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藏

衛藏

衛藏:吐蕃時期曾設“衛藏四茹”,一向被視為吐蕃本部。元朝明朝稱為烏思藏藏文:དབུས་གཙང,威利dbus gtsang),烏思指前藏,藏指後藏清朝以來稱為衛藏,烏思在清朝改稱為衛。

當時三部分範圍:“前藏”包括今拉薩和山南市,“後藏”為今日喀則市,“阿里”指整個藏北高原(今阿里地區那曲市西部)。

說明:藏東北是另一個板塊即霍爾三十九族。今西藏範圍里的昌都市那時屬康巴林芝市屬另個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藏
  • 外文名:Ü-Tsang
  • 範圍:衛(烏思)指前藏,藏指後藏
  • 元明稱謂烏思藏
  • 清朝稱謂:衛藏
  • 拼音:Wei zang
地域範圍,歷史記載,衛藏四茹,鎮邊四大寺,烏思藏都司,語言,文化,民居,飲食,衛藏戰爭,

地域範圍

衛藏包括:

歷史記載

衛藏四茹

藏文史料記載,古時藏族將他們所居住的區域按地形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劃分為三個部分,即:上區阿里三圍,宛如池塘,高聳著著名的雪山和山脈;中區衛藏四茹(有的版本作衛藏四翼),猶如灌溉渠道,擁有廣闊的草原和岩石;下區多康六崗,恰似無垠的田野,分布著森林和植物。
吐蕃時藏地設“四茹”:拉薩周邊的“伍茹”和“約茹”,日喀則周邊的“葉茹”和“茹拉”;各茹下設十個“千戶”。衛藏四茹各有茹旗。上下伍茹,為花邊紅旗和紅色吉祥旗;上下約茹,為紅色獅子旗和白色黑心旗;上下葉茹,為畫有鵬鳥和黃色花斑之黑色白心旗;上下茹拉,為白獅懸天旗和黑色吉祥旗。一般認為“衛藏”是吐蕃民族的本土,“衛藏四茹”是吐蕃民族最基本的成分。
藏籍《賢者喜宴》記載,伍茹的十千戶是:島岱、岱界、曲界、章村、覺巴、支界、畿堆、畿麥、葉若布小千戶、東部近衛千戶;約茹的十千戶是:雅隆、秦隆、雅界、玉邦、達保、尼雅涅、聶巴、洛扎、洛若小千戶、北部近衛千戶;葉茹的十千戶是:東欽、象欽、朗迷、波噶、年噶、章村、波熱、松岱、象小千戶、西部近衛千戶;茹拉的十千戶是:芒噶、赤松、墀邦、拉孜、娘若、乞塘、康薩、開扎木、錯俄小千戶、南部近衛千戶。

鎮邊四大寺

相傳,公元7世紀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王松贊乾布,一路艱辛,初到雪域西藏時,公主就用中原漢地的《八十種五行算觀察法》,堪輿和推算出了西藏的地形地貌,猶如一個仰臥的羅剎女魔形狀。於是,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多次商議,並縝密堪輿推算後,決定在女魔的頭、肩、肘、髖、膝、手、足等全身部位,修建了吐蕃歷史上著名的鎮魔十二寺:
衛藏
其中首先在衛藏四茹,修建了鎮邊四大寺:
藥如女魔的左臂上修建了昌珠寺和八大星曜道場,以鎮其左臂。該寺位於當代西藏山南乃東縣的昌珠寺。
在伍如女魔的右臂上修建了噶澤寺和二十一居士道場,以鎮伏女魔右臂。該寺位於當代拉薩以東墨竹工卡縣秀絨河與瑪曲河匯合的瑪曲河東岸。
在如拉女魔的左足上修建了仲巴江寺,設立了喜金剛道場,以鎮其左足。該寺位於當代日喀則市拉孜縣與彭措林接壤的地方,占代屬如拉區域,當代歸拉孜縣管轄。
在葉如女魔的右足上修建章樟寺,設立四大天王道場,以鎮其右足。該寺位於當代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東南的雅魯藏布江北岸。

烏思藏都司

約在1280年,在平定薩迦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即貢噶桑布之亂和八思巴去世之後,元朝在西藏地區設定了烏思藏宣慰司,到1292年平定止貢派反對薩迦派的之戰亂後,忽必烈依宣政院的建議,又把烏思藏宣慰司與納里速都元帥轄區合起來,設定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元帥府。
元朝元朝
明朝1370年明軍隊攻取洮、岷等州(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元順帝病歿,在此情勢下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明朝先於衛、藏地區設定“烏思藏衛”。洪武七年(1374年),升“烏思藏衛”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1374年,復於河州設定“西安行都指揮使司”,同時升“朵甘衛”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後接而升“行都指揮使司”為“都指揮使司”,下設若干行都指揮使司、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等。
明朝明朝
清政府為限制達賴喇嘛的權力,在後藏確立了班禪大師的地位,形成了達賴掌管前藏,班禪掌管後藏,兩個宗教領袖並存的格局。實際上後藏遠不如前藏富足。達賴的駐錫地布達拉宮遠比班禪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壯觀得多,藏族同胞更嚮往的還是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
清朝清朝

語言

習慣上,藏區按方言劃分可以分成衛藏康巴安多三塊。以拉薩為中心向西輻射的高原大部叫做“衛藏”。這一地區是藏區(不僅是西藏,還包括青海、四川和雲南的藏族自治州)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 安多一帶是萬里無垠的廣闊草原,所以安多藏區以出良馬、崇尚馬而聞名;“康巴”藏區位於橫斷山區的大山大河夾峙之中,具體說來,也就是川西的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市和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的玉樹。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橫刀立馬,康巴女人們,卻是難以言狀的嫵媚。藏區有典: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很好記的。
衛藏方言,可以分為前藏、後藏阿里三個土語。羌塘則主要通行康方言西部土語。

文化

民居

衛藏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處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為材的竹樓或木樓,甚至還有窯洞。
  • 帳篷:帳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製作帳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紡線後編織拚縫而成。帳中以木桿支撐。牽拉帳篷的多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編擰成的粗繩,以木樁或牛羊角為帳篷樁,用以固定帳篷。在搭建帳篷時,牧民們通常將帳門朝東以背風;帳房中央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飯;帳篷內部正中多供神龕、佛經、酥油燈等;南側擺放著食品等日常用品,還兼作廚房;北側則主要擺放臥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廳堂”。牧民們會在牽拉帳篷的繩子上掛上祈求福運的五彩經幡
  • 平頂碉房: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則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特點是冬暖夏涼。碉房一般為多層建築,底層一般用來作畜圈,二層為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作經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飲食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藏餐: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
藏餐分為主食、菜餚、湯三大類。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魚、蝦、蛇、鱔等水產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外,農牧區民眾一般不習慣食用。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餚烹製技術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斷地改進和豐富。[63]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釀成的,度數較低,藏族民眾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過節所必備的。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比較豐富,每釀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後依循“長幼有序”的古訓首先向家中的長輩敬酒,其後家人才能暢飲。在節日婚慶或眾多人聚會場合,飲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敬獻,然後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套用雙手捧酒杯舉過頭頂,敬獻給受酒者,特別對長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雙手接過酒杯,然後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無名指輕輕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彈一下,如此反覆三次,表示對天、地、神的敬奉和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有時口中還要輕聲念出吉樣的祝詞,然後再飲。[63]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飲料,做酥油茶離不開酥油、鹽和茶,酥油是從牛羊奶里提煉的奶油,以夏季氂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藏民族飲茶時講究長幼、主客之序。客人飲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為最吉利。[63]

衛藏戰爭

衛藏戰爭是西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的直接環境(時勢)。
衛藏戰爭是以噶倫阿爾布巴為首發動的戰爭。又稱阿爾布巴之亂。
背景:1705年,因爭立六世達賴喇嘛,第巴·桑結嘉措拉藏汗不合,第巴毒之不遂,謀以兵遂之,反被所殺,以拉藏汗為首的和碩特汗庭恢復了顧實汗以來在西藏的實力統治,廢黜其擁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重新選定阿旺伊西嘉措為六世達賴,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兩派衝突導致局勢持續不安,清朝欽差大臣赫壽被派赴藏,監理拉藏汗辦事(擔心他年輕氣盛、辦事不周)。1717年,準噶爾汗國軍隊(因為爭立六世達賴,第巴集團以前與之有聯繫)發動突然襲擊,南下翻越崑崙山脈,攻入拉薩,殺死了拉藏汗,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滅亡。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軍覆沒;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趕走準噶爾軍。
清康熙六十年(1721),清庭鑒於汗王拉藏汗—第巴桑結嘉措的打仗導致西藏不安寧,決定採用新體制,不同意恢復和碩特汗國(不同意固始汗之孫羅卜藏丹津的稱汗要求,後來出現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的叛亂),又廢除第巴制,實行諸噶倫集體領導制度(改用拉藏汗的噶倫做法),設立三個噶倫,後增加到五個。
五噶倫共事和衝突:
康濟鼐是拉藏汗女婿、阿里地方首領,往來於衛藏與阿里之間,而康濟鼐居於阿里時,西藏事務則由阿爾布巴總領辦理。清朝任命貴族中地位較低的康濟鼐為首席噶倫。
阿爾布巴(?~1728),工布地區人,曾任拉藏汗高級官員(拉藏汗的三噶倫之一和軍務長,在準噶爾時期還是擔任舊職,1920年逃出拉薩去歸順清軍),五十六年為配合清軍平定準噶爾侵藏,被清王朝封為貝子,並任西藏地方噶倫。清廷還任命康濟鼐、隆布鼐、扎爾鼐、頗羅鼐四噶倫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務,康濟鼐為首席噶倫。
衝突: 康濟鼐為首席噶倫,卻在貴族中的地位低於阿爾布巴等,對阿爾布巴等有時比較傲慢,引起阿爾布巴等前藏大貴族的不滿。(雍正五年即1727年2月,清朝首派駐藏大臣僧格與瑪拉從北京啟程去西藏去解決衝突,可是)雍正五年(1727)8月,阿爾布巴、隆布鼐、扎爾鼐等三噶倫利用首席噶倫康濟鼐大肆壓制寧瑪派教派引起的民眾不滿和前後藏不同教派間的矛盾,(趕在欽差大臣到達拉薩之前、先下手為強、想造成既成事實)趁機奪權,殺康濟鼐,引發衛藏地區之間大規模的戰爭。
另一個噶倫頗羅鼐(曾任拉藏汗秘書和重要將領)逃過被殺的厄運,次年9月,集結後藏、阿里兵力,及利用達木八旗兵力(原和碩特汗國的主力兵所在),突襲拉薩,將阿爾布巴等人圍困於布達拉宮內。為謹慎起見,沒有攻入,等待正在半路上的清軍來處理。清朝派都察院左都御史查朗阿和護軍都統邁祿、西寧鎮總兵周開捷率兵入藏。因為 頗羅鼐完全控制局勢,且阿爾布巴等是戰爭的發難者,清王朝承認既成事實,主持了對阿爾布巴等三位噶倫的審判,將阿爾布巴等人及其親屬、黨羽17人予以處決。
在平息衛藏戰爭後,清王朝承認頗羅鼐的功績,封頗羅鼐為貝子(後被清朝封為郡王),總理全藏政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