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人口,人口數量,民族構成,宗教,習俗,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功能區,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綜述,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公共運輸,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典故,本地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
周成王封弟
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
戰國初期,韓、趙、魏“
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
隋開皇三年(583年),置
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
唐,實行道、府、州、
縣制,唐武德初年(618年)為
晉州。
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
晉寧路(治臨汾)。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
汾城、曲沃、
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
霍縣、汾西、隰縣、蒲縣、
大寧、永和等17縣屬
河東道管轄。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
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
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
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
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
2022年9月22日,山西省發改委發布訊息,山西把臨汾等四個城市作為現代流通支點城市,將空間布局圍繞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最佳化交通、物流、商貿等流通基礎設施,構建“支點+走廊”的內暢
外聯現代流通網路。
行政區劃
2017年6月9日臨汾市人民政府《關於市區部分街路及重要建築物命名更名的批覆》,批覆了20條新命名的街道、4條街道更名、3處新命名的重要建築物、3處重要建築物更名。
一、新命名的街道
1.晉寧街:原規劃一街,北起屯裡線,南至濱河西路南延,全長約9050m,寬60m;
2.平山街:原規劃二街,北起興旺莊路(規劃六路),南至泊段路(規劃十路),全長3100m,寬40m;
3.堯天大街:原規劃三街,北起屯裡線,南至濱河西路南延,全長9140m,寬64m;
4.平水街:原規劃四街,北起興旺莊路(規劃六路),南至濱河西路南延,全長約4900m,寬40m;
5.常興中街:原中大街,北起北環路,南至迎賓大道,全長5782m,寬70m;
6.機場大道:東起臨汾喬李機場,西至濱河東路,全長10020m,寬60m;
7.嘉泉路:原規劃一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2050m,寬30m;
8.廣運路:原規劃二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800m,寬30m;
9.學府路:原規劃三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890m,寬30m;
10.一中路:原規劃四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227m,寬60m;
11.三橋路:原規劃五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堯天大街(規劃三街),全長1980m,寬40m;
12.興旺莊路:原規劃六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3160m,寬60m;
13.陶家莊路:原規劃七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2100m,寬30m;
14.左義路:原規劃八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2100m,寬40m;
15.泊段路:原規劃十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940m,寬40m;
16.泊莊路:原規劃十一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990m,寬30m;
17.馬站路:原規劃十二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580m,寬30m;
18.沙喬路:原規劃十三路,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760m,寬30m;
19.灣里北路:原規劃十四路,東起工業二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530m,寬30m;
20.灣里南路:原規劃十五路,東起工業二路,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100m,寬40m。
二、更名的街道
1.常興西街:原西大街,北起北環路,南至向陽西街,全長2050m,寬32m;
2.常興東街:原東大街,北起北環路,南至鼓樓西大街,全長3200m,寬30m;
3.唐堯大道:原景觀大道,東起濱河西路,西至高鐵臨汾西站,全長1950m,寬80m;
4.鼓樓西大街:原西延大道,東起西關彩虹橋,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全長1800m,寬60m。更名後,鼓樓西大街東起鼓樓,西至晉寧街(規劃一街)。
三、新命名的重要建築物
1.唐堯廣場:臨汾高鐵西站站前廣場;
2.濱西立交橋:濱河西路與鼓樓西大街交叉口高架橋;
3.濱東立交橋:濱河東路與迎賓大道交叉口高架橋。
四、更名的重要建築物
1.馬務鑼鼓橋:原鑼鼓橋;
2.西關彩虹橋:原彩虹橋;
3.五一臉譜橋:原臉譜橋。
類別 | 下屬區劃 | 下級行政單位 |
---|
| | |
| | |
| 唐興鎮、南梁鎮、里砦鎮、隆化鎮、橋上鎮、西閆鎮、中衛鄉、南唐鄉、王莊鄉、 澆底鄉 |
| 新城鎮、趙康鎮、汾城鎮、南賈鎮、古城鎮、襄陵鎮、鄧莊鎮、陶寺鄉、永固鄉、景毛鄉、西賈鄉、南辛店鄉、 大鄧鄉 |
| 大槐樹鎮、甘亭鎮、曲亭鎮、蘇堡鎮、廣勝寺鎮、明姜鎮、趙城鎮、萬安鎮、劉家垣鎮、淹底鄉、興唐寺鄉、堤村鄉、辛村鄉、龍馬鄉、山目鄉 |
| 岳陽鎮、北平鎮、古陽鎮、舊縣鎮、石壁鄉、永樂鄉、南垣鄉 |
| 府城鎮、和川鎮、唐城鎮、冀氏鎮、馬必鄉、杜村鄉、良馬鄉 |
| 天壇鎮、響水河鎮、張莊鄉、東張鄉、槐埝鄉、北王鄉、北韓鄉、米家垣鄉、寨圪塔鄉 |
| 吉昌鎮、屯裡鎮、壺口鎮、車城鄉、文城鄉、東城鄉、柏山寺鄉、中垛鄉 |
| 昌寧鎮、光華鎮、台頭鎮、管頭鎮、西坡鎮、雙鶴鄉、關王廟鄉、尉莊鄉、西交口鄉、棗嶺鄉 |
| |
| 龍泉鎮、午城鎮、黃土鎮、陽頭升鄉、寨子鄉、陡坡鄉、下李鄉、城南鄉 |
| 芝河鎮、桑壁鎮、閣底鄉、南莊鄉、打石腰鄉、坡頭鄉、交口鄉 |
| 蒲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克城鎮、喬家灣鎮、山中鄉、古縣鄉、太林鄉 |
| 永安鎮、對竹鎮、勍香鎮、和平鎮、僧念鎮、佃坪鄉、團柏鄉、邢家要鄉 |
| | 路東街道、路西街道、澮濱街道、上馬街道、張村街道、新田鄉、高村鄉、鳳城鄉 |
| 鼓樓街道、北環路街道、南環路街道、開元街道、退沙街道、白龍鎮、辛置鎮、大張鎮、李曹鎮、陶唐峪鄉、三教鄉、師莊鄉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汾市位於
山西省西南部,東倚
太岳,與長治市、晉城市為鄰;西臨
黃河,與
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市、呂梁市毗連;南與
運城市接壤。地理坐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千米,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千米,面積2.03萬平方千米。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占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岳山、
中條山,西部是
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
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
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
黃河、
汾河、
昕水河、
沁河、
澮河、
鄂河、
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
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
臨汾市地處暖溫帶內陸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氣候特徵主要表現為:冬寒少雪,春風秋雨,夏熱伏旱,極端最高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23℃,年平均溫度12.6℃,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無霜期平均190天。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黃河幹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幹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千米,流域面積7738平方千米。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310平方千米,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流經境內全長95千米,流域面積1955平方千米。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布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臨汾市水資源總量為15.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3.2億立方米(含泉水4.7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26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7.88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占有量35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千米,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岳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其中,平川面積3933.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10421.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5920.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9.2%。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普遍分布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全市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布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
生物資源
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占全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布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櫟類占優勢;東部山地以油松為主;太岳山區以油松、櫟類為主;臨汾盆地以楊樹為主;呂梁山以
側柏、石榆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側柏、刺槐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全市森林覆蓋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積34.44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0.0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675.14萬立方米。
森林資源
截至2022年,臨汾市的森林面積675.21萬畝,森林覆蓋率26.5%;全市建成自然保護區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81.37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6.0%,建成區新增綠化覆蓋面積18.0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2.3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1平方米。全市建成區新增綠化覆蓋面積71.3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8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9平方米。
礦產資源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種有38餘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
白雲岩、
膨潤土、
花崗石、大理石、
油頁岩、
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占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
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占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
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布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
吉縣。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占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占全省21.2%;
生鐵產量1053.7萬噸,占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占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占全省27.99%。
人口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汾市常住人口為3976481人。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常住人口390.6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5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3.98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54.78%,比上年末提高0.63個百分點。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48萬人,出生率為6.35‰;死亡人口3.14萬人,死亡率為8.02‰;自然增長率為-1.67‰。
參考資料來源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88.7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9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7.35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55.91%,比上年末提高1.13個百分點。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26萬人,出生率為5.79‰;死亡人口3.42萬人,死亡率為8.79‰;自然增長率為-2.99‰。
民族構成
宗教
臨汾市區西25公里呂梁山脈的姑射仙洞最早是道教勝地。與唐代開始建道觀,宋時擴建,元朝道觀達到極盛。後佛興道衰,明清以來,佛教寺廟逐漸取代道觀,現存遺蹟多為佛教建築。
習俗
鬧社火,是臨汾不變的風俗。如果說年夜飯是一家人歡聚的大團圓,那鬧社火就是全村人歡聚的大團圓。大年初一,放過亮響響的鞭炮,吃過香噴噴的煮餃,穿新戴潔的後生,穿紅掛綠的姑娘,還有天真可愛的孩童,都歡聚到村中的廣場上。
政治
經濟
綜述
2022年,臨汾市地區生產總值2227.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5.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1%;第二產業增加值1243.0億元,增長7.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5.8%;第三產業增加值826.8億元,增長3.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986元。按2022年平均匯率計算為8472美元。
2022年,臨汾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市、農戶)比上年增長9.1%。
2022年,臨汾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0.6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其中,稅收收入162.1億元,增長39.7%,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80.8%。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39.3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01.5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交通運輸支出增長37.9%,節能環保支出增長23.4%,衛生健康支出增長21.2%,教育支出增長14.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6.3%。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臨汾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12.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78.0億元,增長5.2%,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6.2%;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232.5億元,增長8.1%,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48.4%;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902.0億元,增長7.5%,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45.4%。
第一產業
2022年,臨汾市農作物種植面積546.58千公頃,比上年增加4.52千公頃,增長0.8%。其中,糧食種植面積504.49千公頃,增加3.3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12千公頃,減少0.19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0.50千公頃,增加0.95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255.72千公頃,增加0.03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200.41千公頃,減少0.70千公頃。果園種植面積63.46千公頃,增加2.82千公頃。
2022年,臨汾市糧食產量218.82萬噸,比上年增產3.7%。其中,夏糧86.42萬噸,增產0.8%;秋糧132.40萬噸,增產5.6%。
2022年,臨汾市完成造林7.61千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00798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7%。
2022年,臨汾市豬牛羊肉總產量12.52萬噸,比上年增長2.7%。其中,豬肉產量11.20萬噸,增長2.5%;牛肉產量0.70萬噸,增長3.0%;羊肉產量0.62萬噸,增長6.0%。年末生豬存欄102.25萬頭,生豬出欄144.65萬頭。牛奶產量5.03萬噸,增長2.2%。禽蛋產量12.16萬噸,增長3.0%。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41.7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4%。機械耕地面積379.2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1%,機械播種面積444.8千公頃,增長2.1%,機械收穫面積373.8千公頃,增長3.9%。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9.7億元,比上年增長1.1%。
第二產業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6家。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3%。其中,採礦業增長13.8%,製造業增長0.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9%。
2022年,臨汾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19.0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分門類看,採礦業1625.9億元,增長30.2%;製造業1734.8億元,增長1.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58.3億元,增長3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46.9億元,增長8.4%。
2022年,臨汾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1.8元,比上年增加2.1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9.9%,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年末資產負債率為67.9%,比上年末提高0.1個百分點。
2022年,臨汾市建築業增加值60.5億元,比上年增長0.3%。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62.1億元,增長4.9%,共簽訂契約額273.8億元,增長10.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32.4萬平方米,下降2.6%。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共261家,增加8家,其中,特級企業1家,一級資質企業9家,二級資質企業65家,三級資質企業183家,其他企業3家。
第三產業
2022年,臨汾市服務業增加值826.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36.5億元,增長1.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8.5億元,下降2.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7.8億元,增長3.6%;金融業增加值92.1億元,增長6.5%;房地產業增加值98.4億元,下降4.7%;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98.1億元,增長5.7%;非營利性服務業277.2億元,增長7.3%。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下降0.3%。
2022年,臨汾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4.1億元,比上年下降0.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28.4億元,下降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5.7億元,增長0.8%。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676.6億元,下降0.6%;餐飲收入額77.5億元,增長2.1%。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87.5億元,比上年增長5.4%。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3867.8億元,比年初增加534.2億元、增長16.0%。各項貸款餘額2352.2億元,比年初增加303.9億元、增長14.8%。
2022年,臨汾市保費收入99.4億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財產業務保費收入26.5億元,增長9.5%;壽險業務保費收入72.9億元,下降6.1%。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17.0億元;意外險業務保費收入1.7億元。
經濟功能區
園區名稱 | 園區介紹 |
---|
| 是以華翔集團為龍頭,圍繞智慧型鑄造、智慧型裝備、智慧型產品、增材製造(3D列印)等,延鏈、補鏈,加速傳統製造業實現轉型升級,引進中部智造等企業,在智慧型機器人、汽車裝備製造、閥門製造等產業上延伸產業鏈,建設全國重要的智慧型製造產業基地。 |
| 該園區是以山西飛虹集團為鏈主,引入廣東美亞迪光電科技公司、中聯恆創、易迅科技等企業,重點發展納米新光源、LED顯示屏、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晶片封裝、防抖馬達等產業,建設光電一體化、全生態產業基地。 |
| 該園區是以世界500強企業大陸希望集團為鏈主,開展深度合作,引入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投、粵水電、福建東亞、深圳協能、樊氏集團、龍電科技等新能源產業鏈頭部企業,重點引進和發展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組、儲能設備、電池梯次利用等項目。 |
| 該園區是以中凌水環境集團為鏈主,緊抓國家環保提標升級和鄉村振興大機遇,延伸上下游產業,運用大數據、新技術,重點引進和發展節能環保製造、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設施、大氣治理設備製造、節能風機製造等,建設綠色發展新基地。 |
| 該園區是深入貫徹落實全省“數字轉型”關於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數據價值化、治理數位化發展要求,積極對接上海融和元儲等企業,引入電子信息製造、軟體、大數據等數字核心產業,大力推進建築行業BIM套用,以數字政府、數字社區、數字工廠、大數據駕駛艙等為抓手,助力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
|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專利授權量1409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98件。配合省級完成監督抽查54種產品1359個批次,市級監督抽查了33種產品819個批次。全市共有法定(授權)計量技術機構13個,全年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07萬台(件)。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有氣象台(站)17個,開展12121電話天氣自動答詢台1個。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17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2萬平方千米。衛星雲圖接收站1個。全市有專業綜合地震台站1個,市級地震台網中心1個,數字測震地震台網1個,數字測震子台7個,前兆台站23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高等院校4所。全年新(改、擴)建公辦幼稚園10所,認定普惠性民辦幼稚園34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8.3%。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共有文化館18個,博物館14個,藝術表演團體16個。廣播電視台17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9.42%,電視人口覆蓋率99.71%。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8個,檔案館18個。目前有11個縣級圖書館和9個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標準以上。
2022年,臨汾市開展“免費送戲下鄉”惠民演出1630場,完成場次居全省第二。加強瀕危戲曲劇種的傳承和保護,開展曲沃碗碗腔、洪洞道情、浮山樂樂腔等公益演出195場。新增2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非遺保護工作再上新台階。“書香臨汾”建設穩步推進,市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初顯成效,2022年共建成47個分館、8個微型圖書館、2個陽光公益書吧和2個城市書房,讓更多讀者享受到家門口的公共文化服務。
醫療衛生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4517家,其中,婦幼保健院(所、站)18家。全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2.44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98萬張,衛生院床位3721張。衛生技術人員3.09萬人。
體育事業
2022年,臨汾市運動員參加2022年山西省十六運資格賽取得11金12銀20銅,參加2022年山西省錦標賽取得了8金11銀20銅的成績。全年銷售體育彩票3.78億元,比上年增長14.6%。
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90.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09.15萬人,減少1.1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386.71萬人,減少1.0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41.28萬人,增加2.3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59.4萬人,增加3.11萬人,其中,農民工26.01萬人,增加4.41萬人。
2022年,臨汾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01萬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2857.1萬元,比上年減少1255.2萬元;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45萬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0532.46萬元,比上年減少274.24萬元。
交通運輸
綜述
截至2021年底,臨汾市公路
通車裡程19382.6千米,其中,
高速公路663.1千米,與上年同期持平。
公路
| | |
| | 青蘭高速(長臨高速)、呼北高速、臨汾環城高速、黎永高速 |
| | |
| | |
投用 | 在建 |
---|
臨汾長途客運站、臨汾城北客運站、堯都區堯廟客運站、侯馬東客運站、侯馬西客運站、曲沃客運站 | |
安澤客運站、隰縣客運站、襄汾客運站、古縣客運站、汾西客運站、永和客運站、大寧客運站、浮山客運站 | 臨汾城西一級客運站、洪洞客運站、吉縣客運站、翼城客運站、鄉寧客運站、吉縣壺口客運站 |
鐵路
航空
水運
臨汾緊挨黃河,水路較發達,2022年1-8月,全省累計完成營業性水路客運量72.8萬人,同比增長13.3%;旅客周轉量267.3萬人千米,同比增長4.0%,全省累計完成營業性水路貨運量1.46萬噸,同比下降88.3%;貨物周轉量12.36萬人千米,同比下降96.1%。
公共運輸
臨汾市區共有公交線路30餘條,純電動公車500餘輛,已實現了堯都區平川鄉鎮純電動公交全覆蓋。
歷史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於
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
打擊樂,第一批入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它
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漢族
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
霍州市、
洪洞縣、
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
翼城歷經千年傳衍,遍及全縣各地的“翼城花鼓”以其節奏歡快、情緒熱烈、動作奔放、幽默風趣,給人們帶來無盡樂趣。翼城以“花鼓之鄉”而聞名遐邇。2006年6月,翼城花鼓被列入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8年12月,翼城被
文化部命名為“花鼓之鄉”。
平水雕版
金元時期,平陽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僅次於大都(北京)。自唐代發明
雕版印刷術後,由於那裡盛產雕版印刷的白麻紙、
墨錠、
棗木而很快接受了這一
先進技術,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設立經籍所,委派書籍官,專門管理官民經營的書坊工鋪,逐漸形成家置書樓、人蓄書庫的盛況。其雕版印刷之興旺,可以與燕京相比,出現了以張存惠為代表的一大批刻書家。平水雕版主要編集經史、道教
經卷、民間文藝和農醫雜書。最著名的有《
平水韻》,風行全國,成為後來歷代詩人做詩押韻的依據,被稱作《
詩韻》。有“平水詩韻行天下”之說:
經藏《
趙城金藏》、唱本《
劉知遠諸宮調》為傳世最早的
諸宮調;醫書《銅人針灸圖經》;大型版畫《四美圖》是中國最早的
木版年畫。平陽所印
書冊,常標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稱為“平水版”。
歷史典故
丁村人
大約10萬年以前,臨汾就有“
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縣城南丁村一帶的古代
汾河砂礫層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
牙齒化石,2000餘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
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1個兩歲幼兒的右
頂骨化石。
大約7000餘年前,從歷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由於這裡優越的生活
生產環境,導致了
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產生了原始的種植業,發明了半地穴窩棚式房子。他們放火燒荒,開闢田園,種植粟黍,挖制窖穴,貯存糧食。終於成為一支比較興旺的部落群體。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為主和少量
生產工具,收割禾穗的
石刀,脫殼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穀粒遺痕。棗園稼穡是山西最早的
新石器時代遺存,折射了人類先民最早的
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約4500年前,
臨汾盆地分布著一支獨立的古代居民,在
中原地區確立了統領諸方國的
特殊地位,即
陶唐民族。據史籍記載,
堯“封於唐”,“游於陶”,又稱陶唐氏,“堯治平陽,統天下四方”。1978年,在
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處占地4萬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區的墓地。從葬制、葬具、
殉葬品顯示出的差別表明,當時已步入
文明社會階段。
陶寺遺址,還發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遺址群,以及燒陶作坊、大城和
小城遺址,出土了成套的禮樂器物,玉鉞、
石磬、
鼉鼓和象徵王權的彩繪蟠龍陶盤,表明這裡不僅是堯、
舜、
禹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出現了中央
國家政權。
商周之際,翼城一
曲沃之間有一唐國,史籍記載是唐
堯後裔的
封國,史稱舊唐國。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率領諸侯,誓師
牧野,一舉滅商而占有天下。唐本是商的
屬國,舊唐貴族不滿周的統治,到
周成王時期,舊唐貴族參與了“
武庚叛亂”,
周公東征鎮壓,征服了舊唐勢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
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後,對舊唐遺民採取
懷柔政策,沿用舊唐制度,尊重舊唐習俗,依用唐的稱號,建都於翼,叔虞也被稱為
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燮父遷都於晉水(平水)之旁,改國名為晉。
晉國的歷史從此邁出了第一步。傳九世,到昭侯時,由於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勢力強大,改晉為翼。
曲沃武公兼併翼,又改稱晉,並通過賄賂周王室,被命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逐漸強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始祖。
公元前636年2月,
晉獻公之子
重耳在十多個國家流亡19年之後,終於在
秦國幫助下,被晉軍迎至曲沃即位,是為晉文公。那時,晉國國內混亂、民生凋敝、國庫空虛。文公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頓國政。一是整頓吏治,“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職,必建
高功;為節省開支,給各級官吏的俸祿做出具體規定:消除了各種苛刑,使晉國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勵發展生產,“棄責薄斂,寬農通商”,減輕
農民負擔,勸民農桑、降低關稅、溝通商旅。兩年時間,國家府庫豐盈,農民豐衣足食,
社會風氣改變。三是加強
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趁
周王室內亂,出兵勤王,護送
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公元前632年,文公與
楚國戰於
城濮,依前約“退避三舍”表示禮讓,結果打敗楚軍。周王親自設宴犒賞晉軍,策命文公為方伯,成為盟主,號令諸侯,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文公執政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
公元前585年,
晉景公採納卿
韓厥的
諫言,於2月23日遷都新田。1957年,
晉國遺址在侯馬市西北郊的
牛村、
平望、白店、
台神、
北塢、呈王、馬莊等七處相繼發現。
古城遺址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牆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處達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牆外有寬6米、深3至4米的
護城河,城內有
宮殿建築遺蹟,
殿基為正方形,高6.8米,
長寬各52米。專家認為那7處古城遺址就是
晉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築遺存。據史料記載,新田從晉景公遷都至晉國滅亡共經歷十三世,即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共208年。在此期間,新田一直是晉國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後,
晉國六卿勢力愈來愈強,晉公室的力量逐漸削弱。六卿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弱肉強食,不斷兼併弱小貴族,六家內部也多次發生內戰。到公元前490年,范、中行兩家敗北,韓、趙、魏、智四家逐漸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454年,智聯合韓、魏圍攻趙於晉陽,3個月無法破城,遂水淹晉陽。危難之際,趙利用韓、魏、智同兵不同心,離間韓、魏,決堤放水,倒灌智營,智軍大敗。之後,盡分
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韓、趙、魏三家合謀,只以絳、曲沃
兩城為幽公俸食,餘地全部歸於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與晉侯並列。韓都平陽(即臨汾),趙都中牟(即
鶴壁),魏都安邑(即
運城)。那一年具有劃時代意義,戰國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遷
晉靜公於
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絳兩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人,遷於
屯留,而再分其地。晉自唐叔虞傳至靜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平陽封侯
秦漢之際,
平陽縣曾是
項羽所封
魏王豹的國都。公元前204年,
劉邦派
曹參、
韓信率兵攻占平陽,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劉邦封曹參為平陽侯。曹參其子曹竄、其孫
曹奇、曾孫曹疇先後襲封平陽侯。曹疇承襲平陽侯時,
漢景帝把大女兒(即
平陽公主)嫁給他,後來曹疇因病與平陽公主一起回到平陽居住。公元前139年,武帝在平陽侯府選中舞女
衛子夫帶入宮中。公元前128年,衛子夫產下一子即太子
劉據,遂立為皇后。衛子夫的得寵使得她的
兄弟姐妹隨之顯貴起來。她的弟弟
衛青入宮做了侍中,後升為
車騎將軍,抗擊
匈奴、收復失地、戰功赫赫,被封為大將軍、
大司馬。她的外甥
霍去病為
驃騎將軍,抗擊匈奴,功過衛青,也被封為大司馬。去病將同父異母弟
霍光從平陽帶入宮中侍奉武帝,武帝臨終時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要他輔佐幼主,霍光歷任兩朝輔政,“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掌權長達20年之久,後來幫助劉據的孫子做了皇帝,即
漢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衛氏一門因衛子夫而發跡,以軍功而得貴,威震天下60年。
西晉末年,司馬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永安元年(304年),匈奴人
劉淵在
左國城(即
離石)起兵反晉。劉淵系匈奴貴族,自幼聰明好學,諳熟漢文,
晉武帝鹹寧年間曾作為人質久居洛陽,深得西晉君臣賞識。其父死後,劉淵
代父為
左賢王,回到離石
統帥匈奴五部。為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劉淵自稱
漢皇的外甥,復漢反晉。永嘉二年(308年),遷都
蒲子(即隰縣),同年四月,正式稱皇帝。後採納
太史令“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
舊都,願陛下遷都平陽”的建議,於永嘉三年(309年)定都平陽。在金殿村修築金城作為帝都。由於他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嚴整軍紀,妥當處理
民族關係,使
漢國勢力發展很快,北取
并州,南攻西晉國都洛陽。其勢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永嘉四年(310年),劉淵病逝,太子
劉和繼位,後第四子
劉聰稱帝。永嘉五年(311年),劉聰攻陷洛陽,將
晉懷帝擄至平陽,建興四年(316年),又破長安將
晉愍帝擄至平陽,二帝蒙羞被殺。太興元年(318年),劉聰死,原劉淵部將
石勒在河北勢力壯大,趁機攻進平陽,縱兵大掠,焚燒宮室。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就此滅亡。
法顯,
東晉高僧,
原姓龔,平陽武陽人,東晉隆安三年(399年),由長安啟程西行,路經甘肅、新疆,翻越
蔥嶺,穿行
阿富汗、
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艱苦跋涉6年之久,到達
天竺。遍訪聖跡,尋求律藏,學習梵語,整理編譯佛經。太平元年(409年),經印度
西孟加拉邦,到達
斯里蘭卡,後又渡海東歸,到達
印度尼西亞,前後13年,共遊歷30多國,行程4萬餘里,帶回很多梵文佛經,於太平三年(412年)回中國時,已是86歲的老人。回中國後譯出了《摩訶僧只律》、《大泥洹經》等六部一百多萬字的佛經,還將沿途遊歷所見所聞寫成《
佛國記》,記敘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成為研究古代
中亞、
南亞諸國歷史、文化、宗教和中國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詳備的寶貴資料。法顯是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
旅行家和翻譯家,也是中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
李淵在
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大軍從
清徐南下,經
汾陽到達
靈石,欲取長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地形十分險要。李淵起兵的訊息傳到長安,朝廷派
宋老生率兵三萬扼守霍邑。李淵到達靈石正趕上霪雨季節,山道泥濘,無法進軍。李淵一方面給
起義軍李密寫信,讓其在洛陽牽制隋軍,另一方面由於南下受阻,派人聯繫援兵,繼續調運糧秣,待天晴後進攻霍邑,以“先入鹹陽,號令天下”。8月初天氣好轉,李淵率軍傍山取道,逼近霍邑,採取誘敵出戰的戰術,讓前軍兵臨霍邑城下。宋老生打開城南門和東門殺出,李淵命
李建成、
李世民率騎兵飛奔東南兩門,截斷宋老生入城後路,前後夾攻,宋老生戰死,隋軍大亂。李淵乘勢攻城,一舉拿下霍邑。然後取臨汾,克
新絳,達龍門、
蒲坂,突破
黃河天險攻入長安。第2年5月,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
梁興抗金
兩宋之際,
金朝統治者經常騷擾中原。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0月,金軍占領了平陽。農民
梁興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在平陽一帶組織農民建立抗金武裝“忠義社”,南宋紹興十年(1134年)11月與金軍展開英勇激戰。第2年,金軍在平陽向義軍反撲,梁興帶領義軍一百多人與金軍殊死搏鬥,終於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包圍,渡過黃河,投奔
岳飛帳下。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5月,梁興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區開展敵後鬥爭;夏天,先後收復
沁水、翼城、趙州以及河南
鞏縣、
汲縣、
沁陽等地,斷絕金軍糧草,牽制金軍活動,屢戰屢捷,中原大震。紹興十一年(1141年)底,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梁興仍然在太行山堅持抗金鬥爭。紹興十八年(1148年)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獻身。
明代移民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
洪洞大槐樹。”明朝的一場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鄉、華人老家”的美譽。元代政權,建立在軍事暴力征服基礎上,是我國
封建社會後期一個最野蠻、最黑暗的朝代。由於階段矛盾與
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戰亂連年不斷,加上
自然災害的肆虐,使河南、山東、陝西等原
黃河流域地區民不聊生,出現了“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的現象。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礎,著手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面對中原地區“積骸成丘,居民鮮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累年租稅不入”的荒涼情形,朱元璋採納了鄭州知府
蘇琦、
戶部郎中劉九泉、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由此開始了長達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
本地特產
批次 | 項目 | 簡介 |
---|
| | |
| | |
| | 隰縣梨果含糖量高於周邊果區同類產品。其中晉蜜梨連獲山西省首屆(1996年)、第二屆(1998年)優質果品展評會金獎。2002年,隰縣梨以果面光滑、色澤艷、含糖高的優勢,在國家工商局商標總局註冊“隰州梨”商標。 |
| 洪洞縣 種植蓮藕歷史悠久,素有“蓮花城”之美譽。這裡生產的蓮藕,質白細嫩,香脆可口,宜於存放。 |
| | 鄉寧翅果地理標誌的保護範圍是北緯35°41′30〞--36°09′07〞,東經110°30′18〞--111°16′57〞的呂梁山南端鄉寧縣境內,海拔800—1300米的陽坡和半陰坡的山溝谷地和潮濕地區。 |
| | 蒲縣馬鈴薯薯塊均勻、個大,表皮有粗糙和光滑兩類,商品性好。蒲縣馬鈴薯炒食品口感香、脆,蒸後自然脫皮開裂綿、軟。檢測結果表明:水分含量60-90%之間、澱粉含量≥8.5%、粗纖維≥0.56%、維生素C含量≥26mg/100g、鉀含量≥335mg/100g。 |
| 蒲縣核桃堅果方橢圓形,橫徑30-55mm,外殼黃白色,殼面潔淨,縫合線緊密。 |
| |
| | |
| |
| |
| 永和條棗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山西省永和縣縣內,涉及打石腰、南莊、閣底3個鄉31個行政村,北到南莊鄉的前北頭村,西到打石腰鄉河澮里村,東至芝河鎮,南至閣底鄉佛堂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0 o20′—110 o40′北緯36 o30′—36 o55′。 |
| | |
| 古縣核桃栽培有2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古縣新引進晉龍1號、遼核1號、遼核3號等11個優良品種,其中晉龍1號獲得“山西省名優核桃”稱號,在古縣得到推廣。截至2017年,有核桃樹105萬株,年產核桃125萬公斤。 |
| |
| 官灘棗產地位於于山西省襄汾縣東南角的汾河下游兩岸,介於東經111°21′-115°55′,北緯35°56′-37°18′之間,海拔420-550米。 |
風景名勝
著名人物
領域 | 人物 |
---|
| |
|
| |
|
| |
|
| 孫復(泰山先生,宋初三先生、泰山書院創立者)、桑拱陽(明末)、張子高(臨汾劉村中學創始人)、 高時臻、 馮綸、 王錄勛、李鎮西 |
| |
|
| |
| |
| |
| |
| 法顯、 常倫、 妙峰禪師、史志經(元初翼城人,丘處機弟子。著有《華山志》十四卷)、靳道元(元初,全真道,丘處機弟子)、姜善信(元初趙城人,全真道、靳道元弟子,丘處機再傳弟子,龍門派遠源)、 劉一明、 席勝魔、 賈題韜 |
| 法顯、 樊守義( 范守義?)丁敦齡(晚清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者) 斌椿(任襄陵知縣,中國近代首個赴西外交使團首席代表) 潘連茹(山西西學專齋畢業生、有記載的中國留學生首位博士生) |
| |
| |
| |
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