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河

鄂河

鄂河,古稱嶼谷、鄂水,今稱鄂河。黃河中游左岸一級支流。主要流經山西省鄉寧縣,因鄉寧古稱“鄂”(é)而名。發源於鄉寧縣境東北部的斷山嶺,由東北向西南注入黃河,全長71.1公里,流域面積625平方公里。是鄉寧縣除黃河外主要的河流。

鄂河有堤防工程2.47公里,設計防洪標準縣城段4500米為50年一遇,其餘河段為20年一遇。流域內有小型水庫——宋家溝水庫,小型灌溉工程6處,人字閘壩15座、水保骨幹壩6處。水資源綜合利用總量每年386萬立方米。到2000年,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3.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積的50%,林草覆蓋率達到40.2%。

鄂河流域,歷史文化深厚,沿岸有多處文化遺址、歷史文物。河岸營里村懸崖上有隋唐千佛洞,俗名佛洞廟,為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河
  • 別名:嶼谷、鄂水
  • 所屬水系:黃河中游一級支流
  •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部
  • 流經地區:山西省鄉寧縣、吉縣
  • 發源地:山西省鄉寧縣東北部的斷山嶺
  • 主要支流:蒿地溝、劉莊溝、下善河、羅河
  • 河長:71.1 公里
  • 流域面積:625 km
  • 平均流量:0.3 m/s
  • 河口:鄉寧縣萬寶山
名稱由來,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流域概況,地圖信息,

名稱由來

鄂河,古稱嶼谷、鄂水,今稱鄂河。康熙《平陽府志·山川》:“鄂水,鄉寧縣東三十里,源出鄂山之陰。流經縣城南與羅峪水合,西流至縣西北境八十里師家灘入黃河。”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云:“嶼谷……當指鄂水。”鄂河之名,因流經鄉寧境內面得。鄉寧古稱“鄂”音é,有鄂山、鄂河(水),歷史上有鄂侯,古城叫鄂侯故壘,鄉寧人又稱鄂人。鄂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工具,是觀測天文、敬授民時的儀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表的祖型。

幹流概況

鄂河
鄂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鄂河,發源於鄉寧、吉縣交界處高天山、范家山銜接處的鄉寧縣管頭鎮的斷山嶺,南流至石窯,轉向西南流,經管頭、高崖底、長鎮、東團胡、樊家坪到營里村。鄂河從千佛洞向西南流約5公里即到鄉寧縣城(昌寧鎮)鄂河過鄉寧縣城,繼續西南行,到寺院村接納冷泉河,再西行,經張馬(鄉)、柏溝、花果山至下寬井村後成為鄉寧、吉縣兩縣界河。河在南圪塔接納從吉縣北來的柳溝河。繼續南流,在吉縣河頭與鄉寧縣萬寶山之間注入黃河,全長71.1公里(一說68.5公里),河道縱坡15.4‰,流域面積625平方公里(一說流域面積747.6公里,其中鄉寧縣境內570.12公里)。較大支流有宋家溝、劉家溝、下善溝、羅河、冷泉河、龍門河、蒿地溝、劉莊溝、下善河、羅河、馮家溝、炭峪溝、西莊溝、莊上溝等。
源頭至樊家坪為上游,樊家坪至留太為中游,留太至入黃口為下游。河道形狀多呈V形,中上遊河床為砂卵石,下遊河床為基岩,均較穩定。
鄂河
鄂河源頭
鄂河
胡村段鄂河上遊河道
鄂河
管頭段鄂河上遊河道
鄂河
鄂河鄉寧縣城段
鄂河
鄂河下游下寬井(靜)村河段
鄂河
鄂河下游中寬井(靜)村河段
鄂河
鄂河下游“v”形峽谷
鄂河
鄂河下游“v”形峽谷
鄂河
鄂河在此匯入了黃河

水文特徵

鄂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氣溫9.9℃,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1692.7毫米,1980年1月建鄉寧水文站,為區域代表站。流域自然災害主要為旱災。據1473-2000年不完全統計,共發生乾旱164次,其中大旱53次。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407公里,占總面積的54.45%,分布於中、西部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有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尤以面蝕為重。
鄂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692萬立方米,非汛期清水流量介於0.2~0.3立方米/秒之間,汛期洪峰流量多為860立方米/秒,歷史最大洪峰流量2454立方米/秒(1936年農曆6月18日);最小洪水流量54立方米/秒(1990年8月)。計算洪峰流量二十年一遇為1012立方米/秒,五十年一遇為1218立方米/秒,百年一遇為1362立方米/秒。河床構造為砂卵石,年清洪水徑流量可達7196萬立方米(洪水6250萬立方米,清水946萬立方米)。年輸沙量375萬噸。

主要支流

羅河,古稱洛峪河,是鄂河最大支流。發源於雲泰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經鄉寧縣城匯入鄂河。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66平方公里,河床構造為石灰岩卵石,河道平均縱坡30.5‰。常年清水流量介於0.005~0.0l立方米/秒左右。汛期洪峰流量一般為220立方米/秒,最高達310立方米/秒。清、洪水年徑流量可達532萬立方米,每平方米年侵蝕量0.93萬噸,年輸沙量31.5萬噸。
清川河,發源於吉縣內馬連灘村下,在鄉寧縣張馬鄉留太村與鄂河匯合。境內長15公里,流域平均寬1.7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4立方米/秒。
柳溝河,發源於吉縣三堠村西,在南掌村下與鄂河匯合。境內長23公里,流域平均寬3.25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75立方米/秒。
白額河,發源於吉縣麻子渠村下,在鄉寧下寬井與鄂河匯合。境內長15.95公里,流域平均寬1.73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35立方米/秒。
鄂河流域溝道
溝道名
所在鄉鎮
長度(公里)
流域面(平方公里)
發源地
劉莊溝
管頭
10
20
馬頭山
蒿地溝
管頭
15
30
紅凹腰
烏牛溝
管頭
10
25
不落山
鋪上溝
管頭
15
17.5
李家山
宋家溝
管頭
16
32
高天山
魚凹溝
管頭
10
15
羊坪
劉家溝
管頭
16
48
高天山
集莊溝
管頭
15
30
雲泰山
下善溝
下善
20
50
公雞山
高家河
城關
10
20
雲泰山
蒼兒河
下善
15
38
後溝嶺
馮家溝
城關
15
39
西廒
冷泉溝
吉家原
15
66
會節頭
李家塔溝
張馬
15
38
南頭
留太溝
張馬
14
42
小暖窩
龍門河
張馬
22
66
北西莊
南坦溝
張馬
11
11
蘭澗
安坪溝
張馬
16
48
三堠村(吉縣)
西莊溝
譚坪
19
57
永固(吉縣)
莊上溝
譚坪
10
30
后庄上

治理開發

鄂河有堤防工程2.47公里,設計防洪標準縣城段4500米為50年一遇,其餘河段為20年一遇。沿河兩岸山坡植樹綠化面積70%以上。流域內有小型水庫——宋家溝水庫,小型灌溉工程6處,人字閘壩15座、水保骨幹壩6處。水資源綜合利用總量每年386萬立方米。到2000年,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3.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積的50%,林草覆蓋率達到40.2%。

流域概況

鄂河流域涉及鄉寧縣昌寧、管頭、尉莊等5個鄉鎮和吉縣中垛、柏峙2個鄉鎮,人口6.62萬人(2000年),鄉寧縣城人口2萬餘人。
鄂河
千佛洞
鄂河河岸營里村懸崖上有隋唐千佛洞,俗名佛洞廟,為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洞鑿於一突出巨石之腰,巨石巨長寬各20米有餘,體積8000平方米以上,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洞內四壁雕有神龕及佛像,存600多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栩栩如生,具隋唐風格,洞前寺宇為明清建築。
鄂河河岸鄉寧縣城(昌寧鎮),城內有金代壽聖寺和明代結義廟。
鄂河
壽聖寺
壽聖寺,創建於宋皇祜元年(1049年),寺內鐘樓和北大殿為金、元、明時期建築遺構,主體結構保存較好,時代特徵明顯,2006年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結義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而建,創建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後又重修改造。
鄂河
結義廟
結義廟,是鄉寧縣古建築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建築群,建築面積達10032平方米。該廟依地勢建造,高低層疊,琉璃吻獸,色澤鮮艷,金碧輝煌,木、石雕刻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鄂河下遊河北岸有義尖一安坪遺址。義尖遺址系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面積6公里z。村西村東溝畔有陶窯灰坑及黃土小窯洞遺蹟,村西至村北為墓地。安坪遺址為西周時期墓地,曾出土青銅覷等青銅器,存台灣故宮博物院,為周叔碩和周叔姑時器物。

地圖信息

地址:鄉寧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