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蕃會盟碑
- 別名:甥舅和盟碑、長慶會盟碑
- 年代:唐朝(公元823年)
- 類型:碑
長慶會盟碑一般指本詞條
這次會盟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二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決心今後“社稷如一”,永遠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達了藏漢兩族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共同願望。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長慶會盟之後,藏漢兩族團結友好的關係得到...
甥舅和盟碑是樹立在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大昭寺門前的一通石碑,立於823年,唐朝長慶三年二月十四日,時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紀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長慶會盟。發展歷史 當時正值唐與吐蕃雙雙衰敗之際,為了各自集中精力應付內部嚴重危機,雙方遂決定停止構兵、互相扶助。該碑被譽為“目前人們所知道的亞洲最重要的銘文紀念碑...
邏娑碑是樹立在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大昭寺門前的一通石碑,立於823年,唐朝長慶三年二月十四日,時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紀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長慶會盟。當時正值唐與吐蕃雙雙衰敗之際,為了各自集中精力應付內部嚴重危機,雙方遂決定停止構兵、互相扶助。該碑被譽為“目前人們所知道的亞洲最重要的銘文紀念碑”(載戴密微,...
長慶會盟,是指821年唐穆宗時期,與吐蕃會盟於長安西郊,雙方談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別在長安和邏些建碑,雙方重申“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此次會盟在客觀上使吐蕃社會得到了暫時的安定,史稱“長慶會盟”,亦稱“甥舅和盟”。事件背景 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穆宗李恆登基,吐蕃國主贊普...
唐蕃長慶會盟 唐蕃長慶會盟,唐穆宗時期唐與吐蕃締結友好盟約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結盟活動先後在長安(今西安),邏些(今拉薩市)舉行。長慶三年(824年),在邏些所樹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即歷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稱唐蕃會盟碑或長慶會盟碑。它是漢藏兩大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內容甄選 碑文首先闡明結盟始末說:“聖神贊普赤祖德贊與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和葉社稷如一統,立大和盟約 。茲述舅甥二主結約始末及此盟約節目,勒石以銘。”強調結約的目的是“和葉社稷如一統”。然後追述和讚揚了歷史...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乾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
派禮部尚書論訥羅到長安請和,唐朝派大理卿御史大夫劉元鼎作為會盟使,前往吐蕃邏些(今西藏拉薩)會盟。這次唐蕃會盟的盟文用漢藏兩種文字刻在著名的《長慶會盟碑》上,該碑至今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友誼的歷史見證。劉元鼎使蕃時途經青海,在此會見早年從軍流落邊疆的內地父老,憑弔古城堡,拜謁赤嶺界碑。
《魯相乙瑛請置百石卒史孔和碑》(又名百石卒史碑、乙瑛碑、孔和碑) 是刻在石碑上的關於孔子十九世孫孔麟廉於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 為增設掌管廟中禮器的一員卒史, 由丞相轉奏朝廷及皇帝詔魯相承辦的官文書;《唐蕃會盟碑》 (又名長慶會盟碑、舅甥會盟碑),是關於唐穆宗長慶元年 (821)唐朝和土蕃會盟立...
吐蕃贊普(806—841)。號熱巴堅,赤德松贊之子。816年,赤德松贊去世,立為贊普,年號彝泰,故又稱彝泰贊普。在位期間休武興文,崇信佛教,授權僧人制定教規與國法,並主動與唐修好。建立《唐蕃會盟碑》。人物生平 長慶會盟 唐元和元年(藏曆“火空海”紀元183年,公元806年),赤祖德贊出生。具體出生地不詳。漢文...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王朝與吐番立碑修盟,即歷史上著名的"長慶會盟",其結盟儀式即在罔極寺內舉行(時名興唐寺)。現長慶會盟碑仍完好地保留在拉薩大昭寺內,凸顯了罔極寺唐皇家寺院的地位。罔極寺於明正統八年(1443)、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清道光三十年(1850)等均有大規模修葺並存有碑碣。現...
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後“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繫。公元842年...
《吐蕃史》是1989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應民。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講授藏族史講稿的基礎上加工修改而成的。作者在前言部分就吐蕃的稱謂、藏族史的分期附《吐蕃贊普世系》、《吐蕃史大事記》和《“唐蕃長慶會盟碑”碑文》。全書共7章:第一章論述了藏族的族源和遠古社會的發展;第二至七章全面地...
鶻堤悉補野,唐代吐蕃王室之姓氏。又譯鶻提悉勃野、鶻提勃悉野。藏語音譯,意為“光明天界之王”。原為吐蕃王室始祖之名號,後成為吐蕃王室之姓氏。出處 《通典》載:“吐蕃始祖贊普自言天神所生。號鶻堤悉補野,因以為姓。”據《敦煌吐蕃古藏文文書》及《長慶會盟碑》藏文部分,“鶻堤悉補野”藏文作“holde spu...
“唐蕃會盟碑”與背後的苦澀記憶/247 會盟傳統與唐蕃關係的演進/248 長慶會盟與唐蕃會盟碑/250 山南瓊結:文成公主最後的棲身之地/253 金聲玉振 後文成公主時代 文成公主的遺產/260 中原文化向心力/260 藏傳佛教的發展/261 武威白塔寺與西藏統一 /263 “涼州會談”與西藏統一 /264 八思巴與蒙古治理西藏/267 “...
唐蕃長慶會盟地與立碑考 西安近年來出土的唐代銀鋌、銀板和銀餅的初步研究 陝西藍田出土的唐末廣明元年銀鋌 西安等地出土唐代銀鋌、銀餅和銀板研究 陝西長安縣和耀縣發現的波斯薩珊朝銀幣 西漢長安與南海諸國的交通及往來 唐朝與南海諸國通貢關係研究 唐代崑崙奴與僧祗奴 唐“都管七個國”六瓣銀盒考 萬國來朝...
今印度),途中經過吉隆的過程。它是今天西藏自治區內所見最早的漢文碑銘,甚至比長慶會盟碑都要早出許多年。這一珍貴題銘對進一步研究古代唐蕃、中外關係等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2001年0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銘作為公元658年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蕃長慶會盟地與立碑考 西安近年來出土的唐代銀鋌、銀板和銀餅的初步研究 陝西藍田出土的唐末廣明元年銀鋌 西安等地出土唐代銀鋌、銀餅和銀板研究 陝西長安縣和耀縣發現的波斯薩珊朝銀幣 西漢長安與南海諸國的交通及往來 唐朝與南海諸國通貢關係研究 唐代崑崙奴與僧祗奴 唐“都管七個國”六瓣銀盒考 萬國來朝...
唐蕃長慶會盟地與立碑考 唐代吐蕃與北方遊牧民族關係研究 論吐蕃與南詔的關係 咀末考 吐蕃對河隴的統治及歸義軍前期的河西諸族 中編 19世紀前後西藏與拉達克的關係及其劃界問題 19世紀西藏與森巴戰爭的幾個問題 19世紀西方探險家、傳教士在我國藏族地區的活動 近代帝國主義在甘青藏族地區的活動 清駐藏兵制考 駐藏...
三 道格爾古碑與唐蕃清水會盟或長慶會盟無涉 第五節 唐蕃古道的開闢與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跡新探 一 王玄策即王名遠論 二 對《大唐天竺使之銘》相關問題再探討 三 對王玄策出使次數及歷次行程路線等相關問題再探 四 王玄策《西域記》與官修《西國志》對《通典》等史書的影響 第四章 北庭節度 第一節 ...
三 道格爾古碑與唐蕃清水會盟或長慶會盟無涉 第五節 唐蕃古道的開闢與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跡新探 一 王玄策即王名遠論 二 對《大唐天竺使之銘》相關問題再探討 三 對王玄策出使次數及歷次行程路線等相關問題再探 四 王玄策《西域記》與官修《西國志》對《通典》等史書的影響 第四章 北庭節度 第一節 ...
長慶會盟 進入9世紀後,吐蕃開始衰落。唐憲宗在位時,只是有吐蕃軍騷擾涇州、宥州、鹽州都被唐朝擊敗。同時,唐蕃使者往來明顯增多。唐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唐蕃進行第八次會盟,稱為“長慶會盟”。第八次會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其後,唐文宗時,吐蕃維州守將降唐,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接納,...
無字碑 太平公主叛亂 開元盛世 口蜜腹劍 驚破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 馬嵬驛兵變 藩鎮割據 永貞革新 元和中興 牛李黨爭 甘露之變 黃巢起義 突厥的崛起與衰落 安西與北庭都護府 安西四鎮 回紇與回鶻 鞣鞫與南詔 文成公主入藏 長慶會盟 “胡姬酒肆”玄奘取經 鑒真東渡 禪宗的分裂 韓愈與“道統”詩的繁榮 科舉制 ...
唐蕃會盟 據歷史記載,從西元705年至822年,唐朝和吐蕃共會盟八次,其中第八次會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因為第八次會盟是在唐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進行的,所以也稱為“長慶會盟”。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
《藏史論考》是歐亞歷史文化文庫叢書中的一部,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歐亞歷史文化文庫-藏史論考》,本書主要包括:唐蕃長慶會盟地與立碑考、唐代吐蕃與北方遊牧民族關係研究、吐蕃與南詔、清駐藏兵制考等。叢書信息 歐亞歷史文化文庫 (共103冊), 這套叢書還有 《弇茲集》,《塞外文論》,《古代內陸...
燕京學報:新二十七期 《燕京學報:新二十七期》是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先秦族群融合與社會演變 隋大興城坊考稿 試論唐代官員的自身贈官問題 唐蕃長慶會盟地與立碑考 元代多族士人的詩文唱酬 雜劇《罟罟旦》逸曲校注並序 明儒薛應旃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的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