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區(藏語:མངའ་རིས་ས་ཁུལ་,威利轉寫:mnga' ris sa khu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級行政區。元朝稱納里,明朝稱俄力思。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區級行政區劃,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地理坐標為東經78°23′40″~86°11′51″,北緯29°40′40″~35°42′55″。土地面積33.71萬平方千米。截至2010年,全地區總人口95803人。地區行政公署駐噶爾縣獅泉河鎮。
2013年,全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1.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96億元。
阿里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萬山之祖”。同時,這裡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故又稱為“百川之源”。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山脈,氣候,人口,自然資源,水力,地熱,礦產,動物,政治,經濟,綜述,農牧業,工業,第三產業,交通,公路,民航,教育,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節日,旅遊,
歷史沿革
“阿里”一詞是藏語音譯,意為“屬地”、“領地”、“領土”等。直到9世紀初,這裡仍稱“象雄”。在漢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對其稱呼各異。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贊普之後裔來到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區域後,這塊上部區域名副其實地臣服於贊普後裔的統轄之內,故此,才有“阿里”的稱謂。
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由汗庭任命管理(甘丹頗章政府是其中的下級政府,而且只有部分管理權),後期是拉藏汗任命女婿康濟鼐管理阿里區域,後來,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
1954年設阿里總管,管轄仲巴洛強、普蘭宗、札布讓宗、達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1960年設阿里專區,專署駐噶爾昆沙。以噶爾宗設噶爾縣(駐雅沙);以日土宗設日土縣;以革吉設革吉縣(駐那坡);以改則設改則縣(駐隆仁,又稱魯瑪仁波);以仲巴洛強溪設仲巴縣(駐札東);以普蘭宗設普蘭縣;以札布讓與達巴2宗合併設札達縣(駐托林)。轄7縣。
1962年將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區。轄6縣。
1966年阿里專署由噶爾縣遷駐噶爾縣獅泉河。噶爾縣由雅沙遷駐昆沙(因民主改革時在昆沙設噶爾新鄉鄉政府,故昆沙又稱噶爾新村)。
1970年阿里專區改為阿里地區,地區駐噶爾縣獅泉河。由改則縣的路南4區設立措勤縣(駐門董)。阿里地區轄噶爾(駐昆沙)、革吉(駐那坡)、札達(駐托林)、措勤(駐門董)、日土、改則(駐魯瑪仁波)、普蘭等7縣。
1979年3月7日復歸西藏自治區領導。同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1997年,地區行政公署駐獅泉河鎮。轄噶爾、普蘭、措勤、革吉、改則、扎達、日土7縣。(以上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行政區劃
2012年,阿里地區調整為7縣、7鎮、37個鄉、141個村(居)委會。轄7個縣:噶爾縣、普蘭縣、札達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地區行政公署駐噶爾縣獅泉河鎮。
轄縣 | 面積(平方千米) | 郵政編碼 | 人口 | 政府駐地 |
18087 | 859001 | 13364 | ||
12539 | 859500 | 7919 | ||
24580 | 859600 | 6384 | ||
71963 | 859700 | 7175 | ||
55287 | 859100 | 12826 | ||
99324 | 859200 | 17502 | ||
22903 | 859300 | 12083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東起唐古拉山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市相連;東南與岡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則市仲巴、薩嘎、昂仁縣接壤;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相鄰;西南連線喜馬拉雅山西段,與克什米爾及印度、尼泊爾毗鄰。轄域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南北寬約680公里,東西長700多公里。
阿里地區
地貌
阿里地區地貌有高山、溝谷、土林、冰蝕、衝擊扇、冰磧和火山等類型,歷史上曾經把這種特徵概括為冰雪圍繞的“普蘭”、岩石圍繞的“古格”、湖泊圍繞的“瑪宇”,總稱為“阿里三圍”。
山脈
主要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南部和西南部為深切的溝、谷及零星的衝擊扇地帶;東部及西北部地勢相對平緩,形成寬谷和一望無際的草原戈壁。總的地勢特徵是從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脈主脊線逐漸降低,最高點為普蘭縣境內的納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點在札達縣什布奇附近的朗欽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對高差4894米。
氣候
阿里屬二類風區,年平均風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風頻率高達8級以上,年大風日數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氣溫0℃,日平均溫度變化幅度極大,真正是“晚穿棉襖,午穿紗”。獅泉河鎮冬季終年低溫嚴寒,年平均氣溫不足零度,獅泉河鎮冬季極端最低氣溫-41度,夏季極端最高氣溫21度,晝夜溫差相當大,年溫差小年溫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以上,而夜間氣溫則降至0℃以下。
阿里全年降水量相當少,且季節性強。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20%,而5月到9月間,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阿里地區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降雨量相當的少,日夜溫差大。阿里的冬季漫長而又嚴寒。
人口
截至2010年底,阿里總人口為95803人,城鎮人口20250人,農牧區人口75553人。漢族人口為7367人,占7.72%;藏族人口為87493人,占91.6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605人,占0.63%。
主要民族有藏族。
自然資源
水力
地熱
阿里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能,有獅泉河──雅魯藏布江地熱帶,崑崙山──可可西里地熱帶,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熱帶。
礦產
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30多種,礦點254處,其中有鹽、硼、鋁、芒硝、鉻、銀、金等。
動物
政治
地委書記:白瑪旺堆
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朱中奎
地委常務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公安處黨委書記、地委黨校校長:洛桑旦達
地委副書記:崔大平
地委副書記、行署副專員:姚永強
地委副書記、行署副專員:平措旦增
地委委員、軍分區司令:劉格平
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王彪
地委委員、地委秘書長:和忠華
地委委員、紀委書記:西繞加措
地委委員、統戰部長:旦巴旺久
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葛慶敏
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張會明
地委委員、組織部長:何興茂
地委委員、宣傳部長:索南才旦
(以上資料來源阿里地區2016年政府網站)
經濟
綜述
2000年,阿里地區GDP完成了3.23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增長18.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800萬元,增長2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360元,增長15%。
2001年,阿里地區GDP完成3087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3.3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6750噸,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元,農畜產品綜合商品率達到45%。年末牲畜存欄控制在275萬頭只(匹)以內。
2013年,全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1.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75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9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723元
農牧業
2007年,阿里地區農作物播種面積2.6萬畝,油菜和飼草飼料作物分別增長1.5%和增長56.8%,糧經飼比例達到65.7∶8.9∶23.8,得到了合理調整;1至9月份,全地區鄉鎮企業實現產值1764萬元,完成年度計畫的84%,多種經營收入3128萬元,完成年度計畫的84%。勞務輸出人數達1.2萬人,勞務收入2288萬元,完成年度計畫的88%;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進一步加大。落實投資6400萬元,建設項目9個,主要涉及特色產業開發、退牧還草等領域。
2013年,阿里地區農牧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資達2.47億餘元,農牧業總產值達到6.13億元,同比增長4%;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1.7萬畝,同比增長13.1%;糧食、蔬菜產量分別達到5756噸、2330噸;年末牲畜存欄數為250萬頭(只、匹),同比減少2.8%;肉類、奶類、羊絨產量分別達到1.66萬噸、8910噸、305噸;牲畜出欄率達到41.2%,農畜產品綜合商品率達到63.5%。
工業
2005年1-9月份,阿里地區工業總產值6661.9萬元,完成計畫的78%;阿里的國有企業改革年,阿里對交通、燃料、配件3家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進展順利。同時,地區新批成立民營企業14家,註冊資金1680萬元。
2013年1-9月份,阿里地區工業實現總產值1.32億元,同比增長42.2%,完成工業增加值6578萬元,同比增長4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074.9萬元,同比減少37.7%,完成工業增加值897萬元,同比減少45.8%;規模以下工業實現產值1.02億元,同比增長138.2%,完成工業增加值5681萬元,同比增長40.2%。
第三產業
2010年1-9月份,阿里地區郵政業務總量完成301萬元,同比增長19.7%;電信業務總量完成1886萬元,同比增長38.4%;旅遊業得到恢復性增長,全地區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00餘萬元,創匯50多萬美元。財稅、金融、物價運行情況良好。全地區財政收入完成3588萬元,同比增加951萬元,增長36.1%,為年初預算的100.8%;金融形勢穩定,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5億元,增長4.3%;各項貸款餘額3.7億元,增長33%。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億元,同比增長7.9%。
交通
公路
從拉薩到阿里有兩條道,北道1760公里,南道1190公里。北道車更多點,南道幾乎只有旅行團才走。
●北道
主要線路:拉薩-日喀則、日喀則-拉孜、拉孜-卡嘎、卡嘎-桑桑、桑桑-22道班、22道班以北-措勤、措勤-洞措、洞措-改則、改則-雄巴、雄巴-革吉、革吉-阿里獅泉河鎮。
●南道
22道班以南-薩嘎、薩嘎-仲巴、仲巴-帕羊、帕羊-大金寺、仲巴-大金寺、阿里-崗仁波齊。
民航
昆莎機場:中國國航開通成都——拉薩——阿里航線。
教育
“十一五”期間,阿里地區共有49所中國小和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有1004名在職專任教師,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7.5和6.3個百分點,中國小校長持證上崗率達100%。全地區1018名學生被區內外高中錄取。2010年改擴建幼稚園1所,投入資金500萬元。學生宿舍和教室工程建設投入資金4026萬元,教育經費從2005年的3529.1萬元增加到11497.5萬元,教育基本建設投資從5450萬元增加到27500.3萬元。全地區校舍總面積從2005年的64633萬平方米改擴建到目前的100861萬平方米。
文化
7世紀,印度佛教傳入阿里本土以後,出現了佛教傳說故事和歌謠,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內心追求,具有鮮明的西藏西部風格與魅力。
文學
和平解放後,隨著部隊和援藏幹部的大批進入,一些詩歌、散文、小說等現代文學和戲劇、電影、歌舞、小品等現代文化藝術形式進入阿里。如軍旅詩歌作品《生日的夜晚》、《馬褡子》;紀實文學《天殉》、《雪域之魂》等,反映了新時代阿里軍民的奮鬥和追求,為古老單一的高原文化注入了活力。改革開放後,文化市場也隨之開放,陸續出現遊戲室、歌舞廳等娛樂場所,阿里文化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
藝術
阿里的傳統藝術主要包括音樂舞蹈、曲藝戲劇和工藝美術,尤以藏族樂舞和工藝美術最為耀眼奪目。普蘭、札達一帶為果諧的發祥地之一。雍仲本教羌姆據傳是辛饒米沃且時期流行的一種宗教歌舞,後又與佛教進行了融合,廣泛流行於朗欽藏布、馬甲藏布一帶的寺院和民間。起源於札達的弦舞是阿里最古老的舞蹈種類之一,在古格遺址紅廟殘缺的壁畫中依稀可見,至今仍在普蘭、札達一帶民間流傳。阿里的雕塑、岩畫在整個西藏藝術畫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格時期的佛像雕塑不惜重金,雍容大氣;古格壁畫融高原質樸簡約和南亞及波斯開放、誇張於一體,獨具特色,開一代畫風。
宗教
阿里為西藏最古老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如來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公元1世紀,雍仲本教沿雅魯藏布江開始傳播到衛藏以至整個藏區。8世紀初,印度佛教大師佛密來到岡仁波齊朝聖,並廣傳佛法,此為藏傳佛教在阿里傳播的開端。10世紀末,仁欽桑布在阿里創立了第一座寺廟。11世紀中葉,應古格王絳曲沃邀請,阿底峽來到古格與仁欽桑布一起傳經弘法,是為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傳之始。相隔20多年後,在托林寺召開大法會,史稱“火龍年大法會”。12世紀末,傳入竹巴噶舉派。13世紀中葉,直貢噶舉派傳入阿里。15世紀,古格人阿旺扎巴前往後藏拜宗喀巴為師,學成後,返回古格,傳播格魯派,托林寺為該教派傳播中心。17世紀上半葉,葡萄牙耶酥會傳教士經克什米爾到古格扎布讓傳授基督教。古格滅亡後,西方基督傳教士被驅逐出境。
全地區共有開放寺廟及拉康75座(其中寺廟57座,拉康18座)。
全地區共有開放寺廟及拉康75座(其中寺廟57座,拉康18座)。
節日
●藏曆新年
阿里藏族民眾每月都有節日,其中藏曆新年是阿里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從藏曆十二月初,開始準備各種年貨;中旬開始,每戶準備酥油和麵粉,製作“卡朵”(各種油炸食品)和“魯果”(彩色酥油花塑的羊頭或真羊頭,意為新年新收成),並在陶罐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藏語稱落菩余);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全家圍坐歡聚,喝象徵團聚的“谷土”(由麵團、奶渣、人參果和剁成小塊的羊肋骨肉熬制的粥。藏曆初一拂曉時,家庭主婦將煮好的“羌乖”(青稞酒粥),送至家庭成員床前趁熱喝完。隨後打上新一年的第一桶水。待家人起床後,按輩份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斗,由每人抓上幾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少量送入口中,互相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大年初一一般閉門歡聚,互不走訪;初二開始,親戚好友們互相拜年,持續3-5天;藏曆初三,舉行更換房頂或帳篷頂上的經幡。
●薩噶達瓦節
藏曆四月是“薩噶達瓦節”,此節日是為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和圓寂日。人們到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繞大圈,同時參與更換大纛儀軌。
●望果節
●噶爾恰欽盛會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藏曆第十一饒迥水豬年),為紀念驅逐拉達克戰爭中蒙古族軍人及藏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讚美大將甘丹才旺的功績,在噶爾雅薩的平措央澤(吉祥如意之廣闊平坦)舉行慶祝活動。後形成慣例至1959年。最初,噶爾恰欽盛會的為每年藏曆七月十二日,活動內容主要是賽馬和射擊等軍事演習。隨著參會人數的逐步增多,為方便在盛會期間進行廣泛的經商活動和徵收賦稅,後時間改為藏曆八月九日,1959年,開幕日期改為每年藏曆八月十日至十五日。
旅遊
●班公湖
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塊淨土,班公湖島的王國,也是阿里高原乃至全西藏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班公湖島島面積不大,長約300米,寬200多米,島上沒有大樹,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還生長著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遍地是鳥類。
●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位於阿里地區扎達縣境內,西距縣城約18公里。它於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有寺廟拉康共39座,有住寺僧人的寺廟25座,現存房屋洞窟300餘間和眾多房屋遺蹟,是當年奴隸和百姓的住所,山腰上遺存有高大的廟宇和密集的僧房;山頂上是王宮,包括聚會議事大殿、經堂、壇城、神殿和王室人員居住的冬宮和夏宮。從山腳到山頂的王宮,只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暗道可以通達,整座古城設有大量的防禦性建築。
●獅泉河
獅泉河,藏語稱森格藏布。印度河上源,西藏自治區西部主要大河之一。發源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轉向西流,經革吉在扎西崗附近與噶爾藏布相匯合轉向西北,流入克什米爾地區。獅泉河在中國境內長405公里,流域面積2.745萬平方公里。由源頭到革吉為上游段,長約152公里,落差646米;流經森格卡巴,右岸有終年不斷流的泉河補給,因泉水所在山體形同獅子,故名獅泉河。
●瑪旁雍錯
瑪旁雍錯(LakeManasarovar)在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城東35公里、崗仁波齊峰之南。其周圍自然風景非常美麗,自古以來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聖地“世界中心”,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發所稱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
●古格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築群和洞窯,幾間寺廟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牆。遺址的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迴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羌塘自然保護區
羌塘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93年,當時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5日正式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北部,崑崙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保護區行政範圍隸屬於阿里、那曲2個地區。羌塘自然保護區是世界第二大自然保護區。
●薩噶達瓦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