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廟

台北霞海城隍廟

台北霞海城隍廟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老街上,是台灣的國家三級古蹟。城隍是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該廟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只有46坪大,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人民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聖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台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北霞海城隍廟
  • 地理位置: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老街
  • 占地面積:46坪大
  • 地位:台灣的國家三級古蹟
簡介,起源,信仰,

簡介

台北霞海城隍廟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老街上,是台灣的國家三級古蹟。
該廟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只有46坪大,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人民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聖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台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一般來說,霞海城隍廟所屬宗教應為道教或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城隍信仰,屬多神教。該廟除了主祀霞海城隍外,也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另外,該小廟現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該廟的特色之一。
每年到了「七夕情人節」這一天,都會有數以千計的未婚男女,湧進台北霞海城隍廟,祈求好姻緣,光是去年就成功促成六千五百多對新人結婚,送回廟裡還願的喜餅,擺都擺不完。

起源

1821年,百餘名泉州同安人,搭船遷移至台北艋舺。順利到達目的地後,新移民中的其中一位商人陳金絨,於艋舺八甲莊(今之老松國小附近)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該地同安人祭祀。
1853年,艋舺發生嚴重的分類械鬥頂下郊拼。衝突中,含蓋著晉江,惠安,南安這三個縣的泉州三邑居民,設計焚毀安溪人信仰的艋舺祖師廟並穿越,急速發動突襲,聯手攻擊同安人。因而落敗的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居住地遷移至大稻埕避禍。當時從動亂中僥倖保存的城隍神像,於遷徙大稻埕後仍祭祀於陳家。
1856年,大稻埕的同安人開始籌建城隍廟。經林佑藻、陳浩然與蘇斐然等人的資助,1859年3月18日座落於南街(今迪化街一段現廟址)上的城隍廟正式完工。該廟因南街街道狹窄因素,廟埕與廟殿均十分擁擠。不含前方廟埕,該廟僅只有46坪大小。
此間非官祀的城隍小廟,因為其主祀霞海城隍神像,來自原本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同安縣霞城(下店鄉)海邊的臨海門廟,因此廟名定為“霞海”。
另外,在祭祀神祇方面,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從同安縣霞城過來的城隍神像外,也如其他城隍廟相同的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等等。比較特殊的是,該廟側殿旁祀於1853年分類械鬥中喪生的38位同安鄉壯丁,並以“義勇公”稱呼之。

信仰

中國道教信仰中的城隍是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審判和移送之職。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中國、台灣和新加坡。
台灣現有的城隍信仰是道教結合佛教與儒教的台灣民間信仰。台灣城隍是唯一有階級之分的台灣主要神祇,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敕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
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向城隍宣誓,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州、濠州、鳩州、和州、滁州等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
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明朝以後,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都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及至清代祭城隍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地方官到任前需到當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由於城隍主要是掌管城池的神,因而城隍信仰大多分布在行政中心的府縣城等大都市,例如曾為各地行政、經濟中心的台北市、台中市和台南市等都有城隍廟。
值得注意的是,大稻埕霞海城隍屬閩南人民自行奉祀的城隍,並非欽定官祀,因此其廟名中既沒有管轄省縣市地名,其城隍也沒敕封尊稱,這是與其他城隍廟比較不相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