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微之(唐朝白居易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答微之》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先寫了 友人對自己作品的認可,將之題寫在寺壁上,再寫自己對友人作品的讚譽,從友人寄過來的作品裡特地挑出部分將屏風寫滿,最後升華感情,寫兩人相知相遇,互相了解,實在是境遇太過相似。這首詩顯淺易懂,語言形象,偏向白描,比較流暢自然,以景語作結,融情入景,餘味無窮,耐人咀嚼,表達的感情沉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微之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微之(1)
微之於閬州西寺,手題予詩。予又以微之百篇,題此屏上。各以絕句,相報答之。(2)
君寫我詩盈寺壁(3),我題君句滿屏風(4)
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微之:元稹。
(2)、閬(làng)州西寺:即閬(làng)州開元寺。本句為序言,寫自己在元稹的唱和作品中選取百首錄於屏風以報元稹的題壁。
(3)、“君寫”句:元稹經常將白居易的詩題在寺廟的牆壁上。他的《閬州開元寺壁題樂天詩》云:“憶君無計寫君詩,寫盡千行說向誰?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白居易此詩題下自註:“微之於閬州西寺,手題予詩。”即指閬州開元寺。
(4)、“我題”句:白居易將元稹的詩題滿在屏風上。作者此詩自註:“予又以微之百篇,題此屏上。”又有《題詩屏風絕句序》說:“十二年冬,微之猶滯通州,予亦未離澄上,相去萬里,不見三年,鬱郁相念,多以吟詠自解。……由是援律句中短小麗絕者,題錄合為一屏風,舉目會心,參若其人在於前矣。”
(5)、兩葉句:比喻作者與元稹的身世,像兩葉浮萍在大海中漂泊。

白話譯文

微之將我的詩題寫在閬州西寺的牆壁上,我又在微之的詩中提取出100首題滿在屏風上,放在家中隨時欣賞,見詩如見人。
您將我的詩篇寫滿了開元寺的東壁,我將您的佳作題滿了屏風。
你我真像茫茫大海中兩葉微小的浮萍,能夠相逢相知真是不易,所以才能身居異地,而兩心如此相同。

創作背景

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冬,江州。白居易與元稹多年未見,這期間,一個在通州,一個在江州,分處兩地,卻是一樣的謫居生活和鬱憤情懷。於是白居易從元稹寄給他的數百篇詩中挑出一百首,題寫在屏風上,放在家中隨時欣賞,見詩如見其人。白居易接元稹詩《閬州開元寺壁題樂天詩》後,想到兩人身居異地,可兩心如此相同,真是人生難得之事。於是也寫了一首七絕《答微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友誼甚篤,第一句寫了白居易知道元稹將自己的詩歌題寫在寺廟的牆壁上,而接著第二句則寫自己從元稹寄給他的數百篇詩中挑出一百首,題寫在屏風上,放在家中隨時欣賞,見詩如見其人。前2句記事,第三句第四句轉折寫兩人因觸許權貴,一同遭貶,現在二人如大海中的兩葉浮萍,一起漂泊浮沉。何時何地,彼此才能相會呢?仕途的失意,謫居生活的鬱憤,都在那滿寺壁、滿屏風的詩里。只有從那裡,彼此才能找到理解、同情和慰勉。正是這同樣遭遇、同樣情懷,使他們倆總是心心相通,想到一處,做到一處。
這是一首“用常得奇”的抒情小詩。首句、次句純為敘事,平平道來,卻別有風致。首句以“君”字發端,次句著“我”字起首:“君寫”,“我題”;“君寫我詩”,“我題君句”;“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詩人和摯友所採取的行動、行動的各體以及行動的結果,都達到了高度的一致。
這首詩文字淺白,詩意盎然且通俗易懂,詩中作者感嘆人生,情緒比較消沉。但其中又可以看到兩人在從事文學創作中互相交流、學習的深摯友誼。
由此可見,白居易和元稹,始以詩交,終以詩訣,順利時則用詩相互告誡,失意時則用詩相互勉勵,各居一地時則寄詩相互安慰,住一處則吟詩相互娛悅。這不僅看出他們之間的深摯友誼,而且更體現出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磁的精神。正是這種謙恭好學、互切詩藝的美德,才是他們成就學業、積極進取的車輪。

名家點評

現代·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江《古代言情贈友詩詞鑑賞大觀》:除了語言平易樸實而外,這首小詩在用字上很有特色。古人作近體詩極忌“犯復”,即不允許一首詩中出現重複的字詞。字少句促的絕句尤為如此,白居易這首詩,卻一反常例,前三句中出現了三個“君”字,兩個“我”字;而我們吟誦起來倒更為自然流暢,並不感到繁複。究其所以,除了服從蓋擬當面日語的表達需要外,還由詩人有意把這兩個字作為小詩旋律上的兩個音符,輪番使用,在韻調上造成迴環往復的效果,從而加強了小詩的表達力量。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三:元、白齊名,有自來矣。元微之寫白詩於閩州西寺,白樂天寫元詩百篇,合為屏風,更相傾慕如此。而樂天必言微之詩得己格律更進,所謂“每被老元偷格律”是也。
宋·王楙《野客叢談》卷八:謝無逸詞“我共扁舟,江上兩萍葉。”出於樂天“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年間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