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園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其內生長著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景色秀麗,環境清幽,這裡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為...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西省翼城縣隆化鎮棗園村。面積約2萬平方米。1991年、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出土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器形有泥...
棗園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這裡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為中央社會部駐地,改名棗園革命舊址為“延園”,現舊址大門石柱兩側尚有康生所書“...
棗園中共中央社會部舊址,時代:1938—1947年,地址:延安市棗園鎮棗園村。第七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A區:舊址本體院落以內。 B區:A區四周外...
棗園遺址位於翼城縣東部,地形為丘陵地帶,遺址區西、南分別臨近澮河上游的史伯河(滑家河)和澆底河,主要遺存分布在兩條小河的交匯處東北的一條黃土樑上。發現於...
黃帝古棗園位於河南新鄭市孟莊鎮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積約680多畝,相傳為軒轅黃帝帶領群臣栽植棗樹的地方。至今仍有樹齡在500年以上棗樹有568棵,均系明朝初年栽培...
棗園曾經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處。棗園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現舊址大門石柱...
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以及...
大約距今7000餘年前,從歷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今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 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
古遺址名,山東濰坊市境內,位於昌樂縣馬宋鎮河西村,現存面積約18萬平方米,有龍山及商、周、秦漢等多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在地表和斷崖處可見房基、灰坑、墓葬、人...
· 保全革命舊址· 延安新聞紀念館· 鳳凰山· 瓦窯堡革命舊址· 千佛寺石窟· 富縣塔· 民俗文化村· 棗園革命舊址· 洛川民俗博物館...
1950年成立延安革命紀念館,負責革命舊址的保護、維修和有關文物的徵集工作。1954年後陸續按原狀修復楊家嶺、鳳凰山、王家坪、棗園等處的革命舊址。1973年在王家坪...
1959年,山西省文管會在平陸縣張店鎮棗園村南的漢代墓區發掘了一座磚室墓,其內壁畫曾在國內史學界引起了很大轟動。該墓為漢代墓葬,磚室券頂,平面呈方形,東西長...
保全革命舊址,位於今陝西省志丹縣城北炮樓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0日...· 瓦窯堡革命舊址· 千佛寺石窟· 富縣塔· 民俗文化村· 棗園革命舊址...
營丘古城遺址,位於昌樂縣馬宋鎮古城村,東臨白浪河,北接濰北平原,其它三面顧盼於低山丘嶺之間,地理環境優越,是建都立業的理想之地。...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西安市西北部未央區境內,建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 西為皂河,東為團結水庫(漢城湖),遺址周邊有渭、涇、灞、灃等多條河流,大尺度的歷史環境...
古遺址名,山東濰坊市境內,位於青州市口埠鎮趙鋪村東、彌河故道西1公里處。高出地面約5米,東西長約2 00米,南北寬約150米,文化層厚1至2米。1974年夏發現。...
魯家口遺址是古遺址名,山東濰坊市境內,位於寒亭區政府駐地西北,距魯家口村西南1公里處,東距白浪河故道0.5公里,西離白浪河2公里,北望渤海岸31.5公里,現屬寒亭...
前埠下遺址位於寒亭區朱里鎮前埠下村西面,高出周圍地面5米左右,為一高埠。東西長120米,南北寬230米,總面積為2.76萬平方米。...
詞條標籤: 遺址, 文物考古 , 地理, 地點 圖集 城陰城遺址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2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河南棗園...
詞條標籤: 遺址, 文物考古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6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河南棗園猜你關注新手上路 成長任務 編輯入門 編輯規則...
高岸嶺遺址,位於樂平市東南30公里鸕鶿鄉韓家村高岸嶺山上,面積約6萬平方米。...... 最近更新: 陽光半暖傾城1 突出貢獻榜 河南棗園 猜你關注新手上路 成長任務 ...
鄉域面積45平方公里,46708畝耕地,33000人,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平原農業鄉。田口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境內有商高宗皇陵遺址。中文名稱 田口棗園 所屬地區 西華縣...
棗園鎮位於寶塔區西部。東臨延河水,南接萬花山鄉,西連安塞縣,北依河莊坪鎮。全鎮總面積112平方千米,農業人口8703人(2007年)。轄2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棗園村,...
四、漢長安城南(棗園、閻莊)禮制建築群遺址 五、漢長安城武庫遺址 六、漢華倉遺址 七、西漢陵墓建築 八、建築匠師――陽城延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