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在維吾爾語裡、意為“無韁之馬”和“田地、種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北部。發源於天山山脈及喀喇崑崙山,沿塔克拉瑪乾沙漠北緣,穿過阿克蘇、沙雅、庫車、輪台、庫爾勒、尉犁等縣(市)的南部,沿最後流入台特馬湖。
塔河主幹最早曾注入羅布泊、後由於河流水量減少、河道擺動而改道、1972年以前尾水可達若羌縣城北的台特馬湖、後終點進一步退縮到鐵乾里克的大西海子水庫。21世紀初開始全流域治理後,開始有水流復達台特馬湖。塔里木河,是南疆地區的母親河,天山以南的綠洲基本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
塔里木河,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千米。全長2179千米(還有2327、1321之說,若以最長支流和田河為源,全長2376千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為世界第五大內陸河。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名稱來源,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支流水系,主要支流,流域湖泊,冰川儲量,水系變遷,治理開發,調蓄工程,灌區概況,綜合治理,流域概況,社會經濟,自然環境,旅遊資源,礦藏資源,生態環境,
名稱來源
塔里木河是一條古老河流,公元6世紀史書記載,塔里木河謂計式水,此名一直沿用到唐代前期。《水經注》稱為“南河”,《西域圖志》“額爾色郭勒”,系蒙古語“漫流的水”之意;以後又名計戍水、計首水,都是譯音之異。又據《清史稿》記載,清初河名為塔里木河,維吾爾語意為無韁之馬,形容河流經常改道像一匹野馬。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徐松編寫的《西域水道記》中稱:“回語(維吾爾語)謂‘可耕之地’曰塔里木,言濱河居人以耕為業。”11世紀中國維吾爾族著名語言學家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語大詞典》中注釋:“tarrm”為突厥語,“注入湖泊或沙漠的‘河水支流’。”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塔里木河,由和田河、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和阿克蘇河於阿瓦提縣肖加克附近匯流而成。四河匯合處的中間為一小島,清代的《河源紀略》里記載為“會處四水交貫,形若牛欄”。故塔河幹流始於阿瓦提縣肖加克,東流經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緣,到群克附近折向東南,最後流入若羌以北的台特馬湖。根據新疆地情網資料,塔河流域面積1.8萬平方千米,應指幹流段流域面積,一般資料稱流域總面積102萬平方千米,應是正確的。
根據新疆地情網資料,塔河幹流段長1249千米(有資料稱1321千米)。上遊河源地區和田河長1127千米,葉爾羌河長1078千米(有資料記為1179千米),喀什噶爾河長555千米,阿克蘇河長593千米。若以和田河為上游幹流(即正源),塔里木河全長2376千米(或2448千米)。因葉爾羌河水量最大(或以1179為葉爾羌河長度),一般以葉爾羌河為上游幹流(即正源),塔里木河全長2327千米(或2500千米)。但有的資料認為全長2437千米。一般資料皆記為全長2179千米。
以葉爾羌河為正源,則塔河所經區域,在行政隸屬上屬於阿克蘇地區的阿克蘇市、沙雅縣、新和縣、庫車縣和巴音郭楞州的輪台縣、庫爾勒市、尉犁縣、以及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農二師所屬的15個團場。
塔里木河上游各支流水源日趨減少。喀什噶爾河在1950年代後期終止來水;葉爾羌河在1960年代修建巴楚小海子水庫以後,下泄水量銳減;阿克蘇河1960年代修建塔里木攔河閘和上游水庫以及其他引水工程後,下泄水量也不斷減少;和田河上游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除大洪水期下泄水量外,其他時期無水下泄。1972年大西海子二庫建成後,攔斷河道,水庫以下河床斷流乾涸。21世紀初開始全流域治理後,開始有水流復達台特馬湖。
阿克蘇市位於塔河源頭中支阿克蘇河下游地區,阿克蘇河由北向南流經阿克蘇市境西部,在阿克蘇市區西郊分成阿克蘇新大河與阿克蘇老大河兩支。新大河流經市境113千米,老大河流經市境104千米,兩河在夾河子鎮與和田河、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匯流成塔里木河,橫穿市境南部東去。
沙雅縣位於塔里木河上游,塔河由阿克蘇的托海牧場經沙雅的喀瑪雅朗牧點入境,沙雅位於該河中上游,是內陸河水最充沛的地段。由兩河流經土地,已成肥沃良田,是沙雅主要農業區。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地下水開採量1.21億立方米。在塔里木河兩岸有湖泊4處,大多為鹹水,皆分布於沼澤及荒蕪地方,無養殖價值。在塔里木河兩岸有大面積胡楊林340萬畝,是國家重點的胡楊林保護區。
庫車縣位於塔河中游,塔里木河穿過縣南部塔里木鄉,發源於天山南麓的庫車河、渭乾河,自北向南進入塔河平原地區。
輪台縣位於塔里木河中游,地貌為塔里木河平原區,北部高,向東南傾斜。塔里木河由西南東橫貫縣境南部106千米,另有9條山溪性河流,較大的為迪那爾河,可利用水資源總量達8.73億立方米。塔里木河沿岸有42萬畝世界上面積最大、分布最密、存活最好的“第三紀活化石”——天然胡楊林。
庫爾勒市位於塔里木河中游,塔河由西而東從庫爾勒市境南側流過。英巴扎站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76億立方米。庫爾勒市普惠一帶有1.0萬畝耕地從中引水灌溉,還有40萬畝生態植被依靠其漫溢洪水維持生命。自1980年代之後,下游水量銳減,主要作為生態用水,每年引水3000-4000萬立方米,占塔里木河總水量的1%左右。
尉犁縣位於塔里木河下游始端,塔河在縣境內流域254千米。塔河支流孔雀河流經尉犁縣城,作為塔河北支,流向羅布泊。沿岸的墩闊坦鄉開發有4A級旅遊景區羅布人村寨。
台特瑪湖是塔里木河的尾閭湖泊,經過多年連續19次生態輸水後,到2018年,台特瑪湖面積已擴大至511平方千米,湖面周圍形成了223平方千米的濕地,生態環境得到巨大改善。
河道特徵
塔里木河幹流分為上、中、下三段:羊吉巴扎以上為上段,此段河床不分叉,側蝕強烈,曲流發育,河床不穩定;羊吉巴扎到群克為中段,這裡叉道、湖沼眾多,洪水期水流漫溢分散,主流常改道;群克以下為下段,河道復舊統一,河水經上、中段滲漏、蒸發及引灌溉後,所剩不多,又因群克至鐵乾里克之間興建了大西海水庫,故只有少量河水可以流到英蘇,洪水時期才有水泄入台特馬湖。
塔里木河全部流經沙漠地帶,河床一般為粉沙、沙壤土,極易沖刷。上中遊河床一般寬1千米以上,最寬3-4千米。河道比降1/5000左右;下遊河床至尉犁縣卡拉以下逐漸成為窄深斷面,一般寬200-300米。塔里木河是一條原始河道,沿河極少堤防,洪水期任其漫溢,在河漫灘地帶野生植物生長茂密,主要有胡楊林、紅柳和各種牧草。河流中游地段地勢平緩多窪地,水流分散,相互穿插,水網紊亂,河曲發育,水泊草湖連片。
水文特徵
塔河四大源流出山口處水質良好,水質類別為1-2級,能夠滿足生活、農業灌溉和漁業養殖。塔河幹流不產流,源流水質優於幹流,上游優於下游。由於受地理環境因素及農田排水影響,幹流非汛期水質較差,河水礦化度已超出鹽鹼地區標準,水質類別為超5類。
多年平均含沙量,天山南坡河流在2.0-5.6千克·立方米之間,崑崙山及阿爾金山河流在2.0-11.5之間,帕米爾及喀拉崑崙山河流在2.9-5.9之間,塔河幹流中下游在4.1-5.0之間。
多年平均輸沙量,塔河流域內最大2849萬噸,最小37900噸,相差751倍。主要來源於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三條源流。
塔河的洪水分為融雪(冰)洪水、暴雨洪水、潰壩型洪水和潰壩-融冰混合型洪水。融雪洪水一般發生夏季,高山區5-9月為冰川高山積雪融水期。這類型洪水歷時較長,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較為明顯。暴雨型洪水庫車河在1958年8月13日洪峰流量為1940立方米/秒。
塔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398.3億立方米,主要以冰川融雪補給為主,不重複地下水資源量為30.7億立方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429億立方米。
四條源流出山口天然徑流量1950年代後呈增加趨勢,多年徑流量為229.8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304.1億立方米(1994),最小年徑流量176.8億立方米(1965),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比值1.72。20世紀50-80年代為平水年,基本接近多年平均值;1990年代和2000-2005年為豐水年,平均徑流量分別為241.9億立方米和258.9億立方米。
1950年代以來,四條源流出山口天然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但由於源流區山前灌溉面積和用水量的增加,補給塔河幹流水量由1950-1960年代的60億立方米,減少到21世紀初的44億立方米,減少了16億立方米,平均每十年減少3.2億立方米。從1980年代至21世紀初入塔河水量已小於多年平均值。
塔河歷史上是一條自然耗散型河流,多年平均上游耗水量為16.69億立方米,中游耗水量22.96億立方米,下游耗水量為6.33億立方米,上中游是塔河最大的耗水區段,耗水量達39.65億立方米,占阿拉爾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45.98億立方米的86.2%,僅有6.33立方米水量進入下游。
100多年前阿拉爾水文站以上有阿克蘇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四條源流,最大年流量達103.3億立方米(1948年),有實測以來最大年徑流量為69.6億立方米(1978年),最小年徑流量僅25.6億立方米(1993年),二者相差2.7倍。喀什噶爾河斷流後,1950年代平均徑流量為50億立方米,1990年代減少到42億立方米。平均每年以1860萬立方米的速率減少。1967年恰拉水庫建成,1980年孔雀河庫塔乾渠建成,孔雀河入塔徑流量呈減少趨勢,1970年大西海子水庫建成,有20年無水下泄,特別是20世紀80-90年代幾乎斷流,以下河道長期處於斷流狀態。台特瑪湖於1974年乾涸。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從2000年起實施從博斯騰湖和塔河幹流向下游綠色走廊和台特瑪湖輸水,要求大西海子水庫年下泄量為3.5億立方米。因此,下游水量有所增加。
冰川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勻,6-9月來水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0%-80%,大多為洪水,且洪峰高,起漲快,洪災重;3-5月的灌溉季節來水量僅占全年徑流量的10%左右,極易造成春旱。
支流水系
主要支流
塔河流域屬於內陸河流域,發源於塔里木盆地周圍山地的內陸河流,向盆地內部流動,構成向心水系。塔河流域的河流水系是由發源於塔里木盆地周圍的天山、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的144條河流組成的,它們分屬於九大水系,開都河與孔雀河水系、迪那河小河水系、渭乾河與庫車河水系、阿克蘇河水系、喀什噶爾河水系、葉爾羌河水系、和田河水系、克里雅河小河水系、車爾臣河小河水系。塔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克孜河、蓋孜河、克里雅河、開都河、渭乾河、和3田河及塔里木河幹流等。
歷史上,塔里木河流域曾有阿克蘇河、喀什葛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開都—孔雀河、迪那河、渭乾河與庫車河、克里雅河和車爾臣河等九大水系匯入,流域總面積達102萬平方千米,流經5個地(州)的42個縣(市)和4個兵團師的45個團場,流域內生活著人口逾1200多萬人。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自然及人為等多重因素,塔里木河的水源僅縮減為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開都—孔雀河(通過楊水站眾博斯騰湖抽水經庫塔乾渠向塔河下游灌區輸水)這4條河,於是形成了塔河"四源一乾"的格局。
開都河,位於天山南坡,發源於天山中部的薩爾明山,上游穿過大、小尤勒都斯盆地,中游流經160千米峽谷段,到拜爾基以下20千米出山口,進入焉耆平原,東流200餘千米,河道彎曲水流平緩,在寶浪蘇木分東西兩支,注入博斯騰湖和小湖群。河道全長420千米,天然落差1867米,流域面積2454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3.80億立方米。本流域水源充沛,草原遼闊,上游巴音布魯克是新疆美麗富饒的草原之一。開都河下游焉耆段水流平緩,河床淤高,洪水時對兩岸城鎮和農田威脅很大,築有防洪堤壩。因博斯騰湖與孔雀河連通,故屬於塔河水系。
孔雀河,發源於博斯騰湖,它的水源是開都河水入湖自然調節後,從大湖的西南角流出,經過葦湖區匯集成孔雀河(維吾爾語:“昆其達里亞”)。河水由大湖出口經小湖葦塘流至塔什店,長約80餘千米,落差很小,平均縱坡1/2.5萬-1/3萬,水流平緩。從塔什店南折進入天山支脈庫魯山峽谷,水流湍急,河道彎曲。過鐵門關後即達庫爾勒平原。河流轉向西流橫貫庫爾勒市區,經蘭乾麻札、下戶、上和什里克轉向南流,到包頭湖又轉向東南,經普惠與塔里木河北支匯合後,經過尉犁縣城以南,向東流約500餘千米注入羅布泊,全長785千米。由尉犁以下當地人稱“庫魯克河”,維吾爾語意為“乾河”。1952年尉犁縣在塔里木河築壩引水灌田,塔里木河水很少流入孔雀河。由於節節打壩堵水,孔雀河下游早已斷流,成為名副其實的乾河。據1954-1980年水文資料統計,孔雀河年徑流量,最大21.99億立方米(1959年),最小8.064億立方米(1968年),多年平均11.55億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河水正常流量約40立方米/秒,以後由於湖水位下降,出湖水量逐年減少。
渭乾河,發源於天山南麓,上游段(上千佛洞以上)稱木扎提河,經拜城盆地(即天山南支脈的卻勒塔格套山,北部至天山主脈間),有4條支流匯合,即卡布斯浪河、黑孜河、台勒維契河及卡拉蘇河。木札提河全長242千米,落差1637米,最大坡降23.7‰,流域面積16716平方千米。上游4條支流與木札提河在上千佛洞以上匯合後即稱渭乾河。該河經過38千米峽谷,落差90米,比降3.1‰,即進入庫車、新和、沙雅3縣平原,由西北流向東南,最後注入塔里木河。全河上下游(包括木札提河)總長442千米,流域面積32616平方千米,總落差1787米,年徑流量33.0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9.6立方米/秒。
庫車縣西25千米處,渭乾河畔的峽谷懸崖上有庫木吐拉石窟(即上下乾佛洞),是公元5世紀後佛教興盛時期修建。在拜城東北60千米木札提河畔的懸崖上,有公元三四世紀建造的塑像壁畫等石窟群。這些石窟是研究龜茲歷史文化和中西方交流的形象資料。但大部分已被國外探險者盜竊破壞。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阿克蘇河,發源於天山西段南坡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入中國國境後,流經阿合奇、烏什、溫宿、阿克蘇和阿瓦提5縣、市。上游有兩大支流:北支為昆馬力克河,長293千米,其中中國境內長144千米,河床平均坡降5.8‰,落差639米,流域面積12816平方千米,其中中國境內流域面積4500平方千米;西支為托什乾河,流程長457千米,其中中國境內長344千米,落差1705米,河床平均坡降5‰,流域面積19166平方千米,其中國內16300平方千米。兩大支流在溫宿縣帕合提勒克匯合後始稱阿克蘇河,南流至阿瓦提縣肖加克與葉爾羌河、和田河匯合為塔里木河。阿克蘇河為國際河流,中國境內流程以昆馬力克河為主源,全長280千米,其中幹流長136千米,天然落差117米,平均坡降1.25‰,流域面積42844平方千米,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境內1.9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84.43億立方米其中國外流入量為50.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供給塔里木河幹流34.04億立方米,消耗於阿克蘇綠洲的地表水年徑流量為50.39億立方米。阿克蘇河是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據1978年阿拉爾水文站資料,阿克蘇河流入塔里木河的水量為37.85億立方米,占塔里木河總水量的76%以上。
葉爾羌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諸山脈,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坐落在流域南部邊緣,河流流經高山峽谷約250千米。主要支流由西岸匯入有:克勒青河、塔什庫爾乾河,出山口到卡群向東北流,穿過582千米長的廣闊平原,經莎車、澤普、麥蓋提、巴楚縣,到阿瓦提縣與阿克蘇河相會,流入塔里木河,流程全長1078千米(有資料記為1179千米)。由山區到平原總落差3294米,最大比降11‰,最小比降4.27‰,流域總面積9.37萬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集水面積5.25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64.5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6270立方米/秒(1961年9月4日),最小枯水流量30.7立方米/秒(1979年1月30日)。據清代文獻推斷,大約在18世紀,葉爾羌河已構成目前的水系形勢。葉爾羌河流至巴楚縣境,由於河床淤高和北岸從20世紀初開渠引水,河網北傾紊亂,特別是1961年修建小海子水庫後,大量河水倒向北流,注入小海子和永安壩水庫,經土木休克下泄,葉爾羌河古道從庫得力克大壩以下基本無水下流。
和田河,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有兩條支流,東支為玉龍喀什河(伊里奇河),西支為喀拉喀什河(又稱墨玉河)。兩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北麓,流出山口後,為廣闊的平原農業區。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從河源至匯合口(和什拉什)各長808千米和630千米。兩河匯合後稱和田河,流經塔克拉瑪乾西部沙漠,最後注入塔里木河。和田河主流長319千米,若以喀拉喀什河為源流,則和田河總長1127千米。玉龍喀什河天然落差3380米,集水面積1457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3.1億立方米,平均流量67立方米/秒,流經和田、洛浦兩市縣。喀拉喀什河天然落差4001米,集水面積22153平方千米,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0.5立方米/秒。
喀什噶爾河,塔河二級支流,葉爾羌河支流。幹流克孜河發源於天山西端吉爾吉斯斯坦特拉普齊亞峰(列寧峰)東麓和帕米爾高原的叢山峻岭中。由西向東流入新疆,經烏恰、阿圖什、疏附、疏勒、伽師、巴楚6縣和喀什市,於巴楚以東匯入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主源除克孜河外,大的支流有蓋孜河、庫山河、恰克馬克河和布古孜河等。全流域除上述縣市外,還包括阿克陶、英吉沙和岳普湖3縣,共有9縣1市。各支流出山口後進入廣闊的喀什噶爾平原。喀什噶爾河以克孜河為源頭,河道長555千米,流域總面積53754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集水面積33578平方千米,落差3200米,河道坡降1.5‰-12‰。全流域年徑流量41.36億立方米,其中由國外流入中國水量5.56億立方米。克孜河出山口後,由卡普卡以下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為主流,經喀什市與疏勒縣城之間,流過七里橋與北支會合;北支為吐曼河,經喀什市北至七里橋以下與南支會合(已截斷),東流經伽師縣與其他支流匯入後始稱喀什噶爾河。
庫車河,又稱蘇巴什河,史稱“東川水”,上源西支烏什開伯西河是其主要來源,源於科克鐵克山的莫斯塔冰川,流向東南、玉庫台克力克陸續匯入東支阿恰溝、東支科克那克河、卡爾塔西後南下,經康村切穿卻勒塔格山達欄桿。積水面積2946平方千米,蘭乾站多年平均逕流量36051×10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09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940立方米/秒(1958年),最小流量0.62立方米/秒(1966年)。蘭乾站以下河水經引水樞紐,總乾渠被引入農田,原河床經20千米卵礫石錐形洪積扇。原注入塔河,1930年代以後,通過喀蘭古向東南消失於荒漠戈壁之中。河源最高點海拔4553米,河尾最低點海拔930米,河流全長221.6千米。
迪那河,發源於天山南坡的尤爾都斯達坂、巴什迪那達板、科克鐵克達板,河流正南流出,匯入塔里木盆地。主要支流有喀爾庫爾溝、吐尤克溝、阿特拉曼溝、阿散溝、托特溝、牙格迪那河、果爾達蘭溝等。根據乾支流分布狀況,河系水產總長約400千米,河網密度為0.25。大部分源頭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終年積雪地區。流域四面環山,屬山溪性河流。流域東與陽霞河流域相連,南面以塔里木河幹流流域分界線為界,西面與庫車河流域接壤,背面與和靜縣相鄰。
流域湖泊
因有騰格里高山冰川融水的補給,阿克蘇河的水量非常豐富,是塔里木河的主要水源,平均流量為195立方米/秒。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塔里木河流域面積大於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1個(不包括已於19722年和1980年前後乾涸的羅布泊和台特瑪湖等),占新疆大於1平方千米湖泊數的51.4%,總面積約1389平方千米,占新疆湖泊總面積的27%。塔里木河流域最大的兩個湖泊分別為博斯騰湖和艾西曼湖。
博斯騰湖,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名為博斯騰湖,位於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位於中天山南部,焉耆盆地的最低洼處,為開都河、黃水溝等河流的歸宿地,同時也是孔雀河的源頭,它對開都河、孔雀河的徑流量有良好的人工反調節和調節作用。湖面海拔1048米,東西長5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略呈三角形,大湖面積約988平方千米。蓄水量99億立方米。大湖西南部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數十個小湖區,小湖區有較大的湖泊,總面積為240平方千米,湖水西東深,最深16米,最淺0.8-2米,平均深度約10米左右。總面積1228平方千米。
台特瑪湖,又稱喀拉布朗海子,《新疆圖志》稱其為“阿不旦海子”,位於塔里木盆地南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以北約50千米,處於塔里森河、車爾臣河(且末河)及阿爾金山諸河3個水系形成的沖積平原。歷史上,台特瑪湖主要補給來源為塔里木河,同時接納了車爾臣河以及瓦石峽河、若羌河及米蘭河等阿爾金山諸河水量。入湖水量大時,台特瑪湖湖水可循塔里木河古道東入羅布泊。根據資料記載,1964年以前塔里木河尚有較大水量入台特瑪湖,車爾臣河每年亦有水匯入。國道218線從湖中穿過,將湖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側湖水主要由塔里木河供水,西側來水主要是車爾臣河。1959年的地形圖顯示東西兩湖水域面積合計可達183平方千米。1972年大西海子水庫攔截塔河水,同時隨著上游用水量增加,台特瑪湖入湖水量逐漸減少,直至乾涸。1989年-2002年,車爾臣河改道後,在台特瑪湖本部窪地形成康拉克小湖群。發生洪水時,車爾臣河可流向下游博斯坦區域,形成水面。
羅布泊,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3000平方千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衝而著稱於世。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千米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窪地。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羅布窪地形成湖泊。清代末,羅布泊漲水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兩里不等”,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1950年代,湖水面積又達到2000多平方千米。然而到到了19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失去水源補給,1972年全部乾涸。注入羅布泊的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地受到祁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南通過疏勒河流入湖中。
在沙雅縣,塔河兩岸形成眾多的天然湖、人工湖有達熱依湖、帕曼湖、結然力克湖、民兵湖、依希勒庫勒、阿爾吞達希等湖。
艾西曼湖,位於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鄉與塔木托格拉克鄉交界處,距阿瓦提縣城區23千米,交通便利。海拔1060米,面積13.3平方千米,是阿克蘇地區最大的淡水湖。
冰川儲量
在塔里木盆地四周的高山區,北起天山,南抵崑崙山,都分布著大量的冰川,冰川儲量十分豐富。據中國《冰川目錄》統計,塔里木河流域內的高山冰川面積(包括國外部分)為2.487億平方米,冰川儲量為2.696億立方米,每年的冰雪融水量可達1.92億立方米,幾乎占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總量的一半。據統計,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及和田河三源流流域內共有冰川7300多條,冰川總面積為13100餘平方千米。占新疆冰川總面積的57%,冰川儲水量為1670億立方米,占新疆冰川儲水量的78%,年冰川融水超過100億立方米,冰川融水量比超過60%。冰川是“高山固體水庫”,每年夏季氣溫上升,高山冰雪融化,將水量補給河流。如遇到乾暖年分,雖然降水量減少,但氣溫增高,使冰川消融量增大,彌補了降水量的不足;如遇到冷濕年份,冰川消融量因氣溫低而減少,但降水量卻有所增加,起到了調節水量的作用,使這些河流年徑流量較為穩定,這也是塔河流域特大水年與特小水年水量不致過分懸殊的主要原因。在這些冰川中以天山南坡托木爾峰附近的台蘭河、木扎爾特河冰川對河流水量的補給量最大,可占各河流徑流量的60%以上,冰川補給徑流的作用十分顯著。
水系變遷
有史籍記載的塔里木河兩次大的改道:公元300年左右,河水倒向南流,注入台特馬湖,中斷羅布泊水量,致使樓蘭一帶逐漸衰退,水草枯萎,居民逃離,“絲綢之路”的樓蘭通道絕跡。民國10年(1921),河水倒向北流,南道鐵千里克、英蘇一帶荒涼,尉犁至若羌的通道沙化。1952年在尉犁縣附近築壩,同孔雀河分離,河水復經鐵乾里克故道流向台特馬湖。而孔雀河已經無力與羅布泊發生聯繫。
據資料記載,塔里木河古時分為南河和北河兩支。葉爾羌河與和田河匯流後流經沙漠中部東流為南河,阿克蘇河和喀什噶爾河等匯流經沙漠北緣為北河,兩河分別注入台特馬湖和羅布泊。據《水經注》記載,大約7-10世紀,葉爾羌河與和田河向西北遷移,北河逐漸形成現代的水系,南河逐漸消失。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中有斷續的窪溝,似古南河痕跡。
塔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98.3億立方米,主要是由冰川融水、雨雪混合和河川基流三部分組成,它們分別占徑流量的40%、37%和23%。在《山海經》、《水經注》和《西域水道記》等古文獻中,有不少對塔河流域水系的記載。塔河流域的九大水系在歷史上都有水匯入塔里木河幹流,但由於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等原因的影響,塔里木河水系在歷史上發生了重大變化。20世紀40年代以前,車爾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相繼脫離幹流,20世紀40年代之後,喀什噶爾河、開都河-孔雀河、渭乾河也逐漸脫離幹流。其後,與塔里木河幹流有地表水聯繫的只有和田河、葉爾羌河和阿克蘇河三條源流,另外,有孔雀河通過庫塔乾渠向塔里木河幹流下游地區輸水,即所謂的“四源一乾”。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塔河幹流的主要源流葉爾羌河與和田河也只有在汛期才有水進入塔河幹流,唯有源流阿克蘇河長年有水補給塔里木河幹流。
和田河變遷很大,據史書文獻記載,古代和田河為東北流向,匯入塔里木河。另一記載認為,和田河與葉爾羌河、克里雅河匯合後,一支北流至沙雅南面的低地,一支東流則為古代塔里木盆地的“南河”;之後和田河繼續西移,到了清初,和田河大致在現在新老和田河分流點以南博樂曲昆處折向東流,與塔里木河水系中的阿卡爾河匯合稱額爾溝河。據1775年測制的《大清中外一統輿圖》顯示,和田河、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和阿克蘇河4水均匯於阿克蘇南阿拉爾地區,基本構成現代水系形勢。根據1958-1983年幾次航測圖和衛星照片的觀察,在新老和田河分流段及下游支叉分流段、上游水庫至勝利水庫輸水渠通過和田河段,明顯看出和田河河道變化極頻繁。和田河流域的綠洲,隨著水源變遷和沙漠的侵襲,逐漸由下游向上游發展。在和田、洛浦、墨玉綠洲中及河流下游的麻扎塔格山和其東部的克尼雅河下游等地,保存著兩千年前古于闐國及多處古城和驛站的遺址,有的深埋於地下二三米,有些遠離現代綠洲160多千米,這些充分說明當代和田綠洲發育在古綠洲上。
治理開發
調蓄工程
截至2002年,塔河流域已建成永久性引水樞紐232座修建乾渠支渠總長3790千米,年引入灌區水量約282億立方米。在塔河乾支流已修建水庫145座,總庫容36.5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水量時空的不平衡問題。
上游水庫,是大型平原水庫,位於塔里木河最上游,故名“上游水庫”。水庫最深處可達12米左右,最大水面137.5平方千米。上游水庫水面開闊,南北回水面長度為20千米,東西寬10千米,水深平均8米,最深達12米。
烏斯滿水利樞紐,位於巴州尉犁縣境內塔里木河幹流中游,是烏斯滿河口上游的攔河引水樞紐。主要由泄洪沖砂閘、進水閘、上下游導流堤和防洪沖砂設施等組成,設計水平年引水量2.98億立方米。主要任務為合理調配塔里木河水資源,保證烏斯滿河兩岸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保障塔里木河幹流輸水和泄洪要求,促進實現塔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目標。2105年9月竣工。
大西海子水庫,位於塔里木河末端,水庫總蓄水面積可達68平方千米,總庫容量1.68億立方米。2000年以來,該水庫積極發揮生態調節功能,連續14年向塔河下游生態輸水,累計下泄水量41.64億立方米,結束了塔里木河下遊河道斷流近30年的歷史,有效恢復和保護了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環境。
小海子水庫,位於農三師圖木舒克市葉爾羌河流域,是西北地區最大平原水庫,庫容7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面155平方千米,水庫依山,水面開闊,庫邊有原始胡楊林,連綿起伏的沙漠,庫中水產豐富。
塔里木水庫,位於尉犁縣縣古勒巴格鄉境內,屬平原注入式水庫,承擔著塔里木鄉和古勒巴格鄉5萬畝耕地的灌溉任務。塔里木水庫於2004年進行了節水改建,水庫總庫容2470萬立方米,死庫容500萬立方米。水庫有放水閘兩座,設計流量分別為1.0立方米/秒、5.0立方米/秒。灌區有中乾渠和南乾渠兩條。南乾渠接水庫南乾渠放水閘,輸水流量5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5.36萬畝;中乾渠接水庫中乾渠放水閘,輸水流量1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1.88萬畝。
阿克蘇甫水庫,位於尉犁縣城東25餘千米的孔雀河南岸,建設於1960年代,水庫總庫容1361萬立方米,死庫容498萬立方米。主要為阿克蘇甫灌區提供農業灌溉用水,控制灌溉面積7.5萬畝,阿克蘇甫水庫為攔河土壩水庫,壩長5千米,水庫面積為4.6平方千米。水庫設有4座乾渠放水閘,分別為阿克蘇甫北乾渠放水閘、阿克蘇甫南乾渠放水閘、新建的迪力帕乾渠放水閘、牧業隊乾渠。水庫滲漏嚴重,水利用係數僅有0.30左右。
喀爾曲尕水庫,建設於1970年代,水庫總庫容2990萬立方米,死庫容325萬立方米。從塔里木河中游幹流引水,屬平原灌注式水庫,是尉犁縣喀爾曲尕鄉的主要灌溉水源。水庫庫盤為塔里木河叉流老渭乾河河窪地的一部分。尉犁縣水利局於1991年對水庫進行了加高加厚及用紅柳梢捆護坡,加高壩體1米,加寬壩體1米,並對南乾渠放水閘和北乾渠放水閘進行了改建。水庫滲漏嚴重,利用係數僅有0.30左右。
恰拉水庫於1958年動工興建,1967年基本建成,以後逐年配套。又於2003年8月開始擴建,計畫2005年底全部完工。設計庫容1.61億立方米,屬國家大Ⅱ型平原灌注式水庫,主要水源為孔雀河來水。恰拉水庫配水給恰鐵乾渠,灌溉塔里木墾區31—35團40餘萬畝耕地,承擔著農業灌溉的任務。壩體為碾壓式均質土壩,全長45.112千米,設計有2個放水涵洞。最大泄水能力為38立方米;/秒,於水庫以南4000米處匯入恰鐵乾渠。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是葉爾羌河幹流山區下遊河段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其任務為在保證向塔里木河生態供水和灌溉用水的前提下,兼顧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喀什地區莎車縣霍什拉甫鄉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的庫斯拉甫鄉交界處,壩址位於莎車縣喀群鄉。2011年10月奠基。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多年平均供給葉爾羌河流域灌區灌溉用水51.38億立方米,極大改善葉爾羌河流域灌區灌溉條件。電站裝機容量7.5億瓦。
清宣統一至二年(1909-1910)渭乾河洪水,大河出山後東岸(庫車縣中南鄉)決口,沖成長100餘千米,寬40餘米大溝,流至阿瓦烏斯坦莊,成為天然溝。以後歷經洪水沖蝕,形成新河,民眾稱為英大亞河。1968年,渭乾河在下千佛洞以下建成東方紅水電站攔河壩後,改變了上下遊河床狀況,大壩上下游淤積嚴重,上游洪水淹浸千佛洞,下遊河床逐漸淤高,洪水向兩岸漫溢。為減少老河道過洪流量,1970年在東方紅電站以下約3千米處建“四六”分洪閘,將渭乾河一部分洪水分至英大亞河,下游流至庫車草湖一帶。為防禦渭乾河洪水對沙雅縣城威脅。1976在沙雅河消力根東岸開挖退洪渠,長2千米,寬80米。
灌區概況
塔里木河的灌溉,養育了沿岸綠州。庫爾勒綠洲是我國最大的香梨產地,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東北角,境內有博斯騰,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其中孔雀河穿過庫爾勒綠洲中央。輪台綠洲位於塔里木盆地北緣,迪那爾河是其境內最大的河流,造就了輪台綠洲。庫車-阿克蘇-阿拉爾綠洲,位於塔里木盆地的北部,阿克蘇河、渭乾河等支流是其主要水源,成為了蘋果的產地。喀什-葉城綠洲,古老的葉爾羌河流經此地。
塔河幹流河道引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水庫灌溉、渠道灌溉和水泵灌溉。據1991年調查資料顯示,塔河幹流大於1立方米/秒的分水口有131個,其中左岸90個,右岸41個。1994年-1995年資料表明,塔河幹流共有各類分水口138個,各種流動泵站314個。2001年各類引水口達到308個。整個塔河流域共灌溉200萬公頃耕地。
和田河流域,灌溉面積1949年為94萬畝,到1985年發展到180餘萬畝,增長近一倍。
喀什噶爾河流域,為古老的灌區,人口稠密,維吾爾族占93%,是維吾爾族文化重要發祥地。該河流域在1949年有耕地230萬畝,牲畜100餘萬頭,到1985年耕地面積達到433.73萬畝,較1949年增加88.6%,牲畜達到265萬頭,增長1.65倍。1960年代以後,喀什噶爾河絕大部分河水被上游灌區引用,剩餘水量攔蓄在西克爾水庫和邦克爾水庫。
1960年代以後,由焉耆解放一渠引開都河水,年補給孔雀河水4億立方米左右,但仍不能滿足鐵門關水電站發電和下游灌區用水需要。1981年建成博湖揚水站後,增加孔雀河水量,緩解了下游工農業用水矛盾。
渭乾河流域,1985年灌溉面積261萬畝。
阿克蘇河,消耗於阿克蘇綠洲的地表水年徑流量為50.39億立方米,豐富的水源養育了候選中國新天府的“塞外江南”。
綜合治理
針對塔河中下游生態惡化問題,特別是下游斷流生成的生態問題,1992年1月8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委員會及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簡稱塔管局)在新疆庫爾勒市成立。1994年4月,自治區頒布了《塔里木河流域水政水資源管理暫行規定》。1994年冬至1995年春,向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綠色走廊輸水2800萬立方米。1997年12月,經自治區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並通過的《新疆塔里木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頒布,並成為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流域水資源管理法規。2000年,制定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2001年3月,自治區、水利部在問題及對策研究的基礎上又編寫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2014年9月25日,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公布了修訂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1998年8月,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員會常委會和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員會、執委會、管理局相繼成立,並通過五年工作計畫和相關水利委員會章程。
截止2008年,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累計完成建設投資75.19億元,占總投資計畫的70%,實現工程當地節增水量20.3億立方米,當年完成工程建設投資14.05億元,完成竣工驗收項目39項。2009年,建設完成了下坂地水利樞紐、葉爾羌河中游渠首、和田河河道疏浚整治等重點工程,並全面啟動“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工程,建成了全流域水量調度遠程監控系統,並對流域上游水量調度實行“雙指標”考核,以全面監督塔里木河流域各地州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沿途團場限額用水。
到2010年底,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項目共完成投資92.79億元,占總投資的87%。博斯騰湖東泵站、下坂地水利樞紐等重點工程已相繼建成,塔里木河流域全面實施了源流耗用水量和進入幹流水量雙指標控制,新設立了40個水量測驗斷面,對超計畫用水行為採取關閘閉口、壓閘減水等措施,加強水量調度和控制。同時還開展非汛期應急調水工作,並在2010年5月22日首次實現了非汛期幹流水量到達塔里木河幹流下游恰拉斷面。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得到加強,阿克蘇河上的西大橋樞紐、攔河閘樞紐和塔河幹流上的大西海子水庫移交塔管局直接調度和管理。2011年,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進入收尾階段,10年間累計完成投資102億元。
2001年-2017年,新疆先後組織實施了17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輸水,累積輸送生態水55億多立方米,水頭13次到達尾閭台特瑪湖,結束了下遊河道連續乾涸近30年的歷史,生態輸水工作漸趨“常態化”。
流域概況
塔里木河流域在地域上包括塔里木盆地周邊向中心聚流的九大水系114條源流和塔里木河幹流,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及東部荒漠區。塔里木河流域是一個封閉的內陸水循環和水平衡的相對獨立的水文區域。流域總面積達102萬平方千米
社會經濟
塔里木河流域,包括5個地(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克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的42個縣(市)和4個兵團師(農一師、農二師、農三師、和田農墾管理局)的45(一說56個)個團場,流域內生活著人口逾1200多萬人(2018年)(1998年統計,流域總人口為82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681萬人,占總人口的82.5%)。是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與全國相比,南疆的國民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2010年全流域還有近50萬人沒有脫貧,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考古證據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區域,曾發現有為數甚多的石器時期遺物,如石斧、石刀、石銼、石矢、石鐮等,磨製頗精的石器,以石英、碧玉和燧石為原料打制而成。在它們分布之地,還偶見有夾沙陶片,說明它們曾延續相當長的年代,其中的細石葉石器,是中國細石器文化中具有特徵性的文物,與歐洲的幾何形石器有顯著區別。
由於仰韶溫暖期的乾暖氣候,使羅布泊地區退出了部份水面,形成圍繞大湖的綠色地帶,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優越條件,並加速了在這一區域由以狩獵、漁獵、採集為主的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換。在西域時期,新疆南、北即有城國、行國之分,南部的城國即以農業為主。西漢時期,在西域都護府建立前,因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需要,西漢政府即在塔里木河中游的渠犁(今尉犁)和輪台(今輪台)開渠引水屯田積穀,由此開始了新疆地區的屯田。隨後,屯田逐步向塔里木河上游和下游推進。在樓蘭附近,屯田發展到相當規模,更有敦煌人索勵率酒泉、敦煌兵士千人,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兵士共3000人,橫斷注濱河(孔雀河下游),蓄水溉田,“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外國”(《水經注》)。2008年冬,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對注濱城遺址和樓蘭遺址東大面積屯田遺蹟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這段歷史。
屯田的發展,不僅實現了戌邊的初衷,也推動了新疆農業技術的進步,還帶動了冶煉業、製造業、手工業等社會各業和水利事業的發展,由漢至唐,塔里木盆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上升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處在東、西方交流中心的塔里木河流域,自古以來,即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舞台,民族遷徙和交往活動十分頻繁,居民的種系族屬和民族關係錯綜複雜,並由此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西域文明。在塔里木河的養育下,頻頻經歷了大分化、大融合的各民族,組成了和諧的大家庭,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盛名的絲綢之路聯結了東、西方文明,也成為世界各大宗教重要傳遞通道。艱苦的生活環境,對大自然的缺乏認識,成為原始宗教的滋生基礎,進而形成薩滿教。隨後,襖教(拜火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一教派)、伊斯蘭教相繼傳入,塔里木河流域先後成為我國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大本營和聖地,庫車、和田還分別成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中心,創造了具有重要影響的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在“屯田戌邊”的旗幟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本區域農業開發上,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4個農業師、54個團場,成為塔里木河流域開發的一面旗幟。
流域東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域早在西漢初期,西域36國就有若羌、且末、小宛、山國、烏壘、侖頭、渠犁、焉耆、危須等11個“城國”和“行國”分立。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烏壘(今自治州輪台縣境內)設西域都護府。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東漢王朝時置西域長樂史於樓蘭以統之。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置焉耆都護府。清置喀喇沙爾辦事大臣,所屬焉耆及庫爾勒、布古爾實行伯克制。“絲綢之路”南道的卡牆(即且末縣)、卡克里克(今州若羌縣)隸屬於闐辦事大臣管轄。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及和碩特蒙部回歸,烏納恩蘇珠克圖盟舊土爾扈特部南路四旗五十四蘇木和巴圖色勒圖盟和碩特中路三旗十一蘇木共遊牧於珠勒都斯,實行札薩克制,由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兼轄,伊犁將軍節制。光緒八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後,設喀喇沙爾直隸廳,光緒二十五年升為焉耆府,先後管轄新平(今尉犁)、若羌、輪台三縣。1949年成立焉耆專署。1954年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庫爾勒專署。1960年庫爾勒專署併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遷址庫爾勒。
巴州除農牧業發達外,石油石化、礦產、農副產品加工和綠色能源等產業占比較高。擁有全國三大氣田之一的塔里木天然氣田。出產馳名中外的新疆特色名牌產品“庫爾勒香梨”。2017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951.5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87.72億元;第二產業477.50億元;第三產業286.2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7126元。2017年原油產量523.04萬噸;天然氣253.96億立方米;原煤產量321.10萬噸;發電量105.11億千瓦時;水泥產量247.76萬噸;鋼材217.59萬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929924萬元,財政收入99.3368億元,農牧民純收入17705元。
阿克蘇地區,阿克蘇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是西域古龜茲國、姑墨國所在地,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設定參贊大臣,冠名以“阿克蘇”。
2017年實現阿克蘇地區地區生產總值(GDP)921.11億元(含一師),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1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35.0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1.9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6.51:36.37:37.12。2017年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11元,比上年增長8.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0982元,比上年增長8.0%。
克孜勒蘇克爾克孜自治州,秦漢以各個綠洲自為體系的從事定居農業的“城郭諸國”以及以從事遊牧的“行國”逐步形成。境內的阿圖什屬疏勒國,阿克陶屬楨中國,烏恰屬捐毒國,阿合奇屬尉頭國。漢神爵二年(前60),統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部歸漢,漢朝政府設西域都護府以統之,從此克孜勒蘇即正式劃入漢朝版圖。三國時期,州境隸屬魏國。西晉時隸於西域長史府,東晉十六國時先後隸於前梁、前秦、後涼、西涼等政權。南北朝時隸於北朝,受轄於西戎校尉府。隋朝統一全國後,隸於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統治。唐平息西突厥之亂後,在境內設蔚頭州、疏勒都督府等地方建置,直接隸屬於中央王朝隴右道所轄的安西都護府。宋、遼時期分屬喀喇汗王朝和高昌政權,後為喀喇汗王朝所統一。13世紀又為西遼所統治。元統一後為察合台後王封地。明代始轄於別失八里的喀什噶爾,後又為葉爾羌汗國所統轄。清初為準噶爾汗國所統治。清建新疆省,屬阿克蘇道和喀什噶爾道。民國時期分屬新疆省喀什行政區和阿克蘇行政區。1954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成立。
2016年克孜勒蘇自治州地區生產總值100.99億元,農牧民收入6001元,城鎮居民收入24488元,農牧漁等實現產值32.81億元。
和田地區古代有皮山、于闐、扜彌、渠勒、精絕、戎盧諸國。西漢置西域都護府,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前後,漢朝向于闐、扜彌、精絕、皮山、渠勒、戎盧諸國國王、將佐按漢制封官、授漢印。漢代還在精絕設立禾府,管理屯墾事務。公元57年後,于闐國勢轉盛,鄰近諸國皆服從。到魏晉時期,皮山、渠勒、戎盧、扜彌、精絕等城邦國被于闐兼併。從西漢開始歷代中央王朝都在這裡封王設官,進行有效管理。晉封于闐王為“晉守侍中”。唐設毗沙都督府,置十州。後晉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國王。遼設于闐王府,宋冊封于闐王為“歸忠保順石後鱗黑韓王”。元代為蒙古王封地,設宣慰使元帥府,元稱于闐為斡端或忽炭。清置於闐於克里雅,遂有于闐(克里雅)與和田之稱。1759年清設和闐辦事大臣,受葉爾羌辦事大臣節制。1865年阿古柏侵占和闐,1878年清軍劉錦棠部收復和闐,光緒九年(1883年)設和闐直隸州。民國9年(公元1920年)設和闐道,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改為和闐行政區。1933年穆罕默德·伊敏暴亂,成立了“和闐伊斯蘭共和國”,1934年為馬虎山所破。1937年盛世才省軍進駐和闐。民國32年(公元1943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2月22日和闐解放。1950年改稱和闐專區,1959年改和闐為和田,1971年改專區為地區,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和田是古代絲綢之路南道之重鎮,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樞紐。
2015年實現和田地區生產總值(GDP)233.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11.2%,增幅回落0.2個百分點。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60.32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完成39.05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完成134.49億元,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9.12億元,2015年工業增加值完成12.38億元,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8元,比上年增長11.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098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61億元。
喀什地區古代稱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伽師縣一帶)、蒲犁(塔什庫爾乾)、莎車、依耐(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內)、烏禾宅(塔什庫爾乾南部)、西夜(葉城)等諸國地。秦末漢初,屬匈奴僮僕都尉管轄。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博望候張騫奉旨通西域時進駐疏勒,這裡始為漢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漢置西域都護府,喀什為西域的一部分。唐設喀什噶爾,為安西四鎮之一。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管轄。喀喇汗王朝時期,曾以喀什噶爾為首府。成吉思汗西征後,屬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清置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民國年間改為喀什行政區、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區、第十(莎車)行政區。解放後建立了喀什專區和莎車專區。1956年撤銷莎車專區,併入喀什專區,1971年1月,喀什專區改為喀什地區。
2017年實現喀什地區生產總值848.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5.5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85.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50.3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值的比重為33.3%,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值的比重為25.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值的比重為41.3%。人均生產總值18511元,增長5.6%。全年地方財政收入64.1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3元,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接受新疆軍區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雙重領導,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兵團由此開始正規化國營農牧團場的建設,由原軍隊自給性生產轉為企業化生產,並正式納入國家計畫。兵團下轄十四個師(市)。其中,一師地處天山山脈中段南麓、塔克拉瑪乾沙漠北緣的新疆阿克蘇地區;二師位於天山南麓華夏第一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三師分布於新疆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所轄的14個縣市境內。2017年,兵團生產總值2339.07億元。全年人均生產總值80117元。
自然環境
塔里木河流域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由天山,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所環繞形成。流域四周高山環列,流域內高山、盆地相間,整個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盆地邊緣為一系列山麓石礫帶,以下則是片狀綠洲,中部為浩瀚的塔克拉馬乾沙漠。
地理形勢
塔里木河流域環繞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內陸盆地,四周是高山,北部為天山,南部有崑崙山和阿爾金山,西部為帕米爾高原,盆地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遠離海洋,形成封閉的自然環境。塔里木盆地東西長約1500千米,南北寬約600千米,整個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盆地周邊除東部較低,海拔高程為2000-3000米外,其他各山系海拔高程均在4000米以上,天山西部、帕米爾高原、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塔里木河流域地形地貌可分為高原山區,山前平原和沙漠區。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帕米爾高原和天山所組成的高原山區分布於塔里木盆地的南部、西南部和北部,是塔里木河源流的徑流形成區。高山地帶山勢巍峨,陡峻,高峰林立,海拔高程均在2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山峰常年積雪,有冰川發育。綠洲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山前平原上接低山丘陵,下抵沙漠邊緣,從山區向盆地內傾斜,寬50-70千米,海拔高程都在2000米以下,一般為900-1200米,地形平緩,是農作物的主要產區和人類生存的基地,也是水資源的主要利用與消耗區。因受水源的制約,綠洲呈不連續分布。沙漠區位於盆地的底部和邊緣,以塔克拉瑪乾沙漠為主,屬於第四紀沉積物,物質組成為細砂和粉細砂,海拔高度為800-900米。地貌類型為新月形沙丘鏈,複合新月沙丘鏈,縱向沙壟與灌叢沙堆等。從沙漠邊緣到腹地由固定,半固定沙丘過渡到流動沙丘,沙丘高度一般是5-10米。
水文氣象
塔里木河流域遠離海洋並被高山阻隔,形成了中緯度乾旱區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氣候。表現為乾燥少雨、多風,蒸發強烈、年氣溫差較大,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年蒸發量高達1800-2900毫米,無霜期為190-220天;年日照時數在2550-3500小時。流域平均氣溫多大於10℃。冬寒夏熱,夏季7月平均氣溫為20-30℃,冬季1月平均氣溫為-20-10℃。流域多風沙和浮塵天氣,多年平均最大風速為17-35米/秒。因為遠離海洋並被高山環繞,使整個流域降水稀少,降水量在地區分布上差異很大。塔里木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164.3億立方米,占全新疆降水總量2573億立方米的45.3%(而塔河流域面積占全新疆面積的60%),為典型的乾旱少水地區。廣大平原區域一般無降水徑流發生,盆地中部有大面積荒漠無流區存在。降水量西部多於東部,北部多於南部,山地多於平原,整個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16.8毫米。受水汽條件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乾”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36.7毫米,是流域中降水量較多的區域。降水量主要集中於春、夏兩季,降水年內分配集中程度較高。
土壤植被
流域內土壤類型主要有綠洲潮土、風沙土、草甸土、鹽土等。流域中心的風沙土面積最廣,占流域面積的53%,其餘為綠洲潮土、草甸土、鹽土等。在塔里木沿河兩岸還發育著胡楊林土,即林灌草甸土。塔里木河流域地處乾旱地理環境,荒漠地帶占統治地位,在中國植被分區中屬荒漠、裸露荒漠帶,植被有山地植被和平原區植被。流域林草總面積為2312.60萬公頃,占全疆草地面積的41.7%,占流域土地總面積的22.48%,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1995.14萬公頃,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積的41.56%。林木覆蓋率為5.6%,不含灌木林的覆蓋率1.58%,遠遠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制約了森林植被的生長發育。平原區植被主要由不依賴天然降水的非地帶性植被構成,多分布於地下水位較高的河漫灘、低階地、湖濱和低洼地,主要依靠洪水漫溢或地下水維持生命,沿河形成斷續的、寬窄不一的由喬、灌草組成的綠色植被帶。沿塔河兩岸集中分布著有名的胡楊林,它是亞洲乃至全世界罕見的乾旱地區森林植被群落,它對調控維護乾旱荒漠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遊資源
塔里木河流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除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神秘塔里木河以外,還有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著名的巴音布魯克天鵝湖,素有"冰山之父"之稱的慕士塔格峰與冰川,各具特色的公格爾山、慕士山與冰川等,舉世聞名而又極具神秘色彩的鹽澤羅布泊,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乾,還有馳名的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塔里木河流域不僅有各種自然的奇觀異景,而且還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明遺址,人文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堪稱世界古文明的寶庫。塔克拉瑪乾沙漠深處和周圍,已發現古城遺址就四十餘座。羅布沙漠中驚震世界的小河墓地,最早古墓距今3800多年,千餘古墓延續了約3000年,堪稱世界考古界最璀璨的奇葩。僅阿克蘇境內古絲綢之路上,就有全國和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如克孜爾千佛洞、龜茲古城、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艾尕託兒清真寺、古樓蘭城遺址等等。塔里木河流域探秘,應該是自駕車旅遊的絕佳選擇。
礦藏資源
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礦產資源開發前景良好的區域之一,境內礦產種類齊全,含量豐富。探明儲量大、有巨大開發前景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蛭石、石棉、石灰岩、雲母等。
生態環境
1950年代到21世紀初,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塔河幹流生態植被總體處於退化之中,其中以下游最為突出。胡楊林減少面積與20世紀70年代胡楊平均面積的比率,上、中、下游分別為48.7%、33.7%、87.7%。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為加強了管護,胡楊林面積在上中游有一定程度的恢復。現在塔河幹流區的人工綠洲也不斷擴大,所以,塔河上中游生態較好,而下游的自然綠洲衰減。由於塔里木河上、中、下游的水資源分配格局發生變化,導致上、中、下游胡楊林分布比例發生明顯變化,尤其是下游胡楊林面積逐漸減少,林分質量下降,同時下游灌草植被面積大幅度減少,生態環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