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過程
全唐詩的編修過程是這樣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聖祖玄燁即考慮
編纂此書,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蘇州時,將主持修書的任務交給
江寧織造曹寅,並將
內府所藏季振宜《
唐詩》一部發下,作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
曹寅主持,在揚州開局修書,參加校刊編修的有賦閒江南的在籍
翰林官彭定求、
沈三曾、
楊中訥、潘從律、汪士綋,徐樹本、車鼎晉,
汪繹、
查嗣瑮、
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總計900卷,目錄12卷。
編撰基礎
季振宜(1630—1674年),字詵兮,號滄葦,泰州
泰興人,為清初著名藏書家,藏書之富,甲於江南。他整理唐詩,始於康熙三年(1664年),迄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歷時十年,始得告成。全書凡七百十七卷,收詩四萬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據材料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據《季滄葦藏書目》載,其所藏宋版唐詩總集、別集,多達一百五十餘種,如宋刻《萬寶詩山》、明抄《
詩淵》,皆為罕見的大型類編詩集。在其開始編集後,又得到
錢謙益原擬“集成唐人一代之詩”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
吳琯《唐詩紀》的成果。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季氏的學力,經過十年的反覆校訂、廣事補遺,終於編成該書.書成後的次年,季氏即去世。當時書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轉入內府。
胡震亨(1569—1645年),字孝轅,號遁叟,浙江
海鹽人,官至
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唐音統簽》為其費畢生精力編成的唐詩總集,全書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
十乾為序,按時代先後輯錄唐及五代的詩作以及詞曲,歌謠,酒令,
占辭等,末附《癸簽》,為唐詩研究資料彙編。胡氏編此書,蒐集資料極其廣泛。唐人佚篇殘句,皆盡所見輯出,並註明出處。唐詩本事及評論資料,亦間附詩後。詩人小傳考證尤為詳盡,並采輯遺文佚事,附入小注。此書編成後,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後人印出一部分,多數則以抄本傳世。
《
四庫全書總目》述《全唐詩》資料來源雲,“是編秉承聖訓,以震亨書為稿本,而益以內府所藏《全唐詩集》,又旁采
殘碑斷碣,稗史雜書之所載,補苴所遺。”所言較含混,且有所隱諱。經今人
周勛初考證(見《文史》第八輯《述〈全唐詩〉成書經過》),知《全唐詩集》即指季書,彭定求等對二書的利用情況,亦不盡屬實。以《全唐詩》與季、胡二書覆勘,可知是以季書為主、
兼采胡書編成的。具體來說,初、盛唐部分以季書為底本,略作增刪校補,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書比較單薄,編修諸臣參用胡書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如
殷堯藩詩,季書全缺,即據胡書補入;
胡曾、司空圖詩,季書失收甚多,亦據胡書補齊。另外,季書所輯以完詩為主,胡氏則廣搜零章碎句。《全唐詩》各集後所附佚句,絕大多數系據胡書移錄。
編修校訂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書的基礎上,編修諸臣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校訂補遺工作:
一、增補詩什,《全唐詩》卷八八二以下補遺七卷,系據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詩選》、《
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
古今歲時雜詠》等書及石刻資料編成,正編各家詩亦有少量增補。
二、考訂辨誤,包括六朝人誤作唐人如
陳昭、衛敬瑜妻等,六朝詩誤歸唐人,如
吳均、
劉孝勝詩誤歸
曹鄴;誤將詩題中人名視作撰者,如
上官儀《高密公主輓詞》作
高密詩,皆一一作了訂正。
三、據所見善本唐人詩集,增加了部分校語。季胡二書校記皆註明出處,諸臣將出處全部抹去,僅注為“一作某”。
四、重新調整了小傳。刪繁就簡,並將二書所附作者生平資料刪去。五、刪去胡書末之“道家章咒、釋氏偈頌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書序次,“首諸帝,次后妃,次宗室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閨秀,次釋道,”末附神仙、
鬼怪、嘲謔、歌謠諺語、詞等類作品。
存在問題
《全唐詩》將有唐一代詩歌匯為一帙,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這樣一部卷帙浩繁的大書,只以十人之力,一年多的時間內就編成。由於成書倉促,存在問題也很多。當時
朱彝尊已有“業經進呈,成書不說”之嘆。其主要有如下數端:一、未及廣檢群書,故缺漏甚多;二、
考訂粗疏,多有誤收,今人考訂其誤收他朝詩即達數百首之多,唐人張冠李戴、重收復出之作亦不少,三、小傳較疏舛,作者先後次第亦多混亂;四、諸詩皆不注出處,徵引者難以覆按;五、
校勘不精,詩題及詩句錯誤較多。這些也都是當時一般官修書不願深究的積習。
玄燁為《全唐詩》所作序中,謂全書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後人多從其說。其實,玄燁所舉數並不精確,近年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
考訂著作
最後,將《全唐詩》的版本及後人的補遺,考訂著作,作一簡單介紹。
該書編成的次年,即由內府精刻行世,後又有揚州詩局本,二本皆為一百二十冊,分裝十函。
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歸併成三十二卷。1960年,
中華書局據揚州詩局本斷句排印,並改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 輯補《全唐詩》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寧(即市河寬齋)《全唐詩逸》三卷為最早,成書時間約相當我國
乾隆時期,凡補詩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條。中華書局本《全唐詩》附於全書之末,今人
王重民輯《補全唐詩》、《敦煌唐人詩集殘卷》二種,據
敦煌遺書補一百七十六首,
孫望《全唐詩補逸》二十卷,補詩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
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二十一卷,補詩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種,由中華書局合編成《全唐詩外編》出版。復旦大學的
陳尚君先生對唐詩補遺進行完善工作。陳先生將目光放在包括《
會稽掇英總集》、《天台詩集》、《
翰林學士集》在內的更大範圍的唐宋文獻及域外漢集上,所涉典籍達五千餘種。其歷時兩年多,終成《全唐詩補編》,由中華書局於1992年出版。是編對《全唐詩外編》做了細緻的甄別工作,剔出一些誤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詩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條(詩、句皆必注典籍出處),詩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生平皆以精當考訂)。加上《外編》原有成果,《補編》共收詩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條,約為《全唐詩》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詩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見者九百餘位,接近《全唐詩》詩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詩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詩達五萬五千七百三十首,
句計三千零六十條;所涉唐代詩人三千七八百位。這還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長沙唐窯出土瓷器上所題的幾百首唐詩。據悉,“其中不少詩是《全唐詩》中沒有收進去的”。另外,近年尚陸續有一些唐詩補遺之作發表。
考訂著作,有
劉師培《全唐詩發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
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訂正《全唐詩》小傳、篇章等錯誤,甚為精到,收入中華上編版《
唐人行第錄》。
歷史背景
隋唐五代詩簡介
隋及初唐是詩歌史上的過渡時期。唐代詩歌達到全面繁榮,成為
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所收,就有詩人2200餘家,詩作48900餘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有五六十個,產生了李白、杜甫、
白居易等偉大詩人,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高峰。隋代詩歌,
齊梁影響根深蒂固,但隋初詩人如
盧思道、
楊素、
薛道衡等,他們的一些較好的邊塞詩,反映了征人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具有某種清新剛健氣息,透露出一點新氣象。形式格律亦有進一步的發展,像盧思道的《從軍行》、薛道衡的《
豫章行》,已粗具初唐七言歌行的規模。
隋煬帝的《江都宮樂歌》,已接近於唐代的七律。而
無名氏的《送別詩》,其聲調韻律,已是很成熟的七言絕句了。
初唐詩壇沉浸在"梁陳宮掖之風"里,宮廷詩人如
虞世南、
上官儀、
楊師道、
李義府等,詩風淫靡浮艷。
沈佺期、宋之問兩人雖未擺脫齊梁影響,但他們完成了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
楊炯、盧照鄰、
駱賓王,積極開拓詩歌的表現領域,從題材內容到
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顯露了新的獨特風貌。繼四傑之後,陳子昂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蕩
齊梁餘風。他提倡"漢魏風骨",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樸質,現實性很強,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開啟了一代新風。
盛唐詩歌發展了各種體裁和形式,風格流派眾多,達到全面繁榮的高潮。除李白、杜甫外,出現了以寫
山水田園閒適生活為主的山水田園詩人和以寫邊塞
征戍生活為主的
邊塞詩人。山水田園詩人如
孟浩然、
王維、儲光羲、常建等,語言清新洗鍊,意境深幽秀麗。但思想內容上帶有逃避現實的消極因素。邊塞詩人如
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等,把邊塞的奇麗景色與建功立業的英雄壯志結合在一起,氣勢雄偉,情調悲壯,具有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熱愛祖國,同情勞動人民,蔑視權貴,追求自由,表現出對封建社會一切壓迫和羈束毫不調和的叛逆態度。詩作想像奇妙,熱烈奔放,色彩繽紛,飄逸不群,成為
屈原之後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杜甫作為現實主義的"詩聖",關心人民的疾苦,關心祖國的命運,對人民無限同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強烈憎恨。其詩作憂國憂民,沉鬱頓挫,飽含愛國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詩歌對以後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唐大曆前後,
元結、顧況等人的詩,繼承了杜甫同情人民、批判現實的精神,詩風質樸,詞意深摯。劉長卿、韋應物主要以
山水詩見稱,風格含蓄溫和,清雅洗鍊,皆自成一家。當時影響較大的"大曆十才子",內容浮淺,實際成就較差。貞元、元和年間,詩壇又出現大活躍的景象。白居易、元稹、
張籍、王建等倡導"新樂府運動",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而加以發展革新,以批判現實為主旨,寫下大量政治
諷喻詩。其他詩人如韓愈、
孟郊、
柳宗元、
劉禹錫、
李賀等,在藝術上也有各自創造。其中
韓孟一派努力探索詩歌的新形式、新風格,或氣象闊大,或思力深刻,或奇崛險怪,或筆力峭拔;有的有散文傾向,有的流於艱澀怪誕,對宋詩影響很大。賈島以"苦吟"著名,李賀則在語言形象上精思獨造,形成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在
元白和韓孟兩派詩人之外,柳宗元的山水詩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劉禹錫的《竹枝詞》富有民歌風味,開朗流暢,都有
鮮明特色。
晚唐五代詩感傷頹廢的情調和藻飾繁縟的風氣逐漸增濃。杜牧、
李商隱的詩憂時憫亂,感嘆身世,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感。他們的七律和七絕在藝術技巧上有獨特貢獻。皮日休、杜荀鶴、
陸龜蒙等人的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會動亂和階級矛盾。五代詩壇冷落,是唐詩的尾聲。
唐詩完成了中國古典詩歌各種形式的創造。古體詩的五言、七言、樂府歌行,近體詩的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排律,無不齊備。這些形式,上承風騷,下啟詞曲,並成為
中國文學史上流傳最普遍,影響最深遠的詩體。唐詩的成就
空前絕後,成為以後各代詩的榜樣。
唐五代詞簡介
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詩體。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文人詞始於中唐,傳為李白所作的《菩薩蠻》、《
憶秦娥》,
張志和的《
漁歌子》,
韋應物的《調笑令》,白居易、
劉禹錫的《
憶江南》等,是較早的作品。初期文人詞題材較廣泛,形式較短小,一般都具有清新、明朗、活潑的特色。詞至晚唐,作者漸多,藝術上趨於成熟。以溫庭筠影響最大。溫詞題材偏於
閨情,內容
嬌嬈柔弱,詞句過於雕琢。如《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等。五代時
趙崇祚編《
花間集》,以溫庭筠為首,西蜀詞人為主,內容多閨情離愁,形式上追求藻飾。唯韋莊詞語言清麗,稍有內容,如《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等。另有
牛希濟、
李珣的詞,也給人以清新開朗的感受。五代時詞家集中在南唐首都金陵,重要作家有
馮延巳、
李璟和
李煜。馮延巳留詞100多首,為唐五代詞人存詞最多者。多寫閒情、春愁,語言清新流轉,繼承溫庭筠婉約詞風並有所發展,對宋代
晏殊、
歐陽修等人有很大影響。李璟遺詞四首,具有濃厚的感傷情調。李煜原為南唐國君,初期詞多寫宮廷豪華生活,降宋後所寫詞大多為家國之恨,感慨極深。如《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藝術上以
白描取勝,語言明淨,意境優美,以鮮明生動的形象言懷述志,抒寫特定的生活感受,一變花間詞人鏤金刻翠的詞風,對詞的創作積累了新經驗,開拓了新境界,在詞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圖書目錄
全唐詩(上)
卷001-300
全唐詩(中)
卷301-600
全唐詩(下)
卷601-900
返回
卷008南唐諸人
卷009徐氏
卷010郊廟歌辭
卷011郊廟歌辭
卷012郊廟歌辭
卷013郊廟歌辭
卷014郊廟歌辭
卷015郊廟歌辭
卷016郊廟歌辭
卷017樂府雜曲
卷018橫吹曲辭
卷020相和歌辭
卷021相和歌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