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跑馬山轉山節(轉山會)''據傳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日,也稱為浴佛日而在民間興起的一項傳統節日,它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受到當地民眾的普遍重視,其原因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一、 跑馬山轉山
從所處位置來看,跑馬山位於藏漢交界處,因此其文化主要秉承了藏文化的優良傳統,又不可避免的接受了漢族文化的長期影響與薰陶。像這樣的文化雜糅現象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所體現,在這裡只是表現得較為突出罷了。
對於藏文化來說,宗教文化在其中占據了一個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康巴地區的人民大多有信教的傳統,他們接受的是一種來自佛教,但卻又不同於中原地區的佛教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興起於公元十世紀後期,這種宗教有其在歷史上獨特的成因,表現為其信教者虔誠度極高並且具有較為強烈的神秘色彩。可以說,也正是這樣,它塑造了包括“跑馬山轉山節”在內的一系列風俗節日。
而漢文化在這裡就起到了一個淡化與稀釋的作用,雖然今天我們極
跑馬山轉山力提倡保護地方文明,但是整箇中華就是一個以漢文化為主的國家,漢文化在這裡具有絕對的優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一影響與滲透在這裡就具體表現為各種宗教禮節與傳統習俗的簡化,可以說,這種簡化過程也就正是漢文化在這裡的成長過程。
二、
近幾年來,專家與學者在此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另外一種與此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這一轉山活動其實在佛教傳入這裡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並且有了廣泛的民眾基礎。
持這一看法的學者們認為:在佛教傳入這裡之前,當地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信仰體系,人們大多信仰一種原始的宗教,稱為苯教。這一宗教教義認為萬物有靈,山也遵循這一原則。特別是那種本身就被信奉為神山的山。因此,跑馬山就成為了他們沾染靈氣的對象。於是有了傳統的轉山節。
跑馬山轉山
三、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節日是由原來的兩個節日逐漸融合而成。一個是在農曆四月八初日,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就在這天誕辰,九龍噴聖水為其沐浴,故稱“浴佛節”。“浴佛節”這一天,康定城區各佛教寺廟都要組織僧眾,自康定東門出,上跑馬山,下經公主橋,轉金剛寺、南無寺,沿阿里布穀山腰至子耳坡返回。廣大民眾在轉山禮佛的同時,又踏春暢遊,故稱轉山會。另一個是五月十三日的跑馬會。相傳民正土司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在康定跑馬山舉行祭祀活動和賽馬,因而得名“跑馬會”。據說,“跑馬山”也就因此而得名。
解放後,這兩個節日逐漸合為一體,演變成為“四月八轉山會”這樣
跑馬山轉山一個民俗節日。
不管哪一種說法更加接近事實,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諸如“跑馬山轉山節”一類的傳統風俗習慣已經深入到了當地人民的意識形態中,也可以說,它們已經牢牢地凝固在了這個以漢文化為基礎與主體的中華文化體系的範圍之內。因此,我們尊重這一中華文明也就應該尊重這些在地方土生土長的文化。不管這些東西在以後會不會慢慢的消亡,至少在今天我們還能夠看到它的價值,甚至我們就應該努力的保護這一價值,讓其為整個文化體系添光加色。
節日活動
解放前
解放前,人們在轉山禮佛,焚香菸祭的同時,舉家攜上食品去南郊金剛寺、南無寺或跑馬山,歌舞、野餐、郊遊。
跑馬山轉山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年來,各級政府十分注意發揮民間傳統節日的特有功能,文經結合,共求發展。康定縣已正式將“四月八轉山會”定為全縣的傳統節日,放假三天。在跑馬山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藝活動,招商引資,商貿洽談,物資交流,賦於“四月八轉山會”以新的生機和活力。
現今
四月八轉山會是康定特有的傳統節日,現在的四月八增添了很多內
跑馬山轉山容,人們會在提前到山上找好地方搭好帳篷。這天的活動內容也十分豐富,除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外,還有曬佛,對歌等活動,國內外許多遊客也慕名而來,使整個跑馬山上人頭攢動,人們不分民族,不分國籍,不分大小的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盡情享受美境,享受歡樂。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康定跑馬山因一首《
康定情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唯一一首中國歌曲)而蜚名中外。
在跑馬山上舉辦一年一度的轉山會,藏族同胞歡聚在潔白的喇嘛塔下,跳鍋莊、演藏戲、賽馬、比武,以次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康定,在山頂草坪上,帳篷綿延,人山人海,白天賽馬,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飲酒,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農曆四月的康定,正當春意最濃的時節,跑馬山遍山茸綠,像綠松耳玉石嵌就,杜鵑花也乘興放出各種紅色的燦爛,那紅的、白的刺玫,大紅的龍狀也勃勃地參加鬧春。城周圍山上綠翠欲滴,山花爭艷。
舊時的康定人從四月初一開始轉山,至四月十五日,這期間是轉山高潮。初由佛教信仰帶頭邀約鄰居親朋,攜嘛尼旗布、經幡,手拿佛珠口念佛經“轉山”,其意源於藏傳佛教的“轉八角”,目的在於祈福免災。轉的形式是多樣的,小轉即在“洞料”內轉、繞寺廟轉等,大轉即轉一匹山一座城。
轉山路線
轉山也有相應路線,從東面觀音閣上跑馬山,再由跑馬山南路下山,經公主橋到金剛寺、南無寺朝拜,然後順山路向北轉往子兒坡下山,再回到起點觀音閣。人們將此稱之為“轉大經”。轉山時人們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轉經筒邊走邊念,祈禱家人一生平安。
康定轉山會屬於大轉,並非三條從左自右的轉山路線:
1.自甘孜州政協上山沿子耳坡山脊路經氣象站至甘孜州黨校下山。
2.由東關車站後山上跑馬山,繞跑馬山南脊路下山過公主橋,經南無寺爬阿里布果山,沿子耳坡經黨校下山。3.自瓦斯碉“洞科”起出城北門至頭道橋,上雀公山至江達溝返回。
跑馬山轉山多數人取前一條路線轉山,取道第二條路線者多為消閒人家,沿第三條路線轉山者則是虔心朝佛者。被定為康定的民族傳統節日,放假三天,讓各族人民遊春休閒,絕大多數爐城人集中到跑馬山“轉山”,故又稱“跑馬山轉山會”。2002年,國家旅遊局批准“康定四月八轉山會”為“康定四月八國際轉山會”,為“轉山會”增添了新的活力。每至農曆四月八,跑馬山坪上專業和業餘的歌舞、川劇、藏戲在山坪演出,山坪人山人海,上山小徑人們川流不息,山間像有萬朵彩雲競美爭艷。山下增添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新的內容。“康定四月八國際轉山會”的盛況已聞名四面八方。
如今山上有凌雲白塔、吉祥禪院、雪樓、東關亭、飛雲廊、浴佛池、石梯山徑,曲徑通幽,仙境處處。在“登托”極目四野,遠處雪山逶迤人天,叫人心存高遠;下瞰康定城,市鎮聳於房屋的波峰谷中,感到時代在不斷延伸入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