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境分布,藥用價值,鑑別方法,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平臥,無毛,被長柔毛或長硬毛,枝長20-60厘米,偶數羽狀複葉,長1.5-5厘米;小葉對生,3-8對,矩圓形或斜短圓形,長5-10毫米,寬2-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稍偏科,被柔毛,全緣。
花腋生,花梗短於葉,花黃色;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10,生於花盤基部,基部有鱗片狀腺體,子房5棱,柱頭5裂,每室3-4胚珠。
果有分果瓣5,硬,長4-6毫米,無毛或被毛,中部邊緣有銳刺2枚,下部常有小銳刺2枚,其餘部位常有小瘤體。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沙地、荒地、山坡、居民點附近。全球溫帶都有。生長於田野、路旁及河邊草叢。各地均產。主產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山西、陝西。
藥用價值
性味
辛、苦,微溫;有小毒。
歸經
歸肝經
炮製
炒蒺藜:取淨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
功能主治
附方
④治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聖惠方》)
⑦治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乾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脹不行,或乳岩作塊腫痛: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方龍潭家秘》)
⑨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儒門事親》當歸散)
藥理作用
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強壯作用
在臨床上發現蒺藜皂苷能增強機體 自然殺傷細胞活性 , 可用來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
2、蒺藜的性強壯作用
蒺藜中提取的一種單一成分皂苷——原薯蕷皂苷能增強性慾,提高性能力。
3、蒺藜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蒺藜總皂苷對缺氧再給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護作用引,並且與提高機體內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質的氧化程度有關。
4、蒺藜對腦血管的作用
能增加腦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腦循環、保護缺血腦組織的作用,這可能是由於蒺藜皂苷對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
5、蒺藜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復氧誘導的皮層神經元的凋亡,減輕細胞損傷這種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神經細胞內鈣超載有關。
6、蒺藜的抑癌作用
在研究中還發現,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總皂苷可顯著抑制人乳腺髓樣細胞的增殖。
7、蒺藜的利尿作用蒺藜果實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和水腫病人有效。
8、蒺藜的降血糖作用
蒺藜水煎劑能顯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
9、蒺藜的其他作用
研究發現蒺藜具有調節血脂、調節體內微量元素含量、抗菌鎮痛、保護視網膜神經細胞等作用。
化學成分
蒺藜多糖;生物鹼哈爾滿、哈爾鹼、哈爾醇、對羥基苯乙酮基一3甲氧基一4羥基取代桂皮醯胺;黃酮;氨基 酸;甾體皂甙等。
鑑別方法
顯微鑑別
本品粉末黃綠色。纖維木化,上下層縱橫交錯排列,少數單個散在,有時纖維束與石細胞群相連結。石細胞長橢圓形或類圓形,成群。種皮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約30μm,壁網狀增厚,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8~20μm。
理化鑑別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蒺藜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質疏鬆,質地肥沃的砂壤土。
繁殖技術
種子繁殖。8~9月種子成熟時選,個大、充實、飽滿的綠白色的果實,曬乾備用。播前將種子攤於石碾上碾,使果瓣分開,簸去果刺和殼渣,留下純淨種子播種。也可將種子在碾米機上碾兩遍,篩選出種子。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將畦面澆透,撒上種子,覆蓋嚴。點播時可按行距50cm,株距30~40cm挖穴,每穴丟種子4~5粒,覆土後澆水,667m2播量1~2kg。也可把種子催芽,置於用保水劑為基質配製的流體懸浮膠狀液中,用流體播種機播下,更有利發芽。蒺藜最佳種植密度度為60cm壟作下大約10cm株距,最佳採收期8月下旬,產量可達到1400~2000kg·hm-2
田間管理
1、間苗:在苗高4~7cm時,拔掉弱苗和過密苗,在苗高10cm左右時。撒播按株距30~40cm留苗,點播每穴留壯苗2~3株。如發現缺株缺穴,應帶土移栽補齊。
2、中耕除草:出苗後有雜草發生時,及時進行中耕除草,鋤時小苗期宜淺,以1~2cm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