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地理分布,族群特質,宗教信仰,靈魂觀念與神,巫師與巫術,占卜與禁忌,奇怪的喪葬禮俗,民俗習慣,卑南族的祭典,知本村,南王村,初鹿村,檳榔村,利嘉村,泰安村,寶桑村,建和村,主要祭典,猴祭,大獵祭,搭蓋凱旋門,青年報佳音,歷史傳說,
歷史起源
卑南族(Puyuma)
因為有關始祖神話的不同,卑南族又分為南王群與知本群。南王群認為他們的始祖出於竹子,知本群則認為他們的始祖出於石頭。清朝康熙年間,因南王群卑南人協助清廷平定朱一貴之亂的餘黨,而被清廷冊封為“卑南大王”,附近的
阿美族、排灣族需繳納貢賦給他們。卑南族原屬母系社會,結婚時男子需入贅女方家。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財產繼承制是母傳女,但因時代變遷,現已有所轉變。社會組織以男祭師(rahan, 負責主持部落重要祭禮)和政治領袖(ayawan, 負責部落里重大事情的協調)為領導人。卑南族男子需行3次成年禮:
猴祭(進入少年會所)、
大獵祭(進入青年會所)和退役儀禮(在大獵祭中進行)。重要祭典包括收穫祭、年祭、大獵祭等。卑南族善於刺繡工藝。人口約9,030(2003)。 著名歌手
張惠妹就是出自卑南族人。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統和竹生的南王系統,清朝康熙年間曾被冊封為“卑南大王”,鄰近的阿美族和排灣族都要向其納貢。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實力,是因為這一民族保持男子訓練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獵祭”反映的就是這一現實。民族內部設立祭師和頭目,信仰傳統宗教和
天主教。
手工藝品是藤編
籃子。
卑南族正稱為普由馬,分布在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一萬多人,為所有“
高山族”中漢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於社會的改變,現今母系社會的特色也漸漸的融入父系社會的制度。
卑南族是以農耕為生的,依祖先起源的神話傳說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石生的“知本系統”及竹生的“南王系統”,部落內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
卑南族的傳統宗教十分盛行,如今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病、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
祭典有除草祭、
海祭、收穫祭、猴祭及大狩獵祭、
除喪祭等。
傳統服飾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繡的裙子及綁腿。男子則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則穿布滿菱形紋飾、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手工藝以精細的藤編籃子最具特色
卑南族人口約八千人,分居於8個村落,分布於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山壁海岸地帶。也就是台東縱谷的南部,現屬台東縣卑南鄉。這裡多為懸崖石壁,
乾隆《鳳山縣誌.風土誌》中記,“赴社水路僅容杉板船,……自糞箕湖入傀儡山,行二日可至,烏首盤旋,跋履易,處此則穿荊度莽,越嶺攀藤,尤難施步矣。”可見卑南人生活環境的惡劣。還有一部分卑南人散居在
恆春半島。從地理位置看,他們離海濱很近,但他們卻更愛上山狩獵。男子成年的儀禮,以大狩獵為其先導。在粟收穫祭後,還要連續舉行三天儀式性狩獵。喪葬儀禮後還得以狩獵作為解除喪忌的最後儀禮。凡此種種,說明狩獵在卑南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們的獵場屬於每一個公廟(會所,部落活動的場所)的公有財產,也是靈屋單位(一種祭祀祖先的結構)的財產,每次打完獵,獵人要把獵獸的下顎骨奉獻在靈屋,以表示對
祖靈虔誠的祀奉,也是希望祖靈保佑他們平安獵獲和有豐碩收成。
過去曾與
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於母方,是高山族中一個族群。社會以長女承家及男性年齡階級組織為重。清康熙年間,因協助滿清政府平定兵亂有功,朝廷賜予官捕服飾,也促使卑南族及鄰近的排灣族等服飾的世俗化。
地理分布
卑南族位於
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
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
泰安。
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
卑南族分布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
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
南王村、
溫泉村。昔稱“八社番”。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大約一萬人(台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引用於2006年12月)。
族群特質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雖然其它各族也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現今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宗教信仰
卑南族自稱Puyuma,所以又譯為“漂馬”族,其含義為“我們”,也等於“人”。他們居住在
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與阿美族、
布農族、
魯凱族、
排灣族為鄰,人口只有一萬餘人。雖然他們地小人少,卻從來就是一個很強悍的族群,在台灣的東海岸很有勢力。卑南族原始的繼承法是以母係為準,即母女相承,接受家業。如今受到漢族的父系制,以及魯凱、排灣兩族雙系制(長系承家,不分男女)的影響,嫁娶婚逐漸增加,
入贅婚逐漸減少,母系制的基礎已經開始動搖。卑南族人性格較為開放,與其他民族接觸融洽,在文化上受漢文化影響深遠,他們通過漢化而逐漸走向現代社會。雖然如此,卑南族仍很好地保留著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靈魂觀念與神
卑南族相信人在活著時有三個生靈寄寓在人體內。一個在頭上,一直不離身。兩個在左右兩肩。人將死時,左右二魂先離人體,最後頭上靈也給土地神帶去,人就死亡了。
卑南人已有多神觀念,但他們關於神靈和鬼魂的觀念也是經常混淆的。卑南族除崇拜祖靈外,還崇拜天神、地神。地神又分為田神和山神。值得一提的是,卑南人關於司理神的觀念比較發達,已有人格化和系統化的傾向。司理神是管理某一事務之神,也有善惡之分,如
山神、水神、風神、雨神、穀神、獵神、家宅之神等為善神;疫神、瘴神等為惡神。另外,卑南人也有精靈崇拜,如他們認為山林川澤都是有靈的。祖先崇拜也普遍存在,如在卑南人村社頭目家門前
榕樹邊雕刻有祖先之人形木像或石牌,以為祭祀時祖靈降臨於此樹,祭祀即以榕樹旁之神牌為對象。
巫師與巫術
巫術在早期的卑南族非常盛行,連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卑南族的巫術。巫師所施行的巫術主要有普通巫術和特殊巫術兩種:普通巫術用在一般的祭典、葬禮或為人消災祈福上;特殊巫術則又分為白巫術和黑巫術兩種,白巫術為人消災去病,而黑巫術則專門害人。現今卑南族仍有多位祭師,負責部落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驅邪。卑南族有關個人生命禮俗的各種祭祀都由巫師來主持,家庭對祖先的各種祭祀也經巫師之手。“卑南族的女巫在作法時,以頭髮、竹或草、酒陳列於地上,手搖銅鈴,然後根據鈴聲來判斷神意。”
占卜與禁忌
主要有竹占和鳥占。竹占在卑南人地區很普遍,如逢家人生病或連續死亡,必須行竹占,來決定應否請巫師禳祓或移居他處或祭祀祖靈祈求保佑。竹占是專門法術,要請占卜師先砍伐二尺長左右的竹管,占卜時把竹管折斷,然後根據裂斷處竹絲的形狀,由占卜師判斷疾病輕重和應施的除災法術。⑹鳥占是在部落外習慣指定的竹林中聽鳥聲,由會所的軍事領袖聽鳥的鳴聲,左凶右吉,濁凶清吉。
卑南族也有很多禁忌,例如在舉行祭儀的婦女禁食肉、打噴嚏、放屁等。尤其是婦女在懷孕期,禁忌更是繁多。比如說不能吃並蒂生的果實,不能吃獵物的血和內臟。另外,還禁止縫紉,禁止靠近橫死者的屍體,禁止房事等。
奇怪的喪葬禮俗
卑南人是將死者移到屋裡中柱下,使臥於席上,再將屍體下肢屈於胸前,用布包裹,縛緊。在室內掘墓穴,深將近二米,置屍穴內,頭向西,面向上,以死者衣服飾物殉葬,男性還葬腰刀一把,女性葬鋤頭一把,再覆土蓋穴。凡有橫死者,由發現者先奔告死者的族人,然後由同亞族的男性緊急前往出事地點把屍體運回到死者家裡,並立即裝殮埋葬。埋葬後,死者的家人一起離開,由女巫立即作禳除祭儀。這一喪葬儀禮須經過七天,而且死者家人要棄舊屋另建新屋,移居後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民俗習慣
卑南族的祭典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的祭典呈現了不同的風貌。
知本村的勇士舞
知本村
最重視七月中旬的收穫祭,為期三~七天。著名的勇士舞遊街祈福是其特色。1993年恢復年祭(一月一日)中的除喪活動,並重建會所制度。1996年恢復猴祭,當下致力於會所制度的重建,尤其偏重於青少年的成長及訓練。
南王村
收穫祭(muraHijavan):
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
年祭:年祭是當下卑南八社對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從12月24日起至元月2日為止。茲說明如下:
少年猴祭前一天晚上的驅鬼儀式
(1)青少年驅邪活動:
在每年的12月24日晚上全村的小孩赤裸上身,臉上塗抹炭灰,手拿芭蕉葉至各家戶驅除不淨,迎接新年的來臨。
(2)少年猴祭(mangamangayau):
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由於保育的觀念盛行,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猴祭的原始意義已消失,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舉行時間在12月25日)。
(3)大獵祭(mangayau):
(每年12月27日―12月30日)原始意義為年度的狩獵、復仇與獵首,可長達數個月,如今改為定點式的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活動以老人為主導。仍保有吟唱古老詩歌(bailalao)的古老習俗。
年祭時凱旋歸來的長老,吟唱著古老詩歌
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
凱旋門,全村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並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的史詩、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是最溫馨感人的一天。
(4)聯合年祭:(元月2日舉行)由八社輪流舉辦,有八社的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初鹿村
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較受重視。其中收穫祭的湯鞦韆活動是一大特色。
檳榔村的婦女
檳榔村
以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最具特色,顯現了檳榔村婦女團隊組織的嚴謹。十二月底的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
利嘉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泰安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寶桑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建和村
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湯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只有建和村與初鹿村保有此項活動,但舉行的時間不同。
建和村的鞦韆最高可湯至三層樓高
主要祭典
猴祭
每年12月24日猴祭的前一天晚上,由少年的halabakai(哈拉巴蓋)活動揭開序幕。少年級的成員上身赤膊,全身塗黑,在malatawan 階級(16-18之青少年) 的帶領下,拿著芭蕉葉到部落中各住家中,大喊“halavakai da, halavakai da……”,意味著將舊一年不好的事物去除;之後青少年們即可得到每家所贈予的糖果等食品。由於是在聖誕夜,所以又被稱為“報佳音”。整個活動結束時已大約接近隔日清晨了。
翌日,猴祭祭典正式展開。少年級的成員穿著傳統服飾,手持長矛,提著草猴,從少年會所出發,走到部落邊界時,分別由每組各兩名malatawan 階級(16-18歲)少年及一名Malanakan階級 (13-14歲)少年,分成兩組各至北部落、南部落中當年有喪事的住家,由後門進至客廳內跑一圈,同時發出"pua"聲音,再由前門跑出,表示將舊一年不好的事物及惡靈趕走。逐一去過喪家後,兩組少年再與其他少年會合,出發至刺猴祭場。來到祭場,尚需進行類似馬拉松的長跑,以評鑑少年的體能,最後才是刺猴的儀式。
刺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目的在考驗少年的膽識。卑南少年於刺殺猴子後,由長老帶領少年們唱祭猴歌,以吊猴靈。由於今日社會已禁止狩獵,因此猴祭祭典中的猴子早已改用草猴代替。祭典最後,年長的Malatawan 階級少年們會以竹子鞭打少年屁股,代表認同少年的成長而升級。結束之後,再由少年扛著草猴返回會所。
在少年會所內由長者唱歌,少年們猛踏地板,使會所的灰塵木屑掉下去,表示除舊布新的意思。而後少年們將昨晚Halabakai時所拿到的糖果,撒給等候在會所下的人群。少年們在會所內吃過家中母親帶來的食物後,全體再出發到棄猴處,唱祭猴歌之後,將草猴丟棄,結束猴祭儀式。祭祀之中嚴禁女性參加,但晚上的歌舞可男女同歡。這時,卑南少女也會穿著傳統服飾出席,增添慶典的歡樂氣氛。
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
卑南族過去曾是極為強盛的族群,這是由於他們有嚴謹的年齡階級與
斯巴達式的會所制度。會所和年齡組織構成了卑南部落政治的主體。卑南族的部落領袖和部落內各項事務的負責人,多半是部落中較有權威的氏族領袖。這些氏族常常是因為較早到部落定居,而享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擁有自己的會所和祖靈屋,會所中的成員通常為同一氏族的兄弟或姨表兄弟,所以會所制度更加強了同母系氏族之間的關係。這也是過去在南王部落曾經擁有六個會所與南北兩部組織的原因。
卑南族男子會所分為少年會所(Dakuvan達古凡)與成人會所(Palakuan巴拉冠)。會所內階級分明,實施嚴格的年齡
階級制度;位於下級的人必須完全服從上一級的領導,否則會遭到嚴厲的處罰。過去卑南族少年在12、13歲的時候,就要進入少年會所居住,學習適應群居生活,並接受狩獵、建築等各式謀生技能與體能、膽識的訓練。而每個階段交替之間皆舉行少年猴祭,以讚揚少年通過考驗,即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新生,兼有結訓及開訓的意義。少年猴祭之後,緊接著進行的是大獵祭。成人會所的成員也在這個時候舉行晉級的儀式,由晉級青年的“教父”替他圍上圍裙,正式升為miaputan服役階級。青年必須服三年勞役,之後升為va?salan
萬沙浪階級,才被部落承認是個成年人,可以結婚了。
卑南族男子年齡階級有嚴格的區分。每個階級因擔任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級名與服飾。各部落年齡階級名稱略有不同;以南王部落為例,少年會所的成員通稱為takobakoban,分為四級,名稱為:
malanakan 一年級,13-14歲
ribatukan 二年級,14-15歲
kitubasal 三年級,15-16歲
malatauan 預備役級,16-18歲
成人會所亦可分為四個階級,名稱為:
miaputan 服役級,18-22歲,必須服役三年,不得與女子交往
vasalan 除役級,22歲以後,miaputan服役期滿升到這個階級,才可以結婚
paraparapat 已婚級,50歲以下的已婚男子
maidan 50歲以上的老人,是會所中的領導階級
大獵祭
Miabutanan儀式
在大獵祭期間,所有剛要進入成人會所的男孩子(18歲),必須尋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為他的“教父”。並由他的“教父”替他進行成人會所服役階級Miabutan的入會儀式,才算正式加入成人會所。
在太陽剛剛升起的早晨,朝向東方,“教父”為新升上來的男孩舉行miabutanan儀式,為他祈福,訓誡他必須服從、尊重老人,並樂於幫助有困難的人。當老人替他圍上藍色圍裙後,他們便建立了永久的義父子關係。青年有義務為教父服勞役,而教父則教導青年許多知識與技能。
搭蓋凱旋門
凱旋門是卑南族婦女們為了歡迎大獵祭狩獵歸來的親人,費心搭建的圓形建物。卑南族婦女在等待家中男子狩獵歸來的期間,除了在家中編織花環、製作糯米粿之外,最主要便是群體上山砍竹子、到部落邊境處搭蓋凱旋門。
搭蓋凱旋門之前,必須先由女祭師進行灑淨儀式,然後婦女們合力搭建一大一小的兩個圓形建物,並在竹枝上綁著色彩鮮艷的彩條。等到部落男子滿載獵物回來,盛裝的婦女們便在凱旋門的入口處以花環、檳榔與糯米粿,迎接男子們歸來。凱旋門也在眾人離去前,由部落男子拆除,結束它的任務。
青年報佳音
在大獵祭的最後一天晚上,剛剛升上vasalan萬沙浪階級的男子,由幾位部落長老帶領,前往拜訪部落內所有的住家。他們穿著鮮艷的衣服,頭戴鮮花,高興地唱歌跳舞,並接受主人殷勤招待。這項儀式的主要目的,是向部落宣告,從今之後這些新升上來的vasalan萬沙浪們,可以自由結交異性,也藉此機會認識村中未婚的女子。
歷史傳說
卑南族puyuma普悠瑪社傳說
卑南族的普悠瑪社(Puyuma),今又稱為南王部落,是卑南族竹生系統中的代表。關於卑南族普悠瑪社的起源,有如下的傳說:南王社的祖先從
聖山aPangan(現今巒山)下山後,各自找適合的地方分散居住,當時有六個家族設PaLaKaun(集會所),六個會所分散有很多不便,經過各家族的長老商議,決定把集會所集中在maydatar(地名)地方,六個集會所面對面的集中在PasaraaD(家族名)的本家前面,長老們開會如此集合各家族集會的行動稱為Puyuma(是集中團結之意)。從那時開始南王自稱Puyuma。
另外關於普悠瑪社的起源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描述後來成為普悠瑪社的地點原本有許多的阿美族人,有一次兩族人一起獵鹿,回來之後將獸肉平分,阿美族人得到心臟,卑南族人得到肺。阿美族人要求要和卑南族交換,卑南族人也同意了。後來阿美族人又要求要將煮熟的心臟與肺放入水中,並約定沉下去的那一邊可以得到當地的土地,結果心臟沉下,阿美族人的肺浮在水面上,卑南族人於是得到了土地,並建立普悠瑪社。
卑南族外婆的詛咒(卑南石柱)傳說
1896年,(日)鳥居龍藏在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時,發現了石柱遺址並留下最早的照片記錄。之後《番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和《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都出現卑南石柱的照片,被認為是阿美族舊社的遺址。但首先以“卑南遺蹟”命名,且從事研究工作的是
鹿野忠雄(1930)。鹿野忠雄曾於1928-1929年間數次勘查,他不但測量了石柱的大小尺寸,也根據卑南社人的說法,推測這些石柱可能是“舊番社”的石柱。神話中的卑南遺址,宛如一部動人史詩,講述的是“拉拉鄂斯人的毀滅”,又稱為“外婆的詛咒”。
宋龍生於卑南族南王社所採錄到的神話分上、下二部敘述。上部是“卑南少年英雄傳”,介紹阿魯拿焰arunayan和阿魯曝烷arupuwan二兄弟之來歷及其長成,直到二人建立少年集會所及弒父;下部是“拉拉鄂斯震毀錄”,則講述二人因盜取拉拉鄂斯人的甘蔗,使弟弟陷入拉拉鄂斯人手中,哥哥製作風箏幫弟弟脫困,進而復仇、降下地震讓拉拉鄂斯人徹底毀滅。因宋氏採錄的神話敘述漫長,基於篇幅及主題,將簡略敘述如下:
往昔有兩位卑南族兄弟,阿魯拿焰arunayan和阿魯曝烷arupuwan,經常在夜間到拉拉鄂斯人的甘蔗園中偷取甘蔗。兩人每次都在黑夜去,並發出:“吱、吱”的叫聲,讓拉拉鄂斯人以為是古由的一種狸類小動物。
不久,拉拉鄂斯人覺得甘蔗不像是被古由吃過的樣子,反像是人吃過的痕跡,便用火灰灑在甘蔗園必經的路上,次日再去查看時,發現有人的腳印。當晚,他們在甘蔗園事先埋伏,兩兄弟仍假裝古由的叫聲進入甘蔗園,遭到拉拉鄂斯人一擁而出地捉拿,哥哥個子比較高,一跳就跳出甘蔗園的石砌圍牆,弟弟個子矮,沒有跳過去,被捉住關進會所之中,並派人看守著。
哥哥逃走以後,十分擔心弟弟的安危,想到一個拯救弟弟的方法。他以藤片做了一個很大的風箏,他在前一天趁拉拉鄂斯人不注意時,把計畫告訴了弟弟。
放風箏的那天,弟弟在拉拉鄂斯人的集會所里,聽到嗡嗡的響聲,知道哥哥放出了風箏。風箏的嗡嗡聲,引得大家的注意,對它議論紛紛且看得出神。弟弟也請求出去看風箏,拉拉鄂斯人輕易地讓他出來;接著他用矮小的理由站上石臼,仍獲得拉拉鄂斯人的同意。只見風箏正忽上忽下的飄著,大家都看呆了,阿魯曝烷說:“真是令人稀奇的東西,借我一把刀,我可以把那飛的東西砍下來。”看守的人不疑有它加上好奇,所以把刀借給他。
當風箏在第三次往下沖時,弟弟伸手抓住了風箏的長尾,哥哥看到弟弟拉上線,立刻收起線,風箏高高地飛上天空,到了天空,弟弟就順手把借來的刀拋下,刀正巧落到一位懷孕婦人的肚子上,把她的身體從中剖開兩半。卑南族人認為那時以後,人們才開始生雙胞胎。
哥哥於是把風箏拉往
富源山頂,當弟弟降落時,因為風箏的拉力很強,他使勁地用兩腳蹬地剎車,結果蹬出了兩個土堆,成了富源山上兩個獨立的小山峰。這兩個山峰,如今被卑南族族人稱為馬力瓦斯特山峰,意為雙腳堆
土山。弟弟救出後,由於被拉拉鄂斯人虐待,兩兄弟決意報仇雪恨,就去請教住在巴巴
都蘭babatulan(卑南遺址王宅正南方600公尺處)的外祖母妲達姥tadanaw。
兄弟倆請外祖母詛咒拉拉鄂斯人,妲達姥tadanaw便降下黑暗,讓天地變成一片漆黑,卻也造成自己的不方便。於是,二兄弟去都
蘭山借白色的雞,讓它啼叫,等到第三次啼叫時,天就亮了。天亮後,兩人仍不服氣,又去問外祖母:“有沒有什麼辦法,把拉拉鄂斯人一舉消滅掉?”外祖母叫他們到
上界去製造地震,而地震使得拉拉鄂斯人居住的達拉拉不灣talalabuwan都化成灰燼,那些沒有倒塌的屋壁,也都化為石頭,筆直地豎立在當地。如今留下的東西,僅剩卑南遺址上的“月形石柱”而己,拉拉鄂斯人則早已被毀滅。
由於這個神話故事的關係,南王的卑南族一直把卑南遺址,也就是達拉拉不灣talalabuwan這塊土地視為禁地。
月亮傳說
卑南族的故事說一回大地遭洪水淹沒,連天上的日月亦沉入水中,倖存的五位
兄弟姊妹在海上漂浮,後來總算找到一處陸地;由於大地一片漆黑,於是派遣一男一女到天上當新日新月,以便尋找其它的人類。在卑南族的創世神話里,月亮和太陽將孩子帶到世上,第一個是人類,接著是猴子、馬、鹿、魚和鳥;後來,卑南族的祖先流傳,種植地瓜要依據月亮的變化,當月圓時不能耕作,月漸漸缺損時,才去耕作,如果月形像鐮刀,也不要耕作。
另有阿美族的傳說提及兩兄弟和妹妹因為已經完成母親要安慰父親在天之靈的交代,不覺興高采烈的跳舞;三人跳著跳著,漸漸往地底陷入。他們齊聲說:“我們該做的都做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哥哥,明早東邊天空的太陽是弟弟,而在黑暗的空中閃閃發光的星星是妹妹,我們永遠造福人類,媽媽再見了。”這些情節清楚呈現這些族群認為日月與星辰是人所變成的。
月亮與原住民歲時農作的關聯,在部份故事中亦可尋到蛛絲馬跡,如前述的卑南族故事;由於昔日原住民賴以為主食的粟(即小米)多在秋季收穫,秋夜的月光特別明亮,各族群形式各異的收穫祭儀或歌舞,多在皎潔的月光下進行,新谷與新酒的分享,讓部落內部的成員重新凝聚心志,情感獲得舒解,人神和洽,期待來年同樣豐衣足食,因此,秋月的圓滿,也象徵著族人心中殷切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