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澤縣

安澤縣

安澤縣,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岳山東南麓。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陽,故又稱之“岳陽”。

截止2013年,安澤縣轄4個鎮、3個鄉、1個社區中心,4個社區居委會。面積 1967平方公里,人口8.26萬,縣政府駐府城鎮。安澤縣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又是古代名相藺相如的棲身地,還有遍布全縣的老一輩革命家生活戰鬥過的紀念地。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和尚無大面積開發的煤炭資源大縣。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里。2011年安澤縣農作物種植面積385860畝,建設重點工程66項,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安澤縣退出“省定貧困縣”並向社會公告。 2018年9月26日,安澤縣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澤縣
  • 外文名稱:Anze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山西 臨汾
  • 下轄地區:和川鎮、唐城鎮、冀氏鎮、馬必鄉、杜村鄉、良馬鄉
  • 政府駐地:府城鎮
  • 電話區號:0357
  • 郵政區碼:0425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南部
  • 面積:1967平方公里
  • 人口:82553人(2012年)
  • 方言:中原官話汾河片,又稱晉南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荀子文化園,望岳樓,紅葉嶺,黃花嶺,青松嶺
  • 機場:臨汾喬李民航機場(在建)
  • 車牌代碼:晉L
  • 特產:青連翹,黨參,茯苓,佛手等
  • 名人荀子
  • GDP:4.88968億元(2011年)
  • 行政代碼:141026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土地資源,林業資源,生物資源,經濟狀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建設,教育,文化,醫療,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口狀況,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名勝古蹟,旅遊景點,

建制沿革

夏商之時,安澤屬於冀州之域。周成王"桐葉封弟",叔虞建唐,後來,叔虞的兒子燮父把國都遷到晉水的岸邊,改唐為晉(初期統轄範圍主要在今山西省南部汾河、澮河流域)
西周、春秋時,安澤屬於晉國的管轄範圍。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並且獲得周天子的承認,各自獨立建國。戰國時,安澤先屬韓國、後屬趙國統轄。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最後滅掉關東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秦王朝,廢封建,行郡縣;安澤屬於上黨郡。
西漢時,在今安澤境內置氏縣,這是安澤境內首次置縣;北部地區歸屬毅遠縣(治沁源),都隸屬於上黨郡。
東漢時,改氏縣為猗氏縣;北部仍屬毅遠縣(新莽時曾改"毅遠"為"毅近",東漢又恢復舊名),依舊歸屬上黨郡管轄。三國時,今安澤仍歸猗氏縣和毅遠縣管轄,隸屬於魏國的上黨郡。
公元280年,西晉繼秦之後又一次完成全國統一。西晉時,廢猗氏縣和毅遠縣,今安澤併入襄陵縣(治所在今襄汾縣新城鎮古城莊),隸屬於并州平陽郡。
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滅亡;次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劉淵時,今安澤仍屬襄陵縣,隸屬雍州(郡治平陽縣)平陽郡。
公元319年,劉曜遷都長安,建立前趙,設定冀州(治今安澤縣),今安澤屬冀州。公元329年,石勒攻滅前趙,冀州被廢。此後,平陽地區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秦所占有,今安澤一直併入襄陵縣,隸屬於平陽郡管轄。
至公元439年,北魏基本上統一中國的北方。北魏之初,今安澤從屬於平陽郡禽昌縣(故治在今洪洞縣曲亭鎮)和襄陵縣管轄。"孝昌之亂"後,山胡占領呂梁山區,北魏的行政區劃變更頻繁。
建義元年(528),北魏在原猗氏縣故地周圍設定了四個縣:割禽昌、襄陵兩縣之地設定冀氏縣(治今安澤縣冀氏鎮),合陽縣(治今安澤縣杜村鄉河陽村),分禽昌縣置義寧縣(治今安澤縣和川鎮),安澤縣(治今古縣岳陽鎮);同時分平陽郡設定冀氏郡,郡治冀氏縣,領冀氏、合陽兩縣;義寧縣和安澤縣歸義寧郡(528年置,治今沁源縣);冀氏郡和義寧郡隸屬於并州。安澤縣名始於此時,相傳因縣城在安吉和澤泉之間而得名。
534年,東魏建立;次年,西魏建立;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魏時,冀氏縣和合陽縣仍屬冀氏郡,義寧縣和安澤縣隸義寧郡,兩郡隸屬於晉州(治今堯都區)。550年,北齊取代東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77年,北周滅掉北齊,重新統一中國的北方。
北齊時,廢冀氏郡,將合陽縣併入冀氏縣,冀氏縣改屬義寧郡;義寧縣和安澤縣仍屬義寧郡,義寧郡屬晉州。北周時,今安澤的行政區劃同於北齊。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又一次完成全國大一統。隋文帝時,改南北朝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隋煬帝時,又改州、縣兩級制為郡、縣兩級制。今安澤在隋文帝屬於晉州,在煬帝時屬於臨汾郡。583年,廢義寧郡。598年,改義寧縣名為和川縣;607年,和川縣併入沁源縣。606年,改安澤縣名為岳陽縣(仍治今古縣岳陽鎮),因其在霍太山(又名"太岳山")之南而得名。
隋煬帝時,冀氏縣和岳陽縣隸屬於臨汾郡,和川縣隸屬於上黨郡。618年,李淵代隋建唐。唐朝時,基本實行州、縣兩級制。岳陽縣和冀氏縣隸屬於晉州;618年,分沁源縣置和川縣(治今安澤縣和川鎮),隸屬於沁州(治今沁源縣城);晉州和沁州隸屬河東道管轄。907年,唐王朝滅亡,之後中原地區先後經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史稱"五代"。期間,今安澤的行政區劃仍同於唐代。
960年,趙匡胤通過發動兵變代周建宋。北宋初年,和川縣仍屬沁州;981年,沁州廢,改屬晉州;1072年,和川縣降為和川鎮,隸屬於冀氏縣,1086年又升為和川縣;冀氏縣、岳陽縣、和川縣三縣基本並存,均隸屬於晉州(1116升為平陽府),晉州隸屬於河東路。
1127年,北宋亡於金人,宋室南渡建立南宋,北中國成為金朝的地盤。金朝時,冀氏縣、岳陽縣、和川縣三縣並存,均隸屬於平陽府,平陽府隸屬於金的河東南路。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北中國歸於蒙古;1276年,元軍南下滅南宋,重新完成全國大一統。
元朝時,1266年,省並冀氏縣入岳陽縣;1267年,又在今古縣岳陽鎮重置冀氏縣,並且將岳陽縣和和川縣併入冀氏縣;1293年,又改冀氏縣名為岳陽縣(治今古縣岳陽鎮)。至此,冀氏、和川、岳陽三縣終於合併,形成新的岳陽縣。岳陽縣隸屬於平陽路(1305年改名晉寧路),直屬中書省管轄。
1368年,朱元璋滅元建明。明朝時,岳陽縣隸屬於平陽府,平陽府隸屬於山西布政使司。1644年,明朝亡於李自成農民軍,不久,清兵入關,先後打敗農民軍和南明勢力,控制全國。清朝時,岳陽縣仍隸屬於平陽府,平陽府隸屬於山西省。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
民國初年,岳陽縣隸屬山西省河東道。
1914年6月,山西省政府奉總統令將岳陽縣改名為安澤縣(治今古縣岳陽鎮),原因是它和湖南省岳陽縣重名;1937年,安澤縣劃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管轄。
1938年,侵華日軍占領安澤縣城。
1940年八月,晉冀魯豫邊區於安澤縣西部重新設定岳陽縣;1941年九月,太岳行署成立,安澤縣和岳陽縣同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行署二專署。
1941年六月,又於安澤縣南部設定冀氏縣,隸屬太岳行署四專署。
1942年四月,岳陽縣併入安澤縣,1946年十月,冀氏縣併入安澤縣,安澤縣隸屬太岳行署岳北專署。
1948年8月26日,由晉察冀解放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合併組成的華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此前的8月22日,太岳行政公署所屬各專署宣布撤銷,太岳行署所轄各縣基本上分別劃歸山西省各專署。1949年六月,安澤縣隸屬翼城臨時專區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1950年1月,安澤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專署,安澤縣人民政府遷駐府城鎮,原駐地改稱古縣鎮;1954年設立晉南專區(臨汾專區和運城專區合併組成),安澤縣隸屬山西省晉南專員公署。
1970年撤銷晉南專區,分設臨汾地區和運城地區,安澤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地區。
1971年6月國務院批准組建古縣,劃安澤縣西部七個公社設定古縣,同時將屯留縣良馬公社劃歸安澤縣,同年10月,山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將古縣更名為岳陽縣,12月,再因與湖南省岳陽縣重名而復稱古縣,安澤縣和古縣都隸屬山西省臨汾地區。
2000年臨汾地區改名為臨汾市(地級),原臨汾市(縣級)改名為堯都區,安澤縣和古縣現今都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安澤縣在其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澤縣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最東部,太岳山東南麓,處在臨汾、晉城、長治三市交界,東與長治市屯留區、長子縣毗鄰,北與長治市沁源縣相連,西與古縣、浮山縣交界,南與晉城市沁水縣接壤,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309國道和326省道縱橫全境。
安澤縣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安澤縣境內地形複雜,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山峰有安太山、泉廟凹、盤秀山等,海拔都在1400米以上,以安太山為最高,海拔1592米,西部有大東溝梁、牛頭山等,海拔在千米以上。南部沁河谷地,地勢較低,有小塊平川,海拔在800米左右。
安澤屬於低土石山區,後來受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東西兩翼高高隆起,中間川谷相對下降的地貌特徵。境內山嶺起伏,各山脈自成體系,又相互交錯溝壑縱橫,形成了山巒疊起,溝壑縱橫,丘陵發育,深谷遍布的景象,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根據各地所處的方位、地勢、高差和土壤類型,地貌可分為中山區、低山區和川谷區三種類型。中山區亦稱土石山區,位於東西邊沿的深山峽谷,相對高度200-500米,坡度30°一40°,山間土層貧瘠,岩石大片裸露,植被一般在40%-50%之間,範圍約占安澤縣總面積的35%;低山區亦稱丘陵區,位於沁河以西與汾河分水嶺地帶,沁河以東跑馬嶺、三不管嶺和枇山周圍,海拔在800-1300米之間的地帶,多洪積傾瀉的小平原和黃土殘垣,坡度斜約20°一30°,植被喬灌草兼有,以草為主,占全境面積的58%左右;山谷區分布於海拔732-900米之間的河谷地帶,一般由河流的淤積和山洪積物堆積而成,連片呈現於沁河兩邊及主要支流的一級階地,沁河川谷有串珠狀的小平原,地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是主要的農耕區,大約占安澤縣總面積的7%。

氣候

安澤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美譽。海拔間於750—1500米之間,處在東經112°5′—112°35′、北緯35°35′—36°30′之間,全年平均日照為2246.1小時,日照率為51%,年平均氣溫為9。4℃,年平均降水量為539.1mm左右,高於臨汾市平均值80mm,空氣相對濕度66%,全年無霜期172天左右,形成了安澤獨特的小氣候。

水文

安澤地處沁河流域,沁河自安澤縣和川鎮議亭村北入安澤境內,至馬壁村南出境,流經安澤縣95公里,本段流域面積大於100K㎡的較大支流有洪驛河、藺河、大黃河、李元河、第五河、義唐河、孔村河、王村河、泗河、蘭河、石槽河、馬壁河。沁河入境水量為2.07億m3,天然徑流量3.17億m3,總出境水量5.24億m3。水質主要為重碳酸鹽質水,屬適度硬水。
安澤縣總水量達1.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1.13億立方米,屬低礦化度淡水。多分布於沁河及各支流兩岸一二階地下,潛水距地表5-250m不等,補給量足,易於開採。

行政區劃

截止2014年,安澤縣轄4鎮3鄉(即府城鎮和川鎮唐城鎮冀氏鎮杜村鄉馬壁鄉良馬鄉),104個行政村。
鄉鎮名稱面積人口管轄範圍
328平方公里
25681人
轄兩個居委會,21個行政村
309平方公里
11514人
轄18個行政村,
唐城鎮
175平方公里
10710人
轄13個行政村
冀氏鎮
284平方公里
10405人
轄15個行政村
杜村鄉
222.2平方公里
6164人
轄11個行政村
馬壁鄉
365平方公里
7484人
轄13個行政村
良馬鄉
315平方公里
6603人
轄12個行政村
參考資料來源: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安澤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石灰石、石膏、方解石和煤層氣等。煤炭資源面積達1944平方公里,貯量達240多億噸。其中正在開發的唐城上莊、三交一帶約40平方公里貯煙煤,屬太原組及山西組地層,計5層,總厚6.2米,一般距地表200~500米,灰分在11-12點,熱量為8500大卡,含硫量低於0.4%,系優質主焦煤。尚未開發的縣城以南1904平方公里系2#、3#、9#、11#貧煤或無煙煤,一般距地表200~800米,灰分6-23%,熱量為7500-8500大卡,含硫量低於0.5%,屬貧瘦煤或貧煤(系優質電煤)。
唐城鎮上莊後嶺底貯藏或出露鐵礦,面積約1.4平方公里,貯量約100萬噸,地表出露厚度1.5~2米,含鐵量46~52%,含錳7~8%。
良馬鄉劉家溝紅色砂岩層中發現方解石,經勘察探明礦床如龍脊裸露,長3000米,寬5~10米,初步預測貯藏量在10萬噸以上。經化驗含氧鈣率和純度及多種元素均達到國家化工和建築業用標準。
唐城鎮上莊村一帶貯藏瓷土,前嶺底北坡質優,上世紀70年代曾有陶瓷廠開採燒制多種瓷器。
冀氏盆地有煤層氣蘊貯。安澤煤層氣貯量多達4400多億立方米,有待進一步開發。

水利資源

安澤縣水資源豐富,現年平均用水量326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74萬立方米),占當地水資源量的1%。較大的河流23條,小泉小水145處,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500立方米。黃河一級支流、山西省第二大河、唯一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由和川鎮議亭村北入安澤境內,至馬壁村南出境,縱貫安澤縣南北109公里,較大支流有東洪驛河、藺河、大黃河、李元河、第五河、義唐河、孔村河、王村河、泗河、蘭河、石槽河、馬壁河等。天然徑流量1.967億立方米。水質主要為重碳酸鹽質水,屬適度硬水。
安澤縣地下水資源總量6836萬立方米,屬低礦化度淡水。多分布於沁河及各支流兩岸一二階地下,潛水距地表5-250米不等。縣城自來水廠年供水量60萬噸,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

土地資源

安澤境內地形依據地貌不同可分為低中山區、低山區、丘陵區、溝川區四大主體地貌單元,土地資源豐富。安澤縣耕地30.7萬畝,占17.6%;林地14.8萬畝,占50.5%;草場96.8萬畝,占32.9%;城鄉工業交通建設占地5。3萬畝,占1.8%;水域3.2萬畝,占1.07%。土壤類型按形態特徵分為褐土(98%)和草甸土(2%),耕種土壤按土壤質地分為壤土(占耕地面積的82。5%)、砂土(占耕地面積的5%)和粘土(占耕地面積的12。5%),有機質含量5—28g/Kg,平均11.4g/Kg,全氮0.65—0.85g/Kg,平均0.748g/Kg,有效磷10.8—50mg/Kg,平均15mg/Kg,速效鉀95—140mg/Kg,平均111mg/Kg,PH值7.8—8.4。

林業資源

安澤縣有林總面積達19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67。2%,居山西省第一位,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級生態示範縣,擁有五個省級森林公園(麻衣寺、黃花嶺、青松嶺、安泰山、趙圪堆)和一個以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為保住對象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紅泥寺自然保護區)。森林蓄積量達到401萬立方米,人均50立方米。安澤縣境內擁有木本植物250餘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喬木樹種100餘種;草本植物近1000種,其中有藥用價值的多達400餘種,尤其是野生連翹面積達150萬畝,蘊藏量達400萬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野生動物218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金錢豹、紅尾狐等珍禽異獸10餘種。廣袤的森林中還蘊藏有松蘑、草磨、木耳、羊肚菌等菌類物質。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安澤有林地面積15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2。8%,森林蓄積量達到330萬立方米,居山西省第一。灌木草地24。25萬畝,占總面積的13。4%,合計180萬畝,植被覆蓋率達到67。2%,其中中山區覆蓋率在70%--65%之間。低山區在55%左右,川谷地帶又少些。
全境多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大致可分為十四個群落。油松側柏群落主要分布於海拔1000-1300米的山嶺地帶;楊柳林群落主要分布於各河流兩岸;刺槐群落多分布於近山斜坡;虎榛子群落分布於灰褐色土壤;連翹群落多分布於半陰坡及土壤貧瘠的山嶺地帶;黃枦群落;山糜子白草群落分布於灰褐色土壤;沙棘白草群落成片狀分布於其他群落問;薔薇鼠李群落;荊條鼠李群落分布於乾旱瘠薄的陽坡地帶;白草群落間與灌木混生組成草灌群落;蒿屬群落主要分布於撩荒土地,與白草混生;細葉苔蘚群落面積較小,分布於下濕地和近河灘地。連片種植紅果、蘋果及核桃樹形成一個水乾果群落,多成林分布於近村田地或丘陵坡地。安澤植物品種繁多,1995年地區、縣林業局聯合普查野生喬灌木48科89屬191種,其中銀杏、雪松、杜松核桃揪、楓楊、杜仲、刺果泊樹、黃櫱8種為珍稀物種。
動物資源
紅泥寺地區還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金錢豹金雕等。

經濟狀況

綜述

2011年縣地區生產總值48896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0年增長1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651萬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402370萬元,增長20.1%;第三產業增加值51947萬元,增長9.9%。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安澤縣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1%、82.3%和10.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90.8%和6.2%,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分別為0.53%、16.25%和1.12%。居民消費價格比上2010年漲4%,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7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62%。
2011年末安澤縣新增就業崗位1226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898人,靈活就業52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9%,控制在了4.2%的目標範圍之內。

第一產業

2011年安澤縣農作物種植面積385860畝,比2010年減少1.74%。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57419畝,減少1.22%;油料種植面積3154畝,減少10.65%.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281710畝,增長0.66%;小麥種植面積30771畝,減少15.82%.
2011年糧食總產量105802噸,比2010年增產0.23%。其中,玉米94158噸,增產2.76%;小麥4999噸,減少10.11%。
2011年安澤縣肉類總產量5040噸,比2010年增長2.52%。其中,豬肉產量3432噸,增長2.11%;牛肉產量1072噸,增長1.23%;羊肉產量346噸,增長1.47%.牛奶產量428噸,增長2.15%.禽蛋產量1231噸,減少19.07%。
2011年末安澤縣有林面積19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67.2%;全年完成造林3.16萬畝,四旁植樹75.5萬株,育苗5505畝,其中新增育苗面積2595畝。
2011年末安澤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33200千瓦,比2010年末增長4.63%。機械耕地面積21.32萬畝,機械播種面積16.64萬畝,機械收穫面積2.1萬畝,分別比2010年增長4%、4%和31.25%。安澤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1502萬元,同比增長6.98%。

第二產業

工業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0.14億元,比2010年增長23.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361萬噸,比2010年增長56.04%;焦炭產量135萬噸,比2010年增長4.94%。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74.14億元,比2010年增長17.5%.其中煤炭、焦化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24億元、26.9億元,分別增長49.89%和11.8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18.46億元,比2010年增長9.36%;實現利潤12.02億元,比2010年增長6.84%。
建築業
2011年安澤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6269萬元,比2010年增長8.9%。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5億元,比2010年增長25.4%。按城鄉分,城鎮投資22.31億元,增長25.3%;農村非農戶投資1410萬元,增長45.4%。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8536萬元,減少58.5%;第二產業投資188386萬元,增長86.1%;第三產業投資27585萬元,減少51.9%.按登記註冊類型分,國有及國有經濟控股33159萬元,減少26.9%;非國有投資191348萬元,增長43.07%.固定資產投資建成投產項目36個,新增固定資產134564萬元。
重點工程建設
2011年安澤縣重點建設工程66項,計畫總投資61.2億元,其中當年計畫投資18.9億元,全年完成投資19.34億元,投資完成率100%。安澤縣綜合能源消費量93.56萬噸標準煤,比2010年同期增長13.3%;萬元GDP綜合能耗1.95噸標準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3.58%;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1.51噸標準煤/萬元,比2010年增長1.34%。
商業貿易
2011年安澤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76萬元,比2010年增長17.8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652萬元,增長17.9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524萬元,增長17.59%。
郵電通信
2011年安澤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504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58萬元;中國聯通業務總量1186萬元;移動業務總量2660萬元。年末,安澤縣電話用戶69635部;安澤縣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84.92部.安澤縣寬頻接入用戶達到6626戶,增長35.45%。
財政金融
2011年安澤縣財政總收入100188萬元,比2010年增長21.13%.一般預算收入34259萬元,增長29.91%,其中:稅收收入18785萬元,增長9.9%。一般預算支出執行67259萬元,比2010年增長20.53%。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11.14%,教育支出增長18.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5.57%,醫療衛生支出增長9.23%,環境保護支出增長49.5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3.78%,公共安全支出增長26.76%。
2011年末安澤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7693萬元,增長22.15%;各項貸款餘額87399萬元,增長28.88%。
社會保險
2011年安澤縣保費收入2484.78萬元,比2010年增長8.74%.其中,壽險1303萬元,增長6.8%;財險1181.78萬元,增長10.97%。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517.07萬元。其中,壽險115萬元,財險402.07萬元。

社會建設

教育

2011年高考112人達二本以上分數線2011末安澤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6%,國中三年保留率98.59%;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100%。普通高中招生502人,國中招生1082人,高中招生1071人,學前教育招生518人。

文化

2011年安澤縣實施了數位電視村村通工程,使安澤縣居民收看到102套畫面清晰的數位電視節目;安澤縣圖書館投入使用,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三級圖書館;實施了文化資源共享工程,農民文化書屋實現了“全覆蓋”,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醫療

2011年安澤縣人民醫院創建為二級甲等醫院,新中醫院即將投入使用;新建的唐成、冀氏2箇中心衛生院投入使用;全面完成了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成功創建省級衛生縣城。
2011年安澤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140個,其中:村衛生所103個,私人診所17個。安澤縣衛生機構(含診所)共有床位452張。安澤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33人,其中:醫生150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到58672人,參合率為98.3%,籌資1354萬元,補償1218萬元。

居民收入

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78元,比2010年增長16.7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972元,增長17.5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52元,增長16.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950元,增長29.0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30.2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9.43%。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1245元,增長14.02%。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28170人,其中:機關事業單位參保4474人,全年累計征繳養老金4307萬元;企業參保3615人,全年累計征繳養老金3084萬元。農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20081人,基金積累205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3750人,全年累計征繳失業保險金76.22萬元。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4325人,全年累計征繳醫療保險金893萬元。工傷險參保人數8685人,基金征繳312萬元。
2011年安澤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871人,發放城市低保金392。99萬元;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386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64.37萬元;五類困難家庭學生543人,共發放助學金68。43萬元。免費為8552戶低收入家庭冬季取暖供應了“一噸煤”。

人口狀況

據2011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推算,年末安澤縣總人口數為82553人,男43932人,女38621人,出生率為11.06%,死亡率為5.83%,城鎮人口為27643人,鄉村人口為54910人,城鎮化率達到33.49%。

交通運輸

公路
2011年末安澤縣公路通車裡程達844公里,309國道橫貫安澤縣東西45公里,是山西省連通河南、山東、河北的主要通道;326省道、府東山區二級縣道縱穿安澤縣南北94公里,連線長子、高平、古縣、沁源等地。
鐵路
晉中南部鐵路是橫跨晉豫魯三省的一條大能力出海煤運通道,該鐵路西起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瓦塘鎮,自河南省台前縣跨越黃河,進入山東省後由日照港下海,途經山西省呂梁、臨汾、長治市,河南省安陽、鶴壁、濮陽市,山東省濟寧、泰安、萊蕪、淄博、臨沂、日照市,全長1260公里,以運煤為主,兼顧客運,雙線電氣化,為國鐵Ⅰ級,電力牽引。2010年4月份9標段、10標段全面進入安澤縣開始施工。
高速
臨汾-長治高速公路即將開工建設,縱穿安澤縣東西。現擁有山西省山區縣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縣級長途客運站,有公路客運班線25條,其中:連線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四省省際客運班線5條,跨地市客運班線7條,跨縣班線13條,發揮著重要的樞紐港作用。

歷史文化

安澤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是大禹分九州之冀州治所。春秋時屬晉,戰國屬趙,西漢設立縣治,魏晉南北朝之後歸河東道、平陽府管轄,當時取北部的“安吉”和南部的“澤泉”兩地名的首字稱“安澤縣”。又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陽,故又稱之“岳陽”。
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論家、教育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就誕生在這裡,這裡也是戰國名將冀缺、卻芮一門“五夫三卿”的棲身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有1300多名荀鄉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太岳行署、太岳軍區司令部、太岳軍區政治部、太岳兵工廠、太岳新華日報印刷廠都曾駐紮安澤;劉少奇、鄧小平、朱德、陳賡、薄一波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尤其是1942年4月26日,決定了轉變岳南局勢的大政方針。2007年,安澤在全省首家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證為中華“千年古縣”。
安澤縣文化底蘊深厚,集古色人文、綠色生態、紅色革命教育等文化於一體,該縣的民俗文化唐城花燈秧歌、府城飛嶺高蹺以其獨特魅力分別躋身第二、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蛇年元宵熱鬧非凡的民俗文化活動,是安澤新年文化的一大特色。

名勝古蹟

西洪驛遺址:位於城北21公里和川鎮西洪驛村,文化層臨沁河,高出河面24米,距地表土0。9-1。2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含有陶片、石器、獸骨,陶片多灰、紅兩色,石器有石斧、石錘,屬新石器晚期龍山型文化。
川口遺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川口村西沁河東岸台地上。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2——0。3米。採集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筒形罐、折肩壺、杯、小口高領罐等。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
白村遺址:位於城南13公裏白村北高地,高歸河東50米,文化層距地表60——80公分,面積約300平方米,含紅、灰陶片及獸骨木炭,新石器晚期的遺址。
義唐遺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義唐村北山前坡地,南臨季節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0。5米。斷崖上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灰陶片,其紋飾有籃紋、線紋、弦紋、繩紋,器形有小口尖底瓶、斂口缽、罐、盆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存。
子坪遺址:位於安澤縣和川鎮西洪驛村東北沁河西岸台地上。1987年發現,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0。4米。斷崖上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其紋飾有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罐、雞冠耳罩、鼎、盆等。屬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遺存。
李垣遺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李垣村東北李垣河東北岸山前坡地上。1996年發現,面積約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0。5米。斷崖上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有漢代泥質灰陶繩紋鼓腹罐、壺及繩紋板瓦等殘片。
英寨遺址:位於安澤縣良馬鄉英寨村北約20米沁河東岸坡地上。1996年發現,面積約3。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4~0。5米。斷崖上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有魏晉時期的泥質灰陶卷沿盆、系耳罐等殘片。
唐堯城:故址在今縣城北36公里唐城鎮,世傳堯築城於此。
合陽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置合陽縣,建有合陽城。北齊併入冀氏縣。故址在今安澤縣東南27。5公里河陽村。
冀氏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割禽昌、襄陵兩縣地置冀氏縣,建有冀氏城。《舊唐書·地理志》載本為漢猗氏縣地,後在古猗氏城南置冀氏縣。元時併入岳陽縣。民國為冀氏里,今為冀氏鎮。故址在今安澤縣南15公里冀氏鎮。
安澤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置安澤縣,屬義寧郡,隋大業二年(606)改名岳陽縣,民國三年(1914)復名安澤縣。故址在今古縣岳陽鎮。
和川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置義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名為和川縣,隋大業三年(607)省,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宋熙寧五年(1072)並人冀氏,元佑元年(1086)復為和川縣,金不改,元至元(1264-1294)中並人岳陽縣。故址在今安澤縣北15公里和川鎮。
郎寨塔:位於安澤縣馬壁鄉郎寨村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通高約8米,現存八級。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宋代建築。塔基石砌須彌座式,高0。85米,寬195米,一層中空,正面辟拱門,東、北面隱起板門,西面嵌清嘉慶八年(1803)詩碣1塊,其餘四面皆隱起破子欞窗、八角倚柱,上施額枋、斗拱、檐椽,檐椽下方疊置仰蓮兩層,二層以上四面均辟壺門,每層塔檐疊澀出檐。塔身五層以下收分甚小,五層以上逐漸收縮。塔頂殘,塔剎不存。
麻衣寺磚塔:位於安澤縣和川鎮嶺南村西約2公里南山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通高約21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形制觀察為金代建築。塔基石砌,塔身底層及三至七級四面均嵌有石碣,除第四級各面僅嵌石碣外,其餘各面及石碣上下均開龕雕麻衣寺塔有佛像,第級四面各嵌佛像1尊(上五下六),總計嵌佛44尊,第八級每面嵌佛2尊,塔身共嵌佛像336尊、毀壞21尊、尚存315尊。此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富有遼金磚塔華麗風格的古建築,對研究金代宗教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玄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高壁村。據觀內碑文記載,原名頤真庵,金興定元年(1217)改稱通玄觀,元、明、清歷代均有重修,現存主體建築結構為清代,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中軸線存山門、戲台、正殿,兩側為廂房。正殿面寬三間,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供奉道祖,進深七椽,單檐懸山頂。嘉慶年間維修,增東西角殿走廊,一體土木結構,正殿頂塌,有柱樑支撐。存金代石碣2方,元大德三年、清乾隆五年、嘉慶三年石碑3通,合成一組道教歷史資料。
興昌租行:位於安澤縣馬壁鄉下唐村。據民國《重修安澤縣誌》記載,興泰昌為平遙七洞村侯登朝在安澤縣開辦的租行,創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占地面積225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僅存大門和正窯。正窯為石砌窯三孔,裝修已不存。

旅遊景點

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安澤縣杜村鄉桑曲村。1942年初,太岳軍區陳賡司令員和薄一波政委率部由沁源到安澤桑曲村,駐紮兩年八個月,在此期間,劉少奇、鄧小平等曾來桑曲指導工作.1944年8月移駐沁水.舊址坐北朝南,四合院,占地面積約437平方米,清末建築.現有房屋18間,北房是司令部辦公室.陳賡、薄一波住東廂房內.
太岳行署舊址:位於安澤縣杜村鄉小李村鹼土院內.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遷往安澤小李村,由牛佩琮主任、裴麗生副主任主持工作.當時薄一波常來此指導工作.1944年8月遷往沁水縣.舊址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約460平方米。.房面寬五間,行署辦公室所在地。.內房屋、窯洞近20間,清末建築。
華印刷廠舊址:位於安澤縣杜村鄉陳家溝村。1942年,新華印刷廠隨太岳軍區政治部遷往安澤縣陳家溝村。劉郡負責廠內工作,主要印刷《新華日報》和抗日宣傳品。1944年遷往沁水縣。舊址設在距陳家溝約1公里處的山溝里,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280平方米。原築土窯洞10孔,現6孔保存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