿內遺存構件、壁畫等尚能看出早期建築的痕跡,但殿堂後期改建較多。該殿已較少使用,僅二層僧舍、伙房仍在使用,主要的聚會、頌經場所已移至覺康殿內。百柱殿是科迦寺重要的建築,為該寺主殿。百柱殿外牆為磚紅色,上部以厚重的邊瑪草裝飾檐口。殿平面呈多邊“亞”字形,沿東西軸線基本對稱。殿南北寬33.5米,東西長41.9米。首層平面的布局為早期的中央大殿環以小殿的形式。①主殿大門。大門洞口高3.6米寬3.48米;門框、門檻圍成的門口高2.23米,寬1.59米。門框、門楣雕刻精美,構造複雜,是價值極高的建築藝術品。大門門框、門楣均設多層裝飾,層層遞收,上部雕刻有花草、獸鳥、佛像、人物故事、佛龕建築等。門框、門楣的雕塑形式,特別是獅面及各種神龕表現的柱式、花紋圖案,反映出佛龕或窟的外觀,模仿了印度或尼泊爾的佛教建築。據歷史記載,藏傳佛教後弘期,阿里許多僧眾赴印度、尼泊爾留學時,帶回許多當地的工匠進阿里營建寺廟,該大門即是當時交流的產物。②底層大殿。百柱殿中心,東西向7柱,南北向4柱,共28柱,室內東西長19.8米,南北寬13.2米。室內為片石地面,殿內原供佛像無存。天窗後牆上繪有壁畫,題材為釋迦牟尼及兩弟子、羅漢及兩高僧。中央大殿的其他壁畫為20世紀80年代重繪。③南側殿堂。藏文名“橋居拉康”,位於中央大殿後腰部,北向開門。室內面闊9.5米,進深7.6米。殿堂南北向柱3根,東西向柱4根,共用柱12根。殿堂東牆及南牆下有供台。殿內牆面殘留有壁畫,主繪結禪定印、跏趺坐佛及二侍衛菩薩和多位佛母,周圍環以小像。在殿西北角殘牆上有壁畫,壁畫風格與古格王國都城遺址、托林寺十分相似。④北側殿堂。藏文名“桑吉拉康”。與南側殿堂對稱布置於中央大殿北側後腰,空間尺度與南側殿堂基本一致,殿北牆下有供台,殿內無壁畫。
科迦寺·百柱殿科迦寺·百柱殿

寺廟文物

科迦寺依地勢建造,依山傍水,坐南朝北,南北高山環抱。整個寺廟殿宇巍峨,各種大小經堂僧舍、舍利塔等相互映襯。寺廟建築藝術風格獨特,建造工藝精良,可惜已有部分損毀;寺內原收藏大藏經100餘卷,只剩下6卷真品;殿內壁畫保存完好,風格鮮明獨特,均為百年珍品。
科伽寺科伽寺
2009年11月 總投資1500萬元的西藏阿里科迦寺維修保護工程一期工程近日全部完工。西藏阿里地區文化局局長次仁扎西表示,即將開始的二期工程將側重科迦寺周邊僧舍和民居的保護,力爭使科迦寺及科迦村作為一個文化整體呈現在世人面前。

僧侶傳奇

仁欽桑布

仁欽桑布(959~1055)出生在古格境內的旺熱那渚村
,據稱他兩歲時即能背誦梵文聲的咒字,並能在地上作畫,被認為是“班智達”的轉世者。長大成人之後,他被古格國王益西沃選中,與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學習佛法。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不能適應印度的氣候和生活條件,相繼客死異鄉,只有仁欽桑布和另一位名叫勒巴喜繞的青年學成佛法回到故鄉。
大師一生三次往返印地、西藏三次,翻譯、校訂顯教經典17部、論33部、密教經典108部。將之收錄於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之中。人們將他之後編譯的密乘稱為“新密”,而此前的稱為“舊密”。仁欽桑布還從克什米爾迎請了一批精通佛教繪畫、雕塑和建築等方面的藝術家,在古格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在西藏佛教史上,仁欽桑布被視為後弘期佛教的開山祖師之一。

阿底峽

古格國王意希沃曾命尊珠僧格率領仆眾百餘人至超戒寺正式迎請阿底峽,此次任務未能完成。繼任國王絳曲沃並不灰心,1037年又再度派遣那措譯師領五名童僕,攜帶純金七百兩入超戒寺習論,俟機迎請。他會同在寺中的尊珠僧格拜見了阿底峽,並與他有一長談,詳稟西藏佛教之現狀。
阿底峽阿底峽
阿底峽終於在1042年在尼泊爾王與大臣貴族及由藏地前來迎請的譯師們的簇擁護送下,進入了西藏,第一站就是科迦寺。此後尊者一直在西藏弘法,終生未回故鄉。

巴桑

寺管會主任巴桑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本是科迦寺的僧人,“文革”初起,他害怕寺中珍寶被毀,便攜帶十餘件文物潛往尼泊爾務農,不管日子過得多苦,都不曾變賣文物。16年後,聞知西藏落實宗教政策,他又攜寶歸國,讓神佛們重新各安其位。這件功德使他當上了科迦寺的寺管會主任、自治區第六屆人大代表、自治區佛協會員。

民俗文化

科迦寺佛事

藏曆六月四日,在普蘭縣最南端的科迦寺舉辦該寺大師的佛事活動。科迦寺和托林寺是齊名的千年古寺,由於其在阿里和鄰近的尼泊爾佛教界的影響,每年的這個時候,前來參加佛事活動的僧侶和民眾不下千人。每當此時,寺中收藏的歷代唐卡將掛於寺中,為佛事活動增添價值。
科迦寺·轉經筒科迦寺·轉經筒

科迦村的男人節

在普蘭的科迦村有一個獨具風趣的節日,每年藏曆2月11日至15日的男人節。節前,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操辦集資,規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麵、酥油、肉類和柴草數量。過節當天,村里從18歲至最年長的男人都如皇帝般被侍候著,至高無上。所有男人都會集中在科迦寺門口廣場,喝酒看戲,婦女兒童只能站著圍觀。每家輪流委派女人為男人們倒酒上菜,直至過完節日。節日一過,男女則平等相處。

地理氣候

普蘭縣以高原山地為主,中部較高。境內山高谷深,山巒起伏,形成千姿百態、雄偉壯觀、秀麗多姿的高原地貌。屬高原亞寒帶乾旱氣候區。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年溫差相對也較大,氣溫低,降水少。年日照時數約為3153.2小時。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地震洪水土石流冰雹等。
普蘭縣地理普蘭縣地理

相關傳說

科迦寺是著名的千年佛寺,和托林寺(扎達縣)、那瑪寺(克什米爾)同為大宗師仁青桑布主持修建的。據說三個寺院為同一天修建,同一天開光,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傳說當時在此地來了7名身強力壯的印度雲遊僧,從事佛事活動,行前特給國王留下7大包銀子,驚奇的國王請教大師如何處置,大師稱此乃財神“瞻巴拉”賜予的非凡妙果,不能占為己有,應行善積德,作為造福於眾生的供品精心服侍。國王依照神意和大師指教,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相繼在噶爾棟修建了規模宏大的上下宮堡和色康大經堂,暫時把7名印度游僧留下的銀子統統供於其中。不久國王取出7大包銀子帶到地處中尼邊界的“謝噶爾倉林”,請尼泊爾工匠製造一尊世間罕見的文殊菩薩像。造完後他又請仁欽桑布大師加持開光,在運往噶爾棟的途中,忽然聽到文殊菩薩開金口說道:“吾依附於此地,紮根於此地”。這時國王喜出望外,就在此地修建了科迦寺。
科伽寺科伽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