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是指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由於漢族是中國第一大種群,其他民族比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少數民族
  • 外文名:China Minority
  • 類別:民族
  • 數量:55個(除漢族外的55個)
  • 隸屬:中國
背景介紹,分布特點,人口數目,分布地區,基本政策,生育政策,語言平等,宗教平等,民族名單,未識別民族,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背景介紹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歷代政府(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雖都有一套關於民族事務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間卻無平等可言。
少數民族少數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方針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團結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政策。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意願,中國政府採取不同方法先後在少數民族地區逐步實行民主改革,並在50年代末完成。這場改革廢除了領主、貴族、頭人等特權者的一切特權,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舊制度,使千百萬少數民族民眾翻身解放,獲得人身自由,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各民族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曾經長期被壓迫、遭歧視的少數民族真正變成了國家的主人。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些新中國成立前社會形態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制度或封建農奴制度下的少數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里跨越了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歷史鴻溝,跨入了現代社會。

分布特點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人口數目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分布地區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截至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總面積達616.2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64.2%;草原面積30000萬公頃,占全國草原面積的75%,中國著名的5大天然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森林面積5648萬公頃,占全國的43.9%;林木蓄積量52.49億立方米,占全國的55.9%;水力資源蘊藏量4.46億千瓦,占全國總量的65.9% 。此外,還有大量的礦藏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旅遊資源。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

基本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政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中國少數民族
1947年5月,中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相當於省一級的民族自治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相繼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截至2017年,全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數量和布局,與中國的民族分布和構成基本上相適應。

生育政策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實行了寬於漢族的生育政策。為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素質,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國家有關“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畫生育”的精神,制定了本地區少數民族的計畫生育政策,但其政策明顯寬於漢族的生育政策。這使得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國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少數民族:1953年7月1日為3532萬人,1964年7月1日為4000萬人,1982年7月1日為6724萬人,1990年7月1日為9120萬人,2000年11月1日為13643萬人,2010年11月1日為13379.22萬人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

語言平等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堅持貫徹執行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的政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都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
國家在50年代組織人員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建立專門的民族語文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培養民族語文專門人才,幫助有語言無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備、不通用的民族創製、改進或改革文字,推進少數民族語文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雙語教學、成人掃盲、新聞出版等領域使用。
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已全部轉用漢語外,其他54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正在面臨消亡的危險。儘管中國在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近年來民族語言的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目前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民族語言重要性的認識。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所言: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其社會使用功能正處於逐漸弱化或消失的危險境地;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危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宗教平等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等。中國少數民族民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民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民眾信仰藏傳佛教。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全、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10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羅斯族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珞巴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各民族民眾,不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他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少數民族大合影少數民族大合影

民族名單

中文名稱標準羅馬字母/代碼/數字代碼標準數字代碼拼音人口
Zhuang/ZH
08
Zhuàng Zú
16,926,381
Man/MA
11
Mǎn Zú
10,387,958
Hui/HU
03
Huí Zú
10,586,087
Miao/MH
06
Miáo Zú
9,426,007
Uyghur/UG
05
Wéiwúěr Zú
10,069,346
Tujia/TJ
15
Tǔjiā Zú
8,353,912
Yi/YI
07
Yí Zú
8,714,393
Mongol/MG
02
Měnggǔ Zú
5,981,840
Tibetan/ZA
04
Zàng Zú
6,282,187
Buyei/BY
09
Bùyī Zú
2,870,034
Dong/DO
12
Dòng Zú
2,879,974
Yao/YA
13
Yáo Zú
2,796,003
Korean/CS
10
Cháoxiǎn Zú
1,830,929
Bai/BA
14
Bái Zú
1,933,510
Hani/HN
16
Hāní Zú
1,660,932
Kazak/KZ
17
Hāsàkè Zú
1,462,588
Li/LI
19
Lí Zú
1,463,064
Dai/DA
18
Dǎi Zú
1,261,311
She/SH
22
Shē Zú
708,651
Lisu/LS
20
Lìsù Zú
702,839
Gelao/GL
37
Gēlǎo Zú
550,746
Dongxiang/DX
26
Dōngxiāng Zú
621,500
Gaoshan/GS
23
Gāoshān Zú
494,107
Lahu/LH
24
Lāhù Zú
485,966
Sui/SU
25
Shuǐ Zú
411,847
Va/VA
21
Wǎ Zú
429,709
Naxi/NX
27
Nàxī Zú
326,295
Qiang/QI
33
Qiāng Zú
309,576
Tu/TU
30
Tǔ Zú
289,565
Mulao/ML
32
Mùlǎo Zú
216,257
Xibe/XB
38
Xíbó Zú
190,481
Kirgiz/KG
29
Kēěrkèzī Zú
186,708
Daur/DU
31
Dáwòěr Zú
131,992
Jingpo/JP
28
Jǐngpō Zú
147,828
Maonan/MN
36
Màonán Zú
101,192
Salar/SL
35
Sǎlá Zú
130,607
Blang/BL
34
Bùlǎng Zú
119,639
Tajik/TA
41
Tǎjíkè Zú
51,069
Achang/AC
39
Āchāng Zú
39,555
Pumi/PM
40
Pǔmǐ Zú
42,861
Ewenki/EW
45
Èwēnkè Zú
30,875
Nu/NU
42
Nù Zú
37,523
Gin/GI
49
Jīng Zú
28,199
Jino/JN
56
Jīnuò Zú
23,143
Deang/DE
46
Déáng Zú
20,556
Bonan/BO
47
Bǎoān Zú
20,074
Russ/RS
44
Éluōsī Zú
15,393
Yugur/YG
48
Yùgù Zú
14,378
Uzbek/UZ
43
Wūzībiékè Zú
10,569
Monba/MB
54
Ménbā Zú
10,561
Oroqen/OR
52
Èlúnchūn Zú
8,659
Derung/DR
51
Dúlóng Zú
6,930
Tatar/TT
50
Tǎtǎěr Zú
3,556
Hezhen/HZ
53
Hèzhé Zú
5,354
Lhoba/LB
55
Luòbā Zú
3,682

未識別民族

中國未識別民族(Unrecogniz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被漢族或其他民族同化而還未被正式確認的民族,也可能是指民族辨析尚且不明晰而未獲官方承認的民族。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內地未識別民族
漢語名稱拉丁文字官方分類人口現狀
艾努人/阿布達里人
Aynu/Abdallar
 約10000人
艾努語(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居住在新疆疏勒、英吉沙、莎車、巴楚、墨玉、洛浦、于闐、和田市肖爾巴克鄉以及羅布泊附近。
Bajia
歸為傣族
1106人
居住在雲南省勐海縣勐阿鎮勐康村,使用和傣語接近的八甲語,信奉原始宗教。
Chuanqing
穿青人或漢族
67萬人
居住在貴州省畢節、安順、六盤水市三地市十多個縣,主要在織金、納雍2縣。
Deng
未識別民族
2000人
居住在西藏南部麥克馬洪線附近。他們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故無結果。
Gejia
未識別民族
6萬人
居住在貴州省黃平縣,他們沒有文字,卻擁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自稱是上古傳說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後代,是一個有待識別的民族,
Gelu
歸為藏族
11.69萬人
嘉絨語,居住在四川阿壩州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市寶興縣,甘孜州丹巴縣。
kuiqang
藏族
6000人
貴瓊語,居住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縣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鄉,瀘定縣長征、烹壩、瀘橋鄉及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
Khmu
布朗族
3300人
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和勐臘縣、寮國、越南和泰國。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克木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人口約44萬(1978年)。"克木"意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內部又分為"克木泐"(西雙版納土著)、克木老(寮國遷入)、克木交(越南遷入)三個群體。相傳歷史上也曾建立過王國,但最終被傣族征服而淪為奴隸。
Kucong
拉祜族
4萬人
居住在雲南省鎮沅、金平、綠春、新平和墨江等縣。雲南省邊陲的哀牢山無量山一帶海拔1800米的山區,人口約4萬。苦聰語和拉祜語接近,同屬彝語支
Macanese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澳門基本法》第42條)
約4千人
是一個由多種民族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族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民族,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定為未識別民族。說葡萄牙語、漢語、土生葡語,分居於港澳地區。
Mang
680人
分布在雲南省金平縣居住最後一個中國原始部落,一直是一個鮮為人知而帶有神秘色彩的族群,迄今還不過百戶人家,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金水河鎮。
Mosuo
雲南歸為納西族,四川歸為蒙古族
4萬人
居住在雲南省北部與四川省交界的瀘沽湖,中國唯一一個母系社會為主的人群,民族識別問題未明。部分摩梭人實行走婚制度【曾經】,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經被“強迫”一夫一妻。
茂人
Mao
藏族
8000人
說扎貝語,居住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瓦多鄉、木絨鄉。
歸為回族
約500人
分布在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使用托茂語(一種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辭彙的蒙古語)。
撣族人
Shan
部分人被歸納為布依族或壯族,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與壯族及布依族同源,語言互通,居住在中緬邊境,通用緬甸語,緬甸撣族為獨立民族。
Sherpa
未識別民族
2000人
大部在尼泊爾境內,部分散居中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山地,民族問題未明(一說是党項人後人)。以充當登山嚮導為生。
Tuvans
蒙古族
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喀納斯湖
Buryat
蒙古族
居住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雖然他們認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們的文化與一般蒙古文化極為不同。
Utsul
回族
4958人
居住在海南省三亞市羊欄鎮。原為東南亞穆斯林;語言為回輝話,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
歸為畲族
約5萬人
雖在1996年部分人劃成畲族,但是民族問題仍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Xijia
苗族
3000人
居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帶。現有750戶左右。至今他們還保留自己的語言、宗教和節日,以及生活習俗,西家仍保持著西家服飾的工藝和裝飾品,服飾主要以刺繡為主。女性衣服以藍色為主,加上頭巾。
Yi
未識別民族【大部份申報為漢族,一些歸為仡佬族一支,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300人
居住在四川省敘永縣赤水鎮、古藺縣納盤溝和貴州省畢節縣普宜。
土生猶太人
Youtai/Jews
回族
傳統稱為“藍帽回回”,所以被劃為回族的一部份;實際上與回族無關。儘管猶太人跟回族的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國的猶太人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河南省開封市以及黑龍江省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連線的中俄邊境附近。
Zhelaizhai
漢族
400人
又名驪軒人,部分人長相偏向於歐洲人,居住在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
Albazinians
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一小部分改為俄羅斯族
500人
斯拉夫人、滿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現已使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希臘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哈爾濱、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等地。
富裕柯爾克孜人(哈卡斯人
(Khakas) 亦作Khakas或Hakas
1500人
實為哈卡斯人,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衛拉特蒙古語,信奉薩滿教或藏傳佛教。
(Yakutia)
2600人
使用雅庫特語,屬於突厥語族的北支,他們的語言有很多來自南方突厥語的字眼,與其他民族不同。
約1300人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乾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族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歸為回族、藏族
約5000人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過協調與調適,兼容並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時保留回族文化特質,形成一支獨自一格的民族。
康家人
歸為回族
約600人
康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康家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土族,因此現在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和周圍的民族不太一樣。
歸為布朗族
約1000人
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布朗族,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歸為布朗族
1656人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獨特的節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曆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Akha
歸為哈尼族
約6000人
阿克人分布在雲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勐海縣的布朗山鄉,勐臘縣的勐侖鎮,共21個村。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傣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奴隸”)。
歸為傣族
52戶233人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歸為拉祜族
約4000人
老緬人和緬族無關,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民族, 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寮國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鄉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
Bisu
瀾滄縣等地畢蘇人歸入拉祜族;勐海畢蘇人未識別
6000人
主要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和寮國交界一帶。人口近1萬,其中在中國境內有5000餘人,屬中國未識別民族。在中國的畢蘇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勐海和西盟地區,常與其他民族混雜而居。他們操畢蘇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很多畢蘇人都是雙語或多種語言的使用者。
歸為仫佬族
約3萬人
其語言木佬語屬於仡央語族,接近仡佬語,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仫佬族。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黔南兩州北部的麻江、凱里、黃平、都勻、甕安、福泉等縣市。
未識別民族,身份證一般填漢族
計32戶,170人
自稱菜族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山區一帶。統計的有32戶,170人。通用漢語。
未識別民族
約4萬
蔡家人即蔡人,是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辦證稱的曾享受過少數民族待遇的未定民族。是歷居畢節、六盤水、安順清鎮及雲南的昭通彝良鎮雄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解放前被泛稱為“蔡兜兜”或“蔡家苗”,但是蔡家人從古至今都堅信不移地共認自己是“蔡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族。
約50多萬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誒人
歸為壯族
5000人
誒話是一種混合語
標族人
歸為漢族
約8萬人
標話原本認定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由中原遷來的人講的語言。但後來認定是屬於壯侗語系侗水語支,和漢語無關。
茶洞人
大部份歸為漢族,有一部份歸為壯族
約2萬人
茶洞人分布在廣西臨桂縣茶洞鄉絕大部分村寨及相鄰的兩江鎮和永福縣龍江鄉部分村寨,茶洞話屬於侗水語支,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歸為漢族
約6萬人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島東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個鎮,哥隆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
繞家人
歸為瑤族
約1萬人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麻江、都勻兩縣
布努人
歸為瑤族
約40萬人
布努語是自稱“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說的語言,是目前民族劃分中的瑤族語言裡除了勉語以外最大的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不屬於瑤語支。有39萬人說這種語言,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區。布努語可能和苗語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歸為怒族
約500人
阿儂人的生活方式、語言(阿儂語)混合了怒族和獨龍族,並自成一格。
包瑙人
歸為瑤族
約3萬人
包瑙人說的包瑙話不屬於瑤語支。
歸為藏族
約1萬人
木雅語,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個鄉和九龍縣的唐古鄉(thang gu)。由於木雅語的藏文名與西夏的名稱一樣,所以很多學者懷疑講木雅語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後代。
白馬人(氐族人)
歸為藏族
約1萬人
白馬語,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勿角、馬家等鄉村以及松潘縣小河地區,以及甘肅省武都地區文縣的白馬峪河等地,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歸為藏族
約2萬人
爾蘇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寧等縣,有自己的語言和中國所發現的僅存的兩種圖畫文字之一;所用語言屬於羌語支(而不是藏語支),這語種與曾建立過西夏王國的党項人同源。
歸為藏族
約6千人
納木依語,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不同於藏語的納木依語。一般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
爾龔人
歸為藏族
約4萬人
爾龔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爐霍、色達,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縣。
卻域人
歸為藏族
約2萬人
說卻域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龍、理塘等縣。
Laji
歸為彝族
約2千人
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老街省。根據1999年人口普查結果,越南共有拉基族10,765人。雲南省有1600多拉基人,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拉基語仡佬語接近,同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Pubiao
歸為彝族
300
普標人是指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境內土著民族。他們自稱“給標”,史稱“窩泥”,其祖先來自雲南文山州富寧縣普梅(普陽)一帶。越南政府把普標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普標語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被歸納為景頗族
約8萬人
使用載瓦語,緬甸政府把載瓦族劃分成單獨的民族,和景頗族做為區隔。
盧人
歸為滿族,部分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約8000餘人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縣交界處。
Waxiang
歸為苗族、漢族、土家族
約40萬餘人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區。有人認為宋祖英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有著不同於苗族人、漢族人和土家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瓦鄉人的語言獨特,瓦鄉話苗語有些接近但並不屬於苗語。瓦鄉話也不屬於漢語的任何一個方言系統,既不屬湘語,也不屬湘西一帶流行的“客話”(西南官話的一種),語言學家至今仍把瓦鄉話單列。
台灣少數民族
除了高山族,台灣方面已承認之族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台灣地區除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統稱為高山族,主張自其先民遷徙自吳越一帶。台灣方面(主管機關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則沿襲歷史上的稱法將台灣原住民粗略劃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而傳統所稱的“高山族”實則包含了至少14個族群。原民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分布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不過原民會至今仍不承認平埔族為官方所認定之少數民族。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於2012年在立法院直言自己不是所謂的“炎黃子孫”,“蒙藏委員會”“矇事處”處長海中雄也表示他和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都不是“中國人”或“炎黃子孫”,而是“蒙古人”。
族名各原住民語人口數 (人)承認附註
Pangcah Amis
193,599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Paiwan
93,044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Atayal Tayal
83,329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Bunun
54,117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Rukai
12,426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Puyuma
12,780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Tsou Cou
6,963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Saysiyat Saysiat
6,173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Tao Yami
4,298
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
原稱雅美族
Thao
724
2001年
原本被認為是為鄒族中的平地原住民
Kavalan
1,302
2002年
部分噶瑪蘭人被分類為阿美族
Taroko Truku
28,199
2004年
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
Sakizaya
664
2007年
在日治時代歸併為阿美族的一支
人口為向內政部申報者
Seediq
8,073
2008年
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
台灣未識別民族
漢語名稱拉丁文字語言現狀
Basay
新北市金山區居民的推動下,逐漸恢復巴賽族的各項文化。
Taokas
在道卡斯族裔的苗栗縣長劉政鴻推動下,逐漸恢復道卡斯族的各項文化。
Pazih
Kaxabu
巴布拉族或(拍瀑拉族)
Papora或Vupuran
Siraya
2005年由台南縣政府承認,台南縣市合併改制後由台南市政府延續。日治時期被歸類為熟番,但戰後未登記原住民,目前正爭取中央政府承認。
Makatto
族人籌組馬卡道協會,保存馬卡道文化,並積極推廣正名。
大滿族
Taivuan
沙阿魯哇族
Hla`alua
高雄縣議員謝貴來與桃源鄉鄉長謝垂耀,發起連署正名,希望爭取成為獨立民族,不再依付在鄒族之下[10]
Kanakanavu
世居高雄市那瑪夏區,被分類為魯凱族以及鄒族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的人口組成以華人(漢族)為主,占總人口93.6%。當中香港華人有過半數在香港出生,最多的是廣東以廣府話為母語的廣府人,其次依人口語文數據依次為閩南人(包括潮汕人),再其後的依次為客家人和四邑人,此外亦有吳越人、閩東人魯人、圍頭人等。香港人口的原居省份主要為廣東以及福建,但亦有一定數量來自浙江、江蘇和山東,以及全國各個省份,廣東以及福建以外所有省份的人口總和亦占香港總人口的一定多數量的比例。1950-1980年由大陸移居香港的人口主要為廣東人,此階段移居香港的人口亦有記錄移居者的原居城市,而自從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來自其他省市的移民開始增加,但依親移民主要以廣東和福建為主,此外亦有來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中國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南亞人、印尼人、泰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中國少數民族
澳門少數族裔
澳門的居住人口估計約為557,400人,當中以華人(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占3%,其中外地雇員有71,182名。當中主要包括印尼,菲律賓和越南人。他們主要從事家庭女傭等勞動職業。

圖書信息

書名:中國少數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
作者:《中國少數民族》修訂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7月4日
ISBN:9787105089345
開本:18開
定價:872.00 元

內容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修訂本)》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編輯出版的。作為整套《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的提綱挈領之作,該書的出版,為國內外廣大讀者了解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現狀,提供了一本權威性、綜合性、基礎性的讀物,對於普及民族知識、宣傳民族政策、開展民族研究、推動民族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少數民族攝影少數民族攝影
《中國少數民族(修訂本)》問世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各方面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充分展示新時期各民族的新風貌,總結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取得的新成就,更好地滿國內外讀者的需求,大力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家民委決定對《中國少數民族(修訂本)》進行修訂、再版,並將其列為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之一。
本次修訂,確定了幾項原則,即尊重民族感情的政治原則,尊重原著的學術原則,厚今薄古的寫作原則,宜粗不宜細的技術原則,精練精美的精品原則。按照這幾項原則,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堅持以補為主,以改為輔,重點補充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容。修訂後的《中國少數民族》,將更為全面、更為系統地反映各個民族的歷史淵源、地域風貌、社會風俗、文化特色、發展成就和未來前景。

圖書目錄

統一多民族的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
東北內蒙古地區
滿族
朝鮮族
赫哲族
蒙古族
達斡爾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
西北地區
回族
東鄉族
土族
撒拉族
保全族
裕固族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
錫伯族
塔吉克族
烏孜別克族
俄羅斯族
塔塔爾族
西南地區
藏族
門巴族
珞巴族
羌族
彝族
白族
哈尼族
傣族
僳僳族
佤族
拉祜族
納西族
景頗族
布朗族
阿昌族
普米族
怒族
德昂族
獨龍族
基諾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水族
仡佬族
中南東南地區
壯族
瑤族
仫佬族
毛南族
京族
土家族
黎族
畲族
高山族
附錄
後記
修訂後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