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轉山是藏族人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
步行甚至一路磕頭,圍著聖山,轉一圈,或多圈。
由來
"轉山“是一種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儀式,在西藏許多地方都有轉山的習俗。轉山的習俗源自
雍仲本教,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
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
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
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
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
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
本教的遺俗。
詩中所說的轉山,指的是神山,佛經上說居於世界最高的山,即須彌山。須彌山在佛教中被稱為世界的中心,據說是
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在
印度教中它又是濕婆大神的殿堂,人們多以為它只不過是一處虛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現實的山。《
大藏經·俱舍論》記載:從印度往北走過九座山,有座"大雪山",這就是綿延千里的
岡底斯山脈的主峰
崗仁布欽。崗仁布欽,藏語意為"雪山之寶"。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尚在人間時,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
天神、人、阿修羅( 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和天界樂師等都雲集在神山周圍,時值馬年,因此,馬年便成為崗仁布欽的本命年。
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
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
轉山人需在57公里長,海拔4800米至5723米處的轉山路上行走或叩頭,快者日夜兼程當天可轉完,而一般人則2到3天時間轉一圈。神山周圍有扎布熱寺、確古寺、哲熱寺和祖珠寺4個小寺,寺雖小,但每個寺廟都有許多的故事和傳說,轉山一定要拜這些小寺,這是轉山的一部分。
注意事項
因為轉山的路途較長,相當耗費體力,而且地處海拔五千米,極易缺氧而產生高原反應,所以轉山的信徒要做好預防高原反應的準備,要慢節奏,在轉山途中堅持服用。
區別
轉山路上,
雍仲本教徒轉山方向是沿逆時針方向轉。雍仲本教是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種原始佛教,最初流行於阿里一帶,雍仲本教的興起,已經融入了大量來自
象雄西部古代波斯文化的內容,其教義更為嚴密,體系更為完整,儀軌禮制更加趨於制度化。雍仲本教的出現,給
象雄文化帶來了許多新的內容。雍仲本教從象雄擴散並占領了整個藏區的宗教統治地位。作為象雄文明的靈魂,本教從岡底斯山腳下一路萌芽、生髮,歷盡艱難傳承至今。自象雄文明而下,本教的教儀教軌塑造著藏族民眾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適宜於雪域高原的生態環境。信賴神,依賴神,成為老百姓不可缺少的心理磁場。苯教的傳統,早已經滲透到藏族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藏族文化無法剝離的精神氣質。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少數民族對自然崇拜的具體表現。在
梅里雪山轉山的順序是由飛來寺出發,沿小路下到
西當村,到溫泉再到雨崩最後到明永,這算是內轉,全程可在四五天內完成。如果是外轉就要轉到西藏境內,全程需要半個月吧。
當然即便這樣他們的轉山也還算是簡單的畢竟是繞山行走,在拉薩少數無比虔誠者則會五體投地對
神山叩拜,他們從
遙遠的故鄉開始,手上和膝上帶著自己做的簡易護套便三步一磕等身長頭。他們常常只帶最簡單的食物,行進一年半載也不會放棄。他們絕不會少磕一步,遇有車輛阻擋或因進食、睡覺等原因暫停
磕頭,便在地上畫線或用石頭做標記,然後從標記處開始接著往拉薩磕進。路上他們也會向過往行人化緣。
意義
信徒們之所以如此虔誠是因為他們相信人要承受
六道輪迴之苦。只有兩個辦法可以免除,其一修成活佛,這很困難,另外的辦法就是轉山。他們相信繞神山轉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輪迴中免遭墮入
無間地獄,甚至脫離六道輪迴來世成佛。如果在轉山中死去,被認為是一種造化。因此轉山朝聖者總是年年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