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一般指本詞條
《法顯傳》又名《歷游天竺記》、《昔道人法顯從長安行西至天竺傳》、《釋法顯行傳》、《歷游天竺記傳》、《佛國記》等,是東晉法顯撰遊記,成於義熙十二年...
《佛國記——法顯西行》是關於佛教歷史的紀錄片,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里》、《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集,每集時長35分鐘。...
《佛國記-法顯西行》是金鐵木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 《佛國記-法顯西行》是金鐵木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中文名 佛國記-法顯西行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
《新譯佛國記》是2004年三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維中。...... 《佛國記》是東晉高僧法顯記述其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的歷程,其中不僅包含了法顯西行艱難歷程的敘...
《隋書·經籍志》地理類載“佛國記”一卷,注曰“沙門釋法顯撰”,即此書之別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敘述古雅, 非後來行記所及。不但為研究古代印度諸國...
《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是2010年4月1日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曾文。...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游天竺記》《歷游天竺記傳》等,是法顯參訪印度之旅行紀實。法顯於公元399年出發,前往印度求法旅行,經西域之南道,進入印度西北...
法顯以年過花甲的高齡,完成了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的遠途陸海旅行的驚人壯舉,他留下的傑作《佛國記》,不僅在佛教界受到稱譽,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
瘠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í bó,形容詞,指土地因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而不肥沃。出自晉法顯 《佛國記》:“至 鄯善國 ,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麤與...
化形是漢語辭彙,出自《佛國記》,解釋為變換形態。...... 晉 法顯 《佛國記》:“每至夏坐訖,龍輒化形,作一小蛇。” 郭沫若 《活的模範》:“原來的劇本是以 ...
藍摩國(梵文:Rāmagrāma、Ràmagràma,巴利文:Rāmagāma)的音譯,又作藍莫國(《佛國記》)、羅摩伽國、莫蘭城等,佛典所記的克勞地亞(Kraud-ya)國是此同一...
1. 2012年11月13日金石文《佛國記》首張音樂專輯強勢推出 .中國佛教音樂網.2012-09-15[引用日期2012-10-31] 詞條標籤: 演員, 歌手, 娛樂人物 , 大陸演員 ...
法顯在《佛國記》首次記錄此西域國家名為烏萇國,玄奘《大唐西域記》記作烏仗那國,均為梵文Udyāna(或拼寫作Uddiyana)的音譯,意為花園,地理位置相當於今巴基斯坦...
(拉丁文轉音:Gandhara、Gandhāra、Gandha-vati等)的音譯,其他音譯還有:乾陀羅(簡體字:乾陀羅)、犍陀衛國(《佛國記》)、健馱邏國(《大唐西域記》)、健駝邏、...
華氏城在《佛國記》作巴連弗邑,《大唐西域記》作波吒厘子。中文名 華氏城 外文名 Pāṭaliputra 別稱 華子城 地理位置 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 長寬 長...
陀歷國,東晉高僧法顯《佛國記》所記西域北天竺小國,為梵語Darada的音譯,漢語典籍還作:陀羅陀、捺羅泥、捺羅那、達羅陀等。而《大唐西域記》卷三,則記述此地...
2006年,在耗費了近10年的心力和精力後,王玉喜所著的《佛國記——法顯大師西遊記》一書終告完成。王玉喜認為自己的人生在這10年的艱辛創作里得到了升華,對佛教...
2013年 《佛國記-法顯西行》 紀錄片 2012年 《百年易俗社》 紀錄片 2012年 《風追司馬》 紀錄片 2012年 《問道樓觀》 紀錄片 2011年 《玄奘之路》 紀錄片...
阿僧祇劫是一個佛教用語,意思是無數極長之時節,出自晉朝法顯的 《佛國記》。... 阿僧祇劫是一個佛教用語,意思是無數極長之時節,出自晉朝法顯的 《佛國記》。...
活路,漢語辭彙。注音:ㄏㄨㄛˊㄌㄨˋ 拼音 huó lù 指維持生活的辦法;猶門路。語出晉 法顯 《佛國記》:“﹝小船﹞若值伏石則無活路。”...
馬圖拉市,地處印度古代交通要道上,許多漢典中有所記述,在《佛國記》中作摩頭羅國,在《大唐西域記》卷四作秣菟羅城,另外漢典中還記作摩偷羅等。...
晉 法顯 《佛國記》:“﹝ 于闐 ﹞國主安堵 法顯 等於僧伽藍。僧伽藍名 瞿摩帝 ,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