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塔克拉瑪乾沙漠,位於南新疆
塔里木盆地,
維吾爾語中,“塔克”、“塔格”、“博格‘達’”的“達(克/格,輕聲)”都是山的意思。“拉瑪乾”,準確的翻譯應該是“
大荒漠”,引申有“廣闊”的含義;那么“塔克拉瑪乾”就是“山下面的大
荒漠”的意思。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沙漠在西部和南部海拔高達1200~1500米,在東部和北部則為800~1000米。沙丘最高達200米。也有資料顯示,塔克拉瑪乾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
流動沙漠。塔克拉瑪乾
腹地被評為中國五個最美的
沙漠之一。
由於地處
歐亞大陸的中心,四面為高山環繞,塔克拉瑪乾沙漠充滿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塔克拉瑪乾沙漠
流動沙丘的面積很大,
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
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
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
聖墓山”,它是分別由紅沙岩和白石膏組成,沉積岩露出地面後形成的。“聖墓山”上的
風蝕蘑菇,奇特壯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餘人。
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側翼為雄偉的山脈:天山在北面,
崑崙山在南面,
帕米爾高原在西面。東面逐漸過渡,直到
羅布泊沼盆,在南面和西面,在沙漠和山脈之間,則是由卵石碎屑沉積物構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數條小山脈和山鏈由
老第三紀和新第三紀(6640萬到160萬年以前)的砂岩和黏土形成,隆起於沙漠的西部。弧形的馬札拉山脈,在和田與
葉爾羌河谷之間,呈弧形向西南綿延而去。
長145公里,寬3~5公里,海拔最高1635米。平均高於沙原地表僅300~350米。附近是另一座孤立的山嶺,四面為
流動沙丘所圍繞;托合他卡孜(Tokhtakaz)山脈海拔達1560米,山嶺高於平原183~244米。
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地表是由幾百米厚的鬆散沖積物形成的。這一衝積層受到風的影響,其為風所移動的沙蓋厚達300米。風形成的地形特徵多種多樣,各種形狀與大小的沙丘均可見到。
較大的沙丘鏈幅度可觀:高30~150米,寬240~503米,鏈間距離0.8~5公里。風形成的最高的地形形式是
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在沙漠的東部和中部,以中間凹陷的沙丘和巨大、複雜的沙丘鏈形成的網為主。
在沙漠西部(和田河谷東面)亦屬常見,橫貫與縱向(指風)的地形形式共存。這樣一種風形成地形特徵的多樣形,是盆地風複雜狀況的一個結果。
氣候
塔克拉瑪乾沙漠,系暖溫帶乾旱沙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
塔克拉瑪乾沙漠的氣候溫暖適度,是明顯大陸性的,年最高氣溫為39℃。年降水量極低,從西部的38毫米到東部的10毫米不等。夏季氣溫高,在沙漠的東緣可高達38℃。
東部地區7月份平均氣溫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9~-10℃,冬季所達到的最低溫度一般在-20℃以下。全年有1/3是風沙日。由於整個沙漠受西北和南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叉影響,風沙活動十分
頻繁而劇烈,流動沙丘占80%以上。
據測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動約20米,近一千年來,整個沙漠向南伸延了約100公里。
西部地區夏季盛行北風和西北風。這兩種氣流在位於
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相會後,造成複雜的環流系統,這一點清楚地反映在沙丘的形狀上。
春季,當地表沙變暖時,上升氣流發展,東北風特彆強烈。在此期間,強颶風塵暴常常發生,使大氣充滿沙塵,可高達海拔3962米。從其他方向來的風也將塵霧揚入空中,幾乎終年籠罩著塔克拉瑪乾沙漠。
白天,塔克拉瑪乾赤日炎炎,銀沙刺眼,沙面溫度有時高達70~80度,旺盛的
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
海市蜃樓”。
河流
沙漠四周,有
葉爾羌河、
塔里木河、
和田河和車爾臣河貫穿兩岸,由於
塔里木盆地是一個內流水系盆地,從周圍山脈而來的全部徑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為河流和地下水層供水。
沙漠下面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續不斷的水道,從西面流向東部的
羅布泊。由於降雨量小蒸發率高,降雨對於滋潤沙漠和給地下水供水微不足道。
崑崙山水系河流滲透到沙漠中達100~200公里,逐漸在沙漠中乾涸。只有
和田河穿越沙漠
腹地,在夏季偶然可將水流注入塔里木河。
自然資源
植物
塔克拉瑪乾沙漠植被極端稀少;幾乎整個地區都缺乏植物覆蓋。在沙丘間的凹地中,地下水離地表不超過3~5米,可見稀疏的檉柳、硝石灌叢和
蘆葦。然而,厚厚的流沙層阻礙了這種植被的擴散。
植被在沙漠邊緣——沙丘與河谷及三角洲相會的地區,地下水相對接近地表的地區——較為豐富。在那裡,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見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種:
胡楊、
胡頹子、
駱駝刺、
蒺藜及豬毛菜。岡上沙丘常圍繞灌叢形成。
沙漠四周,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長生
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走廊”內流水潺潺,綠洲相連。
林帶中住著野兔、小鳥等動物,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考察還發現沙層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
石油等礦藏資源,且利於開發。有水就有生命,科學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區論”。
動物
該沙漠的動物也極端稀少。只是在沙漠邊緣地區,在有水草的古代和現代河谷及三角洲,動物才較為多樣。在開闊地帶可見成群的羚羊,在河谷灌木叢中有野豬、
猞猁、
塔里木兔、
野馬、
天鵝、
啄木鳥。在食肉動物中有狼,狐狸還有
沙蟒。
直到20世紀初,還可見到虎,但它們從那時起就滅絕了。稀有動物包括棲息在塔里木河谷的西伯利亞鹿與
野駱駝,後者在19世紀末時尚在遠及和田河的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多半地域徜徉,但當前只偶然出現於沙漠東部地區。
該沙漠動物約有272種,高等植物有73種,還有許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居民經濟
塔克拉瑪乾沙漠並沒有固定的人口。獵人定時造訪,但這一地區的土地由於實際上缺乏植被而不為畜牧業者所用,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1950年代,在該沙漠北緣
庫爾勒附近發現石油。80年代,沿南緣發現更大的油礦。儘管在沙漠中要面對極端困難的工作條件,對這些地區的開發已在進行。
自然景觀
浩瀚
塔克拉瑪乾麵積33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乘車於
沙漠公路猶如蕩舟大洋,遺憾的是人們的視線過早落到地平線上。然而在塔克拉瑪乾腹地海拔1413米的喬喀塔格山(
紅白山)上眺望塔克拉瑪乾沙漠,則是另一種的浩瀚。蒼茫天穹下的塔克拉瑪乾無邊無際,它能於縹緲間產生一種震懾人心的奇異力量,令面對此景的每一個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
在紅白山上看和田河的秋色,是一輩子不能忘懷的。和田河兩岸的胡楊在陽光下泛著濃厚的金黃,如寬大的金色絲帶纏繞著大地,從天際延伸過來,又蜿蜒消逝到天的另一盡頭。我們發現,要欣賞此景,恐怕塔克拉瑪乾是惟一的。
胡楊
如果將全國各地的胡楊作比較,無論胡楊之美還是胡楊之剛毅都由新疆獲冠。新疆胡楊號稱“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在輪台的
塔里木河附近沙漠地區,胡楊林的氣勢、規模均在全國之首,輪台的胡楊林公園也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沙生植物
胡楊樹林的觀賞公園。當秋色降臨,步入
胡楊林,四周為燦爛金黃所包圍。窪地水塘中,藍天白雲下,胡楊的倒影如夢如幻。由輪台往南100公里的沙漠腹地,為大面積原始胡楊林,不少古老的胡楊樹直徑達1米以上。
和田河的胡楊樹皆為次生林,大部分樹型呈塔狀,枝葉茂盛,秋天時通體金黃剔透,此處的胡楊以成片的優美林相為顯著特點,加上起伏的
沙丘線條,隨時進入眼帘的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在塔克拉瑪乾南部的沙漠中,經常可看到盆景般的胡楊景色,那裡的胡楊靜靜地佇立於沙丘,千姿百態,仿佛人間修飾。
胡楊的美離不開其自身的滄桑,樹幹乾枯龜裂和扭曲、貌似枯樹的樹身上,常常不規則地頑強伸展出璀璨金黃的生命,讓大漠惡劣環境中的死亡與求生協調地表現。
2016年1月14日,“死亡之海”塔克拉瑪乾沙漠中,胡楊身披雪白晶瑩的霧凇。從2015年年底以來,有“
死亡之海”之稱的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頻現霧凇奇觀,黃沙映著晶瑩的霧凇,把“死亡之海”北部裝扮成一個璀璨迷離的童話世界。
文化
塔克拉瑪乾有著輝煌的歷史文化,古
絲綢之路途經塔克拉瑪乾的整個南端。許多考古資料說明,沙漠腹地靜默著諸多曾經有過的繁榮。
在尼雅河流、
克里雅河和安迪爾流域,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
精絕國、彌國和貨國的古城遺址,至今鮮有人至或鮮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
紅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猶存。有品味的旅行者都會關注旅途中的人文內涵,關注相關的社會話題。為此,穿越塔克拉瑪乾有必要了解古絲綢之路文化,而欲了解古絲綢之路文化不能不了解與之密切相關的西域古國歷史,以及千百年來各方面的變遷——為什麼一系列的故國遺址今天大多遠離人類社會,沉默於沒有生命的大漠中?這是一個與自然環境及環境保護密切聯繫的話題。
詩詞
更漏子·絲綢之路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段懷古
(貴穀子)
七月殘,當歌唱,千里曲折風驦。
午中陽,驕火望,驍嘯逐熱浪。
宿驛處,濁酒落,戈壁大漠生活。
東西方,架橋樑,天路連城隍。
遺址
英國籍匈牙利人
斯坦因在西方當時流行的考古探險熱潮推動下,1901年1月來到新疆
于田。他獲得尼雅河流域以北大沙漠裡有古代遺址的信息後,找到進入過尼雅遺址的維族人,並從他們手中購買了幾件從尼雅遺址中帶出來的盧文木簡,隨後帶著一批發掘工人和駱駝隊,沿尼雅河的乾涸河床跋涉數天找到了當前的尼雅遺址,他將此遺址正式命名為“NIYASITE”(即
尼雅遺址)。斯坦因的發現,在當時的中外探險考古學術界引起了轟動。因為,尼雅遺址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處重要遺址,它同時向人們展示被斯坦因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所存在的一個悠久、古老、光輝燦爛的沙漠古代文明,尤其尼雅河三角洲的考古文化將會揭示大沙漠環境變遷和歷史文化的諸多謎團。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它、了解它和研究它。於是,“東方
龐貝”,一個被大沙漠湮埋的古代文明構成了歷史浪漫主義的新概念,一個世紀以來有關其傳說和故事源源不斷。
1949年後,我國考古單位單獨考察或與日本考古學術界聯合考察尼雅近10次,1995年10月中日聯合考古行動收穫最大,考古發現震驚了中外考古學術界。
研究探索
將中國與中亞及歐洲聯結起來的傳奇式的商路絲綢之路沿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北緣和西緣延伸。佛教在西元最初幾個世紀,通過這條橫貫亞洲的大路傳到東亞,中國的多數外貿和其他對外聯繫也經由這條路進行。然而,到15~16世紀時,通往東亞的海路已經取代了古老的陸路。一連數世紀,對於歐洲人來說,沙漠及其綠洲城鎮成為神秘的僻壤。在三面圍繞塔克拉瑪乾沙漠的高聳山脈和其餘一邊毗連的令人生畏的戈壁,嚴酷地限制了對這一極難穿越的地區的接近。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乾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沙漠中心是典型
大陸性氣候,風沙強烈,溫度變化大,全年降水少。變幻多樣的沙漠形態,豐富而抗鹽鹼風沙的
沙生植物植被,蒸發量高於降水量的乾旱氣候,以及尚存於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綠洲,潛入沙漠的河流,生存於沙漠中的野生動物和飛禽昆蟲等;特別是被深埋於沙海中的絲路遺址、遠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種金屬礦藏都被籠罩在神奇的迷霧之中,有待於人們去探尋。
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瑪乾沙漠,可能早在450萬年前就已經是一片浩瀚無邊的“死亡之海”。科學家對塔里木盆地南部邊緣的沉積地層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其中夾有大量風力作用形成的“風成黃土”,年齡至少有450萬年,而這些“風成黃土”的物源區(即來源地),就是現在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位於
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面積有33.7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紐西蘭的國土面積。這裡長年黃沙堆積,狂風呼嘯,渺無人煙,一座座
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在沙漠上。 治理:塔克拉瑪乾沙漠有兩大治理難點,一是流動性,要阻止沙漠繼續流動,阻止沙漠繼續向南流動,必需阻止沙漠流動的動力來源,沙漠流動的動力來源風力,阻止沙漠流動,就必需阻止風力,阻止風力可用風力發電機在沙漠上風口發電,把巨大的風能轉化為電能,這樣沙漠就無動力向南流動了。也可沙漠下風建風力發電機,阻止沙漠繼續向南移動。二是沙漠熱,沙漠熱可用太陽能發電設備吸收沙漠光能,這樣可使沙漠溫度下降,沙漠沒有植物,不需光照,可用太陽能發電設備吸收光能發電。這樣沙漠兩大問題就得到解決了。日後漠改善了,可植樹,種草加以固定。
旅行信息
路線
塔克拉瑪乾在
維吾爾語意思為“走得進,出不來”,西方探險家斯坦因在100年前將其稱為“死亡之海”。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為開發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資源及推動南疆經濟發展,修建了沙漠公路。但是,對旅行者來說,穿越塔克拉瑪乾的定義,不是坐車途經輪台到民豐的500公里沙漠公路,而是以
于田或墨玉為起點(或終點),
阿克蘇為終點(或起點)的兩條線路作為探險意義上的穿越,兩條路線中以于田大河沿線路難度最大。習慣上大多數人採用由南向北的線路安排,即順著水的流向行進。
季節
上述穿越線路被探險者們走了100年,他們曾在不同季節安排自己的行走計畫,最後,一個觀點被認同了,那就是和田河的枯水期為穿越的良好季節。從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是塔克拉瑪乾
沙塵暴較少的季節,各種蚊蟲較少,枯河床成了行車大道。曾經有日本的電視媒體在春季汛期到來之際跟著水頭行走、拍攝,將春汛水流灌入乾枯河床的情景錄下,從而生動地將“
死亡之海”的生命復甦景象展現。
而從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間、每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20天左右的時間,是穿越塔克拉瑪乾沙漠的黃金季節。這個時間除了有上述優點外,最重要的是
塔里木盆地的
胡楊樹葉非常張揚地變成一片金黃,在美景如畫的和田河行走,能獲取更豐富多彩的體驗。1999年10月,我帶領一個旅遊探險團進入塔克拉瑪乾,在行程行將結束時,隊員們突然萌發不願走出沙漠的情緒,要求在沙漠的邊緣紮營,儘管當時還有兩個小時就可到達
阿克蘇的賓館。
準備
1、穿越塔克拉瑪乾特種線路是費用比較大的活動項目,個人使用品也要專門準備。其次,要有嚮導、給養準備,個人要求不同也會導致出行開支水平的不同。
2、如果僅僅作
和田河的穿越,新疆一些經營專項特種游業務的旅行社可以代理或安排。廣東組織該方面活動的機構很少,本文作者在1999年和2002年組織過兩次類似活動。要探訪尼雅等地的古遺址,須向文管部門申辦批文,費用也會增加。
3、個人攜帶的攝影器材要做好防沙、防土處理,在有縫隙的地方儘量用透明膠紙封好。
4、給養準備方面,多攜帶水果、蔬菜。秋天穿越塔克拉瑪乾要有保暖的準備,氣溫有時可達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