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守義(1682年—1735年)清康熙帝使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於山西省平陽府(今臨汾市一帶)。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為澄清中國禮儀之爭,命樊守義隨同法國傳教士艾若瑟出使羅馬教廷。樊守義隨同艾若瑟,從澳門啟航,經婆羅洲、馬六甲、蘇門答臘,入大洋,航行三四月抵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獲葡萄牙國王若昂五世召見。
基本介紹
- 本名:樊守義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時間:1682
- 去世時間:1735
在海外,取得成就,
在海外
在里斯本停留四個月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再啟程,經直布羅陀海峽,遇風停留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停留後再啟程前往義大利。二月下旬,抵達熱那亞,取陸路經比薩、錫耶納等地,抵達羅馬,晉見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艾若瑟和樊守義將康熙皇帝關於多羅來華、中國禮節問題和西洋教務問題的旨意,詳細向教皇呈述。教皇聽後,雙目含淚說,“我從來沒有令多羅如此發言行事”。
在羅馬期間,艾若瑟和樊守義受到克勉十一世接待,參觀宮殿和圖書館。樊守義居義大利9年,先後在都靈、羅馬學習,並遍游義大利名城弗拉斯卡蒂、蒂沃利、那波利、卡普阿、博洛尼亞、摩德納、帕爾馬、帕維亞、米蘭、福爾切利、都靈、皮埃蒙特等地。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羅馬教皇收到康熙皇帝朱筆文書,召見艾若瑟、樊守義,口諭:“你們可以回國,我將另遣 使臣前往,向中國皇帝逐條陳奏”。樊守義隨艾若瑟東還,途中經過葡萄牙,再次獲得葡萄牙國王接見,賜問良久,並獲賜黃金百兩。歸途中艾若瑟不幸在好望角前往印度舟中病故,樊守義獨自歸國,六月十三日抵達廣州,九月十一日奉詔到熱河,叩見皇上,蒙康熙帝賜見,賜問良久。樊守義著有《身見錄》,記述前往西洋的經歷。
取得成就
樊守義在乾隆十八年(1735年)逝世。中國歷史學家閻宗臨將清康熙年間的樊守義與唐代法顯相比,二人都是平陽縣人,法顯最早往佛教國天竺取經,著有《佛國記》;樊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羅馬教廷,著有《身見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