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村跑鼓車

尉村跑鼓車

尉村跑鼓車有著2700多年歷史的跑鼓車文化,在經歷時盛時衰的歷史長河後復甦。鼓車乃鼓與車的集合,車由古代的戰車演變而成。作為一種民間體育競技活動,跑鼓車與西班牙鬥牛一樣具有風險性,傷亡時有發生。或許正因為它彪悍狂野的特性,頗有古戰場的遺風,跑鼓車文化日益受到現代人的追捧。

2011年5月23日,尉村跑鼓車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尉村跑鼓車
  • 車長:車長11尺
  • 車寬:寬2.8尺
  • 車重:500公斤重
  • 申報地區:山西省襄汾縣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編號:Ⅹ-135
起源傳說,文化特色,表演形式,主要事件,保護現狀,

起源傳說

尉村跑鼓車始於春秋時期,由軍用戰鼓演變而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尉村,史稱“鄂公堡”,據《晉史》記載,公元前718年,因曲沃莊伯公進攻晉都,晉鄂公逃至“鄂邑”(今鄉寧縣),為防追敵,晉鄂公在今尉村北門處築城堡,故名“鄂公堡”。此後,“鄂公堡”的駐軍脫離了軍隊建制,變為平民。但擂鼓進軍的演練仍保持了下來,並逐漸成為一種民俗活動。至唐,尉遲恭被封為“鄂國公”,“鄂公堡”改名為“尉村”。至此,跑鼓車民俗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歷2000多年的歲月滄桑,尉村擂鼓跑車的民俗保持下來,逐漸演變成一種賽事,成為全國絕無僅有的跑鼓車文化。
如今的跑鼓車,展現著尉村青年豪俠和勇武的風貌、團結和向前的精神。大凡舉行鼓車賽事,均由一人撐轅,兩人抱轅,少則百餘人,多則二三百人拉梢繩,等距比賽。各車相互追逐,直到一輛追上另一輛,將繩拴上前邊的鼓車才算分出勝負。

文化特色

鼓車即鼓與車的集合,車由古代的戰車演變而成。主要形式為集體性的、參與性強、競技性高、群體體育與鼓樂結合的“跑鼓車”比賽。
車身車軸由槐木或榆木製成,車輪車輻木製鐵鑲。鼓,直徑4.2尺,高2.4尺,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徵陰陽和合。鼓橫嵌在戰車上,車轅需要三個人來駕,一邊一根擀麵杖粗的長繩,至少要二十幾人多則上百人分列兩邊拉梢繩,拖著鼓車猛跑,車上一人打鼓一人敲鑼。

表演形式

鼓,一擊而聞百里。敲鼓容易,在顛簸奔跑的車上敲鼓可不是那么簡單,這既是對參與者鼓樂技能的考驗,也是對其體能和心理素質的全面檢閱。顯然,要想在鼓車大賽中獲勝,光有一肚子熱情是不夠的,競技優者更占上風。
尉村靠山,有5300多人,按區域分布劃分成五個院,也就是說跑鼓車的團體分五個院落,各霸一方,分別為後院八卦鼓、西北院二龍戲珠鼓、東院角端鼓、南院秦瓊打虎鼓、廟巷和合二仙鼓。此五院,明清時期已有分制,分屬村內五大家族,五院分在村子的五個方向,各院鼓車繞村奔跑,各車相互追逐,直到一輛追上另外一輛,將梢繩拴上前邊的鼓車才算分出勝負。因此,史稱“鏖戰”。
4月18日,對尉村人來說,是一年當中最有意義也是最重要的日子,各院準備各院的“戰車”,無人號召,也無人組織,家裡有什麼事情都得靠後,男女老少齊上陣,拴繩套的、打旗的、敲鑼的、開道的分工明確。跑贏了,雖沒有什麼物質上的獎勵,但預示著今年會諸事順利,鴻運當頭。
因此,哪個院都想奪第一。各院拉車的人拚命奔跑著。方圓幾十里的鄉親們都慕名來尉村看鼓車賽,大車小車機車把村裡的大街小巷塞得水泄不通。

主要事件

死者被視為英雄
激越而雄壯的鼓聲,注定為戰爭而生,正所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在尉村人看來,跑鼓車展現的是男人的勇氣和力量。尉村人之所以喜歡跑鼓車,就是喜歡它彪悍狂野的豪情。既然是“戰爭”,傷亡不可避免。4月18日下午5時許,西北院的鼓車跑到尉村主商業街道的拐彎處時,村民王某在奮力拉車奔跑時不慎摔倒,被快速行進的鼓車鐵輪從身上碾過,身受重傷。4月20日,一村民栗某因拉鼓車而喪生車輪。
3天內一死一傷,並沒有影響尉村人跑鼓車的激情,鼓車賽仍在繼續。尉村鼓車協會副秘書長賈德亮告訴記者,村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無論誰在鼓車賽事中發生意外,都不能抱怨。村民們都非常通情達理,贏,贏得坦坦蕩蕩;輸,輸得痛痛快快。賽後,大家一笑泯恩仇,該幹啥幹啥。
每次比賽都有村裡的老年人做指導,大家商量賽事規矩,從挑戰到迎戰,不同意就談判。跑鼓車有風險,傷亡也時有發生,尉村人並沒有因危險而膽怯,一代一代將跑鼓車傳了下來。
跑鼓車是一種賽耐力、賽勇氣的群體活動。跑鼓車的比賽規則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分區計時,一種是追逐超越。比賽原則、賽事規矩由挑戰者提議,雙方談判協定生效,有追上就贏的,也有落下100米就輸的,誰挑戰誰都可以。
鼓車會結束後,村里給栗某開了隆重的追悼會,以示對英雄祭奠。針對傷亡事故,村里規定,未滿18歲、已滿50歲的村民禁止拉鼓車。
鼓車賽事在當日下午5時許就已決出勝負,但幾個院的鼓車仍未停息,繼續在跑道上追逐著,那雄渾的鼓聲和陣陣鋼鐵軲轆聲響徹整個村莊,人們的吶喊助威聲一浪高過一浪。
民間推動
“申遺”路 尉村鼓車文化產生於公元前718年,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到了近代,隨著國運不昌,經濟蕭條,鼓車賽事不時中斷。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尉村人又重新開始了跑鼓車活動,上世紀80年代末鼓車賽事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之後,鼓車廟會雖然年年有,但尉村人很難再覓鼓車的蹤影。
2008年春節前夕,出生在尉村、現為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的趙維勇,回老家探親,向村里人提出了將尉村鼓車文化,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他的建議很快被村裡的有識之士採納,幾人隨即與該村村民委員會進行協商,村民委員會給予大力支持,積極籌措資金成立了鼓車申遺籌委會,籌委會主任由70歲的老支書盧玉忠擔任。“如果我們不搞,尉村鼓車文化就失傳了,現在村里只有上了年紀的人記得鼓譜,年輕人根本不會。”盧玉忠說。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史哲首席科學家、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顧問降大任受邀參加了尉村鼓車文化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降大任對尉村鼓車文化給予了很高評價,“作為一種原生態的民眾競技活動,尉村鼓車其精粹即在於鼓與車、韻律與運動的完美結合,也就是豪放雄渾的鼓樂之美與更強更快的體育精神的完美結合,也正是這一文化的獨特性所在。”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規定,向聯合國申報文化遺產,必須經歷嚴格複雜的程式:先進性可行性研究,再按照申報要求,制訂相關的保護和開發方案,最後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在“尉村鼓車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行性分析”報告中,是否“符合人性,具有影響人們思想情感的精神價值”?尉村人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尉村鼓車可激發人們的上進心,提升團體的凝聚力,提倡團體協作精神,表達人們強身健體的美好願望,這些都是人性向好向善、爭強好勝的真實訴求,也是藝術和體育運動進步的目標和動力,“尉村鼓車”藝術的初衷即在於此。
目前,尉村的“申遺”事業剛剛邁出了第一步。據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趙中悅介紹,目前,山西還沒有一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32個,現在有68個項目正在申報中。“申遺成功後,鼓車文化就是我們的專利。可以爭取搶救資金,進一步完善發展。相關建設全面掀起,可以吸引外商,招商引資發展經濟,開發旅遊事業,可以開發已毀的其他文化事業,將尉村打造成一個旅遊村,使尉村人通過各種渠道實現致富夢想……”在“申遺”啟動儀式上,尉村黨支部書記的聲音在尉村上空迴響。

保護現狀

尉村的“跑鼓車”比賽活動,近些年來,由於省市縣的重視,已成為一種鼓車文化,2009年2月尉村跑鼓車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尉村跑鼓車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已作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