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郡,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置,治臨汾(今山西臨汾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汾郡
- 類型:古地名
臨汾郡,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置,治臨汾(今山西臨汾市)。
臨汾郡,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置,治臨汾(今山西臨汾市)。...
隋先後為平河郡、臨汾郡、平陽郡。唐為晉州,宋、金為平陽府,元為晉寧路。明、清為平陽府,兼有絳州、霍州。民國屬河東道。1936年紅軍由陝北渡黃河東征,曾在霍縣、洪洞、臨汾、襄汾、侯馬一帶發動民眾,播下了革命火種。抗日戰爭...
在臨汾縣之南帝王世紀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春秋晉羊舌氏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晉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趙朝為平陽大夫史記韓世家晉定公十五年韓貞子移居平陽又魏豹傳漢元年項羽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漢書地理志河東郡領平陽縣應劭曰堯都也隋書...
北齊置臨汾縣,屬臨汾郡。隋開皇十八年(598)改臨汾縣為汾西縣,隋末廢,屬臨汾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置汾西縣,屬呂州。貞觀十七年(643)屬晉州。五代屬晉州。北宋屬河東路平陽府。金初屬漢東南路平陽府。貞祐三年(1215)屬...
雀鼠谷《冀州圖經》:谷在縣南二十里,長一百一十里,南至臨汾郡霍邑界,汾水流經谷內,即《周書》調鑒谷雲。今詳介休縣。○安生原,在縣南十里。舊《經》:土地沃饒,有西河之美者,惟安生原耳。○汾水縣東二十里。自汾陽縣...
西晉永嘉三年(309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隋開皇三年(583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唐武德初年(618年)為晉州。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
隋開皇元年(581)改為平河郡,三年廢。義寧及唐天寶、至德時又先後改臨汾郡、晉州為平陽郡。魏、晉屬司州,北魏先後為東雍州、唐州、晉州治,東魏至北周為晉州治。明清時期的平陽府,範圍超過魏晉的平陽郡,大致包括今天臨汾市與運城市...
也屬平陽郡。南北朝 北齊置臨汾縣,屬臨汾郡。隋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隋末廢,屬臨汾郡。唐 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汾西縣,屬呂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屬晉州。五代 屬晉州。宋 屬河東路平陽府。金 ...
隋煬帝時,冀氏縣和岳陽縣隸屬於臨汾郡,和川縣隸屬於上黨郡。618年,李淵代隋建唐。唐朝時,基本實行州、縣兩級制。岳陽縣和冀氏縣隸屬於晉州;618年,分沁源縣置和川縣(治今安澤縣和川鎮),隸屬於沁州(治今沁源縣城);晉州...
隋大業二年(606年),改名為岳陽縣,隸屬臨汾郡,縣治移往西赤壁(今古縣舊縣鎮舊縣村)。唐武德二年(619年)移治東池堡(今古縣茶坊鄉東池村),貞觀六年(632年),移治岳陽城(今古縣岳陽鎮城關村),歸晉州。五代時期,...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內郡、長平郡、上黨郡、河東郡、絳郡、文城郡、臨汾郡、龍泉郡、西河郡、離石郡、雁門郡、馬邑郡、定襄郡、樓煩郡、太原郡、襄國郡、武安郡、趙郡、恆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漁陽郡、...
絳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以平陽為郡望。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隋置臨汾郡,臨汾始得名。唐為晉州。北宋置平陽府,太岳山區臨汾、洪洞、岳陽、趙城、霍邑、浮山、冀氏縣始設。元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民國有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安澤、浮山、翼城、霍縣等...
隨後李淵相繼攻克臨汾郡和絳郡(今山西新絳縣),進逼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關中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孫華和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太守蕭造投降李淵。西進河東 八月,在霍邑之戰大捷後,乘隋軍主力在洛陽附近與瓦崗軍大戰之機,即沿...
隋大業二年(606年)改擒昌縣為襄陵縣,屬臨汾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將郭城縣又從襄陵分出,置浮山縣。縣入後粱,屬建寧軍;入後唐,屬建雄軍;入後晉先屬絳州,後屬河中府。縣屬建雄軍,後復屬晉州。鄉寧縣北部來屬。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冀州刺史部,隋初廢郡用州縣兩級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