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克·蕭邦

弗里德里克·蕭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810年,蕭邦出生於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蕭邦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

蕭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
  • 外文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 別名:鋼琴詩人
  • 國籍波蘭
  • 民族波蘭人
  • 出生地華沙
  • 出生日期:1810年3月1日
  • 逝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
  • 職業:鋼琴家、作曲家
  • 畢業院校:華沙國立音樂學院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 代表作品:《降E大調輝煌大圓舞曲》《降E大調夜曲》《c小調革命練習曲》《波洛涅茲舞曲:軍隊》
  • 血型:O型
  • 星座:雙魚座
  • 樂派:浪漫主義
個人經歷,創作風格,綜合評價,創作範圍,練習曲,圓舞曲,前奏曲,諧謔曲,馬祖卡舞曲,夜曲,音樂作品,後世影響,電影,書籍,國際比賽,其他,情感生活,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1810年,弗里德里克·蕭邦生於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熱亞佐瓦沃拉,同年舉家搬遷至華沙。
1816年,蕭邦跟隨著名的鋼琴教師Wojciech先生學習鋼琴。
1817年,蕭邦創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上,蕭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蕭邦師從音樂教育家、作曲家約瑟夫·艾爾斯內爾(Józef Elsner),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學畢業後,蕭邦在華沙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爾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
蕭邦之墓蕭邦之墓
1829年後,蕭邦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舉行多場音樂會。
1830年,因波蘭起義,蕭邦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作曲為生。
1837年,蕭邦拒絕“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
1848年,蕭邦在巴黎舉辦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並受邀訪問英格蘭蘇格蘭
1849年10月17日,蕭邦因肺結核於巴黎的家中去世。
蕭邦之死蕭邦之死
蕭邦遺容蕭邦遺容

創作風格

綜合評價

蕭邦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樸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
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蕭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

創作範圍

練習曲

蕭邦創作的練習曲完全突破克萊門蒂車爾尼、莫謝萊茲以來純技術性練習曲的創作手法,不刻意突出華麗的炫技性,讓音樂傳遞出更深刻的感情。
弗里德里克·蕭邦弗里德里克·蕭邦
如《C小調練習曲》(作品10號之12“革命”)是蕭邦1831年赴巴黎途中,在得知俄軍入侵華沙後悲憤之餘寫下的。從技巧上看,這是一首左手跑動練習曲,但從右手壯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風暴雨般的傾瀉中卻都不難看出作曲家當時內心情緒的極度激動。

圓舞曲

蕭邦圓舞曲一向以優美、高雅、華麗而著稱,但由於節奏變化複雜,因而並不適於實際的舞蹈。
從表達形式上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如《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 另一類則為圓舞曲形式的抒情詩,如《升c小調圓舞曲》。

前奏曲

蕭邦的前奏曲,可將風格迥異的個曲,自由結合為組曲。
創作於1836至1839年間的《前奏曲》Op.28,這二十四首前奏曲包含了各種不同長度、織度、風格、與多種作曲技巧於其中,調性是以不同的二十四個關係大小調作五度循環的排列,其音樂風格則可以歸納為練習曲、夜曲、瑪祖卡、葬禮進行曲、諧謔曲、無窮動、歌謠體、幻想曲與即興曲等類型。

諧謔曲

諧謔曲本意味著戲謔,但蕭邦詼諧曲作品中卻並無突出的戲謔,反而多憂鬱和對個人的反抗,其實是包含著對自身的嘲笑與挖苦。
如創作於1831年的《b小調第一諧謔曲》,第一主題是暴風雨般的狂烈,第二樂章註明慢板處,有怪異的和弦。開頭部分的不協和和弦帶著突變的情緒出現,但中間段的“美夢”並未被這突如其來的一拳所擊破。然後第二主題前半段的怪異和弦又相繼出現,重新引入了不斷掙扎、搏鬥、渴求的情緒,直到結束仍未看到光明的前景。

馬祖卡舞曲

蕭邦的瑪祖卡舞曲變化性地套用了民間節奏,並按照高度專業化的藝術標準進行再創作,在和聲、調式等方面更有獨出心裁的創造,他的樂曲中有著更精練的旋律,增加了跳躍感,在變化中賦予詩意。
《升c小調舞曲》是蕭邦瑪祖卡曲目里規模最大的,樂曲的開頭受到巴赫的音樂風格影響,有著古典的感情,猶如管風琴的鳴響。封.隆茲評說:“開頭好像為管風琴而作,卻斷然以沙龍風格結束,沒有一首作品像這樣被推敲過。”

夜曲

夜曲是蕭邦自己創新的一種鋼琴獨奏體裁,它具有沖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偶爾透著那么一點點沉思。
《升C小調夜曲》,為三段體,第一段以柔聲奏出暗淡的旋律,經種種轉調後,情緒越來越不安;中段速度轉快,出現悲痛的第二主題,它化解為明朗後再復歸第一主題。

音樂作品

蕭邦一生創作了大約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練習曲27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興曲4首、埃科塞茲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還有波萊羅舞曲、船歌、搖籃曲、幻想曲、迴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
因大部分作品是鋼琴曲,蕭邦被譽為“鋼琴詩人”。
作品類別
作品名稱
作品編碼
圓舞曲
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
Op.18
圓舞曲
降D大調圓舞曲
Op.64 No.1
圓舞曲
升C小調圓舞曲
Op.64 No.2
圓舞曲
降A大調圓舞曲
Op.69 No.1
圓舞曲
降G大調圓舞曲
Op.70 No.1
鋼琴奏鳴曲
C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Op.4
鋼琴奏鳴曲
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Op.35
鋼琴奏鳴曲
第三鋼琴奏鳴曲
Op.58
鋼琴協奏曲
第一鋼琴協奏曲
Op.11
鋼琴協奏曲
第二鋼琴協奏曲
Op.21
波蘭舞曲
A大調軍隊波蘭舞曲
Op. 40
波蘭舞曲
降A大調英雄波蘭舞曲
Op.53
夜曲
降E大調夜曲
Op.9 No.2
夜曲
升F大調夜曲
Op.15 No.2
夜曲
降B小調夜曲
Op.9 No.1
夜曲
降A大調夜曲
Op.32 No.2
瑪祖卡舞曲
第二十三號瑪祖卡舞曲
Op.33 No.2
瑪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號瑪祖卡舞曲
Op.67 No.3
練習曲
C小調革命練習曲
Op.10 No.12
練習曲
E大調離別練習曲
Op.10 No.3
敘事曲
第一號敘事曲
Op.23
詼諧曲
第一號詼諧曲
Op.20
前奏曲
第七號前奏曲
Op.28 No.7

後世影響

電影

■《一曲難忘
片 名: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
上映時間:1945年
內容:講述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蕭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衝突。
■《蕭邦的青年時代
片 名:蕭邦的青年時代(Mlodosc Chopina)
上映時間:1952年
內 容:講述十九世紀波蘭傑出的愛國音樂家弗里德里克·蕭邦青年時代的革命鬥爭和創作生活。
■《藍色樂章》
片 名:藍色樂章(Note bleue, La)
上映時間:1991年
內 容:講述蕭邦和女友最後的日子,在一起的8年裡,他們各自創作了不朽的作品。
■《蕭邦:愛的渴望
片 名:蕭邦:愛的渴望(Chopin. Pragnienie milosci)
上映時間:2002年
內 容:講述法國著名的作家喬治桑與波蘭最負盛名的作曲家蕭邦從相愛到出現感情裂痕,直至最後分手的情感歷程。

書籍

■《蕭邦在巴黎:浪漫作曲家的生活與時代》
作 者:(美)塔德·肖爾茨
■《李斯特論蕭邦》
書 目:李斯特論蕭邦 (Life of Chopin)
作 者: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蕭邦傳》
書 目:蕭邦傳
作 者:貝爾納·加沃蒂

國際比賽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嚴格、最權威、級別最高的鋼琴比賽之一,從1927年開始每五年舉辦一次,有“鋼琴奧運”之稱。它由波蘭鋼琴家Jerzy Zurawlew教授創辦,在著名音樂家蕭邦的故鄉波蘭首都華沙的華沙愛樂廳舉行。

其他

小行星邦3784(Asteroid 3784 Chopin)
小行星3784是位於小行星帶主帶中的一顆直徑約為28.53km(±4.4km)的小行星。該小行星於1986年被Eric W. Elst發現,並以19世紀波蘭的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弗雷德里克·蕭邦的名字命名。
華沙弗里德里克·蕭邦機場(Warsaw Frederic Chopin Airport / Frederic Chopin International Airport)
華沙弗里德里克·蕭邦機場是位於波蘭首都華沙的國際機場,原名華沙—奧肯切國際機場,後為了紀念該國著名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蕭邦而改今名。
■蕭邦年
2010年是波蘭偉大作曲家和鋼琴家蕭邦誕辰200周年,波蘭參眾兩院此前決定把2010年命名為“蕭邦年”。在一年時間內,全球幾十個國家將舉辦2000餘場音樂會、電影、展覽等活動,紀念這位波蘭音樂家。

情感生活

1836年,經李斯特介紹,蕭邦與喬治·桑相識。那時的蕭邦年輕英俊、氣質優雅,人稱“蕭邦小姐”。而喬治·桑則是矮個子,粗壯結實,因此也有人戲稱她是“喬治·桑先生”。
這位行止奇特的女人,喜歡女扮男裝,起初蕭邦對她無甚好感,但慢慢震懾於她的魅力,最後與她同居了九年之久。九年中,蕭邦為她譜寫出許多名曲。
蕭邦和喬治·桑,兩人雖在一起生活,卻因為感情、志趣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終九年的戀情宣告終結。

人物評價

作為著名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蕭邦的音樂被稱為“花叢中的大炮”,為同時代的音樂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賞;他一生鐘情於5位女子,與法國作家喬治·桑同居近9年卻一直未婚;因為不願當亡國奴,他後半生再也沒能踏上故土;客死他鄉時,年僅39歲,巴黎很多貴婦都認為昏倒在他臨終的臥房裡是幸福所在......
“生於華沙,靈魂屬於波蘭,才華屬於世界。”今天看來,這依然是對蕭邦中肯的評價。與“日心說”的創立者哥白尼、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樣,蕭邦已然成了波蘭的象徵和國家的名片,其所承載的意義早已超越音樂、鋼琴的範疇。文史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