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駱駝(動物)

野駱駝(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野駱駝(學名:Camelus ferus)巨大的有蹄類動物,頭體長3.2~3.5米;肩高1.6~1.8米;體重450~680公斤。背上有兩個駝峰。頭小,頸長而且向上彎曲,體色金黃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為最深。在冬季頸部和駝峰叢生長毛,有雙行長長的眼睫毛和耳內毛抵抗沙塵,而縫隙狀的鼻孔在發生沙塵暴時能夠關閉。野生駝比家養的體型較小而輕捷,它的駝峰顯著地小且更接近圓錐形,毛被也較薄。

歷史上曾存在於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21世紀仍在野外生存的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國西北一帶。

野駱駝吃多種荒漠植物,有刺的樹和灌叢以及鹽生植物。在食物缺乏時也吃骨頭、肉、帆布、鞋等。駝峰貯藏的脂肪,使它們能夠在沒有食物時生存很多天。水則充滿在圍繞胃的小室中,可在無水時維持數周,野駱駝也能喝輕微含鹽的水,並且可從尿中排出濃縮的鹽分。野駱駝有改變體溫的能力,從而不需要出汗或消耗能量來調節體溫。這一整套適應能力使得野駱駝能夠抵抗冬季零下多度的嚴寒和夏季的酷熱。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野生種群,保護措施,保護級別,相關研究,

形態特徵

野駱駝的體形高大而稍瘦,體長2.2~3.5米,尾長50~60厘米,肩高1.8~2米,體重450~690公斤。頭部較小,後部具有分泌黑色臭液的臭腺。吻部較短,上唇裂成兩瓣,狀如兔唇。鼻孔中有瓣膜,能隨意開閉,既可以保證呼吸的通暢,又可以防止風沙灌進鼻孔之內,從鼻子裡流出的水還能順著鼻溝流到嘴裡。耳殼小而圓,內有濃密的細毛阻擋風沙,還可以把耳殼緊緊折迭起來。眼睛外面有兩排長而密的睫毛,並長有雙重的眼瞼,兩側眼瞼均可以單獨啟閉,在“鳴沙射人石噴雨”的瀰漫風沙中仍然能夠保持清晰的視力。
野駱駝的頸部較長,彎曲似鵝頸。背部的毛有保護皮膚免受炙熱陽光照射的作用。尾巴比較短,生有短的絨毛。背部生有兩個較小的肉駝峰,下圓上尖,堅實硬挺,呈圓錐形,峰頂的毛短而稀疏,沒有垂毛。過去曾認為駝峰是貯水的器官,但後來的研究表明,駝峰的結構主要是脂肪和結締組織
野駱駝的四肢細長,與其他有蹄類動物不同,第三、四趾特別發達,趾端有蹄甲,中間一節趾骨較大,兩趾之間有很大的開叉,是由2根中掌骨所連成的1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為“丫”字形,並與趾骨連在一起,外面有海綿狀胼胝墊,增大接觸地面部分的面積,因而能在鬆軟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還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熱、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傷。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後膝的皮膚增厚,形成7塊耐磨、隔熱、保暖的角質墊,以便在沙地上跪臥休息。
野駱駝的全身的淡棕黃色體毛細密柔軟,但均較短,毛色也比較淺,沒有其他色型,與其周圍的生活環境十分接近。每年5~6月換毛時,舊毛並不立即退掉,而是在絨被與皮膚之間形成通風降溫的間隙,從而度過炎熱的夏天,直到秋季新絨長成以後,舊毛才陸續脫掉。

棲息環境

棲息於乾草原、山地荒漠半荒漠和乾旱灌叢地帶。分布海拔可超過4000米。

生活習性

野駱駝的嗅覺十分靈敏,白晝活動,行走時步履堅定,昂首闊步,但性情膽怯而機警,平時較為溫和,但發怒時會噴吐唾液和胃裡的東西。雖然可以在沙漠之中生存,但它還是更喜歡臨近水源,青草茂盛的地方,常常集中在雨季形成的河流兩岸,紅柳、沙棘和各種野草生長茂盛的地方。只有當敵害威脅它的生存時,才躲進浩瀚的沙海之中。
它的食物多種多樣,沙漠中生長的稜稜草、狼毒、蘆葦、駱駝刺等貧飢的沙漠植物都是駱駝充飢的食糧,四室的胃有極強的貯存、消化食物的能力,休息時可以把胃中的食物吐出來反芻咀嚼。野駱駝還很耐渴,能夠很長時間不喝水而仍然正常生活,僅僅是身體逐漸消瘦,但喝水以後,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完全恢復。野駱駝耐渴的機理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有水的情況下,它可以一次暢飲10多千克,在胃內的水脬中貯存起來;二是它的血漿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可以維持血漿中的水分;三是它的鼻腔黏膜面積很大,能防止水分散失;四是它的體溫日夜差別竟達6℃,所以能夠通過調節體溫來控制水的消耗。此外,還有它的皮膚很少出汗;排尿較少;糞便乾燥,含水極少;呼吸次數少,從不開口呼吸等等。因此它在夏天可以幾天不喝水,在冬天甚至可以幾十天不喝水。在鹽水泉和淡水同時存在的地方,野駱駝更喜歡飲鹽泉中的水,這樣不僅補充了水分,還得到了身體所需要的鹽分。
野駱駝一般結成群體生活,夏季多呈家庭散居,至秋季開始結成五、六隻,或二十隻左右的群體,有時甚至達到百隻以上。在沙漠中迤邐行走時,成年駱駝走在前面和後面,小駱駝則排在中間,並常常沿著固定的幾條路線覓食和飲水,稱為“駱駝小道”。野駱駝善於奔跑,行動靈敏,反應迅速,性格機警,嗅覺非常靈敏,有人認為它就是靠嗅覺在沙漠中尋找到水源的,也可能是憑藉特有的遺傳記憶。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國、蒙古。
區域性滅絕:哈薩克斯坦。
分布地從新疆東南塔克拉瑪乾荒漠、青海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進入內蒙古戈壁荒漠;伸入蒙古和中亞。
野駱駝地理分布野駱駝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每年的1~3月是野駱駝的發情季節,雄獸爭鬥時,主要是將頭部伸到對方的兩腿之間,絆倒對方後再用嘴撕咬。這時常常見到單獨行動的野駱駝,往往都是求偶爭鬥的失敗者,也有發情的雄性跑到家駱駝群里,與雌性家駱駝交配的情況發生。
野駱駝撫育幼仔野駱駝撫育幼仔
野生雙峰駝在繁殖期都是“一夫多妻制”,即每個種群由一峰公駝和數頭母駝及未成年幼駝組成。它們有固定活動地帶,並非以前猜測的長途遷徙。公幼駝一旦到了兩歲就被逐出種群外,去別的種群爭奪統治權,經過打鬥優勝劣汰,最後存活下來的才能適應嚴酷的生存環境。
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懷孕期約400天,翌年3~4月生產,每胎產每胎1~2仔(很少2仔)。幼仔出生後2小時便能站立,當天便能跟隨雙親行走,幼崽在母獸身邊呆 3~5年。4~5歲時性成熟,成年壽命可達35~40年。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種群現狀

作為一個獨特的物種,野駱駝已成為地球上比大熊貓更為珍稀的野生動物。據中外科學家們調查,當前全世界的野駱駝只剩下不到一千隻,而且僅存於中國新疆、甘肅及這兩個省(區)與蒙古國交界地帶的荒漠戈壁這極狹小的“孤島”地區。

野生種群

2004年中國種群估計有600隻,蒙古種群有350隻,種群處於下降趨勢(J. Hare pers. comm)。

保護措施

由於羅布泊北部嘎順戈壁區域的野駱駝遠離家駱駝,因此,被認定是世界上僅存的純基因野雙峰駝種群,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2003年6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極危物種(CR),2008年評估。

相關研究

野駱駝與家駱駝的遺傳關係
科研人員採集了很多野雙峰駝的毛、皮,與家雙峰駝進行基因比對分析,結果顯示:野雙峰駝與家雙峰駝的遺傳基因相差高達2%至3%,其鹼基歧異度也有1.9%的區別。這也就是說:“野駱駝與家駱駝遺傳基因大不相同,它們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種。”並進而得出結論:早在80萬年前它們就已經分化為不同的兩個種群,隨著環境的變化,家養雙峰駝的祖先逐漸在野外滅絕,而野駱駝卻在新疆羅布泊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換句話說,野駱駝不是家駱駝逃跑後變野的,家駱駝也不是野駱駝數千年前馴化而成的——它們不是一個物種,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
野駱駝或能幫助人類抗病
野駱駝生活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它們驚人的適應能力讓科學家們著迷。科學家們認為,深入研究野駱駝或有望幫助人類找到治療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
多年進化中,大自然賦予了野駱駝許多特殊的能力,例如:它有超強耐饑渴能力;體溫能在34攝氏度至41攝氏度之間調節;血糖濃度比其他反芻動物高兩倍,卻沒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狀;鹽的攝入量是牛的8倍;同時自身還有解毒能力,有一種狼毒草,這種植物牛和馬吃下去就中毒,而野駱駝卻安然無恙。科學家在基因層面尋找答案,發現一段叫做“CYP”的基因廣泛參與機體代謝,這同野駱駝嗜鹽、高血糖和耐毒素功能有關。
研究者發現,野駱駝存儲能量和自我保護相關代謝通路中的基因處於加速進化狀態,特別是胰島素通路相關基因的適應性進化,是野駱駝高胰島素抗性及在高血壓狀態下沒有產生糖尿病併發症的原因之一。
野駱駝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它擁有獨特的四價重鏈抗體免疫球蛋白,而大部分高等生物的免疫球蛋白都是由兩條重鏈和兩條輕鏈構成的。為什麼野駱駝要採用這樣的免疫模式,而其他高等生物都不採用呢?這是野駱駝的一個未解之謎。
有科學家將重鏈抗體一段基因轉到大腸桿菌中,開發出了納米抗體。這種抗體非常穩定,到90攝氏度都不會降解,而且親和力很高,是其他抗體的數倍。納米抗體成為腫瘤診斷和治療的一個新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野駱駝的啟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