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係問題的一項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係。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是祖國統一的基礎,因此,必須維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既要認真落實民族政策,認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依法嚴厲打擊和制裁分裂祖國的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團結
  • 外文名:National unity
  • 簡稱:民團
  • 簡義: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團結
基本內涵,反對壓迫,共同發展,維護統一,重要意義,輝煌成就,團結基礎,生命線,新型民族關係,確立,作用,發展,意義,維護民族團結,立足本職崗位,堅持原則,積極引導青少年,社區責任,營造良好環境,相關名言,

基本內涵

反對壓迫

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最後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各黨派之間的團結。
民族團結民族團結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上,長期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對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廢除了這一反動制度,開闢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新紀元
此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共同發展

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關係,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維護統一

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繫。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重要意義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擂響了各民族團結救亡、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鏗鏘戰鼓,吹響了各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時至今日,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鬥。
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一個家庭不團結,可能親人反目;一個民族不團結,可能一盤散沙;一個國家不團結,可能分崩離析。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鬥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團結一致走上了通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
中華民族繁榮富強,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闢了各民族團結友愛的新紀元,中華民族展現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現出無比的自信心、自豪感。60年來,各族人民高舉民族大團結的偉大旗幟,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攜手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壯麗史詩。60年來,中華民族在前進過程中克服了來自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自然界的種種困難和考驗,頂住了來自國內外的種種壓力和挑戰,使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航船乘風破浪、勝利前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同心同德、並肩戰鬥。今天,"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理念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靠各民族團結友愛。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往開來、意氣風發,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民族復興的神聖使命把各民族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講任務,是56個民族共同的任務;講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成績;講困難,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講前途,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個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攜手並肩、團結奮鬥,中華民族才能煥發出無比磅礴的偉大力量,民族復興的偉業才會展現出寬廣燦爛的光明前景。

輝煌成就

建國60年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的60年。“同心掬得滿庭芳”。60年來,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得到紮實推進,法制化建設成效顯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堅持和完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民族團結的觀念牢牢紮根千家萬戶,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處處綻放。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不斷鞏固。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三個離不開"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民眾建設現代化的熱情空前高漲,祖國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國務院先後召開了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了56個民族的4000多名先進集體和個人,在全社會唱響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各族人民好、偉大祖國好、民族團結好的時代主旋律。
民族團結

團結基礎

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我們黨民族政策的基石。在中國,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經濟發展程度如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是否相同,社會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漢族和少數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沒有特權,任何民族的權利也沒有被限制。
各民族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都為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做出過自己獨特的貢獻。每個民族所以能夠作為一個民族而長期生息繁衍,都有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優點和特點。社會發展階段的差別,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的差別,是歷史形成的。改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的狀況,既需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更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發達地區的支援幫助,經濟發達的民族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經濟落後的民族,以使他們得以實現法律所賦予的平等權利,否則就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差距,無法達到真正的事實上的民族平等。
黨和國家把民族平等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載入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貫穿於其他各項法律法規之中,並採取切實措施保障各種平等權益的實現。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和有關法律規定,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充分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都有本民族的全國政協委員,對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民主協商。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協第十屆委員會為例,全國人大代表共有2987名,其中少數民族代表411名,占13.8%;全國政協委員共有2237名,其中少數民族委員250名,占11.2%,均高出少數民族所占全國人口的比例。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由實行區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擔任政府的主席、州長、縣(旗)長和人大的主任或副主任;建立了1200多個民族鄉,作為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補充形式,以保障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
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和規劃時,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強調區域間、民族間的協調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自主制定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規劃,並從本民族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可以依法變通執行國家有關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黨和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和權利。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為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提供方便。少數民族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和辯護。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國家採取特殊措施,支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新聞出版事業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
因此,中國各民族的平等權利是全面的、真實的、徹底的。各民族在享有各項平等權利的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包括對國家和社會義務、各民族之間相互的義務以及其他方面的義務。

生命線

主要內容: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
黨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團結的生命線
毛澤東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這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對於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項事業,政策正確了,才能充滿活力,勝利前進;政策錯誤了,就會失去生機,遭受挫折。生命所系,存亡一線,政策的作用可謂極其重大。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依據和手段,協調民族關係的規範和準繩。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為基本原則,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完整的民族政策體系。正是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係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這些民族政策完全符合我國國情,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是促進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根本保證。
民族團結民族團結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民族政策方面走過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民族政策,迅速打開了民族工作的局面,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大團結。但在1957年開始的"大躍進"中,由於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民族工作中出現了忽視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的"一刀切"現象,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一律視為陳規陋習加以破除。1961年以後,中央和有關地方採取措施,糾正了"大躍進"以來民族工作中出現的錯誤,重申了黨的民族政策,民族關係得到調整和恢復。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錯誤理論指導下,黨的民族政策遭到嚴重踐踏,民族工作機構被撤銷,許多少數民族幹部和民眾被當作階級敵人加以打擊迫害。十年動亂使我國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遭受嚴重曲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民族工作迎來了又一個新的春天。中國共產黨黨徹底否定了"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的錯誤理論,實現了民族工作上的撥亂反正。少數民族幹部民眾高興地說:"黨的民族政策又回來了"。改革開放30年來,黨的民族政策始終得到堅持、完善和落實,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歷史昭示現實,過去啟示未來。制定並嚴格執行正確的民族政策,直接關係到黨在少數民族民眾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響到黨的民族工作的成功與失敗,直接決定著民族之間的信任和團結。凡是民族政策正確並執行得好的時候,民族工作就順利發展,民族團結就不斷鞏固;凡是民族政策失誤或者執行得不好的時候,民族工作就遭遇波折,民族團結就會受到削弱甚至破壞。黨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團結的生命線,這是我們在實踐中得到的必然結論。
嚴格執行民族政策,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族民眾的積極參與。只有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單位、每一個部門和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自覺遵守民族政策,黨的民族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民族團結的生命線才能暢通無阻、生機勃發。

新型民族關係

確立

舊中國的民族關係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間的猜疑、隔閡、矛盾非常突出,許多民族內部也是不團結的。新中國的成立,徹底廢除了歷史上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制度,由此開創了中國民族關係的新紀元。今天,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在中國已經確立並不斷發展,各民族正為祖國大家庭的繁榮富強而共同努力。

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為消除各民族之間的隔閡,黨和國家通過派出訪問團到民族地區訪問,組織邊疆少數民族各階層人士到內地參觀,解決少數民族民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爭取和團結民族、宗教上層人士,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關係,增進了民族之間的信任和團結,增強了各民族對祖國的認同和熱愛。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實現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利,黨和國家採取措施,消除歷史遺留的民族歧視的一切有形痕跡,開展民族識別、確認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使少數民族得以中華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員的地位登上歷史舞台,實現了千百年來當家作主的夙願。與此同時,黨和國家在民族地區開展了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使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封建地主經濟等眾多社會制度下的各民族,共同攜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變革,社會主義的新型民族關係由此開始形成,中國民族關係的性質實現了根本性變化。一位瑤族幹部形象地說:舊中國,我們瑤族被稱作"猺",是"動物";解放了,我們被稱作"傜",變成了"人";民族識別後,我們被稱作"瑤",變成了"玉"。從"動物"到"人"再到"寶",真正體現了新舊社會少數民族地位的不同啊。

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發展進入新階段。黨和國家實現了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明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民族關係的基本性質,明確了民族關係方面的矛盾主要的是人民內部矛盾,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把民族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進一步鞏固了各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
民族團結民族團結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全面展開的新時期,中國民族關係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面對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時代特徵和國際國內民族問題的發展變化,明確把民族自身的發展引入民族問題的內涵,提出加快發展是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打牢了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中國共產黨黨還明確提出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重要思想,科學概括了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現狀,集中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經受住了一系列重大挑戰的考驗,維護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征程中,中國民族關係實現了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發展。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國民族工作的主題,為中國民族關係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把中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本特徵進一步概括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明確指出,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把"和諧"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本特徵和本質屬性,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於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順應少數民族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制定一系列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對民族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了各族人民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意義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的偉大成果。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各民族都肩負著重要責任,都應該為之共同努力。回顧過去,56個民族在社會主義的大道上,風雨同舟,並肩奮進。展望未來,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一定會譜寫中國民族關係發展的嶄新篇章!

維護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的意義 每當看到自己家中6個民族、80多口人團聚在一起的時候,新疆阿勒泰青河縣70歲的老媽媽阿尼帕.阿力馬洪總是高興得合不攏嘴。在過去的46年裡,她和丈夫撫養了19個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個是分屬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4個民族的孤兒,加上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的女婿、兒媳,全家是有6個民族成分的大家庭。阿尼帕老人可以說是民族團結的好模範,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體現。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就是要在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礎上,全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昌盛,維護社會主義祖國的統一安全,同心同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業,是各民族每一個成員的神聖職責和光榮義務。每個人都要高舉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社會穩定,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促進者。
自覺加強學習 要自覺加強學習,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論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不僅少數民族要學習,漢族也要學習;不僅民眾要學習,幹部也要學習;不僅一般幹部要學習,領導幹部也要學習。通過學習,深化對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認識,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不斷提高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堅定性。通過學習,堅定"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真正懂得只有在祖國大家庭里,才有我們各個民族的興盛和發展,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從而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使命感。

立足本職崗位

要立足本職崗位,以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每個人工作的崗位,都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舞台。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紮實的工作、無私的奉獻、優異的成績,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要堅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在與其他民族同胞接觸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兄弟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多說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話,多做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社會穩定的事,做到不說傷害民族感情的話,不做不利於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事。人人爭做民族團結的模範,個個爭當維護社會穩定的先鋒,點點滴滴,涓涓細流,終能匯聚成涵養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係、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浩蕩潮流。

堅持原則

要堅持原則、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地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鬥爭。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是對社會主義法制的嚴重踐踏,是對人民根本利益的嚴重損害,是對國家安全的嚴重危害。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哪個民族,都要頭腦清醒,擦亮眼睛,認清各種分裂主義勢力的險惡用心和反動本質,不信謠、不傳謠,不受壞人挑撥煽動,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在危機關頭、關鍵時刻,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挺身而出,敢於同各種分裂活動作鬥爭,堅決捍衛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大廈,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建設。只要我們每一個人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促進者,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形成堅如磐石的團結,擁有堅無不摧的力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積極引導青少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能否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直接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關係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能否後繼有人。要不斷加強對青少年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各階段,引導各族青少年準確掌握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和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責任感,努力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要加快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國小按照《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在國小三、四年級開設《中華大家庭》課程,在國小五、六年級開設《民族常識》課程,在國中一、二年級開設《民族政策常識》課程,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級開設《民族理論常識》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開設《民族理論常識實踐教育》課程。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勢與政策課中充實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要搞好民族團結教育課堂教學。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按規定課時安排教學。將各階段民族團結教育全國統編教材的教學內容納入國小階段考查、中考、高考和中職畢業考試範圍,試題分值不低於政治科目分數的15%。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考試中加大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比重。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從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政教主任、團隊工作者和思想品德課教師及相關學科教師中,選拔優秀教師承擔民族團結教育的教學工作。加大對民族團結教育課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組織開展教學研究、集體備課、教學經驗交流等,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通過各種方式,使民族團結教育真正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社區責任

社區和家庭在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中負有重要責任。社區基層組織要把加強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作出具體規劃安排,依託社區的各種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富有吸引力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家庭是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以自身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言行給孩子作出表率。開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創建活動,要著重體現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農村、企業、機關、部隊的基層組織要加強對各界青年的民族團結教育。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使民族團結教育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形成三結合的教育網路。
共青團、少先隊是青少年在實踐中增強民族情感和民族團結意識的學校。廣泛組織各族青少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好寒暑假和各種契機,以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為主題,開展國情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發揮團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民族地區去建功立業,把青春和智慧奉獻給民族地區的發展進步事業。針對青少年成長特點和思想實際,組織開展主題團隊活動、夏令營、紅色旅遊、各族師生互訪、民族知識講座、民族歌舞表演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體驗活動。面向青少年開展民族團結宣講活動,邀請民族宗教領域的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少數民族黨政領導幹部作報告,聘請老黨員、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的代表擔任輔導員,不斷增強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營造良好環境

社會要積極營造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的良好環境。大眾傳媒要通過製作以青少年為特定客群的欄目和節目,營造團結向上的輿論氛圍。重點新聞網站和教育網站要開設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網頁和專欄,開展各種形式的網上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宮、科技館等,要堅持面向青少年、服務青少年,加大向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社會免費開放的力度,開展專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吸引各族青少年參與進來。要充分考慮青少年的接受特點,精心創作生產一批以民族團結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讀物、影視劇、動漫作品和遊戲軟體產品,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團結的深刻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面向各族青少年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長遠大計。當今中國,廣大青少年具備優良的素質和嶄新的風貌,是值得信任的一代。我們相信,只要"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深深紮根於各族青少年心中,就一定能夠結出民族大團結大發展大繁榮的豐碩果實。

相關名言

在新的歷史時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這既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民民眾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則。——江澤民
民族團結形勢好時,誰都不會有明顯感覺;但當民族團結遭到破壞時,人們才意識到它的寶貴和重要。——楊晶
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周海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