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氏

端氏

沁水古稱端氏,為千年古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春秋末年三家分晉,徙晉君於端氏。

古端氏治所,在山西沁水東行45公里的端氏古鎮,是沁河流域最大的古鎮。該鎮東以巍山為依,西有榼山為屏,從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潤公路在鎮內橫貫交匯。這裡自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商貿繁榮,交通發達,被稱為沁東地區的旱碼頭,是名震三晉的歷史古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氏
  • 歷史:沁水古稱
  • 環境:土地肥沃,氣候溫和
  • 特點:有悠久的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
基本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沉澱,法門寺,歷史人物,劉東星,賈景德,保護和發展,

基本概況

端氏是沁水的古稱,端氏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下川遺址、八里坪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遠在夏商之前,端氏就有先民居住生存。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曾遷晉君於端氏聚,西漢始設端氏縣,隸屬河東郡。三國、西晉屬平陽郡。東晉隸建興郡,北魏屬建州,端氏時廢又復置,隸建州安平郡。並在今城西另設東永安,西河、高延三縣,隸屬建州泰寧郡。北齊仍屬建州,西河、高延併入東永安縣,東永安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建州安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屬澤州,隋大業三年(607),澤州改稱長平郡,改永寧縣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隸澤州(或稱高平郡)。金代天會五年,澤州改南澤州,端氏、沁水屬南澤州,天德三年復改澤州,端氏、沁水縣屬之。金元光二年,以澤州升忠昌軍節度,端氏、沁水屬忠昌軍節度。元中統元年(1260),置澤州司侯司,端氏併入沁水縣,屬澤州司侯司,隸晉寧路。明代屬澤州直隸州,隸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屬澤州府,民國三年改屬冀寧道,民國十七年屬山西省。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為了紀念著名抗戰將領武士敏,端氏設士敏縣,1947年士敏、沁水二縣又合併為沁水縣。可見,端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沁水縣分設龍港鎮、中村鎮鄭莊鎮端氏鎮嘉峰鎮、鄭村鎮、柿莊鎮7個鎮和樊村河鄉土沃鄉張村鄉蘇莊鄉胡底鄉固縣鄉十里鄉7個鄉。全縣共有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

歷史沉澱

古端氏治所,在山西沁水東行45公里的端氏古鎮,是沁河流域最大的古鎮。該鎮東以巍山為依,西有榼山為屏,從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潤公路在鎮內橫貫交匯。這裡自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商貿繁榮,交通發達,被稱為沁東地區的旱碼頭,是名震三晉的歷史古鎮。
源遠流長的歷史,使端氏古鎮才有著千年歷史的端氏古鎮,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向前發展。那建築精美、文韻豐厚的坪上張家大院,古樸滄桑、風格別具的閣樓古寨,以及鎮內眾多的文物古建遺蹟,無不顯示著它的厚重。如何在發展中珍惜它、保護它、使古建的美和人類同存,是我們當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問題。豐蔚,古蹟輝煌,文化燦爛。自唐時,端氏曾調集大批民工修築城牆,改修河道,從東部的南寨到西邊的沁河岸,形成了周長二華里多的宏偉縣城。城內開通了南、北大街,和隋末修建的東街連為一體。並在城的東、西、南修有三座城門。而唯有城北的寨上聳立高崗,獨成格局。城鎮的發展,使端氏的手工業、商貿業逐步興盛起來,其中養蠶和繅絲歷史最為悠久,據說早在唐代,在古老的東街就集中著眾多的繅絲、織絹等手工業作坊。後來,那些和人們生活、生產有關的糧店、日雜店、騾馬店也陸續發展起來。到明清時期,端氏已是店鋪林立,商賈雲連,出現了“復興樓”、“源順祥”、“同興和”、“育合昌”等較大的商號,成為沁河流域遠近聞名的繁華古鎮。

法門寺

端氏最早的古建築是寨上的廟院和法門寺,傳說隋、唐就有之。明、清兩代,又修有湯王廟、城隍廟、端陽祠、文廟、南佛堂、鐵佛寺、關帝廟、黑虎廟等八大寺廟,分別坐落於鎮內的東、西、南、北、中。而且還在鎮的東街,修有大、小兩座閣樓,分別矗立於古街的南北。由於古鎮寺廟的不斷修建,使城內街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丁字形布局。但因數百年的歲月流逝和村鎮的發展,大部分廟宇和閣樓已不復存在,有的成了殘牆斷壁,有的僅存部分建築,只有鎮南的南佛堂還保持著當年的原貌。

歷史人物

古鎮歷史上曾出過多位才子名人,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明代的劉東星和民國時期的賈景德

劉東星

劉東星(公元1538一1601年),字子明,號晉川,本鎮坪上人。於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登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萬曆年後,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浙江提學副使、湖廣右布政史、右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他一生在立法平糶、解救災民、治理黃河、開河圍湖、修築橋樑等重大工程中,與國與民作了不少好事。明萬曆二十八年,在開挖界首西湖和泇河引漕工程中,因積勞成疾死於治河任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劉東星一生酷愛文學,曾撰有《明燈道古隸》、《晉川集》等著作。

賈景德

賈景德(公元1880—1960年),字煜如,號韜園。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進士,先後任招遠、郯縣知縣。辛亥革命後,回山西任閻錫山都督府監職,1917年任省政府政務廳長。1927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後,一直在閻錫山身邊擔任秘書長。從1942年始,歷任國民黨政府銓敘部長,中央檢委委員、考試院副院長。南京解放後,隨國民黨政府逃往廣州和重慶,委任行政院副院長和秘書長。不久,又逃往台灣。1951年後,分別任考試院院長、國民大會代表、中央檢察委員等職,並獲得國民黨政府頒發的一等金星勳章。1960年10月,因心臟病發作死於台灣。賈景德在從政之餘,喜歡著文寫詩,出版有《韜園詩集》和《韜園文集》。
賈景德故居坐落在鎮內東西老街之北隅。由於其父輩在清朝為官,屬於當地有錢有勢的大戶。1934年,賈景德任太原綏靖公署秘書長時,回家鄉大興土木建築“賈府”,同時整修祖塋並親撰墓志銘。賈景德故居坐北朝南,原建為三進院,由於戰爭及歷史原因,臨街的豪華大牌樓和許多建築已被毀。現僅存一院三排古式磚木結構的房子,以及人稱“賈谷洞”以北的一座門樓。房子均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青磚砌牆,屋頂復素板瓦,從外表看顯得古樸大方。院東南僅存的門樓,為歇山式屋頂,上置琉璃青瓦,斗拱相疊,美觀精緻。雖門兩側的石鼓、石獅子早已不存,但仍能顯示出當年官宦人家的威嚴和氣勢。

保護和發展

端氏古鎮還存有多處古寨。鎮的東、北,為南北二寨,隔河相望的坪上村,有坪上寨和花溝寨。這些寨大部分為土坯砌築,或有少量的磚石結構。現鎮內的南北二寨城牆已毀,只有北寨(即寨上)還留有殘牆和清末修築的西寨門。而坪上村的坪寨和花溝寨保存相對完好。坪上寨坐落在坪上的村東,南北寨門分別為二層、三層的磚砌閣樓,周圍寨牆尚存,寨內有橫貫南北和縱向東西的小胡同,兩帝全是青磚灰瓦的老房子。漫步其間,古風猶存,只有當你不經意看到屋頂上的電視接收器時,才恍知時光已到了二十一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