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名稱由來,遠古時期,古代時期,解放之後,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土壤,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林業資源,草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城建,文化,通訊,教育,宗教,交通,旅遊,景點,岩畫,旅遊節,風俗,特產,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日土,
藏語意為“槍叉支架狀山下”,“形如槍枝架”。
遠古時期
日土早在
石器時代,就有
人類活動的遺址,是西藏早期人類形成地之一。根據考古發現,其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類型,石器中以
新石器時代種類居多。日土縣的
岩畫和石器地點等在西藏地區享譽盛名。據考古發現,日土境內現有岩畫遺址13處、石器遺址10處、石丘墓葬3處、洞窟壁畫3處。由於日土縣位於
葉城—日土—
阿爾泰岩畫鏈上,這對研究中國古文化及了解
人文資源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古代時期
公元3世紀,日土置於當時的三大部落之一的
象雄統治之下。
895年,西藏境內平民起義,吐蕃王室後裔貝科贊被殺,其子吉德尼瑪袞被迫西逃至阿里
普蘭,得到當地頭人的禮遇,並娶其女為妻,又推之為王,創立割據王系,日土置於其統治之下,晚年的吉德尼瑪袞將其三子分封各處,後人稱為“三袞占三圍”,即“
阿里三圍”。其中,長子貝德袞管理湖泊圍繞之地(現日土一帶)。
1635年,拉達克王森格朗加攻下
古格扎讓卡城堡,殺死
古格王覺臥達市,
拉達克占領日土地區。
1681年,
和碩特汗國汗王派兵進軍阿里,經過三年交戰,打敗
拉達克,收復失地,統治了阿里(說明:這些事情是
和碩特汗國汗王做的,基本上與
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加措的噶丹政府沒有關係的)。
1751年,清朝
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權
噶廈制度,日土為阿里噶爾本統治下的一個
宗,實行
政教合一的封建農牧制度。
解放前,日土為
西藏地方政府所轄的相當於縣級
行政單位,隸屬於噶爾本領導,稱為日土宗,歷任宗本均屬噶廈委派,一般實行三年輪任。日土宗下轄4個措本、14個頭人區。日土宗又分為宗政府和拉讓兩個機構。宗政府官員由
噶廈政府從
拉薩直接委派。拉讓設
堪布,由拉薩
色拉寺委派。
解放之後
1951年7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一團一營營長賀景福率部抵達日土宗,配合
安志明部剿殲流竄於日土地區的哈匪武裝。
1959年4月,
阿里分工委和
軍事管制委員會向日土宗派出
軍事代表及
工作組,接管了日土宗
政府,對日土宗本、拉讓堪布及部分頭人進行集中管訓,從此徹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廢除了一切差役和苛捐雜稅,日土人民真正擺脫了三大領主的剝削、壓迫和奴役,獲得了翻身解放。
1960年1月,成立日土縣委員會,同時組建日土縣
人民政府。在日土縣委領導下,在
農牧區開展了民主改革工作,即在農村以“三反”、“雙減”(反叛亂、反烏拉、反奴役;減阻、減息)和土地分配;在牧區“三反”、“兩利”,(反叛亂、反烏拉、反奴役;牧工牧主兩利)寺廟“三反”、“三算”(反叛亂、反奴役、反封建特權;算政治壓迫帳、算等級壓迫帳、算經濟剝削帳)為主要內容的民主改革運動。
1964年底至1965年初,在日土全縣農牧區進行了
普選工作,選舉產生了9個
農牧區鄉級人民政府
機構。
1965年6月,召開日土縣第一屆
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縣人民委員會領導機構。
1965年7月,日土縣在日土鄉發展了4名第一批
農牧民黨員,組建了第一個農村
黨支部,日土鄉黨支部。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地處高原的日土縣黨、政組織及
人民民眾也未能免遭破環和浩劫。
1967年3月,阿里軍事管制委員派軍政幹部與日土駐軍一道執行“三支”、(支農、支工、支左)“兩軍”(軍管、軍訓)任務。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1年4月至1962年2月間,日土縣先後在日土、日松、熱幫、多瑪組建了4個
區公所和區委。
日土區1960年12月設定,轄3個鄉,其中烏江鄉轄2村,熱角鄉轄3個村,日土鄉轄2村。有日土宗遺址,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境內的
班公湖有湖中鳥島。
日松區1960年12月設定。位於縣政府東南,距縣政府30公里,人口0.17萬。219國道過境。轄3個鄉,其中德汝鄉轄3個村,甲崗鄉轄3個村,過巴鄉轄3個村。日姆棟、魯日朗吉等處有反映早期人類社會的古代岩畫,境內還有日土古墓群。
多瑪區1960年12月設定。位於縣境中部,距縣政府125公里。人口0.1萬。219國道過境。轄3個鄉,其中多瑪鄉轄3個村,東當鄉轄3個村,松西鄉轄2村。在
恰克桑、下曲龍、阿龍溝發現有古代岩畫群。
熱幫區1961年2月設定。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政府93公里,人口0.17萬。轄3個鄉,其中
龍門鄉轄2個村,扎普鄉轄3個村,丁則鄉轄丁則村。
1996年,日土縣轄4個區,12個鄉,3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德汝昆孜。
區劃詳情
日土縣詳細區劃(2000年) |
---|
日土鎮 | 鎮政府駐日土村。轄1個社區、2個村:傑果桑;日土村、熱角村 |
多瑪鄉 | 轄2個村:多瑪村、烏江村 |
日松鄉 | 轄3個村:德汝村、甲崗村、過巴村 |
熱幫鄉 | 轄3個村:龍門卡村、扎普村、丁則村 |
東汝鄉 | 轄3個村:阿汝村、松西村、東汝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日土縣位於
西藏自治區西部、
阿里地區西北部,為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地處東經78°7′-82°4′,北緯32°7′-35°4′,東距
拉薩1800公里,南距
獅泉河120公里,是新疆進入
西藏的北大門。北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和田地區為鄰,東與
改則縣接壤,南與
革吉縣、
噶爾縣相連,西與印占
克什米爾地區
拉達克為界,
戰略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此段邊界,西藏和拉達克傳統習慣邊界線由
空喀山口起,轉向西南沿山嶺而行,穿過
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爾馬河的交匯處,經戈格拉,再上升到山嶺,經過塔馬特山,沿羌臣摩山,過6107高地,順山嶺到愛尼山口,由愛尼山口向南,順山嶺經過6127高地,南行至
班公湖北岸,穿過班公湖後到達該湖南岸,繼向東南經楚舒勒附近,到隆巨山,穿過
森格藏布河(印度河)至甫克齊,南抵噶爾縣、日土縣、拉達克三地交界處。邊境線長350公里,通外山口25處,有傳統邊貿點3個,是一個以牧業為主,半農半牧的邊境縣。
地貌
日土縣地貌類型屬高原湖盆區,喀喇崑崙崇山峻岭和崗底斯山支脈橫穿全境,平均海拔4300米,高寒缺氧,由於氣候乾旱,流水作用弱,高原面保存完整,總的地勢是南北高,中間低,沿
班公錯——
怒江斷裂帶形成高原地勢最低的巨大集水窪地,在四周山脈之間沿斷裂帶則為寬谷或串珠狀湖盆窪地。
土壤
日土縣土壤屬山地灌叢
草原土壤區,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灌叢草原上,4200—4700米
高山草原土比重增大,土壤的發育有落葉灌叢和草本植物參與,A層的灰棕色
腐殖質層較顯著,厚度較大。但由於冷季長及乾旱,微生物活動少,土體中粘粒少,下移不明顯,演積B層發育不完全。自B層30—40厘米開始有碳酸鈣聚集,土體有較強的石灰反應,並形成鈣積層。在窪地土體中,碳酸鈣的聚集更加強烈,白色固體的碳酸鈣又厚達1—2米,石灰含量在20—30%以上,山地灌叢草原土和高山草原土部分開闢為耕地。
水文
日土縣內流的河流多以內陸湖泊為歸宿,形成閉合的流域,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有曲龍、日松、烏江、扎普4條河流。主要湖泊有班公錯等。
班公湖位於縣城以
北約13公里處,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公里,
湖水面積604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為41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241米,最大水深41.3米,在中國境內的蓄水量46.57億立方米,東段湖水為淡水,礦化度為0.75g/l。
日土境內河流水面面積29578.2畝,河流總長1833700米,土地總面積75240.58平方公里,河流密度24.37米/平方公里。日土縣境內河流多屬高原內陸河,流程較短,流量也小,多是重碳酸鹽淡水型。以內流河匯入班公湖的多瑪曲、麻嘎藏布及注入阿翁措的阿翁藏布,為農耕地的主要灌溉水源。穿流於高原山川谷地的山溪河流,是天然地可供人畜飲用水源,以流入邦達措的飲水河較大。西部較大的河流阿克薩依河、散支外流新疆。湖泊按其含鹽份多少可分為淡水湖、鹽水湖、鹹水湖、湖泊水面面積有3225177.5畝。日土縣為高原內流湖泊群區,湖泊多且面積大。由於氣候乾旱,湖水蒸發濃縮,大多屬高礦化度鹹水型(比如尼木龍措海拔5002米,礦化度55.98克/升),甚至為鹽湖。以魯馬江冬措、結則茶卡、澤措、龍木措、熱幫措、清澈措、駱駝措、阿翁措面積較大,湖盆區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日土縣冰川及永久積雪4226228.5畝。昂龍崗日山冰川,發育於日土南部與革吉交界的阿陵山(6596米)及6348峰。日土東部與改則交界有6258峰、6330峰、6344峰及崗日峰。東汝鄉松西村,冰川十分發育,面積為2698301.4畝,水質良好,人畜均可飲用。
氣候
日土縣地處高原
亞寒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氣候具有氣壓低、輻射強、寒冷乾燥、降水稀少等特點。由於本縣未設氣象觀測站,據處於同一氣候類型的獅泉河鎮提供的氣象資料表明:本縣年平均氣溫0.1℃、≥0℃、≥5℃、≥10℃的年積溫分別為1533℃、1389℃和1159℃,最冷月平均氣溫-22.1℃,最熱月平均氣溫13.6℃,無霜期95天,年日照時數3370.9小時,
日照百分率76%,年降水量73.4毫米,年蒸發量2456.3毫米,年平均風速3.2m/s。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日土縣土地總面積8.0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1/15,截止2010年共有耕地面積8614.9畝,其中保灌水澆地3799.6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6%;可灌水澆地2630.9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0.9%。草場面積7072.4萬畝,水域面積794萬畝,是一個以牧業為主,半農半牧的邊境縣。
林業資源
日土縣林業資源總面積28916.3公頃,主要有疏林地26.7公頃,灌木林地389.5公頃,未成林造林地33.1公頃,
苗圃0.5公頃,宜林荒灘地28466.7公頃。
草場資源
截止到2005年,日土縣草地總面積7072.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8.53%,是發展牧業的主要物質基礎;草地可利用面積為5340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75.5%;已利用草場面積5340萬畝。
日土縣天然草地共分為六類、九亞類、十三組、二十七個型。在各類草地中,以
高寒草原類面積最大,占全縣草地可利用面積的58.0%;其次是溫性
荒漠草原類,占全縣草地可利用面積的22.4%;第三是溫性荒漠,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1.6%;第四是高寒荒漠,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5.1%;第五是低平地草甸類,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6%;最小的是沼澤類,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0.1%
植物資源
日土縣主要種植
青稞等農作物,青稞一般為早熟類型品種,全生育期為138天,其特點是生育期較短、耐寒性強、灌漿較快,是海拔42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種植最為廣泛的品種。
動物資源
日土縣境內生存的野生動植物主要有
黑頸鶴、
大雁、黃鴨、金絲野
氂牛、蟠羊、藏羚羊、
黃羊、青羊、野驢、熊等,其中,一些珍稀動物屬於國家級保護動物,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礦產資源
截至2005年,已知的礦產資源有砂金、鉛、鉻鐵礦、硼砂、食鹽等。
人口
日土縣人口由1985年的4663人增加到2006年的8540人,人口總數20年翻了一番。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175人,其中: 日土鎮1585人、多瑪鄉1063人、日松鄉1765人、熱幫鄉1742人、東汝鄉1020人。
截止到2011年日土縣有總人口9485人,其中農牧民人口1814戶7739人,城鎮人口733戶1746人。
經濟
綜述
2004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792萬元,比2003年增長18.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41.17元;財政收入48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0288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34.8%。農牧民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999.78元增加到2004年的3141.17元。
201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4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3%;縣級財政收入684萬元同比增長1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393.2元,同比2009年增長1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967萬元,一產收入實現5160萬元,二產產值2085萬元,三產累計完成額為7205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319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360萬元。
2014年1-6月,日土縣實現生產總值543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17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39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78萬元。
第一產業
日土縣主要飼養
氂牛、
犏牛、綿羊、山羊、
馬等牲畜,其中山羊飼養比例較大,白絨山羊是該縣的特色資源,被稱為“金色的頭羊”。日土縣是藏西北白絨山羊基地之一,白絨山羊占西藏山羊總數的3.69%,占羌塘山羊總數的10.86%。日土縣的
白山羊絨是中國最優秀的山羊品種資源,具有品種純度高、絨細度高、單產高、毛囊密度高、纖維細、絨質優良的特點,歷來在國際國內久負盛名,曾先後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金質獎,被稱為日土的“軟黃金”。
2004年全縣白絨山羊總數達到24.9萬隻,占牲畜存欄總數的59.3%。2004年,全縣白絨山羊個體平均產絨量達到了279.6克,其中一等絨占85%以上。
據統計,2006年日土全縣共有白絨山羊25萬多隻,羊絨年產量在70噸左右,僅每年山羊絨收購,就占全縣農牧民現金收入的85%,占據牧業的主導地位。
2014年日土縣羊絨銷售工作已結束,共出售羊絨46.65噸,平均售價122.64元/斤,創收1144餘萬元,農牧民人均實現增收11216元。其中日土鎮出售羊絨3.93噸,平均售價120元/斤,創收95餘萬元;日松鄉出售羊絨10.7噸,平均售價126元/斤,創收270餘萬元;多瑪鄉出售羊絨4.39噸,平均售價123元/斤,創收107餘萬元;東汝鄉出售7.13噸,平均售價111元/斤,創收159餘萬元;熱幫鄉出售20.5噸,平均售價123元/斤,創收511餘萬元。
2014年日土縣生態效益補償金,總計1128.78萬元,其中熱幫鄉270.19萬元,東汝鄉204.54萬元,多瑪鄉108.32萬元,日松鄉220.88萬元,日土鎮152.12萬元。
第二產業
1989年日土縣工商局成立之時,商戶不到20家,到2004年底全縣個體工商戶已經發展到218戶,從業人員達到336人,註冊資金409萬元。
2014年,日土縣共建設實施了100萬元以下項目有86個,項目總投資達到2396.3萬元,其中交由農牧民實施的項目有37個投資為1268.49萬元,全縣項目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日土縣當前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457戶、從業人員666人,註冊資金963.25萬元。主要企業有羊絨加工廠、牛羊屠宰場、沃爾鑫礦廠、砂石廠等企業。
第三產業
服務業
現代商業、旅遊、郵電、飲食服務、文化娛樂、IT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
截至2006年5月底,農行日土縣支行各項貸款餘額1220萬元,其中涉農貸款418萬元,扶貧貸款114萬元。為了更好地服務“
三農”,每年的畜產品收購期,農行日土縣支行都會對畜產品公司投放大量信貸資金,支持企業增利,同時穩定增加兩級財政及農牧民現金收入。農行日土縣支行自1995年成立以來累計發放畜產品收購貸款9250萬元。
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3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7.2%。截至2014年日土縣已開工項目總投資15879.4776萬元。日土縣已開工2014年項目23個,總投資15879.4776萬元。
外貿出口
截止到2014年12月,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246萬元。其中,出口1666萬元,產品包括活羊、青稞、鹽巴、山羊絨、絹絲等;進口1580萬元,包括木碗、木材、食品、糧食、布匹、鋁製品和日用百貨等。
社會
城建
2014年,219國道至熱幫鄉黑色路面建設項目,國家投資8899.8399萬元;219國道至烏江村水泥路建設建設,國家投資2951.372萬元;中小河流域治理,投資2164.72萬元;熱幫鄉河流域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項目,投資2080萬元;日土縣多瑪小城鎮建設,投資1100萬元;日土縣南環路工程,投資1100萬元;日土縣法律審判樓項目,投資1103萬元;小型農田水利專項項目。投資1000萬元;縣城中低壓線路改造,投資970萬元;日土白絨山羊產業開發項目,投資957萬元;日土縣環境治理項目,投資600萬元;日土縣排水工程等項目,投資550萬元。
文化
2002—2004兩年間,日土縣共產生了80戶文明戶;培育了一個具有民族風情的
民俗村、
文明村——日土村,建設了一個小康示範村——
烏江村;2000年創辦了日土自己的刊物——《日土通訊》,2001年改名《班公湖》。
通訊
1984年,日土縣電視台成立;1985年,日土縣建成第一座電影院;1986年,日土縣建成第一座電視中轉台,實現中央一台和西藏一台的轉播;1989年日土縣在日松鄉建成第一座鄉村廣播單收站;1994年,日土縣投資38萬元建成第一座中波轉播台;1995年,日土縣在
烏江建成農牧區第一座調頻廣播站;2000年2月,日土縣有線電視開通,電視頻道由2個增加到30個。自國家實施“
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2131工程”以來,日土縣廣播電視事業更加彭勃發展,全縣共有
衛星地面接收站12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達65%,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3%,全縣安裝閉路電視279家。
教育
1966年,日土縣有4所國小,在校生88人,夜校1個,學員73人。日土縣現有在校適齡兒童595人,2004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9.9%,在校生鞏固率達95%,並投資200萬元完成了縣完小規劃建設項目,進一步增強了縣、鄉國小師資力量和師資隊伍。
2010年全縣共有小學生124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89%;有國中生387人,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0.20%。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全縣四鄉一鎮十三個行政村,實現了家庭賬戶核銷率、資金到位率、縣財政配套率、醫療費用報銷率、民眾受益率5個指標達到了100%。全縣單收站發展到107座,“2131”工程發展到1423座,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0%和95%;積極開展彩色周末和廣場文化活動,幹部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
宗教
日土縣轄區內現有寺廟一座,屬格魯教派,即:倫珠曲典寺,位於日土縣日土村,僧人總編制為8人,實際在寺僧人7名。有拉康三處,分別是烏江村嘛呢拉康、過巴茲龍拉康、扎普嘛呢拉康,這三處拉康均無僧尼,拉康由當地村委會指定專人看管。全縣信教民眾達7285人,其中,佛教信眾近7139人,伊斯蘭教信眾125人,其它21人。宗教教職人員7人,30歲以下的5人,30歲以上的2人。通過在寺廟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交通
?>
新藏公路貫穿日土縣,可通
獅泉河鎮、
日喀則、拉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里程達340公里;有縣道1條,130公里;鄉道5條,共788公里。交通便利,各鄉村都有公路相通。219國道縱貫全縣500多公里,邊境線長350公里,通外山口25處,有傳統邊貿點3個。
旅遊
景點
班公湖,位於縣城以北約13公里處,班公湖上風光迷人,景色奇麗,歷來為探秘旅遊者的嚮往之地。著名的高原鳥島就在該湖之中,每年5-9月份,
班公湖鳥島成為西藏最佳的觀鳥旅遊地點,吸引著大量遊客特別是外國遊客來此觀光旅遊。2010年,縣旅遊行業共接待遊客4000餘人次,其中,農牧民實現創收達85萬元。
倫珠曲典寺,距日土縣城12公里,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該寺在日土歷史上的地位顯赫,加之環境優雅,風景秀美,前往朝聖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岡底斯山,又名“喀拉斯”,海拔6800多米,自古以來是中亞和東南亞各地人們仰慕、朝聖和旅遊的聖地,沿著以喀拉斯為中心的朝聖線路,布滿了眾多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蹟,點綴了這座世界級
神山。
邦達措,亦稱“雅西爾湖”、“雅協措”。意為“懸懷湖”、“懷掛湖”。在阿里地區日土縣境內,位於縣駐地東北,海拔4902米,面積103平方公里。屬鹽湖。湖的周圍為天然牧場。
此外,日土宗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羌塘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
岩畫
岩畫主要是指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岩面或岩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彩繪畫面。位於西藏西北邊陲阿里地區的日土縣是中國岩畫發源地,有“中國岩畫之鄉”之美譽。日土縣共有岩畫景點13處之多,日土岩畫獨具民族特色,主要分布在日土鎮、日松鄉、多瑪鄉和熱幫鄉。
日土岩畫主要分布在班公湖(又名“錯木昂拉仁波湖”)湖盆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今共留存有那布龍、魯日朗卡、恰克桑、阿壟溝等十三處岩畫點。岩畫內容十分豐富,涵蓋遠古遊牧民族的放牧、狩獵、宗教祭禮、農耕等各種生動的生產和生活場景,還有日、月、山及牛、馬、羊、人物等。這些岩畫對於研究史前歷史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旅遊節
日土縣依託
班公湖和
日土岩畫這兩大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於2002年6月成功地舉辦了首次班公湖民俗節,在民俗節期間,共接待國內外、區內外遊客1012人次,旅遊收入7萬元。
風俗
日土保存有一種古老的舞蹈——協巴協瑪,傳說舞蹈內容是為了紀念格薩爾王的一位著名大臣。舞蹈形式為17對男女組舞,身著古代服飾,男子為武士打扮,手持古代戰刀,女子衣飾華麗。該縣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諺語、民歌等,內容豐富多彩,可謂民間文化研究的寶庫。現存有大量
洞窟、岩畫等古代人類遺址。
特產
日土縣是藏西北絨山羊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所生產的
克什米爾白山羊絨自古以來是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的產品,是日土縣的特色資源和拳頭產品。養殖克什米爾白山羊是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在國際上享有“纖維寶石”和“軟黃金”盛譽的“
開司米”山羊絨,其正宗產地是西藏阿里地區的日土縣。山羊絨早在16世紀便已享譽西歐,而日土縣出產的白山羊絨,通過了國際機構認定,曾榮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入選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