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位於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屬格魯派寺院。建於松贊乾布時期,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寺中懸掛有一口銅鐘。

昌珠寺系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之一,重要建築有大門、“乃定學”、措欽大殿名“乃定當”,大殿主像是蓮花生。措欽大殿東西長45米,南北寬29米,裡邊有天井天棚,經堂有柱64根,主要佛殿三間,形式與拉薩大昭寺差不多。殿內有12座佛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昌珠寺
  • 所屬地區:中國西藏自治區
  • 地理位置: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
  • 建造時間:松贊乾布時期
  • 鎮寺之寶:珍珠唐卡
  • 景點級別:AA級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
  • 門票價格:70元/人
  • 開放時間:9:00-16:00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寺院組成,小庭院,大院,二層,歷史沿革,典藏文物,高僧,傳說,

寺院組成

昌珠寺由大殿、轉經圍廊、廊院三部分組成。主要建築是措欽大殿,殿內供奉一尊由全銅澆鑄而成的三世佛像。
昌珠寺主要建築昌珠寺主要建築
昌珠寺主寺對面的小殿,名“乃定拉康”,習慣上則常稱“乃定學”(第一層)、“乃定當”(頂層)。乃定學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3米,內有六柱。殿內後壁原供奉佛像甚多,本尊為松贊乾布。乃定當與乃定學範圍相同,本尊為蓮花生。這幢早期建築建成時是用“貝瑪”草堆砌起來的,而建築則是石木結構,是晚期修繕的格局。
昌珠寺經擴建後,它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為一小庭院,後部是以錯欽大殿為中心的拉康大院。進了大門都是小庭院。

小庭院

小庭院長23.6米,寬16米,周圍一圈迴廊,廊頂一層僧房。庭院北側系桑阿頗章,約建於十七世紀以後,是南宗寧瑪派為便於該派僧眾朝見來此禮佛的達賴喇嘛而修建的住房,故其內茶房、柴房、糧物倉庫、膳食、住房一應俱全。後來又於1938年將其底層正中改建為三進三間的密宗拉康。桑阿頗章的地下還有一暗道。暗道從頗章外邊西南一隅通出,裡邊的出口則在拉康內西牆南側北端附近。暗道內還有兩個狹長的儲藏室。

大院

大門,是該寺的拉康大院,為該寺的主體和建築精華所在。大院前有高大的門廊,門廊兩端與圍繞在整個大殿外面的轉經迴廊相界,適成一周,是為該寺外轉經迴廊。門外兩側塑護法神像二尊,站於兩旁;門內兩邊又塑四大天王,分立左右。大院內,前部中央為天井院落,其後接錯欽大殿。圍繞天井院落和錯欽大殿一周,則是內轉經迴廊。沿著中轉迴廊四周,內向分布著十二個內容各異的拉康,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朝佛“流水線”,信徒們循此便被導引去依次朝拜各個佛尊。這種布局和大昭寺大殿布局是很相似的。
昌珠寺白塔昌珠寺白塔
中轉迴廊均以單拱柱或十字拱柱承檐,但拱柱形制有早有晚,早期的拱柱下的礎石形如復盆,上刻蓮辯,後期礎石則無雕鑿。迴廊南北西三面牆壁上均有壁畫,南北壁繪佛傳故事,西壁則繪五世達賴、固始汗、第巴桑結三像,壁畫似清代以後的作品。
錯欽大殿上午形制頗特殊。錯欽大殿面寬五間,深三間,其四周並不用石牆封閉,而是樑柱成間,全為名堂,且開間很大,與早期建築風格迥異,應是後增建部分。
中間迴廊四周十二拉康里,以祖拉康地位為最重要。祖拉康位於後部中央,其左右各一配殿,左為曲結拉康,右乃脫切拉康,門皆西向。三個拉康連為一組,周圍又築迴廊一周。祖拉康開間較大,規模三進三間,主像為三世佛,兩側塑十大菩薩立像。三世佛系銅鑄,從面形看,似溶進了內地某些風格。
祖拉康和錯欽大殿之間亦有廊房相接。廊房三進五間,中間部分有矮柱,在中間的左右門柱上,各有一座木雕的護法神座像。座像體型矮胖,形態怪異,略似內地方士造像。雕像是較早期的藝術創作。在廊房的左右間還建置有比較小型的塔數座,建置年代先後有別,系陸續增建。
曲結拉康本尊為松贊乾布,左為尺尊公主,右為文成公主,靠左臂系祿東贊立像,右臂前乃吞米·桑布扎立像,桑布扎一側還有無量光等佛像。
脫切拉康內一柱,主供千手觀音,塑像相當高大。其背光以千手相襯,兩旁各塑脅侍一尊,為早期作品。拉康周壁繪有壁畫,其中有則丹拉思布佛,據釋他曾給松贊乾布生活上有過的幫助。有趣的是殿之西南角有一立樁型的土灶,上面還放置一盆型陶器,傳說為文成公主當年所用之物。
祖拉康前廊房左右盡頭亦建有拉康四個,其右邊自後向前為達金拉康、若丹拉康,左邊一對稱為次巴拉康、德謝拉康。四個拉康規模較小,皆只有一柱。
達金拉康本尊為釋迦牟尼,釋迦頂上置孔雀毛的華蓋。釋迦左右則分塑馬頭明王和護法神像各一尊。若丹拉康主供十一面觀音,左右列塑祖師像,四壁滿繪各種形式的塔。次巴拉康本尊為長壽佛,其左側塑三尊菩薩立像,右側塑兩尊護法神像。德謝拉康主供泥塑藥師佛,其中間和左右兩壁共塑佛像九尊。這四個拉康中達金拉康和次巴拉康風格上似系原來所建,其餘兩個拉康的建築、塑像多系後世所為。
拉康大院北側中段,又辟一喜珠節拉康。拉康二進三間,中供十一面大慈悲觀音塑像。塑像與一般十一面觀音迥異。主尊左為菩薩像,右乃蓮花生塑像,殿中牆壁上繪有宗喀巴、甲曹傑、克珠傑等格魯派祖師像。
克珠傑拉康對面相應位置是鷗金拉康。該拉康是一世熱振所建,分前後兩室。前室開三進三,靠右壁中部塑無量長壽佛,其右側則塑護法神像一尊。後室三進三間,殿中設一神龕,內供一層樓高的蓮花生像。龕後靠壁設一神壇,上塑蓮花生桑巴瓦,還有其它眾多而各不相同的蓮花生像。後室前壁則左右各塑一護法神像。
拉康大院盡西兩邊(大院前門兩邊)亦有東向拉康各一,系五世達賴時期所建而成的。右邊為阿巴拉康,左邊是通追拉康。阿巴拉康一進三間,主供一層樓高的五世達賴塑像。五世達賴左側列塑宗喀巴等黃教祖師像,右側列塑法王阿底峽和歷世達賴像;通追拉康本尊為宗喀巴,兩側為祖師像和歷世達賴像。
 昌珠寺標示牌碑 昌珠寺標示牌碑
出阿巴拉康往北有一南向辟門的小拉康名叫“貢康”。貢康後部中供一高大護法神坐像,全身黑色,手足作爪狀。其它壁前皆置有台架數層,上面擺者各種形象的護法神像,可能是與建築同時的早期作品。
靠近若丹拉康和德謝拉康的地方,原來還各建有窣堵坡式石塔一座,其中北側一塔時代較早。此外,在寺東南一隅外邊還有蓮花生殿一座。該殿三進三間,門西向。此殿雖系晚期增建,但因保存完好,眼下卻是該寺唯一香火旺盛之地。

二層

大殿二層圍繞著天井與天棚四周的是面積較大的平台通道,通道周圍在原下層佛殿的上部位置也築有數座佛堂。
二層的南部有拉康兩座,偏西側則是護法神殿,偏東側者為噶鳩拉康。護法神殿位於鷗金拉康之上,二進三間,室內後二柱之間置神櫥一列,內塑護法神像。櫥後有一狹長通道,內供倉巴像。右壁前設有經櫥,原來藏經約二百餘函。神殿前部又有兩柱廊屋,其三面牆壁均有壁畫,內容全系各種護法神形象。
噶鳩拉康位於德謝拉康之上。該拉康左右兩側及後壁設有壇座,壇座上立塑護法神像。後部正中壇座上為時輪金剛像,右一右二亦皆雙身護法神像。在左右兩壁前壇座上亦均塑雙社或單身護法神像,四身護法神像造型奇特,是在一個嘎拉巴碗形的臚器中,疊立四個姿態各異的護法神,為護法神造型例中極少見者。噶鳩拉康屬密宗,拉康內造像多系早期作品。
二層東部祖拉康及脫切拉康之上,是珠投拉康,拉康分內外兩室,兩室後壁及左右壁皆列佛櫥,內置祖師像八十尊,一曰八十名修行者。外殿以蓮花生為主像,內殿以宗喀巴為主像。像皆尺余高。泥塑外塗土黃、棕色、綠色等彩色油漆,形如琉璃,此種塑像作法也很少見。與珠投拉康緊鄰還有一嘎加拉康,正好在曲結拉康之上,拉康門向北,三進三間,主供泥塑紅教主尊一百個。
二層的西部,即拉康大院的門頂上,正中為達賴的行宮,行宮的北邊有較小的房屋兩間,名結月康,乃傳為貴族休息之所,其中原存銅法器及用具甚多。有一件大明宣德年款的銅鈸,是很珍貴的文物,文革中惜已流失,山南地區文管會有一徵集來的銅鈸,與之年款相符,是寺藏原物。

歷史沿革

昌珠寺最初的規模很小,只有六門六柱和祖拉康,以後該寺在原有建築上曾經三次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
昌珠寺景色昌珠寺景色
(一)寺史記載:“乃東貢瑪司徒菩堤幢曾對該寺大加修建”。其時代因而不會早於公元1351年。這次修建後增添了較多佛堂,可以說大體奠定了以後昌珠寺的格局。
(二)五世達賴時期曾對該寺作過較多修繕和增建,加蓋了大殿金頂、錯欽大殿門的門樓,除其底部留有少量原來建築外,余皆五世達賴時期改建和增建。該寺前庭院南側的桑阿頗章也系其時的建築。
(三)“七世達賴格桑嘉措亦曾修繕此寺”。這次修繕和擴建後的昌珠寺,規模比以前擴大了百倍,面積達4667平方米(長81米、寬57.6米),擁有21個拉康和漫長的轉經迴廊,屋頂飾以富麗堂皇、熠熠生輝的金頂,更顯得非同凡響。
昌珠寺的建築群體是西藏地區建築歷史上的光輝成就之一,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寶貴結晶,也是西藏文化、宗教發展演進的物質見證。1961年3月4日,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將昌珠寺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浩劫中,昌珠寺除被用作糧物倉庫和僧人居住的少數建築有倖存留外,錯欽大殿和絕大多數的拉康、轉經廊等建築皆蕩然一空,其他文物也散失殆盡。撥亂反正以來,中國政府的文物政策得到了認真貫徹,劫後餘存的古老建築也得到了妥善保護,散失文物有關單位也在努力設法追回。昌珠寺現存建築中那些屬早期的蓮瓣柱礎,夯牆及略晚的伏獸、廊柱,還有已存的石佛像等藝術作品(有些並非昌珠寺物),仍然是藝術史上的寶貴資料。

典藏文物

珍珠唐卡
昌珠寺鎮寺之寶——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見的珍寶。這幅用珍珠串起成線條繪出的“觀世音菩薩憩息圖”(堅期木厄額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王的王后出資製成的。整幅唐卡長2米,寬1.2米,鑲嵌珍珠總計29026顆,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綠松石0.91兩(計185粒),黃金15.5克,珊瑚4.1兩(計1997顆)。這幅價值連城的唐卡能保存不易。
昌珠寺珍珠唐卡昌珠寺珍珠唐卡
釋迦牟尼緙絲唐卡
緙絲釋迦牟尼像,像高2.92米、寬1.72米,釋迦牟尼著紅色袈裟,袒右肩,袈裟上飾八珍寶(即法輪、白海螺、白傘,幢、蓮花、水罐、金魚、吉祥結);肌膚為金色,藍色高肉髻,背光中遍飾蓮花,結跏趺坐於覆蓮座上;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像左上為太陽,正中為三足金烏,右為月亮,其中有玉兔在桂樹下搗藥。像上端有梵文兩行。整幅唐卡織法平整、緊密,屬明代緙絲像中的精品。
跳神面具、壁畫
昌珠寺記憶體余的跳神面具表現了佛像、歷代高僧聖人像。另外該寺還存有吐蕃時期的壁畫,與牆壁上細膩的新繪壁畫相映。
銅鐘
寺內廊中懸掛有一口銅鐘,鐘上銘文說這口銅鐘是漢族比丘仁欽監造,施主是赤德贊第三妃提氏,上有藏文銘文兩圈,陽文,字形與桑耶寺鐘同。據考證,鍾系吐蕃王朝赤德松贊時期所鑄,施主王妃菩提氏,與桑耶寺鐘施主甲茂贊為同一人。此鍾系漢僧監鑄,是唐蕃之間文化、宗教密切交流的歷史見證。

高僧

蓮花生大士:印度高僧,曾在昌珠寺修行,8世紀後半期把佛教密宗傳入西藏,藏傳佛教尊稱他為洛本仁波切。
米拉日巴: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著名高僧、密宗修行大師,曾在昌珠寺修行。

傳說

據說昌珠寺在建寺初期,還曾有一尊能說話的度母像供在主殿里。另外,在托且拉康殿內,還仍保存著一個土灶,上面還放有據說是當年文成公主曾使用過的一個陶盆,而“托且”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謝謝”或“感謝”,所以該名意味深長。
傳說蓮花生大師和米拉日巴大師等著名的佛教高僧都曾在昌珠寺附近修行過,使得昌珠寺一帶仍為許多佛教信徒的朝聖聖地。
相傳,文成公主為建大昭寺,夜觀天象日察地形,發現吐蕃全城的地形極像一仰臥的羅剎女,這將不利於吐蕃王朝立國。須在女妖的四肢和心臟建廟以鎮之。於是,女妖心臟上建了大昭寺,四肢之一的一臂上建了昌珠寺。
昌珠寺漢語譯意為“鷂龍寺”,相傳這裡過去是一片湖泊,裡面藏有毒龍,龍頭像蛇,五冠,非常兇惡。松贊乾布想在此竭水築城,但因有惡龍,無法填湖,於是信請兩位法師引鵬鬥龍,龍敗,湖枯,於是埋以寶物,奠基建寺,便有了昌珠之稱。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常來昌珠寺住,文成公主親手栽下許多柳樹,已繁衍西藏各地,統稱“唐柳”,他們用過的灶和陶盆還保留在寺里,古色古香,已成為珍貴的文物。松贊和文成公主住的那間房屋,即臥室,眼下仍保留著,不過已破舊不堪,寺里當著倉庫使用,堆滿了糧食、酥油等東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