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琴書

曲沃琴書

曲沃琴書是一種形成並主要流行於山西南部的曲沃縣及其周邊山、陝、豫三省交界地帶的地方傳統曲藝形式。因表演時手持八角鼓和單扇鈸交替擊節伴奏,故舊稱“鼓兒書”或“鉸子書”。一般認為是清代道光年間由河南南陽傳入當地的“越調”(也作“月調”)與當地的方音和小調結合發展演變而成。至今約有130年左右的歷史。

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曲沃縣申報的“曲沃琴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曲沃琴書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曲沃縣
  • 遺產類型:曲藝
  • 遺產編號:1124 Ⅴ-100 
藝術特色,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藝術特色

曲沃琴書的表演形式為說唱相間,以唱為主,採用曲沃方音。早期多為一人手拿梆子自行伴奏,採用曲沃當地方音坐著說唱,也有自拉四胡腳踏木魚的演出或一人一手打小揚琴一手擊挎板表演的情形。後來還有了多人的搭檔演出。唱詞以七字句為主,四句為一個段落,偶數句押韻。唱腔屬板牌混合體,有“鉸子腔”和“鼓子腔”兩種唱腔曲調。兩種唱腔調高不同,交替演唱時需要轉調。伴奏樂器除了八角鼓、小鉸和木魚,還可加入四胡、揚琴、板胡、三弦、笛子、二胡等。

傳承現狀

臨汾是文化資源大市。2005年,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遵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今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錄中,我市又有9項榜上有名。曲沃琴書就是其中之一。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過世,僅有為數極少的年輕藝人尚會表演,傳人少、演出少、影響小,價值與功能無法得以充分彰顯,處於行將消失的邊緣,亟待搶救和保護。現在很多曲沃琴書的表演只表現了曲沃琴書中一小部分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內容是可以挖掘的,比如它的唱詞體裁、唱腔曲調等,可以在傳統節目中融入現代農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和內容,使其表演形式更加獨具一格、更加鮮活生動,使曲沃琴書得以長久流傳。
近年來,在曲沃琴書的傳承與保護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除了成立了曲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使曲沃琴書的保護有了必要的工作機制保障,還組織成立了兩個民間曲沃琴書演出班社,組織年輕藝人學習琴書表演,使這項古老的曲藝表演形式能得以傳承和發展。好在總有一些年輕人在曲沃這片有著幾千年文化積澱的厚土上耳濡目染,對曲沃琴書仍情有獨鐘。常維心是土生土長的曲沃人,1992年高中畢業後,師從曲沃縣琴書隊的姑父何松青學習曲沃琴書表演。演出節目有《打枕頭》、《包公案》、《五女拜壽》、《小兩口咒雙親》等。2007年在曲沃縣春節文藝會演中,以自編自演的曲沃琴書《戰汾河》獲一等獎。常維心現在在曲沃高顯鎮開店經銷化妝品。但是只要遇有曲沃琴書的表演,她就會放下手中的生意外出演出。談到曲沃琴書的傳承與保護,常維心有著自己的擔憂: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娛樂的方式也越來越多,而曲沃琴書缺乏創新,唱腔曲調、內容、形式都比較單一老套,真正能唱出精品的隊伍也不多,很難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曲沃琴書的傳承後繼乏人,所以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常維心說,現在很多曲沃琴書的表演只表現了曲沃琴書中一小部分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內容是可以挖掘的,比如它的唱詞體裁、唱腔曲調等,可以在傳統節目中融入現代農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和內容,使其表演形式更加獨具一格、更加鮮活生動,使曲沃琴書得以長久流傳。

傳承意義

曲沃琴書的傳統節目比較豐富。有取材於古典小說的長篇書,有來自文人墨客創編的中篇書,有取材於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小段書,還有一些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小書帽等。總體來說,經過歷史沉澱的文化都是最優秀的文化遺產。曲沃琴書不僅具有130多年的歷史,而且其由歷代藝人創造豐富和發展傳承下來的眾多優秀傳統節目,集中體現著當地百姓的人生態度、審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富有歷史與文化含量,更是本土民間藝術的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