犏牛

犏牛

犏牛是氂牛與黃牛雜交的一代種。分為犏牛(公)和犏乳牛(母)具有明顯雜交優勢,肉、乳生產能力、役用能力接近於氂牛。產奶量一般3.5~5.5公斤/日,飼料補充好,可提高2~7公斤左右,但奶質跟氂牛相比較差。在一定條件下,產肉量比氂牛要高,肉質也差於氂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犏牛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 亞科:牛亞科
  • :牛族
  • :牛屬(Bos)
  • 亞屬:牛亞屬
  • :犏牛
  • 分布區域:西藏和青海為主
簡介,形態特徵,主要經濟性狀,繁殖力,產奶性能,產肉性能及肉質風味,犏牛的類型,農繁牧養犏牛,牧繁牧養犏牛,犏牛生產中的問題,

簡介

犏牛
犏牛是氂牛與黃牛雜交的一代種。分為犏牛(公)和犏乳牛(母)具有明顯雜交優勢,肉、乳生產能力、役用能力接近於氂牛。產奶量一般3.5~5.5公斤/日,飼料補充好,可提高2~7公斤左右,但奶質跟氂牛相比較差。在一定條件下,產肉量比氂牛要高,肉質差於氂牛。中國和蘇聯用普通牛與氂牛雜交,其種間雜種一代犏乳牛,不僅體型增大,役力更強,而且產奶性能也大大提高。但犏牛的不育問題迄今尚未得到解決。

形態特徵

外貌介於雙親之間,軀體高大,整體結構勻稱,公牛多有角。被毛短,絨毛較少,毛色多傾向父系,適應高海拔、低氣壓、冷季長的生態,也能適應海拔較低和氣溫較高地區。

主要經濟性狀

繁殖力

普通牛與氂牛雜交, 所產生的F1代公牛無生殖能力, 雖有發育的第二性徵, 性慾表現, 但睪丸不能產生正常的精子, 回交的二代雜種公牛也不具備生殖能力, 只有到7~8代以後才有正常的精子, 但精子中仍有少數畸形精子;所產生的雜種母牛再與雙親的任一親本公牛交配, 都具有生殖能力, 以海福特、夏洛萊、利木贊、安格斯和西門塔爾等公牛為父本, 以F1代母犏牛為母本進行雜交, 在受胎率、產犢率、犢牛成活率等方面都優於以母氂牛為母本。

產奶性能

母氂牛產奶受氣候、生態、飼草料等綜合因素的影響, 產奶量極低, 但如果氂牛與黃牛、肉牛、奶牛等雜交, 則能極顯著地提高產奶量。高景福採用藏黃公牛與氂牛雜交, 其F1代母犏牛一胎次183 d的擠奶量共達到了659.39±41.34 kg, 比同胎次的母氂牛提高了1.65倍;二胎次183 d的擠奶量總計達到834.45±27.69 kg, 比同胎次的母氂牛提高了2.98倍;魏雅萍等在青海的共和縣和瑪沁縣等地採用含1/2荷斯坦牛或西門塔爾牛血緣的雜種黃牛與氂牛雜交, 結果兩地F1代犏牛150 d的產乳量分別為620.96 kg和618.80 kg, 極顯著高於同條件下的氂牛。
犏牛的產乳量雖然提高了, 但乳中蛋白質和脂肪等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高景福的測定表明, 雜種藏黃公牛與氂牛雜交的F1代母犏牛的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分別為 (4.71±0.66) %和 (5.41±1.18) %, 荷斯坦牛與氂牛雜交的F1代母犏牛的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分別為 (3.99±0.52) %和 (5.31±0.55) %, 均低於氂牛。伍紅等研究發現, 四川紅原、阿壩及若爾蓋等地的母犏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為5.09%, 低於紅原和阿壩縣的氂牛, 高於黃牛、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等;母犏牛奶中的脂肪含量為5.31%, 低於紅原縣、阿壩縣及若爾蓋縣的氂牛, 高於荷斯坦牛、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等;母犏牛奶中的乳糖含量與氂牛、荷斯坦牛、西門塔爾牛和黃牛等的差異較小;另外, 母犏牛奶中的胺基酸含量也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產肉性能及肉質風味

氂牛與其他牛種雜交後, 雖然雜種公牛表現為不育, 但雜交F1代犏牛的雜種優勢在屠宰率、胴體體重、產肉率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付永等研究表明, 犏牛的胴體重達到73.25±8.65 kg, 胴體重、屠宰率、淨肉率等均高於氂牛;丁鳳煥等研究發現, 1.5歲犏牛的胴體重、屠宰率和淨肉率分別為79.30±16.13 kg、43.79%±3.08%和31.90%±2.97%, 分別高於氂牛的64.67±6.43 kg、42.50%±3.62%和31.67%±1.27%;代吉文毛等研究發現, 青海犏牛的胴體重和屠宰率為80.30±15.76 kg和43.01%±2.86%, 均分別高於氂牛的48.57±7.39 kg和42.47%±0.92%, 犏牛的淨肉率 (32.20%±3.02%) 與氂牛的淨肉率 (32.54%±1.26%) 比較接近。

犏牛的類型

犏牛是氂牛與黃牛奶牛等普通牛種通過種間雜交產生的後代。犏牛是青藏高原地區具有藏酷特色的畜牧產業。根據氂牛在雜交組合中是扮演的角色不同,分為“真犏牛”和 “假犏牛”。氂牛扮演母本所生的叫“真犏牛”,公氂牛扮演父本所生的叫“假犏牛”。這裡所謂真與假,只是個稱呼而已。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犏牛根據用途不同,可分為奶犏牛、肉犏牛、役犏牛等等。藏酷犏牛是肉奶兼用型犏牛,藏酷化改良是氂牛雜交改良的一個方向。
青藏高原地區地域生態類型是多樣化的,人們對氂牛產品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這些經濟社會需求推動著氂牛不斷改良進步,於是就形成了這些多種生態型的衍生氂牛種群。犏牛就是氂牛的衍生牛種,是氂牛種群不斷創新結出的果實。在青藏地區的發展史上,犏牛為該地區經濟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犏牛的作用和貢獻甚至超過氂牛。可以說,如果沒有犏牛,氂牛的價值,氂牛的貢獻,氂牛對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的作用都會大打折扣。
1、藏酷役犏牛
在青藏高原地區,氂牛是難以替代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被稱為“高原之舟”。為適應當地經濟社會對交通運輸工具的需求,氂牛就與黃牛雜交生產役犏牛。役犏牛不僅具有同氂牛同樣的對高原氣候環境的適應力,還具有較溫順易駕馭的優點,並具有適合成群集隊而行的優勢。在這些用於交通運輸的氂牛中,氂牛與黃牛雜交而來的公犏牛是主力軍和排頭兵。
2、藏酷奶犏牛
在青藏高原的大中城市,由於人口集中,牛奶消費需求量大,僅靠產奶量較低的氂牛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在社會消費需求的刺激下,氂牛就與奶牛雜交生產奶犏牛。於是,在城市周邊地區,奶犏牛就應運而生了。奶犏牛比氂牛產奶量大,產奶周期長,滿足了青藏高原地區大中城市對牛奶不斷增加的需求。這是氂牛對經濟社會需求做出的積極反應,對社會需求的主動適應和積極滿足。
3、藏酷肉犏牛
在肉犏牛方面,西藏自治區山南等農區利用海拔較低的地理條件,利用農作物秸稈等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對氂牛進行肉用方向的雜交改良,通過發展肉犏牛,提高了氂牛的肉用生產性能。青藏農區靠犏牛還提供了大量的牛肉。事實表明,氂牛採取犏牛方式在不斷滿足經濟社會需求,同時也提升了氂牛的價值。

農繁牧養犏牛

青藏牧區以氂牛為代表的畜牧業謀發展,不能再圍繞牧區兜圈子,要跳出牧區求發展。只有把農區與牧區統籌起來互補發展,才能找到出路。把農區與牧區整合為一個統一的生產系統,牧區氂牛生產才能擺脫當前困境。由於氂牛繁殖需要較好的飼養條件和營養保障,要把氂牛繁殖生產由牧區轉移到飼草料充足、暖棚條件好的農區。然後由農區為牧區提供用於育肥的公牛犢,並提供用於繁育的基礎母牛。
一、在青藏農區建犢牛繁育場為牧區提供育肥犢牛
青藏牧區畜牧業生產有許多不可控因素,經常處於起伏波動的不穩定狀態中,長期處在畜草矛盾尖銳的生態環境之中。青藏牧區冬季缺草少料天寒地凍,不具備氂牛繁殖生產的條件。所以,青藏牧區以氂牛為代表的畜牧業謀發展,不能再圍繞牧區兜圈子,要跳出牧區求發展。只有把農區與牧區統籌起來互補發展,才能找到出路。把農區與牧區整合為一個統一的生產系統,用農區的畜牧資源優勢對牧區的困難進行了有力支援。這樣牧區氂牛生產才能擺脫當前困境。
氂牛繁殖與生長不同,需要較好的飼養條件和營養保障。由於牧區環境條件嚴酷惡劣,不適合氂牛進行繁殖活動。農區有豐富的飼草料資源,農區有較好的暖棚條件,能夠滿足母牛繁殖所需要的營養條件和棚圈條件。可以把氂牛的‘繁育階段’與‘生長階段’進行分拆, 把氂牛繁殖生產由牧區轉移到飼草料充足、暖棚條件好的農區。在公犢牛離乳後進入生長育肥階段時,再由農區轉移到牧區進行生長育肥。
青藏高原地區除了擁有廣闊的牧區,還有飼草料資源豐富的農區,需要推行‘減畜’的是草原牧區,並不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為了給草原牧區減負,為了支援牧區順利進行減畜,可以把氂牛冬季繁育活動從牧區轉移到農區進行。將母氂牛冬季繁育活動由牧區轉移到農區,將育肥氂牛犢在暖季盛草期轉移到牧區進行,對不同生產環節在季節上進行適應性調整,對農區與牧區實行地域上的時空兌換。
農區與牧區相比較,飼草料資源充足豐富,暖棚資源數量多條件好,推廣普及的基礎好。如果把牧區冬季的繁育生產轉移到農區去,可以充分利用農區的飼草飼料資源豐富的條件,利用農區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利用農區暖棚資源充足的優勢條件,在農區進行氂牛繁育生產。然後由農區對牧區進行牛源支持,提供用於育肥的公牛犢,提供用於繁育的基礎母牛。形成以農區帶動牧區畜牧業發展的局面。
如果將農繁牧養模式推廣成功,牧區在暖季里進行育肥的公牛犢,就可以由農區來提供。牧區所需要的基礎母牛,也能夠通過農區來解決。如果這種想法成為現實的話,牧區就可以把那些失掉種用價值的公氂牛殺掉,把那些生產性能低的母氂牛減掉。由於繁育生產任務大量地安排在農區,牧區就可以把多餘的種用公牛減掉。由於可以從農區獲得部分基礎母牛,牧區即使少養一些母牛,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二、青藏農區西門塔爾與野血氂牛雜交生產犏牛
青藏農區的西門塔爾改良牛,是已經本土化的西門塔爾牛,具備對青藏高原的高度適應性,還具有較高的乳肉生產性能。是用來生產‘犏牛’的最佳母本,是青藏高原地區不可多得的優勢牛種資源。利用大通野血氂牛凍精與青藏西門塔爾牛進行雜交,其雜交後代既具有良好的青藏高原適應性,也具有較高的肉用和乳用生產性能。
縮短氂牛出欄周期,就是轉變氂牛生產方式,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雜交改良來實現,還需要通過農牧區域結合來達到。由於氂牛是一個原始牛種,具有生長發育緩慢的遺傳特徵,縮短氂牛出欄時間需要進行雜交改良。由於青藏高原是一個高寒缺氧的嚴酷環境,對低海拔牛種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壁壘,這是雜交改良的一個重大制約因素。
如果從低海拔地區引進良種牛對氂牛進行雜交改良,往往因難以適應青藏高原牧區高海拔的嚴酷環境而失敗。因此,只有選擇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種對氂牛進行雜交改良,才能克服雜交後代在環境適應性方面的障礙。。
犏牛是一個新創意出來的牛種,是一個以青藏農區西門塔爾牛為母本,用野氂牛做父本進行雜交改良的後代牛。它們都是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種,能夠很好地適應青藏高原高海拔嚴酷環境,還能夠大大提升氂牛的乳肉生產性能。
1、以青藏農區西門塔爾牛為母本
西門塔爾牛是世界最優秀的乳肉兼用牛。多年前,青藏高原的畜牧工作者,歷經千辛萬苦將低海拔地區的西門塔爾牛引入青藏高原。經過多年培育馴化積累,已經成長為‘青藏西門塔爾牛’,已經成為本土化的西門塔爾牛。‘青藏西門塔爾牛’已經具備對青藏高原的高度‘適應性’,所以,它是寶貴難得的優勢畜牧資源。
近年來,青藏農區不斷加大黃牛改良力度。青藏農區在黃牛改良過程中,培育出了農區西門塔爾改良牛,並得到快速大量的推廣,已經在青藏高原農區紮根落戶。成為青藏高原本土化的西門塔爾牛種,是一個極具開發價值的優勢牛種資源。要對這一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做進一步的開發利用,讓它為青藏高原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來服務,讓它為當地牧民增收服務。
2、用野血氂牛凍精做父本來源
野氂牛與家氂牛同源同種,野氂牛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經過嚴酷的自然選擇,把弱勢個體淘汰掉,把生長性、適應性、抗逆性等優良性狀保留下來。所以,對家氂牛改良具有重要價值。青海省大通種牛場歷時二十餘年,育成了含1/2野氂牛基因的大通野血氂牛。野血氂牛生長發育速度快,其雜交後代產肉性能比同齡家氂牛平均提高20%以上。用大通野血氂牛凍精與青藏農區西門塔爾牛進行雜交,其雜交後代既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也具有較高的肉用和乳用生產性能。
3、犏牛的優點與用途
用野血氂牛凍精對農區西門塔爾牛進行雜交,其雜交後代就是犏牛,由於犏牛中含有50%野氂牛血液,具有較高的青藏高原環境適應能力。由於犏牛中含有50%的西門塔爾牛血液,提升了肉乳生產性能。將農區繁育的犏牛輸送到牧區飼養,既擁有較高的乳肉生產性能,也有較強的青藏高原環境適應能力。
三、把犏牛公犢提供給牧區進行二年育肥出欄
在青藏農區繁育的犏牛,由於含有50%的野氂牛血液,對青藏高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也由於犏牛中含有50%的西門塔爾血液,大大提提升了肉用生產性能。犏牛公牛犢生長快個頭大,肉用性能較好,可以把它由農區轉移到海拔更高的牧區去,當做快速育肥牛來飼養。二年就可以實現育肥出欄,大大縮短飼養周期,既提高了生態效益,也提高了牧民的收益。
青藏草原暖季盛草期極短,而冷季時間漫長達八個月左右。青藏高原地區冬季天寒地凍,又缺草少料,黑災白災頻繁發生,氂牛每度過一個漫長的冬季,都要大量損失活重。越冬的次數越多,損失浪費的活重數量越大。縮短公氂牛的育肥時間,對保護草原生態和促進牧民增收意義重大。公氂牛犢實現快速育肥出欄,商品畜就減少了越冬次數,就可以擺脫了缺草少料天寒地凍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減重的冬季。
公氂牛通過快速育肥提早出欄,需要越冬的牲畜數量大大減少,僅有少量繁殖母畜和短期育肥的商品畜需要越冬,相應減少了冬季對棚圈草料的需求。氂牛縮短了飼養周期,既能保護脆弱的青藏草原生態,還能促進牧民增收增效,收到的是雙贏效果。可以說縮短氂牛出欄時間,就是轉變青藏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方式。氂牛是青藏草原的主體畜種之一,解決了氂牛的發展模式問題,就等於解決了青藏草原畜牧業持續發展的問題。
青藏農區利用本土優勢畜牧資源,以農區西門塔爾改良牛為母本,用大通野血氂牛凍精做父本,通過雜交繁育獲得的‘犏牛’,由於含有50%野氂牛血液,提高了對青藏高原高寒環境的適應能力。由於含有50%的西門塔爾血液,還提升了肉乳生產性能。可以將‘犏牛’轉移到海拔更高的牧區,當做快速育肥牛來飼養,實現二年育肥出欄。這對青藏高原氂牛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對青藏草原減畜增效,對保護建設青藏草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青藏高原的農區擁有豐富的農作物秸稈,也可以大面積地種植產量更高的牧草作物。由於農區飼草飼料資源比較豐富,還有較好的暖棚設施條件,海拔也比較低。在這些優越條件下,母牛營養條件好,能夠較早地及時地發情,可以提早採取人工授精方式進行配種,牛犢也可以較早地出生,獲得一個完整的青草季節。可以在青草返青之後,及時地將‘犏牛’的公犢轉移到牧區去放牧飼養,進行快速育肥實現二年育肥出欄。
為保護脆弱的青藏草原生態,需要採取措施對牧區氂牛進行減畜,如果青藏農區能夠為牧區繁殖育肥用的公犏牛犢。牧區氂牛就用進行繁殖生產,不再需要用公氂牛進行本交,牧區公氂牛就成為多餘之物,就可以把種用的公氂牛減掉。政府可以把農區的公牛犢買下來,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轉移到牧區由牧戶做架子牛來飼養,通過快速育肥實現二年出欄。這樣,農區就成了牧區的繁育基地,實現了 ‘農區繁、牧區養’。最佳化了畜群結構,減輕了草場壓力,提高了生態效益,也提高了牧民的收益。
四、用犏牛母犢對繁殖能力低下的母氂牛實行替代
在青藏農區繁育的犏牛母犢,由於含有50%的野氂牛血液,對青藏高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犏牛含有50%的西門塔爾血液,其乳用性能與氂牛相比有很大的提升,還具有優良的母性,是不可多得的基礎母牛資源。可以將部分犏牛母犢留在農區補充基礎母牛,將部分犏牛母犢提供給牧區做基礎母牛,對繁殖能力低下的牧區母氂牛實行替代,同時滿足牧民的喝奶需求。
青藏高原草原生態問題是什麼?是青藏草原的退化沙化鼠害問題,其主要人為因素是牲畜的超載放牧問題。保護脆弱的青藏高原草原生態,關鍵性措施就是禁牧和減畜。只有下決心把超載的牲畜減下來,才能逐步達到草畜生態平衡。由於氂牛是青藏草原畜牧業的代表畜種,所以,減畜要針對氂牛來實施,重頭戲是圍繞氂牛採取減畜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扭轉草原承載力過重的問題。
當前,在青藏草原上的氂牛群中,飼養著大量的繁殖能力低下的母氂牛。許多母氂牛已經失掉了飼養價值,白白消耗著寶貴稀缺的飼草資源,它們應該是減畜的重點對象。對氂牛實行農繁牧養生產方式,將氂牛繁育活動安排在農區, 提高了母牛的繁殖效率,。由於農區為牧區提供用來育肥的公犢牛。這樣,就可以減少牧區母氂牛的飼養量。
在青藏農區繁育的犏牛母犢,由於含有50%的野氂牛血液,對青藏高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犏牛含有50%的西門塔爾血液,其乳用性能與氂牛相比有很大的提升,還具有優良的母性,是不可多得的基礎母牛資源。可以將部分犏牛母犢留在農區補充基礎母牛,將部分犏牛母犢提供給海拔更高的牧區做基礎母牛,對繁殖能力低下的牧區母氂牛實行替代,同時滿足牧民的喝奶需求。
但是,即使可以把繁育活動由牧區轉移到農區,農區也可以為牧區提供育肥牛源,牧區的母牛飼養量可以大大減少。儘管如此,牧區還需要少量養一些母牛。因為牧民有喝奶的習慣,不養母牛自家沒奶喝,牧民接受不了。由於犏牛含有50%的西門塔爾血液,可以充分滿足牧民喝奶的需求,同時還能餵牛犢提供半奶或者全奶,有利於牛犢的生長於發育。

牧繁牧養犏牛

當前,青藏草原面臨著嚴重的退化沙化問題,其中,牲畜超載過牧是重要原因。從生態保護的角度說,需要給草原減負,通過減畜來減輕草原的壓力。實現減畜增效目標,必須通過強化育肥縮短飼養周期,讓犏牛公犢由7-8年出欄變為2年出欄。犏牛的雜交改良方案,能夠改善青藏高原的畜群結構。犏牛雜交改良後代是犏牛。因公牛雄性不育,公牛無種用價值,只能作商品肉牛進行育肥。犏牛雜交改良採取人工授精凍精冷配,公牛就成為多餘之物。放棄本交配種,完全可以省略大量飼養的公牛。公牛減少了,載畜量自然就下降了,大大減輕對草場的壓力。
藏酷公牛犢快速育肥出欄,畜群結構就能夠最佳化,超載過牧就可以逐步緩解,畜牧生產也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犏牛實現二年育成出欄,必須大大提升育肥公牛的生長性能。對增重速度來講,黃牛種間雜交大大優於氂牛種內雜交,野血氂牛儘管生長性能有很大提升,但與藏酷西門塔爾牛相比仍有差距。利用雜交優勢提高家畜產肉性能,已成為全球肉業發展的主要手段,特別是遠緣雜交效果更為顯著。西門塔爾與野血氂牛雙父本交叉輪交,也採取了種內雜交改良作用,利用野血氂牛提升氂牛血液的比例,提升其抗逆性和適應性。
一、種間雜交與種內雜交結合生產犏牛
用西門塔爾等良種肉牛,對家氂牛進行雜交改良,生產犏牛的技術,在我國已有多年悠久的歷史。其後代活重量、產肉量、產乳量均顯著提高。用野血氂牛對家氂牛進行改良復壯,在我國也已取得成功。用西門塔爾和野血氂牛做雙父本雜交生產犏牛,是將二者集成在一起。把種間雜交與種內雜交組合在一起,使二者互相取長補短,實現集成創新。
1、用西門塔爾和野血氂牛做雙父本
利用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西門塔爾,通過種間雜交方式生產西雜牛,肉乳生產性能獲得顯著提高。公牛犢能夠實現二年育肥出欄,提高了青藏高原的生態效益,也增加了牧民的收入。但是,到第二代之後,西雜牛對青藏高原嚴酷環境的適應性降低,生活能力下降。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引入野血氂牛做並列的雙父本,進行種內雜交生產犏牛。由於野血氂牛種內雜交的參與,既提升了氂牛種群的生活力,還繼續保持了較高的肉奶生產性能。
對家氂牛進行犏牛方向的雜交改良,為什麼要選擇西門塔爾做父本?並且還是做第一父本。其理由和根據是,西門塔爾牛是世界上最最著名的乳肉兼用牛,它的乳用性能好,肉用性能也是強項。西門塔爾牛與家母氂牛雜交效果是好的,其後代(F1代)生長發育快,產肉量提高50%左右,產乳量提高2倍左右。用西門塔爾牛做父本改良藏氂牛,能夠做到乳肉雙收,乳肉皆優。
2、用野血氂牛做並列父本生產犏牛
用野血氂牛進行種內雜交,對家氂牛進行改良復壯,經我國氂牛科學家的多年努力,已經獲得巨大成功。據文獻報導,導入野血後氂牛的各期活重,產肉產奶生產性能明顯提高,生活力與抗逆性也明顯提高,有效地阻止了家氂牛的退化。
由於利用西門塔爾雜交生產的西雜犏牛,到了第二代之後,生產性能與生活力都急劇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犏牛雜交改良方案,吸收繼承了野血氂牛種內雜交技術成果。在引入西門塔爾提高肉乳生產性能的同時,也安排野血氂牛做並列父本,進行交叉輪交。及時提升氂牛血液比例,使之不降低到30%以下,能保持其後代在高寒草原的適應能力。
二、犏牛二年育肥出欄達到的目的
1、犏牛能滿足民眾對乳品的需求
藏民同蒙民一樣,有飲奶習慣,奶是生活必需品,在生活中不能離開奶。為滿足牧民對乳品的生活需要,內蒙草原的牛是乳肉兼用型,青藏高原的牛也必須是乳肉兼用型。所以,犏牛不僅要產奶,還要通過乳肉皆優的西門塔爾牛,來提高奶的性能,增加奶的產量,充分滿足藏民對奶製品的需求。
2、犏牛能滿足牛犢對母乳的營養需要
為確保公牛犢能夠在二年育成出欄,需要讓犢牛吃上母奶。需要採取增量的辦法來解決。由於西門塔爾是乳肉兼用牛種,有較好產乳性能,其雜交後代產乳量顯著提高,除滿足牧民食用外,還能剩餘大量乳汁供犢牛食用。
3、犏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
在氂牛產品中,氂牛肉占整個氂牛的生物鏈比重大,特色顯著商業價值高,市場前景好潛力大。氂牛肉加工、儲藏、運輸能夠採取工業化方式,進行規模化商品化生產。因此,需要突出氂牛的肉用價值,把肉當作主攻方向,作為主導支柱產品。
通過犏牛產業化,縮短飼養日齡,在二年內出欄,保證了氂牛肉鮮嫩的優秀品質。從而對世界屋脊藏酷牛高端品牌產生有力支撐,進而實現品牌溢價、產品增值的目標。
三、犏牛二年育肥出欄技術要點
1、推廣普及人工授精技術
由於雜種公牛雄性不育,牧民放棄飼養本交公牛,必須採取人工授精技術。不論用西門塔爾做父本,還是用野血氂牛做父本,都需要使用商品凍精進行冷配。冷凍精液人工授精,在肉牛行業已是成熟技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的套用,使得全球的優秀肉牛種子,得到高強度大範圍的利用。
內蒙古草原牧區對土種牛的雜交改良,普遍實行凍精冷配,放棄了本交自然交配。這項技術在蒙族牧民中能推廣普及,在藏族牧民中也一定能夠推廣成功開花結果。因此,成功地在牧民中推廣普及人工授精技術是關鍵點,在各級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在基層建設人工授精站是突破口。
犏牛產業體系建設,離不開雜交改良方式,利用商品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放棄本交自然交配,各地就不必建設數量眾多的種牛場,用來繁育父本公牛。西門塔爾凍精國內外供應充足,青藏高原二萬頭野氂牛,是家氂牛復壯的遺傳資源,野血氂牛凍精有青海大通種牛場來保證,基礎母牛利用現有的家氂牛,將來還可以直接利用雜交牛的後代,無論處於哪個代次,雙父本的西門塔爾與野血氂牛,都能與之對應銜接。
2、提早在七、八月份進行配種
實踐證明,犏牛產業化效果好壞,關鍵在於對配種期的掌握。最佳配種期是7月份,這樣,犏牛犢可以在4月前後出生,出生後離乳時即能吃上青草,獲得當年完整的青草期。犢牛能夠在氣候溫暖、氧氣充足、青草茂盛的暖季,獲得充足的營養,利用這個難得的條件實現生長發育。
待寒冷冬季來臨時,犏牛犢已經提高了抵禦寒冬的能力,為來年更快更好地生長發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藏酷犢牛到第二年冬初屠宰時,獲得了兩個完整的青草季節,加之第二年的補償生長作用,還有藏酷犢牛吃上了母乳以及舔磚補飼等措施,即可實現犏牛犢兩年育成出欄。母牛產犢後也利用這個較長的青草期,補充營養恢復體力,為再生產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
利用暖季的天然草場,低成本地放牧飼養,畜產品才有市場競爭力。提早在七、八月份進行配種,使母牛能夠在翌年四、五月份產犢。這樣,商品育肥牛在生長期內,可以獲得兩個完整的青草採食季節,實現二年育成出欄。
3、對母牛進行催情補飼
由於高寒缺氧的生存環境,也由於缺草少料的營養條件,母氂牛容易出現不發情或假髮情,受精率低,保胎率低等情況,影響凍精冷配的效果,制約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
因為母牛不發情或假髮情,配種率低,流產率高等現象,都與營養缺乏密切相關。母牛在配種前,要進行催情補飼。母牛除了在催情期進行補飼,還要在懷孕期、哺乳期進行補飼。
針對青藏草原缺少豆科牧草,蛋白質含量不足的特點,提高繁殖母牛的營養水平,要補飼非蛋白氮的尿素和糊化玉米。冬季採取“暖棚+青乾燕麥草+舔磚”,暖季為“晝夜放牧+舔磚”。在青藏高原補飼精料,以營養舔磚最為合適,其料量小。料形整齊不零散,使用、儲藏、運輸都方便,易於推廣普及。
3、讓犏牛犢吃全奶
當地牧民為了食用,對母牛過多地進行擠奶,由於人從牛的口中奪奶,致使犢牛難以吃到全奶,處於半飢餓狀態。牛犢在低營養水平狀態下,影響了生長發育,限制了生產性能潛力的發揮。處於營養貧乏狀態下的牛犢,生長速度慢,活重小,死亡率高。
讓氂牛縮短飼養周期,實現二年育肥出欄,需要通過雜交改良,引入高生產性能的遺傳基因。但這些遺傳基因潛力的發揮,也需要一定的營養條件來保證。沒有營養條件的保障,西門塔爾也好,野血氂牛也罷,它們的乳肉生產性能都無法發揮出來。根據專家研究結果,母乳哺食量的多寡,導致牛犢斷奶體重的差異巨大,兩者是成倍的懸殊差距。
氂牛犏牛都具有早期生長速度快的特點,因此,犏牛犢吃母乳特別是吃全奶,對縮短飼養周期實現二年出欄意義重大。為解決人畜爭奶的矛盾,在存量方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需要採取增量辦法來解決。
西門塔爾是乳肉兼用牛種,有較好產乳性能,其雜交後代犏牛產奶量比家氂牛提高兩倍之多。除滿足牧民食用外,還能剩餘大量乳汁供犢牛食用。吃到母乳的犢牛營養得到保證,可以在二年內育肥出欄。
4、對犏牛犢進行補飼育肥
青藏草原缺少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豆科牧草,這裡也不具備種植玉米、大豆的自然條件,缺少玉米豆粕等精飼料。從外地調運又受運費成本制約。從成本的角度,不能照搬內地的做法,用大量精飼料來搞牛羊育肥。只能補飼非蛋白氮、糊化玉米等精料,如同給莊稼追施化肥。
青藏草原草種結構不均衡,缺少富含蛋白質的豆科牧草,同時能量也不足。犏牛也要補飼精料,同藏羔羊一樣,也要補飼“膨化尿素+糊化玉米”。膨化尿素有針對性地廉價地解決了蛋白營養缺乏問題,糊化玉米提高能量飼料使用效果問題。
5、在暖季對育肥牛實行晝夜放牧
根據青藏高原草場季節性強的特點,犏牛的生長育肥,一定要抓住暖季,充分地利用暖季。暖季氣候溫暖,適合牛羊迅速生長發育。暖季是高寒草場牧草的生長季節,暖季牧草生長旺盛,產草數量多。牧草質量好,草場承載能力強,能滿足牲畜大量採食的需要。草鮮嫩營養豐富,是犏牛生長育肥的黃金季節。在青草生長期,除精料補飼外,還要在青草期實行晝夜放牧。延長放牧時間,增加採食量,保證其在二年內育肥出欄。
四、犏牛二年育肥出欄效果展望
1、通過減少公牛數量最佳化畜群結構
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都已成為成熟技術,西門塔爾和野血氂牛都有商品凍精,都能滿足生產需要。在生產實踐中,牧民可以利用凍精採用人工授精技術進行生產繁育。放棄了本交自然交配這一傳統繁殖方式。不再飼養多餘的公牛。
草畜承包到牧戶後,牧民的種公牛多在本群中選留,近親繁殖嚴重。良種公牛少,公牛利用不合理等,導致了家氂牛體格變小、生長增重緩慢等退化現象。由於雜種牛雄性不育,雜種公牛無種用價值,因勢利導地將其作為肉用商品牛,在二年內育肥出欄。
這樣牧民就最佳化了畜群結構,牧民飼養的都是基礎母畜,還有育肥過程中的商品畜,雜種公犢就成為青藏高原肉牛生產的主體。通過二年育成出欄技術措施,使草原載畜量下降,減輕了高寒草原的壓力,保護了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態環境。
2、用犏母牛犢做牧區的基礎母牛
西門塔爾不僅是良好的父系品種,也具有良好的保姆性和哺乳能力,它的雜交後代也是非常好的母系。雜種犏牛母犢繼續留作基礎母牛,供繁殖使用(雜種氂牛僅雄性不育,母牛仍有正常的繁殖力),不會造成母氂牛數量的減少,能保持氂牛種群數量的穩定。
犏牛模式,由於各代次雜種牛,都具有較好的雜種優勢,對母系的性能也進行了提升,積累儲備了較好的改良效果。犏牛模式,會逐步地把家氂牛種群轉型為改良牛群。
經過若干代次之後,青藏高原氂牛種群,將成為既適應高寒草地特殊的生態環境,又具有較高生產性能,同時商品率也較高的改良牛群。屆時,犏牛的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優點,也會顯現出來,受胎率、成活率會提高,而難產率會自然下降,逐漸成為一個優良又成熟的種群。
3、犏牛二年育肥出欄有利於牧民增收
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實行氂牛季節性減員,讓氂牛犢實現二年出欄。飼養過程中僅經歷一個冷季,有效地利用了二個暖季生長,減少了冬季消耗,降低了活重損失,提高了出欄率和商品率,有利於牧民增收,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4、犏牛二年育肥出欄有利於生態保護
由於推廣普及人工受精技術,用人工受精替代公牛本交,把多餘的公牛轉型為二年育肥的商品畜。縮短了氂牛的飼養周期,最佳化了青藏高原畜群結構,有效減輕了草原放牧壓力,保護脆弱的草原生態。
5、犏牛二年育肥出欄提升了產品價值
犏牛取食世界屋脊草原上的天然牧草,青藏高原紫外線照射強。藏酷牛取食的牧草,都經過紫外線嚴格消毒。所以,藏酷牛肉是綠色有機食品中的金牌冠軍。犏牛公犢二年育肥出欄,肉質變得鮮嫩,品質得到提升,價格得到提高。

犏牛生產中的問題

1 犏牛養殖管理亟需加強
的犏牛養殖模式依舊延續過去氂牛放牧模式進行, 養殖效益較低。犏牛產犢後生產負荷較重, 在其本身生長速度較快, 營養需求旺盛的情況下, 得不到充分的飼料和礦物元素保障, 導致冬季死亡率較高。
2設施設備落後
針對犏牛飼養管理的設施設備較為落後, 巷道圈、擠奶機等設施設備普及率較低。犏牛在產奶量較高的情況下, 增加了牧民的勞動強度。此外, 集中飼養的舍飼圈舍、牧草種植基地缺失, 飼草料的收割、粉碎、攪拌、投餵設備等在藏區犏牛飼養中配套不完善, 亟需加強引進。
3 改良品種較為單一
使用的改良品種主要是荷斯坦凍精和西黃牛自然交配, 這兩種模式的後代犢牛初生重都在20kg以上, 與氂牛10kg左右的初生重比大了很多, 導致難產率提高。可以通過引進一些小型牛種凍精進行改良, 如:娟姍牛和黑安格斯牛。
4 改良技術還需改進
氂牛人工授精技術較為成熟, 氂牛與黃牛在發情期, 發情鑑定, 生理生化指標上均有差異, 在氂牛改良過程中使用的同期發情技術效果不明顯, 配懷率較低。此外針對氂牛的早期孕檢技術還不準確和完善, 亦或是操作難度大, 危險係數高, 需要加強研發針對氂牛改良配種過程中的輕簡化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