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三月。舊注都依據天氣的描寫而把它與《
雨過蘇端》連在一起,說兩首詩是同時所作。明
王嗣奭《
杜臆》云:“‘晴亦佳’與前篇‘雨亦好’正相照,蓋二詩相繼而作。”清
仇兆鰲《
杜詩詳註》云:“鶴註:以前篇‘雨過蘇端’考之,當是至德二載三月甲戌,雨止之後作。今按:前篇雲‘久旱雨亦好’,此將雲‘既雨晴亦佳’,兩章為同時作明矣。”
點評鑑賞
仇兆鰲《杜詩詳註》云:首言雨後初晴,麥果有望,以見晴之可喜。次言亂時得雨,耕種可資,尤見晴之可喜。干戈龍蛇,指祿山之亂。猶愈,言猶勝旱乾。未賒,言耕鋤未遲。夫征婦種,遭亂而農事多荒也。末乃自敘己懷,傷亂而欲遠遁也。前引商山東門,思古人之高蹈,英賢二句,乃結上。後引鹿門海磋,愧避世之已遲,顧慚二句,乃起下。雖疊用四事,而意非重複,欲決意遠去,故不作空嗟。此章前兩段各八句,後段十二句收。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
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
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
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