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翼城縣位於省境西南,中條、太岳兩山之間,縣境東臨沁水,西接曲沃,北和浮山、襄汾眥鄰,南與絳縣、垣曲相連。翼城,自古為晉南承東啟西之咽喉要地。傳說周成王以天子無戲言而封弟叔虞於唐。唐叔虞子燮父徙居晉水旁,則該稱晉侯。傳至晉孝侯,改國都名為“翼”(平陽絳邑縣東翼城)即今天的翼城縣。晉獻公改聚名為絳,都絳。翼城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發祥地之一。當地文物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考古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境內即有人類棲居,現存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周與漢屬文化遺址多達40餘處。史載:西周初年,周成王戲剪桐葉為珪,封其弟叔虞於唐,都今翼城西之唐城,旋遷都於今翼城東南翔翱山下之故城,以山形為舒翼之鵬,故名翼。至其子燮父改唐為晉,開啟晉之春秋霸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翼城棗園新石器遺址
- 地理位置:位於省境西南,中條、太岳兩山之間
- 著名景點:翼城棗園新石器遺址
- 地形:為丘陵地帶
遺址簡介,遺址價值:,
遺址簡介
棗園遺址位於翼城縣東部,地形為丘陵地帶,遺址區西、南分別臨近澮河上游的史伯河(滑家河)和澆底河,主要遺存分布在兩條小河的交匯處東北的一條黃土樑上。發現於1991年,1999年秋進行了小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約190平方米。發現的主要遺蹟有房址和窖穴,主要遺物是陶器,以缽、盆、壺
、夾砂罐等器物為主要組合,根據對主要遺物的分析,我們認為這是廟底溝文化的源頭,參考碳十四測定的年代,大約距今7000~6400年,是目前山西省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雖然這裡僅是一個小型聚落,但由於是最早確認該類遺存的遺址,所以命名為“棗園文化”。東南流過,兩條流量很小的小河在村西南相交,匯入小河口水庫。棗園村恰位於兩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與侯馬晉都新田的地理位置甚為仿佛。棗園村正好位於遺址的中心部位。在村南、村北亦發現零星的遺蹟。遺址分布在一北高南低的緩坡上,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7米,已受到嚴重的破壞。遺蹟只發現有灰坑一種。調查除在地面採集遺物外,還在村中部清理了一座灰坑.翼城東部的澮河及其支流翟家橋河、澆底河兩岸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帶分布著許多古遺址,過去的調查工作中已發現二十多處。1991年5月,我們複查了貫上堡、南橄、東木坂三遺址,新發現了南衛遺址,收穫甚豐。
遺址價值:
棗園遺存的發現,不僅豐富和充實了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內容,而且對聚訟已久的半坡文化與廟底溝文化關係問題的研究也有所啟迪。棗園遺存處於東、西兩大文化區的交界地區,在東、西文化交流中它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更先進的文化出現於這一地區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