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الربعا لخالي
Rub Al Khal,Desert
亦作ar-Rabal-Khali。
在
地下水位較高處,有局部綠洲,形成良好的牧場。西部沙漠海拔100-500米,多為
礫漠,沙丘間沼澤、
鹽湖廣布。整個沙漠均屬典型的
熱帶沙漠氣候。中部夏季最熱月均溫在白晝時達70-80℃,夜晚則降至30℃,冬季最冷月氣溫也達40℃以上,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許多地區兩次降水間的間隔需要數年。
包括東部(ash-Sharqiyah)省的南部和納吉阿(Najian)省的大部。地形多樣。西部海拔610米,沙粒細軟;東部海拔183米,有沙丘、
鹽沼和小
沙原,是世界上最乾燥地區之一,幾乎無人居住並未經考察。
1975年在此發現世界上最大
油田之一蓋瓦爾(al-Ghawar)。為方便起見,人們以城鎮名稱為油田中的不同地點命名。
成因
地處
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
流動沙漠,其
沙丘的移動主要由季風引起,並且由於風向和主流風的差異,沙漠的沙丘被分成3個類型區,即東北部
新月形沙丘區、東緣和南緣
星狀沙丘區、整個西半部線形沙丘區。
對於魯卜哈利沙漠的成因,國內外一直缺少系統的研究。通過對現有資料的分析,可以發現氣候、地形、古地理等自然因素是影響魯卜哈利沙漠形成的主要因素,人類的影響不明顯。
地質結構
沙漠的地表覆蓋的是一層很厚的細沙狀的
沙子和沙灘是一樣的.只不過形成的原因不同,一個是水的長期作用,而另一個是風的長期作用,沙漠的地表是會自己變化和移動的,當然是在風的作用下,因為沙會隨著風跑.沙丘就會向前層層推移,變化成不同的形態。
沙漠地區溫差大,平均年溫差可達30-50℃,日溫差更大,夏天午間地面溫度可達60℃以上,若在沙灘里埋一個雞蛋,不久便燒熟了。
夜間的溫度又降到10℃以下。由於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植物貯存糖分,所以沙漠綠洲中的瓜果都特別甜。
沙漠地區
風沙大、風力強。最大風力可達10-12級。強大的風力捲起大量浮沙,形成兇猛的
風沙流,不斷吹蝕地面,使地貌發生急劇變化。
值行人們警惕的是,有些沙漠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為造成的。如美國1908-1938年間 由於濫伐森林9億多畝,大片草原被破壞,結果使大片綠地變成了沙漠。蘇聯在1954-1963年的墾荒運動中,使中亞草原遭到嚴重破壞,非但沒有得到耕地,卻帶來了沙漠災害。
地形
多山的高地隆起於漢志西北部、阿西爾地區、
葉門以及
阿曼。內陸較小的山嶺是由侵蝕形成的。18片火山區散見於西部,主要分布在漢志,其中7片面積大於25900平方千米。
高原是沙漠的一個共同特徵。
死海之東的
約旦是一個隆起適中的高原。在東南面,圖拜克(At-Tubayq)山較高,猶如被許多旱谷(間斷水道)深深切割的巨型沙岩。再往東南,
泰布克(Tabuk)、泰馬(Tayma)、泰維勒(Tawil)、侯夫拉(Al-Hufrah)和胡季(Al-Huj)這些高原,直抵北部沙漠
內夫得沙漠(an-Nafud,大內夫得)的西緣。
在內夫得東南的中央內志高地,一系列西向陡坡成為石灰岩
單面山(一邊是陡面另一邊是緩坡的低矮山嶺)的標誌,這些單面山延伸到南部的哈德拉毛(Hadhramaut)高地,焦勒(al-Jawl)高原也在該地。
在高原下面,廣闊的平原伸展開來,其上遍布石頭、
燧石(由緻密的微晶
石英組成)或礫石,表面在乾燥的氣候下得以良好地保存下來;一些平原為一層由鹽形成的土殼所覆蓋,光滑堅固的表面由地下水層的沙礫黏接形成。
典型的多石平原為哈馬德(al-Hamad),從內夫得向北延伸進
敘利亞沙漠。 當
阿拉伯半島在亞洲大陸最終形成期間脫離非洲之時,
阿拉伯台地被大大抬高,而破壞先前的水系模式。
岩漿伴隨半島的隆起和裂縫或斷層的出現而大量噴涌,擁塞谷地並覆蓋山嶺。阿拉伯台地向東北傾斜,沿其西緣從葉門到
約旦形成一條顯著的地區分水嶺。 魯卜哈利沙漠的沙蓋以具有不同尺寸和複雜性的
沙丘形式出現,或在低地表面形成薄薄一層地膜。
除了極少數例外,
沙子並不匯聚成平面,而是形成沙丘山嶺或巨大的複合體。
阿拉伯沙漠沙丘樣式和尺寸的種類不計其數。許多形式還沒有用文字表述過。
早期歐洲探險家們說,當地除了一個無定形的沙海外一無所有。而沙漠沿著系統的路線發展,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模式。毗鄰地區的沙丘之間還具有清晰的演變關係。在諸如魯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這樣巨大的沙區,沙丘形式的演變可從簡單的沙丘追溯到較為複雜的類型。
魯卜哈利沙漠是阿拉伯的最大的沙體。
內夫得沙漠面積為6.4萬平方千米;魯卜哈利沙漠面積為65萬平方千米。其間是兩個幾乎平行的或多或少連續著的沙丘之弧。向東面凸出的外弧是
代赫納沙漠(ad-Dahna),長約1300千米,寬約48千米。
內弧較短也不太連貫,包括6個延伸出去的沙漠,坐落在中央納季得西向石灰岩陡坡之間的低地。這兩個主要的沙弧為巨大的單面山圖偉克(Tuwayq)山脈所分開。
氣候
沙漠從北緯12°-34°線整整跨越22個緯度;儘管沙漠的大部在北回歸線以北,它還是被視為熱帶沙漠。夏季酷熱,有些地方氣溫高達54℃(129℉)。內陸乾熱,尚可忍受。然而,沿海地區和一些高地受夏季高濕度制約,夜間或清晨有露水或霧。
整個沙漠的年降雨量平均不足100公厘(4寸),但其多寡幅度卻在0-500公厘(0~20寸)之間。除了冬季斷續降雨、春季陰霾或塵暴之外,內陸天空通常是晴朗的。
傾盆大雨偶然淹沒主要水系流域。冬季涼爽,令人心曠神怡,最冷的天氣出現在高海拔地帶和最北部。1950年在塔普林輸油管(Tapline,橫貫阿拉伯輸油管)旁的圖賴夫(Turayf)記錄到的最低溫為零下12℃,並有數寸降雪和池塘1寸厚的冰。魯卜哈利沙漠夏季降雨隨來自印度洋的季風到來。在北魯卜哈利沙漠可能出現冬季降雨。
阿拉伯沙漠最乾燥的部分似乎在魯卜哈利沙漠的西緣,達瓦西爾河(Wadi Ad-Dawasir)以北。
風主要從
地中海吹來,次第刮到東部、東南、南方和西南,畫出一個巨大的弧。多風的季節出現在12至翌年1月和5-6月。此稱為熱塵風的時期持續30-50天,風速平均每小時48千米。能夠考驗困在風中的人們的耐性的熱塵風,是運載大量沙塵並改變沙丘形狀的乾燥的風。
每一場風暴都將數百萬噸的沙子攜入魯卜哈利沙漠。被吹動的沙子離地不過數尺,只有在被旋風、
塵卷或區域沙暴捲起時例外。風在中央內志和魯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從四面八方刮來。強勁的東南風每次一連數日掃過大沙漠,將熱塵風對沙丘形成的作用逆轉過來。
動植物
植物
沙漠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是
旱生的或鹽生的。春雨之後,長期埋藏的種子在幾個小時內發芽並開花。通常荒蕪的砂礫平原變綠了。即使燧石平原也會在深冬初春為駱駝和綿羊長出牧草。
這些平原曾是馳名的
阿拉伯馬的故鄉,然而牧草總是過於短缺,難以供養大量馬匹。當然,所有的牧區均被
過度放牧,因而導致如今廣泛的荒蕪地帶的形成。生長在
鹽沼的
鹽生植物包括許多肉質植物和纖維植物,可供駱駝食用。
在沙質地區生長的莎草是一種根深的強韌植物,有助於保持土壤。在綠洲邊緣往往可以看到檉柳樹,其有助於防止沙子侵入。
稀有灌木拉克(raq,亦稱阿拉克〔araq〕),以“牙刷灌木”知名,其枝條被阿拉伯人依傳統用於刷牙。整個沙漠到處生長,為
貝都因人所熟知,他們將這些草用於食品調味和防腐、熏衣和洗髮。能產生馥郁的
乳香和
沒藥的灌木可見於阿曼
佐法爾(Dhofar)地區的較低海拔地帶。
東魯卜哈利沙漠一般被認為乾燥不毛,但在巨大沙丘的側翼卻養育著許多植物,包括一種叫做納西(nasi)的甜草,為如今稀有的
大羚羊(一種非洲
羚羊)提供主要草料。許多綠洲種植
海棗,海棗本身為人和家畜提供食物。可提供建築物及製作井架和古式轅桿的木料;樹葉作為手工藝品和繕蓋房頂。
綠洲還出產許多水果和蔬菜,諸如水稻、苜蓿、
散沫花(一種能產生棕紅色染料的灌木)、柑桔、甜瓜、
洋蔥、番茄、大麥、小麥及在海拔較高的地區有桃、葡萄和仙人果。
動物
動物多樣而獨特。沙漠昆蟲包括
蒼蠅、
瘧蚊、蚤、
虱子、蜱、
蟑螂、蟻、白蟻、甲蟲和能把自己偽裝成樹葉、樹枝或卵石的螳螂(食肉昆蟲)。還有清除糞便的蜣螂、無數的蝶、蛾和毛蟲,而曾經破壞自然環境的有害的飛蝗已得到控制。
蛛形動物(一綱節肢
無脊椎動物)包括大食蠍蟲、蠍和蜘蛛。食蠍蟲可以生長到20厘米長。蠍也可以生長到20厘米,有黑、綠、黃、紅和灰白諸色。
蠍的毒刺可使幼兒致命。綠洲水塘中有小魚。有一些兩生動物,諸如蠑螈、蠑螈類、蟾蜍和蛙。爬蟲類包括蜥蜴、蛇和龜。一種生活在平原上尾巴肥大的蜥蜴,長度可達1米。這是一種草食動物,頜上沒有牙齒,其尾巴烤熟後是
貝都因人的佳肴。長達1米的
巨蜥,以飛蝗和其他昆蟲為食。
許多蜥蜴,包括
石龍子、
壁虎、
鬣蜥和
有領蜥蜴,都可以在沙漠中找到。 在蛇類中,沙眼鏡蛇──海蛇的親戚──纖細,呈沙色,有毒。阿拉伯人怕所有的蛇。夜間活動的
蝰蛇在沙和岩石之中很多。
居民
貝都因人過去以飼養駱駝、
阿拉伯馬和綿羊來適應沙漠
遊牧生活;但他們也種植
海棗和其他作物,通常僱傭他人從事農業勞動。除了圍捕馬和駱駝之外,尋找水草是貝都因人的主要事務。遊牧民也通過宗教儀式(如到
麥加朝覲)、長途貿易和交換詩歌以及其他文化活動與定居人口相互影響。貝都因世襲部落集團聲稱某些土地是他們的部落領土,畜群可以在那裡吃草飲水。由於國際邊界已在沙漠中畫定,各國政府日益限制部落移動。沙烏地當局鼓勵貝都因人在綠洲定居下來,而在1925年之後,沙烏地統治者阿布杜勒-阿齊茲(Abd al-Aziz)阻止部落間的侵襲。部落忠誠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但在諸如婚姻一類領域卻依然有意義。現代化帶來許多變化,對於已經定居的
貝都因人尤其如此。許多人遷入城市地區,純遊牧民族的數量只占沙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其他先前的遊牧民在村莊或其附近定居,從而能夠自由抉擇過部分時間的
遊牧生活。
隨著在1936年發現石油,西方文化的影響加速並導致諸如飛機、電話和電視一類現代生活便利設備的引進。卡車對於貝都因人特別重要,他們將卡車用在多種用途,包括將綿羊運往市場,將飼料和水運到放牧這些養來以供肉食的牲畜所在之地,將少量牲畜從一個牧區運到另一個牧區,以及用於城鄉之間的旅行工具。
資源
最大自然資源是地下水供應,地下水──由於降雨量低,它實際上無從得到應有的補充──其實由
更新世時代的水組成,正在被人開發出來。阿拉伯各國政府已經採用現代技術開發水資源和灌溉農用土地。沿海岸建設的
海水淡化廠從海水中生產大量淡水,使得
阿拉伯半島成為世界上使用這一技術的主要地區之一。
如上所述,石油於1936年在
沙烏地阿拉伯東部被發現,但在1938年之前沒有實現商業生產。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許多新油田和煉油廠在整個地區得以運轉;其生產潛力可用每天數百萬桶為單位計量,而儲量則是巨大的。天然氣儲備也大規模的利用。雖然產量水平一般已經很高,但卻受到世界石油市場的波動和地區政治動湯的制約──顯著的如1990-1991年間
伊拉克與聯合國軍隊的衝突。
交通運輸。今天在
阿拉伯沙漠旅行迅捷便利。汽車取代了緩慢的駝隊,呼嘯著穿越沙漠地區。噴射機從頭頂飛過,火車在數小時內就可從
波斯灣的達曼到達
利雅德。鋪設的多車道公路穿越沙漠,將沙烏地的主要城市連線起來,而較窄的路則將幾乎所有城鎮和村莊與國家公路網連線在一起。
傳說
在沙漠裡,由於白天沙石被太陽曬得灼熱,接近沙層的空氣升高極快,形成下層熱上層冷的溫度分布,造成下部
空氣密度遠比上層密度小的現象。這時前方景物的光線會由密度大的空氣向密度小的空氣折射,從而形成
下現蜃景。遠遠望去,宛如水中倒影。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人,酷熱乾渴,看到下現蜃景,常會誤認為已經到達清涼湖畔,但是,一陣風沙卷過,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這種景象原來只是一場幻景。 沙漠有一種“碎石圈”很奇妙。是一塊大石頭經過數百年熱脹冷縮一次次碎裂後,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圓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為排列的作品,實際上是自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