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氏城
- 外文名:Pāṭaliputra
- 別稱:華子城
- 地理位置: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
- 長寬:長約15公里,寬約2.8公里
- 護城座數:570座城樓和64座城門
簡介,孔雀王朝的首都,
簡介
據古史籍記載,華氏城長約15公里,寬約2.8公里,城周圍環有寬闊壕溝,護城牆有570座城樓和64座城門。皇宮花園養著孔雀,綠樹成蔭。公元四世紀後,又曾為笈多王朝都城。七世紀唐玄奘旅居印度時,華氏城已荒蕪。
孔雀王朝的首都
到大約公元前600年時,恆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許多城鎮。北印度分為16個小國,它們最後統一成一個被稱作“摩揭陀”的天國。摩揭陀國國王旃陀羅笈多·摩里建立了孔雀王朝,他於公元前321年登上王位。他的孫子阿育王最後統一了整個印度。
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是位於恆河岸邊的一個大都市。阿育王成為佛教徒後,對於民眾應該如何生活和處事形成了自己的觀點,並把這套理念制定成法律來指導人民。他的信仰和法律被刻在印度各地的岩壁和石柱上。通過這些散布很廣的石碑,我們能夠看到在孔雀王朝統治的頂峰時期,阿育王統治著多么遼闊的國土。
印度文明可上溯到哈拉帕和摩亨約這兩座大城市存在的時期,它們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建造的。但在大約公元前1750年時,兩座城市都被遺棄了,印度文明的中心發生了轉變。
一個孔雀王朝時期的女神塑像
阿育王在印度到處樹立石柱,柱上刻著帝國的法律及其佛教信仰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