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民族介紹,民族文化,語言,傳說,服飾,節日,婚禮,
民族介紹
昆格人分布在勐養鎮昆格村委會的納回帕、納板、曼蚌湯等7個村民小
組,共338戶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後,由於他們生活習俗等方面與布朗族相近似,暫時劃入布朗族。
昆格人住房為乾欄式,有自己的服飾,信仰原始宗教。
民族文化
語言
昆格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
傳說
相傳,昆格人的祖先為躲避戰亂,從我國內地一個叫做“納庫里”的地方經昆明方向遷徙而來。在遷徙過程中,大部分人渡過瀾滄江到了泰國,小部分人肚子餓了在昆格山下的深澗里捉蟹充飢而耽擱了趕路。吃飽肚子後,查看前方族人砍芭蕉樹留下的記號時,發現被砍的芭蕉樹已經長出一尺多長,認為肯定追不上族人了,便留了下來。昆格人自稱“忽”人,傣族因此稱之為“空格” ,即“遺留的人”之意。後來,“忽”人也就稱自己為“昆格”。
服飾
昆格人的服飾只有一種款式,男性和女性的服裝著色只有白色和藍色兩種。
昆格人的服裝都是自己製作,婦女用每年收穫的棉花紡成線再織成白布,根據男子服飾為白色,女子服飾為黑色的要求製作成衣服。
服裝款式上,昆格男子為長衣長褲,女子則是短袖上衣配裙子。女性服裝相對較複雜,上衣製成套頭裝,菱形領口,用黃、紅色的線縫邊裝飾;領口下方前後配有紅、黃、藍三色長方形圖案,寓意辟邪。相傳有一次漲洪水,族人怕龍王抓錯女人,於是根據彩虹的顏色製作了這個圖案縫製於胸前和背後,以便於龍王辨識他們族人,不被抓走。從此,這個圖案就被一代代傳了下來。服裝顏色也由黑色逐漸變成藍色,並點綴其它色彩。女性上衣袖口和衣服底邊處,都會用紅黃線進行點綴。衣服底邊的紅色條紋多為六條組成。早期,為了節省用線,每條條紋的寬度較窄。隨著昆格人生活富裕起來,條紋的寬度也增加了。
女性服飾還分為普通裝和節日裝,節日裝鑲有華麗的銀飾,在胸前三色長方圖案上鑲以圓形銀飾,肩部以魚形和菱形銀飾裝飾,袖部也會縫上滿滿的圓珠形銀扣,在節日慶典、婚嫁時才會穿上它。
男性服裝是白色的長衣長褲,寬大舒適,行動方便,衣服有自製的鈕扣,褲帶用白線,至今改變不大。
頭巾是昆格服飾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頭巾男女皆戴,由長1.5米,寬0.1米的黑色布做成,其中一頭以碎線作裝飾。女性的戴法為半裹式,從後腦留下一段頭巾搭到身後,如同女性長長的辮子一般;男性的戴法為全裹式,將頭巾全部裹到頭上,在頭部的左或右留出一小截。昆格人還特別喜愛銀手鐲,男性一般只戴一隻,而女性則左右手各戴一隻。由於女性一年四季只穿短袖衣和裙子,她們會戴上白色的護手套和護腿套,夏天時可以防曬,勞作時可以防蚊,冬天還可以保暖。
節日
昆格人過去要過龍列節、龍恩節。
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曆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婚禮
昆格人自古推崇一夫一妻制,崇尚自由戀愛,但也有父母包辦的。昆格人大都認為,包辦的婚姻不會長久,一般採用自由婚姻。以前昆格人不準許與外界民族通婚,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之風也吹進了昆格人山寨,與外界通婚人數逐漸增多。
以前,昆格人男方送給女方家彩禮一般是結婚當天宰殺的豬、牛前腿各一支。如今,這一習俗逐漸被改變,因為新娘家在結婚的當天也要殺一頭豬、牛,吃不了那么多,彩禮就變成了現金。至於送多少,視男方家的經濟條件而定。新郎新娘給坐在桌前本村寨最年長的男性老者倒上兩杯酒,新娘的父母拿出一個新包,掛在新郎的肩上,包中裝有給女兒的嫁妝,一般是銀首飾。長者將手放在新包上,口中念念有詞,說著祝福語。敬酒禮畢,新娘拎起家中的一個小凳子,與父母沒有道別語,跟著新郎走出家門。路上,新娘緊跟新郎,一前一後向新郎家中走去。
相傳,昆格人新娘在出嫁這一天,與新郎走出家門後,要緊跟在新郎的後面。如果彼此之間相距太遠,遇寨中放養的豬從兩人中間穿過,夫妻就會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