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早年生活 李銀河,籍貫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1952年2月4日出生。
1977年,在山西大學畢業,擔任《
光明日報 》編輯,分配於史學組。
1979年,社會科學前輩于光遠成立馬列所,李銀河就職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2年,前去美國,1988年回國,主修社會學,碩博連讀。博士論文選“婚姻和家庭”,發表《中國當代城市的婚姻和家庭》。
1989年,做同性戀研究,開始進入性學研究領域,師從在北京大學做博士後的費孝通。
1988年,中國成立第一個文科博士後站,急需1988年畢業的,既是學社會學的又願意回來的博士,就找到了李銀河。當代博士後都是理工科,所以李銀河成了中國第一個文科博士站的第一個
博士後 。
初戀經歷 李銀河再推新書《
李銀河:我的生命哲學 》。書中,李銀河首次袒露了自己的初戀,而且是一次“相當慘”的初戀,“因為我愛上了他,他卻沒有愛上我。”李銀河說讀大學時,一位“長得非常英俊,一米八的大個兒,有挺直的鼻樑和兩條漂亮的眉毛,臉型有點像歐洲人的帥哥”,進入了她的視野。“他的笑很有感染力。我能在幾秒鐘之內從一群人中分辨出他在還是不在。我心裡明白:我愛上了他。”李銀河回憶說,她感覺那就是一見鐘情,於是以極快的速度陷入了無可救藥的狂熱愛戀。
李銀河 她這邊燒得滾燙,對方卻毫無感覺,“可惜,我們的戀情發展並不順利,主要是兩個人情調不同。”雖然他們是同齡人,家庭背景也差不多,但20歲的李銀河半年賦閒在家,看了當時能找到的所有世界名著,當時的說法是有了小資產階級情調。“帥哥”對她說,“從小父母給我灌輸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毛主席’一類的東西,真的欣賞不了你那情調。”
李銀河備受打擊,“記得剛分手的時候,我坐在教室里,想用刀子割自己的手臂,因為覺得只有用肉體的疼痛才能壓住心中的疼痛。”走出單相思陰影后,李銀河頓悟,“初戀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她暗暗在心中安慰自己,“我畢竟戀愛過了。”這段幾乎是單戀的經歷令她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直到王小波的出現,才把我從失戀的悲痛中挽救出來。”
王小波 離世3年後,李銀河領養了一個孩子,名叫壯壯。
婚姻生活 李銀河與丈夫王小波是通過一個共同的朋友認識的,在1977年他們是第一次見面,那時李銀河還在
山西大學 上學。第一次見面後,王小波就開始追求李銀河。第一次見面時,他們那個共同的朋友去小波家找他的父親探討問題。王小波的父親是人民大學的邏輯學教授。李銀河看到了一本小說,這部小說讓李銀河產生了共鳴,當時留了個心眼看看這個小說的作者是誰,一看是王小波寫的,當時心裡就有了好感。李銀河當時在《
光明日報 》工作,王小波就經常跟李銀河借書還書。有一次王小波騎著腳踏車去還書,把書還弄丟了。第二次見面,也就是第一次單獨見面,聊天時王小波就突然問李銀河有沒有朋友,李銀河說沒有,
王小波 問李銀河:“你看我怎么樣?”,從這他們就確立了朋友關係。在美留學期間,與妻子李銀河驅車萬里,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無論是在學歷上還是收入上,他倆始終是陰盛陽衰。但李銀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為真正的東西我是比不過他的”。在美讀書時,王小波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兩人生活全靠李銀河一人的獎學金,而她還不肯讓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說:“他那么一個智慧的頭腦,我捨不得他去乾粗活。”嫁給了著名作家王小波,李銀河得到了刻骨銘心的愛,也經歷了大悲大喜。1997年丈夫王小波45歲因心臟病突發辭世。4月,李銀河發表悼文《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王小波與李銀河 2017年04月,李銀河說,自己一點兒也不覺得王小波是個樂觀的人。因為小說《綠毛水怪》,李銀河與王小波相識。提到與王小波的感情,她說,那種浪漫的、像火一樣的激情之愛並不是特別常見的,“我也研究婚姻,愛情,我一直覺得,那種激情的迸發往往在一開始的時候像火一樣,但是一旦建立親密關係,結婚過上日常生活後就會變為柔情,從感覺上變成親情。我的生活也差不多是這樣”。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出版時間
作品
出版社
1978
《五四運動簡史》
陝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87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1993
《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國女性的性與愛》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
三聯書店
1997
《女性權利的崛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9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9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時事出版社
2000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1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
《西方性學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3
《女性的感情與性》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3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4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4
《窮人與富人-----中國城市家庭的貧富分化》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4
《女權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山東省人民出版社
2005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6
《李銀河選集》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
青島出版社
2007
《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性主義》
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7
《七夕·民俗·情感文化》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8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8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East Asian Sexualitis
2008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2008
London & New York
2009
《關於情感的對話》
2014
《我的生命哲學》
2015
人物訪談 2005年6月,針對都市白領族的“
閃婚 ”,李銀河表示支持。
李銀河 2005年7月,指出國學應該研究,但前提是批判。
2005年12月,李銀河“廣州婚前性行為達86%”的觀點引發爭議。在另一次講話中,指出“70%的北京人有
婚前性行為 ”。
2005年8月,主張實行賣淫非罪化,根治對性工作者犯罪。
2006年3月,聲援女子上班被強姦按工傷索賠。
2006年,兩會期間,提出“採訪15分鐘內免費,一小時以上按每小時500元收費”引發爭議。
2006年4月,劉忠德炮轟
超女 ,李銀河表示不能取締。
2006年7月,李銀河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邊戀”正名。
2008年10月,李銀河聲稱:中國的生活水平讓日本人羨慕。
2010年3月,李銀河表示,我國刑法中的“聚眾淫亂罪”已嚴重過時,建議取消。
2010年4月,李銀河為“教授換妻案”辯解,提出“自願,隱私,成人”。
2011年2月17日15:00—16:00 作客網易微博,與微生物聊聊“同性婚姻”。
2011年2月26日,李銀河在網易微博提出“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提案。
2011年3月,做客
鳳凰衛視 許戈輝的訪談節目,闡述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取消“聚眾淫亂罪”的理由。
2011年09月,李銀河為辛亥女權做訪談。
2011年10月,李銀河在鄭州性文化節講座性文化。
2011年12月,李銀河入圍2011知識中國年度人物。
2012年05月,李銀河參與“大家書齋”對話。
2013年08月,李銀河沉寂五年後發表新書,於首發式上談生命感悟。
2014年04月,李銀河呼籲廢除對賣淫嫖娼者實行的收容教育制度。
2014年07月,李銀河再次提出正視婚姻模式多元化。
2016年11月08日加入YYLIVE 9696兩性情感頻道。以國內性學第一人的身份走入YY LIVE9696兩性
情感 頻道,為YY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性教育,更是大膽談“性愉悅”、“
同性 相愛”。
人物評價 這位被冠以“先鋒女權主義女知識分子”頭銜的學者,在當代毀譽參半,似乎另一個身份已被人淡淡忘卻——“王小波遺孀”,李銀河是孤獨的戰士,然而每每她的語出驚人,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當下中國女性的生活,同性戀、一夜情、
虐戀 、群交甚至獸交……這些詞語緊緊捆綁著李銀河,總會有已然受教的女人出現,即便她罵李銀河罵的比誰都厲害。一次又一次,李銀河成為話語漩渦中心,急赤白臉地越來越說不清楚,同性戀們愛她,一夜情的人也愛她,其實她並不是這類人群的代言人。
社會熱議 代表事件 “欲望上海”事件
事件的主要情節是一個外國男人在部落格中炫耀自己與多名中國女人的性關係,遭到網路追殺。而李銀河認為網路對這個外國男人的追殺是沒有道理的,李銀河的觀點也引起了爭議。
“艷照門”風波
“
艷照門 ”風波衝擊到眾多品牌,很多人呼籲抵制當事明星所代言的產品,
阿嬌 遭到網友的投訴和抵制,《
梅蘭芳 》劇組接到通知,將不再拍攝阿嬌剩餘戲份。而社會學家李銀河日前在部落格里認為這是“受害人變成了罪人”。她批評那些“投訴和抵制”的網友:“你們沒做過愛嗎?如果你們一方面自己也做,一方面認為這是一件醜事、壞事,你們的神經是多么分裂呀!”對此,網友們展開熱議,反擊稱當事人一邊扮清純,一邊性混亂,那才是真正的人格分裂。
微博認親
2010年11月24日,李銀河就透過
王菲 的微博,對
李亞鵬 隔空喊話:“李亞鵬你關注我,我們可能是親戚!”李銀河在王菲的微博里留言:“李亞鵬,你好。你的父親是不是河南南陽人(鄧縣)?如果是,我們可能是親戚,估計沒出五服。我姓的是母親姓。我的外祖父叫李超千……”王菲的冬粉隨後紛紛把此留言轉發給李亞鵬:“問你話呢,不過她發錯信息了,幫忙轉一下!”因為兩位名人都涉及“老家河南”的話題,引起不少熱心讀者的關注。
怒斥張藝謀
2013年5月10日,李銀河更新微博談論了“
張藝謀 超生”,李銀河斥責張藝謀不該帶頭違法,並指責其“可恥”。李銀河在題目為“張藝謀,shame on you(為你感到丟臉) ”的長微博中首先指出“越是名人越要帶頭遵紀守法,而不是帶頭違法。”其次李銀河表示張藝謀如果喜歡孩子大可以像布拉德皮特一樣收養孩子。如果覺得自己基因好,想多傳些人,就應該以大哲學家人民日報王若水先生為榜樣,王若水忍痛讓妻子做人流。最後李銀河指責張藝謀的行為可恥,“這種行為不能說明你很牛,只能說明你很可恥。你應當就此向公眾道歉。”隨後李銀河用自己此前曾寫過的一篇關於“名人富人超生”的文章來說明其對張藝謀事件的態度,她認為名人富人超生是在擠占公共資源,如果不重罰就會造成社會不公,跟過去有錢人的“為富不仁”是同等性質。
同居風波 2014年12月,網上流傳一篇《李銀河“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稱李銀河與一名中年婦女同居十餘年卻蓄意隱瞞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披著“為性少數群體維權”的光環,欺騙和利用中國同性戀。
對此,2014年12月21日下午,李銀河在部落格上發表《對所謂拉拉身份曝光的回應》聲明,首次公開自己在王小波過世後已與一位transexual(
跨性別 者)同居17年。但是聲明同時強調,她是
異性戀 者,並非
同性戀 者。
李銀河在博文中一再把同居伴侶稱作“他”,並表示伴侶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李銀河稱,“他”是一位女變男的變性者,學名叫transsexual,並解釋“他”作為transsexual跟
女同性戀 者的區別在於,“拉拉”生理性別是女性,自身的性別認同也是女性,並且愛的是同性戀女性,“而他的生理性別是女性,但是自身的性別認同卻是男性,他無論從外貌還是內心看,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他所愛的只能是異性戀女人,而不是同性戀女人。”
李銀河同居伴侶 博文中還交代了伴侶曾經對她的追求過程,以及兩人的相戀過程。文中提及工人階級出身的伴侶為她寫的情詩,以及自己是如何為之所動。她說,“愛情從來是超凡脫俗的,它根本不管什麼階級階層,貧富貴賤,也不管美醜年齡,甚至使性別都變得無足輕重。”
據介紹,兩人已同居17年。因為伴侶喜歡兒女親情,他們從福利院收養了被父母遺棄的智力發育遲緩的男孩壯壯。現在三個人生活在一起。在這篇“回應”發布的幾小時後,李銀河對於自己在文中強調自己的“異性戀身份”又做了一個補充聲明,表示之所以強調自己是異性戀者,僅僅是陳述一個事實而已,並不覺得自己因此就比同性戀者更正常,或者道德上更優越。
女權觀點 觀點一、 女權主義在中國被妖魔化。
解讀 女權主義,就是男女和諧地相處。所有主張男女平等的人都該是女權主義者;
觀點二、 女權主義中有不同的流派,在觀點不同、主張不同的各種女權主義流派當中,卻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張男女平等。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主流
意識形態 是女權主義的,因為男女平等是人們的國策;在這個意義上,不但絕大多數的中國女人都是女權主義者,而且絕大多數中國男人也都是女權主義者。人們完全用不著羞於承認這一點。從五四以來,恰恰是一批男性知識精英首先引介西方女權主義思想進中國,為女性權力代言。共產黨執政後,男女平等一直是主流意識形態,這是誰也否定不了的歷史事實。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是主流意識形態,人們對女權主義的曖昧態度其實是一個虛構的衝突。
觀點三、 在中國,人們應當鄭重其事地為女權主義正名,為男女平等的意識形態正名,反對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價值觀念當中的
男性沙文主義 ,反對對女性這個性別的歧視,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會及各級領導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會生產勞動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個社會全面實現男女平等的女權主義主張,創造一個女權主義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會。
觀點四、 由觀念習俗所主宰的鄉村日常生活仍帶有強烈的
男權制 色彩,而這種男權制體現在農村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各個階段:作為女兒,她們在營養、教育、醫療、繼承權等方面擁有的機會和資源較少;作為妻子和母親,她們在性、生育、家事的決定、外遇與離婚、
家庭暴力 、喪偶與改嫁等方面,也都與男性有不同的境遇,處於較為不利的一方;作為勞動者,她們無論是在勞動分工、收入還是在村莊的政治參與方面也都與男性的對比中處於劣勢。
觀點五、 中國婚姻制度中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習俗是“婚後
從夫居 住制”(即女人在結婚後住在丈夫家,與公婆同住)。這種居住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婦女的低下地位:結婚不單純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結合,而是兩群人甚至兩個村莊,通過“女人”這個渠道進行的一場交易——男方要交彩禮錢,他們“買”到了一個女人。在這個交易中,女人淪為了一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