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史村鎮為古鎮名,元、明時期形成集鎮。以鎮置史村而得名。在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4公里、城關鄉
東史村。據“史豪碑”記載:北齊天保五年(
公元554年),史豪(魏徵虜將軍、洛陽太守)於此建造寺,後形成史村,隨後發展而形成鎮。明代村西的“延長村”改名“
西史村”,史村鎮之史村遂名“東史村”。
人口地理
史村鎮總面積98平方公里,是曲沃縣第一大鎮,
耕地面積8253公傾。其中糧食作物面積6396公傾,經濟作物1857公傾。境內屬丘陵半乾旱地,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土壤中富含有機質,
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業和水產養殖。
交通
鎮域交通便利,
侯月鐵路、陽侯高速路橫竄我鎮,晉韓公路、郭義公路、西高公路相互交匯,鐵路、公路四通八達,鎮域
水資源豐富,南有蓄量1億立方的
澮河水庫,北有滏河水庫,同時,還有一股溫泉水常年流淌,為我鎮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行政區劃
史村鎮位於
曲沃縣東部,轄35個
行政村,約4.2萬口人,有35個農村黨支部,五個機關黨支部,共有黨員1198名,其中農村黨員1066名,是曲沃縣第一大鎮。 下轄35個行政村,168個居民小組,全鎮共有41914口人,其中勞動力25665人,
黨建
鎮黨委始終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狠抓黨員隊伍建設。全省“作風轉變年,狠抓落實年”要求,保持
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基層組織整頓和“兩定一查三評”活動,以增強素質、提高能力、轉變作風為突破點,在全鎮黨員幹部中,提出了樹立四種意識,提高四種能力,開展“五講、五比、五爭當”活動的口號,樹立四種意識,即倡導樹立團結、責任、效率、實幹四種意識,提高四種能力,即把握全局、上下協調、謀求發展、維護穩定的能力。開展“五講五比五爭當”活動,即講團結,比貢獻,爭當團結型幹部;講大局,比業績,爭當開拓型幹部;講政治,比能力,爭當思考型幹部;講法紀,比素質,爭當學習型幹部;講外聯,比作風,爭當實幹型幹部。一方面,我們利用多種形式,召開宣講會、報告會、培訓會,利用輔導講座、現代遠程教育等手段對黨員幹部進行宣傳教育。另一方面,我們採取外出學習參觀形式,組織黨員幹部三赴山東、兩下河南,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增強了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和抓大事、謀大事、幹大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和決心。第三,通過制定切合史村實際的工作制度,規範了幹部的行為。我們制定出台了《史村鎮農村幹部日常工作管理制度》、《關於建立健全黨委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的意見》等系列檔案。通過採取以上措施,全鎮黨員幹部崇尚實幹,勇擔重任,維護團結,追求效率的氛圍日漸濃厚,呈現出政治安定、社會和諧、人心思上、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為全鎮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幹部基礎。
民眾文化
史村文化氛圍濃厚,澮河、滏河一帶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2007年,全鎮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春節我鎮舉辦的“
磨盤嶺”春節社火展演,以其規模大,參加民眾多,節目精彩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在廣場文化月活動中,“泉鄉歡歌”史村專場文藝晚會以節目精彩,組織充分而榮獲一等獎;4月7日,星海文化園區迎接了省、市、縣文化工作現場會的召開;11月22日又承辦了臨汾市對我縣文化工作驗收。文化“專業戶”大發展。望絳崔春生的農民書院以其藏書量達10萬之多;聽城村以賈玉的“百鳥爭鳴迎奧運”,賈英的“千喜爭春迎奧運”名揚縣內外。特別是賈玉的“百鳥爭鳴迎奧運"畫作,將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展出。
西海村新建農民休閒文化廣場一座,修建農業產品展覽館一座,鎮文化站被確定為全省基層文化站建設試點鄉鎮。我鎮建立健全了體育工作領導機構,投資十萬餘元整修建成了三個籃球場,二個羽毛球場和二個
桌球球場。我們先後舉辦了“曲沃縣領導幹部桌球比賽”、“新年登高健身活動”,參加縣上組織的“公僕杯”全民健身月活動,並取得了桌球第一名,羽毛球第三名的好成績。韓國村籃球隊代表臨汾市參加了全省“太岳杯”第二屆農民籃球賽,並取得了良好成績。全鎮教學設施得到大為改善,教學質量穩中求升。史村中心衛生院投資45萬元新建住院樓。全鎮各村醫療所共投入100餘萬元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同時,人大、政協、計生、工、青、婦、武裝、民政、司法、勞動保障等項工作也都取得顯著成效,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資源概述
史村鎮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侯月鐵路,晉韓公路、陽侯高速公路橫跨東西,郭義公路貫穿南北,村村通三級油路。
史村鎮
水利資源充沛。南有全市重點水利工程
澮河水庫,北有滏河水庫,東有
星海溫泉,這些為保障全縣農業生產和工業用水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史村鎮旅遊資源眾多。
西海村有著名的沃國十景之一 “星海溫泉”。這裡有七孔泉眼,據史載出自
黃土高原奧陶系石灰岩溶洞。水恆溫37—39℃,經年噴突,圍而成海,因而得名“七星海”,現已發展成為集商貿旅遊、健身、餐飲為一體的星海浴園。西海村有全市最大的
羅非魚養殖基地,也是國家
農業綜合開發曲沃項目區,是度假休閒的好地方。在縣開發辦的大力支持下,在鎮黨委、政府共同努力下,於2005年起,磨盤嶺農業觀光旅遊園區建設開始開發,已建成文化廣場,
百果園,
神仙洞、
神仙溝、土雞養殖場、3000畝甜柿園等,已成為集農業開發、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旅遊園區。
澮河水庫是
曲沃縣最大蓄水庫之一,儲水量達一億立方米,是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地方。史村鎮計畫在今後的三至五年內,打通一個大循環,連線兩個小循環,開發澮河旅遊帶,建好星海農業園。一個大循環,即沿澮河北岸向北跨晉韓路至星海大棚園區再向西連線到霍侯路;兩個小循環,即在晉韓路以北形成星海路和聯辦路的小循環,晉韓路以南形成以澮河
旅遊開發區為依託的新農村園林規劃小循環,實現南有
澮河風景旅遊帶,北有星海農業觀光園的發展格局,形成北接
晉國博物館,南連北董景明旅遊園區的全縣旅遊觀光鏈。
史村鎮物產豐富,主要盛產小麥、棉花、
大棚蔬菜、紅棗、葡萄、地黃、
羅非魚等。
澮河水庫
澮河水庫,該縣最大蓄水庫之一,儲水量達一億立方米,是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地方,我們史村鎮計畫在今後的三至五年內,打通一個大循環,連線兩個小循環,開發
澮河旅遊帶。建好星海農業園,一個大循環即沿澮河北岸向北跨晉韓路至星海大棚園區再向西連線到霍侯路,兩個小循環即在晉韓路以北形成星海路和聯辦路的小循環,晉韓路以南形成以澮河
旅遊開發區為依託的新農村園林村小循環,在史村形成南有澮河風景旅遊,北有星海農業觀光的發展格局,連線起西起
太子灘,北接曲村車馬坑,南至北董景明旅遊園區的全縣旅遊觀光鏈。
磨盤嶺
磨盤嶺在縣開發辦的大力支持下,在鎮黨委政府及西海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於2005年,開始開發磨盤嶺農業觀光旅遊園區建設,已建成文化廣場,
百果園,八仙洞、八仙溝、土雞養殖場、甜柿園等設施,建成後的旅遊園區將集農業開發,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旅遊園區。
著名人物
閻懷琛
(1903—1984),字獻庭,韓國人。民國9年(1920)畢業於
翼城縣第一高等國小。任過國小教師,藥鋪坐堂醫生。新中國建立後,歷任鄉診療所所長、村保健站站長等職,1960年調侯馬市中心醫院任兒科大夫。
懷琛一生,博覽醫書,潛心醫學,但並不滿足於書本知識。30年代求教外科老醫生張謹恭和翼城老官莊專長小兒推拿的張揚道,獲益非淺。他對內、外、婦科均有造詣,尤精兒科。在曲沃、
侯馬、翼城、新絳等地治癒患者甚多。並培養出400餘名小兒推拿醫生,譽滿鄉里。
他一生行醫,重視醫德,以治病救人為本。診治一絲不苟,窮富一視同仁。遇有疑難大症,或與同事探討,或徵求實習生意見,並常常查閱醫書至深夜。他晚年多病,但有時遇重病者求醫,自己臥病在床,依然給患者診脈,從不敷衍。
他在工作之餘,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臨床經驗,寫成《經驗效方選輯》《兒科、內科、外科、婦科經驗錄》《單方、驗方集》《誤診漫談》《
衛生寶鑑》等手稿。
衛國柱
男,漢族,1923年5月19日生於山西省
曲沃縣史村鎮
辛村。
1949年3月參軍,在陸軍第
60軍180師538團13連歷任戰士、班長、軍士、
重機槍手,在川陝邊界剿匪戰鬥中,曾榮立過一次特等功,
西北軍政委員會向他頒發了“人民功臣”勳章。在後來的歷次戰鬥中,他又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冬天,跨過鴨綠江參加了
抗美援朝戰爭,並榮獲“和平勳章”。
1955年2月,衛國柱懷揣8枚立功勳章,復員回到故鄉,默默地過著普通農民的生活。
常修文
(1928—1993),
曲沃縣史村鎮吉許村人。新中國建立後,他積極回響黨中央“組織起來”的號召,帶頭搞互助組、合作社。在合作化的高潮中(1955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8年他榮獲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又以全國農國農業勞動模範的身份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切會見。
常修文對農村。農業有感情,尤其是鐘情於棉花生產。他為了摸索棉花治蟲經驗和棉花生長規律,常常是提著馬燈整夜整夜蹲在棉田裡觀察,逐步摸透了棉花害蟲的習性和棉花生長規律。由於他在棉花生產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1960年被譽“晉南棉花八仙”。1978年他衝破“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大膽實行“三定一獎懲”(定工分、定投資、定產量、超產有獎、減產懲罰)的管理辦法,全村695畝棉花平均畝產
皮棉140斤,其中有21畝棉花創畝產280(皮棉)的高水平,是黃河流域第一家。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的特殊貢獻,他先後擔任了縣政協委員、鄉黨委副書記、縣人民代表、省人民代表,還擔任了第五、六、七屆省人大常委。
李一
(1935—1998),曾用名李金旺,1935年出生於
曲沃縣史村鎮縣冊村。195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大學期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先後在原平範亭中學、曲沃縣教育系統、曲沃縣廣志辦、山西師大、
曲沃中學等單位工作。1995年退休。
李一同志一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無論是當校長,還是當教師,都非常注重政治學習和業務進修,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他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
教學風格極大的調動了學員們的學習熱情,他任教的師專
函授中文學員畢業率居臨汾地區之首。同時,他還積極從事社會工作。兼任刊大、自修大學《
大學語文》、《
醫古文》、《法學語文教程》等課程。還經常應圖書館、老乾局之邀,舉辦專題講座,為《如何讀紅樓夢》《談談戲曲欣賞》等。
李一同志對地方戲劇頗有研究,他在山西師大戲研所從事地方戲劇工作時,參與了大型書《元曲鑑賞詞典》的編寫工作,撰寫《論蒲劇的歷史經驗及其改革之路》等一批
學術價值較高的論文。他用多年心血研究的《扇鼓神譜》注釋發表在《
中華戲曲》上,被專家高度評價為“近年來我國戲曲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對
儺戲文化和儺戲的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文字資料”。鑒於他在戲劇研究領域的不菲成就,1989年在山西師大順利晉升為副教授。
工作之餘,李一同志還創作了劇本《寒食之歌》、《金釵溝》,通俗讀物《晉國史話》,對曲沃瀕臨遺失的38通古碑刻進行了注釋。
李一同志自書條幅“大氣通天地”,以明其泰然處世虛懷立世之心,以勵其樂觀進取奮發向上之志,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圍繞著家鄉晉侯墓地的發掘,整理出長達十途萬字的考證文稿,完成了《晉國早期君主新析》《晉侯墓地發掘成果的價值》及《曲村考古始未談》等,被到訪的山西日報記者譽為《與遠古對話的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