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藏語拉楚,意思為“獐子河”。它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長河,亞洲第三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
瀾滄江源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源自北面的一座叫“吉富山”(E94°41′12″,N33°45′35″,海拔5552米)的山頭下(冰川末端位置:E94°40′52″,N33°45‵48″,海拔5160米)。主幹流總長度4909千米,其中國內長2139千米,瀾滄江流經青海、西藏和雲南三省,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出境成為寮國和緬甸的界河,後始稱湄公河(Mekong River)。湄公河流經寮國、緬甸、泰國、高棉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國南海。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幹流情況,流經區域,地理位置,歷史,流經區域,水文特徵,徑流量,洪水,旱災,水質,主要支流,青海河段,西藏河段,雲南河段,支流,流域概況,地形地貌,氣候溫度,治理開發,水資源,開發利用,開發現狀,旅遊信息,少數民族,
幹流情況
流經區域
瀾滄江發源於中國西南地區,流經緬甸、寮國、泰國、高棉,由越南注入南海的國際河流。瀾滄江的上源扎曲、子曲,均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東南流至西藏昌部與右岸支流昂曲匯合後,稱瀾滄江。瀾滄江南流穿行於他念他翁山與寧靜山之間,高山深谷,水流湍急且多石灘,為橫斷山脈狹窄的南北孔道之一。再南流至雲南省境內,先後匯集漾濞江、威遠江、補遠江等支流,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縣流出中國國境,流出中國國境後稱湄公河。湄公河南流,成為緬甸、寮國及泰國的界河,經高棉與越南南部注入南海。瀾滄江—湄公河全長4880 千米,流域面積81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瀾滄江-湄公河地跨緯度25°,源頭至河門高差5000多米,立體氣候明顯,具有寒帶、亞熱帶、熱帶各氣候帶,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資源約37000MW,特別是生物資源豐富,適宜於旅遊業的發展。
瀾滄江流域基本屬中國境內,河長2161 千米(含中緬邊界河段31千米),流域面積19萬平方千米,中國境內為16.74萬平方千米,中、緬、老國界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760億立方米,其中中國境內為740億立方米。瀾滄江流域自北向南呈條帶狀,流域平均寬度約80千米。河道出青藏高原後,進入高山峽谷區,兩岸高山對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米,河谷窄狹坡陡,地勢十分險峻。出中國境後,河道方開闊平緩。瀾滄江流域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垂直變化明顯,降水量也呈由北向南遞增趨勢,由400~1000 mm增加到1000~3000 mm。
地理位置
瀾滄江是橫斷山脈地區的重要河流,也是中國最長的南北向河流水電重點開發河流。流域位於北緯21°30′至北緯32°40′,東經94°至東經101°50′。流出國境後稱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流入南海。
瀾滄江(湄公河)源頭地區的支流眾多。僅在扎阿曲與扎那曲的匯合處(尕納松多)上游地區,有近400條大小支流。
尕納松多以下稱為扎曲,到雜多縣城,長106.9公里,河床海拔4 055米,河面寬約100米。
瀾滄江源區水系包括扎阿曲水系、扎那曲水系。兩源匯聚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扎多縣縣城西北106.9公里處的尕納松多(E94°36′40″,N33°12′33″,海拔4 360米;尕納松多,藏語“黑白交匯處”,扎阿曲水流清澈;扎那曲水流渾濁),河面寬約30米。
測得扎阿曲河寬62米,平均水深0.72米,平均流速2.63米/秒,流量為117.4立方米每秒;
扎那曲河寬餘51米,平均水深0.35米,平均流速1.81米/秒,流量32.3立方米每秒。
考察隊科學工作者,對兩河上述數據進行了認真對比、分析、研究後,宣布認定扎阿曲河為扎曲的正源,也就是瀾滄江-湄公河正源。
扎阿曲上游又有郭涌曲和昂瓜涌曲兩條比較大的支流,郭涌曲比昂瓜涌曲長。
扎那曲上游有加果空桑貢瑪曲和薩日喀欽曲兩條比較大的支流,加果空桑貢瑪曲大於薩日喀欽曲。
扎阿曲最長支流谷涌到尕納松多207.40千米;扎那曲最長的支流加果空桑貢瑪曲到尕納松多的204.44千米。扎阿曲比扎那曲長2.96千米。
扎阿曲的流量是扎那曲的1.5倍。
扎阿曲的流域面積2364平方公里,扎那曲流域面積1999.3平方公里,扎阿曲的流域面積比扎那曲流域面積大470.14平方千米。
綜上所述,扎阿曲的長度、流量、流域面積均大於扎那曲。因此,扎阿曲的上源郭涌曲源頭為瀾滄江的源頭,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采莫賽東部扎納日根山脈查加日瑪峰(藏語,意為“多彩的山”)南坡。
扎阿曲上源郭涌曲的兩個分支流匯合處,叫“野永松多”(藏語譯音,意即“左右交匯處”。E94°31′26″,N33°44‵18″,海拔4779米)。
這兩條支流中,左邊(北側)流來的一條叫“高地撲” (上游為谷涌),源自北面的一座叫“吉富山”(E94°41′12″,N33°45′35″,海拔5552米)的山頭下(冰川末端位置:E94°40′52″,N33°45‵48″,海拔5160米);
右邊(南側)的這條,則被稱之為“高山谷西”(上游為拉賽貢瑪)源自南面的一個叫“果宗木查山”(海拔5514米)的山頭下(冰川末端位置:E94°41′44″,N33°42′31″,海拔5224米)。吉富山源頭與拉賽貢瑪源頭相距約6公里,僅一 山之隔。兩源水量相差不大。
吉富山源頭距野永松多23.6公里,拉賽貢瑪距野永松多21.5公里。兩者在20多公里的範圍內長度相差僅2.1公里。
瀾滄江自吉富山源頭到出海口,全長4909公里,為世界第十長河。流域面積81萬平方公里,注入南中國海的水量為64立方公里。
2008年秋,測量結果表明(結算點位尕納松多): 扎阿曲-支流郭涌曲-高地撲-谷涌曲,總長為203876.8米;扎阿曲-支流郭涌曲-高山谷西-拉賽貢瑪曲,總長為203258.0米;扎那曲-支流加果空桑貢瑪曲總長為202217.4米。
歷史
瀾滄江流域由於地處偏僻,交通條件差,其流域的文化內含也無法與黃河、長江相比,在黃河、長江不斷得到開發、利用的時候,瀾滄江卻靜靜地躺在那裡等待著有識之士,前來認識它、開發它。民國初年,周希武等人來到瀾滄江進行考察,為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民國3年(1914年)甘肅天水人周希武,作為甘肅勘界大員周務學的隨員,與洮陽人牛載坤合作在玉樹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考察。在考察期間,牛載坤“沖寒冒險”,遍歷瀾滄江及通天河中下游一帶,進行測量,製成我國第一張用新法繪製的玉樹地區簡圖,而周希武“訪問長老,參考圖志”,深入考察玉樹地區的山川風俗,形勢要隘,疾苦利病,井參考舊時檔案,以類排比,寫出了《玉樹調查記》。《玉樹調查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瀾滄江的源頭及周圍水流情況。
瀾滄江上流有二源:北曰雜曲河,南曰邪穆曲河。
雜曲河發源格吉西北境果瓦那[拉]沙拉山麓,有南北二源:南源曰雜那雲,北源曰雜朵雲。二水東流,至扎西拉賀寺之西相合,名雜尕拉松多。番人謂兩水交曰松多。雜尕拉水東南流,至阿雜松多,阿雲水自西南來入之,阿雲水出中壩當拉嶺之東麓,二源並發合流,東北注至阿蘇松多,蘇旺雲水自西來入之;阿雲水又東北流,至阿雜松多與雜尕拉水相會,是為雜曲河。”
在群果扎西灘的西部有座山,山洞深不可測。傳說曾有個藏族探險者拿著一團足有三斤重的毛線往裡邊放,線放完了還是未到底。有人說它有二十五公里長,到藏青交界處的錫卡山而止;有人說它有八百里長,直通西藏。不過在洞口,一年四季都可以聽到裡面有風呼嘯,看來此洞肯定另有一口。洞裡乾燥寒冷,沒有障礙,牧人們叫它“天然隧道”。也許不遠的將來,洞中說不定會暴出轟動性的新聞呢。
群果扎西,吉祥的水頭,奇異的自然景色,優美的民間傳說,使瀾滄江源頭更加神奇,令人嚮往。
以上僅是周希武對瀾滄江上源記載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周希武對瀾滄江上游水系是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的。“這為後人留下了較早和較為寶貴的資料。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人們對瀾滄江源頭的考察也更加科學,更加詳細。
各種資料上記載的關於瀾滄江的源頭有多種說法,而以不同源頭為起點的河流長度也有多種,估測的長度從4200千米到最長4880千米不等。發源於唐古拉山北側的扎納日根山脈,查加日瑪峰(藏語,意為“多彩的山”)南坡,莫雲灘深處的扎阿曲。
一種說法是:瀾滄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北側的扎納日根山脈的查加日瑪峰南坡的莫雲灘深處的扎阿曲,位於東經94°41′44″、北緯33°42′31″海拔5224米的拉賽貢瑪的功德木扎山上,位於玉樹州雜多縣境內。
遙感專家劉少創探測的結果是:瀾滄江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標是東經94°40′52″,北緯33°45′48″。從這裡算起,瀾滄江的長度是4909千米。
流經區域
瀾滄江經緬甸、寮國、泰國、高棉、越南,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南面入太平洋的南海,總流域面積81萬平方千米,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瀾滄江在中國境內長2179千米,流經青海、西藏、雲南3省,其中在雲南境內1247千米,流域面積16.5萬平方千米,占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面積的22.5%,支流眾多,較大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威遠江、補遠江等。
水文特徵
徑流量
流域徑流以降水為主,地下水和融雪補給為輔。上游區地處青藏高原,氣候寒冷,降水少,春季冰雪融水較多,上遊河段河川徑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約占年徑流量的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中下遊河段兩岸高山,支流短小,山巔有終年積雪,但冰雪融水占年徑流量比重較小,中游區隨著降水量的增加,融雪補給減少,河川徑流補給為降水和地下水混合補給。下遊河段處於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區,受季風影響,降水豐沛,河川徑流降水補給為主,降水占年徑流量的60%以上,其次是地下水補給。流域年徑流深為450.2毫米,其中:青海區年徑流深為304.4毫米,西藏區283.3毫米,雲南區583.8毫米,國界處多年平均流量2180立方米/秒,允景洪水文站,實測最大流量128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95立方米/秒,最大最小比值為32.4,其它各主要測站徑流量。
流域內徑流年內分配,春季占10%-15%、夏季約占45%-50%、秋季占30%-35%、冬季約占10%以下;上、中游6-9月、下游7-10月徑流量是最大,連續4個月最大徑流量上、中游和下游分別占年徑流量的65%-70%。最大月徑流量上游出現在7月,中下游出現在8月,約占年徑流量20%以上。
洪水
流域內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遊河段融雪也有一定影響,年最大洪水出現在6-10月,其中7-8月出現次數最多,洪水歷時較長,一般15-20天。瀾滄江流域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中下游的雲南地區,根據50-80年代近30年的資料統計,洪澇災害平均3-5年出現一次。
全流域洪水以1905年、1924年及1966年洪水最大。1905年瀾滄江下游和鄰近的金沙江中下游和長江上游發生大水災,瀾滄江下游允景洪調查洪峰流量達17100立方米/秒,下游受災嚴重。1924年瀾滄江、金沙江和雅礱江發生大洪水,瀾滄江下游允景洪站調查洪峰15000立方米/秒,雲南36個州縣受災嚴重,金沙江下游淹死人畜數千。1966年瀾滄江、金沙江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瀾滄江允景洪站實測洪峰流量12800立方米/秒(20年一遇),30天洪量211億立方米,洪水過程為高峰型。雲南10個州28個縣市受災,沖淹農田1.9萬公頃,倒塌房屋3713間,沖毀橋樑202座和3座小型水庫,瀾滄江下游景洪縣3000公頃農田無收成。雲南最大的公路橋瀾滄江允景洪大橋在洪峰持續期一直處於危急搶險狀態。
旱災
旱災是瀾滄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災害,尤以春旱最為頻繁。據統計,中下游的雲南地區50-80年代的近30年裡,平均不到3年一大旱;旱災的影響面廣,對農業產生危害很大。
瀾滄江平均年輸沙量8460萬噸,最大年輸沙量12100萬噸,最小年輸沙量4520萬噸,河流的含沙量的年內變化情況與徑流變化大致一致,最大輸沙量出現在7-10月,約占全年85%以上,自上游向下游遞增。
水質
2000年科學家發現,原本可供人直接飲用的瀾滄江江水水質已發生了變化,呈明顯的弱酸性。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國分析,是沿江修建道路、開挖路基和施工後回填不及時造成了植被破壞,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若再不加以保護,瀾滄江有可能成為第二條黃河。
主要支流
漾濞江是瀾滄江在雲南境內最大的支流,瀾滄江第二大支流,全長334千米,落差1402米,平均比降4.2‰,流域面積11970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155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2.5萬千瓦。
子曲是瀾滄江上游扎曲的支流,流經青海、西藏,河長286.7千米,流域面積12645平方千米,落差1540米,平均比降5.37‰,多年平均流量137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9.04萬千瓦。
威遠江是雲南境內較大的支流,全長290公里,流域面積8800平方千米,落差1700米,平均比降5.86‰,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3立方米/秒,理論水能蘊藏量43萬千瓦。
西洱河是支流中水能資源利用條件最優越的河流,上游有洱海作為較大調節水庫(總庫容約29億立方米),河長22千米(洱海出海口以下),下游有600餘米落差,河口流量約30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達27萬千瓦。
青海河段
- 主源:扎曲結曲
- 孜曲
- 草曲
- 解曲
西藏河段
舍曲 瀾滄江支流。又名類烏齊河、紫曲。位於西藏東北部昌都地區境內。發源於他念他翁山南麓,名格曲,自巴青縣東隅流至類烏齊縣,匯合紫曲後,繼續向東南流經昌都縣西南部、察雅縣的吉塘,在卡貢匯入瀾滄江。全長319千米,流域面積6954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53.3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805米,水能理論蘊藏量42.86萬千瓦。主要支流有學曲、熱曲、格由和抽曲。
雲南河段
支流
九河:在麗江縣境內,發源於老君山南麓的羅鳳山及鐵甲山,是瀾滄江水系黑穗河的源頭,流經白漢場、九河壩,在甸尾坪流人劍川縣。境內流程20公里,集水面積22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50億立米。
螳螂河:發源於汝寒坪、天紅、高山腳,流經汝南、紅麥,在松坡山附近流人劍川縣,境內流程15公里,集水面積127.4平方公里。
漾濞江,為瀾滄江的主要支流,流經縣境西部的江段稱為黑惠江,是巍山與西面鄰縣的天然界河,境內全長約119千米,江寬50—100米,年出入水量6億多立方米,水量比較充足,但是河床深切,利用率低。樂秋河發源於青華鄉民強村委會小雞足山,自西北向東彎曲而下,境內河長約40千米,河寬5—10米,是青華鄉的主要灌溉河道。
- 黑惠江(中游段叫漾濞江)
- 補遠江(羅梭江)
- 沘江,源於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 南允河
- 南碧河
臨滄市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瀾滄江流域地處東經94°-102°,北緯21°-34°,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條帶狀,上、下游較寬闊,中游則狹窄,流域平均寬度約80千米,其中溜筒江~功果橋河段平均寬度僅為36千米,流域內地形起伏劇烈,地形複雜。上源北與長江上游通天河相鄰;西部與怒江的分水嶺為他念翁山及怒山,其間,梅里雪山高達海拔6740米;東部與金沙江和紅河的分水嶺為寧靜山、雲嶺及無量山。流域平均高程漫灣以上為4000米。上游屬青藏高原,海拔為4000-4500米,山地可達5500-6000米,區域內除高大險峻的雪峰外,山勢平緩,河谷平淺。中游屬高山峽谷區,河谷深切於橫斷山脈之間,山高谷深,兩岸高山對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米,河谷比較狹窄,河床坡度大,形成陡峻的坡狀地形。下游分水嶺顯著降低,一般在2500米以下,地勢趨平緩,河道呈束放狀,出中國境後河道比較開闊平緩。
氣候溫度
瀾滄江流域由北向南縱跨緯度13°,地勢高亢,山巒重疊,起伏變化大,導致流域內氣候差異很大,氣溫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遞增,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降水量越少。瀾滄江流域跨越幾個氣候帶,源頭地區(青海南部)屬高寒氣候,地勢高、氣溫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氣溫零下3-3℃,最熱月平均氣溫6-12℃,年降水量400-800mm。
瀾滄江西藏地區,屬高原溫帶氣候,氣溫由北向南遞增,並有明顯的垂直變化。海拔3000米以下河谷,氣候乾熱,年平均氣溫10℃以上,最熱月氣溫18℃以上;海拔3000-3500米地帶,最熱月平均氣溫15-18℃;海拔3500-4000米,最熱月平均氣溫12-15℃。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山區潮濕河谷乾燥。
瀾滄江中游滇西北區,屬亞熱帶,高山峽谷,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高山超過5000米,峰谷相對高差超過1000米。氣溫垂直變化明顯,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年平均氣溫12-15℃,最熱月平均氣溫24-28℃,最冷月平均氣溫5-10℃。年降水量1000-2500毫米,西多東少,山區多河谷少。
瀾滄江下游滇西南地區丘陵和盆地交錯,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屬亞熱帶或熱帶氣候。平均氣溫15-22℃,最熱月平均氣溫20-28℃,最冷月平均氣溫5-20℃,年降水量1000-3000毫米,由北向南遞增,環谷降水小于山區。
全流域屬西南季風氣候,乾、濕兩季分明,一般5-10月為濕季,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約85%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濕季,而又以6-8月為最集中,3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暴雨多發在7、8兩月。上游暴雨較少,中游暴雨強度較大,為流域的主要暴雨區。
治理開發
水資源
徑流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74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656萬千瓦,可能開發量約2348萬千瓦,幹流為2088萬千瓦,約占全流域89%。河道中因險灘急流較多,只有威遠江口至橄欖壩段可行木船和機動船。
由於流經區域具有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條件,瀾滄江-湄公河水系孕育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淡水魚類生態系統。僅次於亞馬遜河流域。
瀾滄江-湄公河豐富的魚類資源中包括已經高度瀕危的鯰魚(Pangasianodon gigas),伊洛瓦底江豚(Orcaella brevirostris),以及其他極具商業價值的常見魚類:倒刺魚、淡水鯊、黃貂魚、面瓜魚、紅尾巴魚等。
開發利用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千米。
1990年中、老兩國進行了洪水期考察,試航萬象取得成功。
1993年新組建的思茅航運公司,開始為寮國、緬甸、泰國運送產品3000多噸。同年,中、老、緬、泰4國經過協商,對該河段提出共同整治方案。
上游山區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積雪。中游穿行於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流域面積狹小。水量主要來自下游地區,全年變化不大,夏季徑流量占全年的一半左右。
1994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開發前期研究協調組”。
根據普查或規劃,將在瀾滄江幹流擬建25座堤壩式電站,自上而下分別為:永賽(3.8萬千瓦)、阿多(6萬千瓦)、賽青(3.75萬千瓦)、昂賽(5.5萬千瓦)、阿通(5.26萬千瓦)、達日阿卡(6.9萬千瓦)、公都(13萬千瓦)、達漢(14萬千瓦)、娘拉(8.2萬千瓦)、真達(140萬千瓦)、古學(120萬千瓦)、溜筒江(55萬千瓦)、佳碧(43萬千瓦)、烏弄龍(80萬千瓦)、托巴(164萬千瓦)、黃登(200萬千瓦)、鐵門坎(178萬千瓦)、功果橋(90萬千瓦)、小灣(420萬千瓦)、漫灣(167萬千瓦)、大朝山(135萬千瓦)、糯扎渡(585萬千瓦)、景洪(175萬千瓦)、橄欖壩(15萬千瓦)和勐松(6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2566.4萬千瓦,年發電量1280.8億千瓦·時,共利用天然落差2749米。
雲南境內瀾滄江中下游(功果橋至南阿河口)河段,長約800公里,在負荷要求、電站位置、交通條件、地形、地質條件、技術經濟條件等方面都比較優越,是全江重點開發研究的河段,擬建的8個梯級電站,總裝機1520萬千瓦,占全流域裝機容量60%。其中小灣和糯扎渡為兩個主要調節水庫,對下游梯級電站進行徑流調節,效益極為顯著。
小灣水電站是瀾滄江流域開發的關鍵性工程,位於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和鳳慶縣界處漾濞江匯口下游,是漫灣水電站的上一級梯級電站,距昆明市265千米,擬建壩高300米,最大水頭250米,可獲總庫容153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1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420萬千瓦,保證出力185萬千瓦,年發電量191.7億千瓦·時,並可使下游各電站保證出力增加一倍,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各增加30%左右,效益顯著。糯扎渡水電站是瀾滄江下遊河段的一個控制工程,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和瀾滄縣交界的威遠江匯口處下遊河段。距昆明直線距離360千米。擬建壩高255米,正常蓄水位807米,最大水頭215米,總庫容227.0億立方米,裝機容量500萬千瓦,保證出力232萬千瓦,年發電量239.6億千瓦·時,是瀾滄江中下游又一高壩大庫,對下游的景洪、橄欖壩、勐松梯級電站徑流調節效益和削減洪水的作用顯著。
瀾滄江理論蘊藏量大於1萬千瓦的140條支流中,根據1993年水利部門統計,全流域可能開發2.5萬千瓦以上水電站的支流有13條,擬建電站35座,裝機220.6萬千瓦,年發電量109.36億千瓦·時。
瀾滄江主要支流梯級開發方案如下:
子曲:擬建2.5萬千瓦以上電站4座,即查日扣(3.6萬千瓦)、加登達(5.12萬千瓦)、交尼日卡(4.7萬千瓦)、江樹馬(6.07萬千瓦),總裝機19.49萬千瓦,年發電量9.63億千瓦·時。
昂曲(又稱解曲):擬建2.5萬千瓦以上電站4座,即外令卡(9.8萬千瓦)、東灘(6.5萬千瓦)、麻古(5.4萬千瓦)、拉優(3.24萬千瓦),總裝機24.22萬千瓦,年發電量12.32億千瓦·時。
漾濞江:擬建1萬千瓦以上的電站8座,其中2.5萬千瓦以上電站7座,自上而下分別為:下登村(1.7萬千瓦)、黑樹嶺(3萬千瓦)、長邑(5.6萬千瓦)、金牛屯(14萬千瓦)、沙壩(4萬千瓦)、向陽(6萬千瓦)、時地坪(11萬千瓦)、徐村(7.8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為53.1萬千瓦,年發電量26.96億千瓦·時。
威遠江:擬建1萬千瓦以上電站6座,其中2.5萬千瓦以上電站5座,自上而下分別為平鄉寨(1.98萬千瓦)、蠻穩(6.33萬千瓦)、鹽房(3.31萬千瓦)、習娥(6.85萬千瓦)、蠻打(19萬千瓦)、景巴河口(9.6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為47.07萬千瓦,年發電量23.52億千瓦·時。
南班河:擬建1萬千瓦以上電站5座,其中2.5萬千瓦以上電站為2座,分別為:光咕嚕(2.17萬千瓦)、江邊寨(1.36萬千瓦)、龍谷(7.6萬千瓦)、磨者河口(1.85萬千瓦)、廣丙(2.6萬千瓦),總裝機15.58萬千瓦,年發電量8.24億千瓦·時。
開發現狀
瀾滄江流域中下游水資源豐富,雲南區域內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2萬立方米,是全國人均占有水量的5倍,雲南區域有耕地面積約57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8.67萬公頃。1990年流域內有水利工程56409座,其中引水工程53836個,提水工程384個,中型水庫17座,小(一)型水庫90座,小(二)型水庫408座,圩堤1674件。
瀾滄江中下游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70%的水能資源都集中在雲南河段,是中國十二大水電基地之一,現已成為雲南水電重點開發河段。已建成的西洱河梯級電站25.5萬千瓦和幹流漫灣電站第一期工程125萬千瓦及其它一些小水電站,總裝機175萬千瓦。漫灣電站作為幹流第一座梯級工程,1995年基本建成。繼漫灣電站後,下一級為135萬千瓦的大朝山電站,1997年正式開工,已經建成。小灣水電站已列入國家建設項目,已經建成。下游景洪樞紐具有發電(裝機150萬千瓦)、防洪、航運等綜合作用,已與國內外有關單位簽訂了聯合開發協定,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
瀾滄江的航運,僅限於下游幹流和洱海的開發。其優勢的發揮有待於航道整治、梯級電站的建設和與下游湄公河航運的聯通。瀾滄江下游航道有良好的通航條件,下游小橄欖壩至中老國境186千米河道,比降低於0.577‰,枯水期水深在2米以上,最小航寬大於40米,最小彎曲半徑大於300米,共有大小險灘51處,該河道從50年代開始經多年的整治建設,現已基本達到國家六級航道標準,常年通航50-140噸級機動船舶。現有思茅港、景洪港、南得壩、大橄欖壩等港口、碼頭。思茅港、景洪港兩港已被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口岸,1991年以來,雲南西雙版納州和普洱市兩地州已開展到清盛、會曬、清孔、琅勃拉邦、萬象的邊貿客貨試航運輸。並與寮國、緬甸簽署了通航協定,中老泰航段已實現季節性旅遊通航。
1996年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環境研究(中國境內雲南段)結果表明:瀾滄江流域水土流失較輕,流域土壤侵蝕面積2.5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土地總面積28%,其中中游地區土壤侵蝕面積所占比例最大,下游地區最小,年土壤侵蝕量為2807.29萬噸,平均侵蝕模數為1095噸/平方千米,以輕度侵蝕為主。由於人為活動加劇,流域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趨勢,部分支流輸沙量增長較快。
旅遊信息
當地有這樣的說法:“到雲南不到西雙版納,不算到過雲南;到西雙版納不乘船遊覽瀾滄江,則不算到過西雙版納;乘船游瀾滄江不上岩觀賞橄欖壩風光,就感受不到傣家村寨的美景。因為景洪至橄欖壩一段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是西雙版納最完美的縮影。
遊覽瀾滄江可分上下兩段:上段遊覽線從景洪出發,逆水而上至虎跳石,到了虎跳石,江面已漸漸收縮,最窄處僅20米左右。兩岸是參差不齊的大岩石,江水洶湧澎湃,兩岸奇峰嶙峋。綠水青山,相互輝映,組成了一副天然的畫卷。
門票:160元/人(索道)
開放時間:全天
建議遊玩時間: 3小時
最佳旅遊時節:11月至次年4月,氣候清爽適宜。
開放時間:全天
建議遊玩時間: 3小時
最佳旅遊時節:11月至次年4月,氣候清爽適宜。
少數民族
瀾滄江流出迪慶州後,流經怒江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從蘭坪縣進入大理州雲龍縣。而保山市、臨滄市一帶,便是它的中遊了。在這裡,瀾滄江仿佛一條分界線,東岸居住者沿江南下的氐羌後裔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等,而西岸則是從西部遷移而來的百濮族群後裔德昂族、佤族、布朗族。在這裡,還有從東部逐步遷移過來的百越族群後裔壯族、傣族,從長江中下游逐步遷移而來的苗族和瑤族。
瀾滄江流入普洱市,進入下游地帶。下游地帶包括雲南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居住著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18個少數民族;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里除了傣族,還有哈尼族、彝族、布朗族、基諾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
瀾滄江出境後,流經緬甸、寮國、泰國、高棉、越南,進入太平洋,一路哺育了20多個民族。他們同飲一江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