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人

分布 閩東語主要分布在福建東部的福州市、寧德市、台灣的馬祖列島、東南亞的印尼、汶萊、馬來西亞的東馬(砂朥越州詩巫省有新福州之稱,通行閩東語)及西馬的實兆遠(有小福州之稱),和新加坡也有來自閩東移民講閩東方言;近年來,美國使用福州話的閩東移民亦不斷增加,致使紐約曼克頓唐人街東百老匯一帶(紐約有三個唐人街,分別在曼克頓、布魯克林及皇后區)已通用福州話。總使用者人數估計超過一千萬。此外,在日本和歐洲的部分地區使用閩東語的人數也逐漸增加。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是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東人
  • 分布 :福建東部的福州市
  • 語言:閩東方言
  • 子方言:福州話
子方言,福州話,福安話,蠻話/蠻講,同閩南話的比較,舉例,書寫系統,平話字,文句舉例,

子方言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閩東方言根據音韻和辭彙的不同,再被分做3種子方言,3者間交流有一定的困難。

福州話

福州話,主要通行於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羅源、連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福清跟平潭所通行的福州話跟標準福州話在音韻上有一定的差異,人們稱之“福清話”。

福安話

福安話,也有人稱之為寧德話,主要通行於閩東北部的交溪和霍童溪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涵蓋7個縣市,分別是福安、福鼎、霞浦、壽寧、周寧、寧德、柘榮。寧德的福安話已經表現出逐漸向福州話靠近的跡象。

蠻話/蠻講

蠻話,主要通行於浙江蒼南縣東北部以錢庫鎮為中心的地區;蠻講,主要通行於浙江南部的泰順縣除西北部分地區與東端一小片的大部分地區。蠻話和蠻講都受到吳語的影響,同福建境內的閩東方言在音韻體系上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蠻話,同溫州話十分相似。

同閩南話的比較

閩語群都同源,不管是辭彙還是語法上,比如說“人”字,所有閩語的白讀都是訓讀為“儂”,等等。  中原移民在西晉末年遷入閩南的過程中,第一站是的南京和鎮江(他們在南京定都),另一部分人經過浙江來到了福建,落腳點在福州和泉州(然後泉州那一支還有繼續南遷到粵東的),所以福州的閩民系的先祖當然也是來自古河洛地區。閩南語和閩東語的分化應該是在唐代,閩南語的文讀主要來自七世紀唐音,而閩東語主要來自十世紀唐音,所以像撮口呼字,兩者就很容易看出區別來。而且,閩東地近吳越,語音上受到南吳語影響比閩南大一些,所以後來韻尾逐漸減少,而閩南語把唐音的六大韻尾都保留了下來。並且,由於福州是省城,又受官話影響較深,所以聲母里濁塞音和濁擦音都消失了,但閩南語保存了一些。 可以看出,福州話口語中的許多常用辭彙都與古代漢語息息相關,許多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上面所分析的福州話特有的辭彙表明其與《詩經》的關聯性遠超過其與《楚辭》的關聯性,顯示福州人的祖先來自河洛地域,而不是江湘地域,儘管後者更接近福州。  在《詩經》各篇中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詩經·邶風》和《詩經·鄘風》的出現。眾所周知,歷史上從中原向福建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發生在西晉末期的公元308 年,即所謂“衣冠南渡”,或稱“八姓入閩”。所謂“八姓”系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其中的林、陳、鄭與唐朝末期入閩的王氏共同構成二十世紀初福州的四大姓氏。當時有“林陳一大半,王鄭滿街擺”之說 (“王鄭”在福州話中與當地的一種叫“黃彈”的水果同音)。福州話的形成相信就發生在“八姓入閩”的前後。據傳,林為比干之後,周武王在克商之後賜此姓氏,源於河南牧野;黃源於黃國,在河南潢川一帶,亡國後以國為氏;陳為舜之後,源於陳國,周武王所封,都河南淮陽,亡國後以國為氏;鄭為周王室的一支,在河南新鄭,鄭亡國後以國為氏。這三大家族均來自於河南,而邶和鄘也就在豫北的湯陰一帶,與“八姓”之首的林氏發源地咫尺之遙。由此可見,福州話受到河南特別是豫北一帶的古方言影響是合乎邏輯的。如果說個別辭彙的分析尚無法證明福州話整體的狀況的話,用福州話朗讀唐詩宋詞能夠更加合韻這一事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由於這一方面的論述已有不少,下面僅僅舉出少數例子來說明。

舉例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國語中是 (者zhe-下xia),根本無韻可尋;在福州話中則是 (者[t¢ia]-下[kia]),完全合韻。  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在國語中是 (山shan-間jian-關guan-灣wan-還huan-顏yan),其中山和顏不合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山[saŋ]-間[kaŋ]-關[kuaŋ]-灣[uaŋ]-還[huaŋ]-顏[ŋaŋ]),完全合韻。

書寫系統

大部分的福州話辭彙都來自於古漢語,因此都可以用漢字寫出。許多用福州話撰寫的作品也都是用漢字書寫的,譬如《閩都別記》(平話字:Mìng-dŭ-biék-gé)以及清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在福州發行的漢字版本的《聖經》。但是漢字作為福州話的書寫系統,有許多缺點。  首先,福州話保留了許多獨特的非漢語辭彙,這些詞是無法用正統的漢字寫出的。譬如否定詞“mâ̤”,就沒有一個統一的寫法,其用法及發音相當於閩南語的“bē/bōe”(通常寫作袂、勿會),可能是用源字。有的人把它寫作同音字“賣”,但是“賣”的意思和它卻毫無關聯。有人以“袂”借音書寫,也有人創造一個由“勿”和“會”組成的全新的字,但是這個字卻沒有被大多數字型所收錄。  其次,由於缺乏鄉土教育,幾乎所有福州話的使用者都處於福州話文盲的狀態。他們認為方言無法用漢字寫出,而只有國語才能用漢字寫出。因此當他們書寫福州話時,往往通過國語的近似發音來錯用漢字。比如,“會使(â̤ sāi)”一詞(意思是“可以”)通常被寫作“”。

平話字

(Bàng-uâ-cê)是19世紀美國在福州的傳教士根據福州話的音韻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它克服了使用漢字書寫福州話的一些弊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非常流行。

文句舉例

1、肯定文句的結構是「主語-謂語-賓語」。   例如: I kang Chuŏ. (伊/主語 挸/謂語厝/賓語)/他(用濕布)擦地板。  2、當要否定文句的時候,通常在謂語前添加否定字「mỏ 無」。  例如: I mỏ kang Chuŏ. (伊 無-挸 厝)  3、在表示動作將來時的時候,在謂語前添加字「puoh (漢字有的時候寫成『卜』或訓讀做『欲』)」。(羅馬文句中聲調符號的不同是變調的緣故。)  例如: I puòh kang Chuŏ. (伊 欲-挸 厝)  4、在表示動作正在進行的時候,在謂語加字「lẽ (無字,暫時用『口禮』表示)」或字「tuoh (著)」或兩者的合成詞「tuoh lẽ」。   例如: I lĕ kang Chuŏ. I tuoh kang Chuŏ. I tuoh lẽ kang Chuŏ. (伊 口禮-挸 厝;伊著-挸 厝;伊 著口禮-挸 厝)  5、在表示動作完成的時候,在謂語後添加字「khŏ lãu (去了)」,同時將賓語提到謂語前面,主語通常省略。  例如: Chuŏ kang khõ lãu. (厝 挸-去了);或: I Chuŏ kang khõ lãu. (伊 厝 挸-去了)  6、表示禁止或阻止動作的時候,在謂語前添加禁止詞「ng toyng (呣通((ng的漢字未確考,本文暫時寫作『呣』)))」,該詞通常合音為「noyng (無字,本文暫用『噤』)」。  例如: Nỹ nŏyng kang Chuŏ. (汝 噤-挸 厝) 或:Nỹ ng toyng kang Chuŏ. (汝 呣通-挸 厝)  7、表示不必要做該動作的時候,在謂語前添加詞「ng sãi (呣使)」;強調的時候則將賓語同時將賓語提到謂語前面。主語省略。  例如:Ng sãi kang Chuŏ. (呣使-挸 厝);或: Chuŏ ng sái kãng. (厝 呣使-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