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尉村又名鄂公堡,已有2700年的歷史。公元前718年,晉國發生內亂,晉鄂公逃至鄂邑(今山西鄉寧縣,與尉村接壤),把鄂邑作為屯兵駐守的軍事堡壘,因而命名“鄂公堡”。到了唐朝,汾城、尉村一帶均為尉遲敬德的封邑,因此汾城、尉村兩地均曾用“敬德堡”或“鄂公堡”命名。公元前718 年,晉鄂公謝世,鄂公堡的駐軍也就自然脫離了軍隊建制演變為民。但是,官兵用於軍事訓練的戰車、戰鼓以及擂鼓進軍的演練形式被保持了下來,而後逐漸演化成為當地一種特有的民間集體賽事,也意味著
跑鼓車文化誕生。
誕生時期
從公元前718年起,跑鼓車文化逐漸在民間發展起來。尉村人以鼓車作為自己的圖騰,對鼓戶恥多愚車的構造、寓意、比賽方法有了比較固定的模式。鼓車依然保持著古代的樣式,車身由古代進軍擂鼓演變而來,鼓幫為雙層,內外撐合,結實耐用。鼓邊由圓形鉚釘固定,金光明亮。擊鼓者立於車身後端,打鼓之後,另有一位敲鑼者同在鼓後敲打,與古代行軍作戰擊鼓鳴金的穿號方式極為吻合,但功能已經轉化為民間賽事。最早的跑鼓車,是四車比賽,實行淘汰制,最後進行決賽。鼓車比賽時,由一人撐轅,兩人包轅,少則百餘人,多則二三百人拉捎繩,等距離比賽。因時間不限,後邊的鼓車追上前邊的鼓車,將梢繩拴上前邊的鼓車才算分出勝負。這樣的比賽方式呈現了古代戰場“鏖戰”的激烈場面,因此,當時也把跑鼓車稱為“鏖戰”。
發展時期
到唐朝時,尉遲敬德被封為“鄂國公”,他在此地駐兵屯棕籃想汽田,採取兵農合一政策,演練軍隊,淵源久遠的鼓車憑藉其競技性、剽悍性成為尉遲敬德優選練兵的方式,“鄂公堡”也被更名為“尉村”,跑鼓車文化也在此時期得以發揚光大,之後歷代尉村人傳承了這個民間賽事。尉村拉鼓車的民眾團體根據各自所處的地理方位,逐漸形成了四個部分,成為“院”,每個“院”的鼓上所畫的代表圖案各不相同,而且歷代傳承,圖案並不發生變化。
鼎盛時期
明清時期,尉村的鼓樂文化輻射四面八方,除了同村競技,也和鄰村相互比賽,鼓樂文化進入鼎盛時期,到康乾盛世,尉村的經濟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農業豐收,商人眾多,富有的村民不僅紛紛回村置房購地,還很重視子弟的文化教育事業,讀書之風日盛,形成尉村崇挨紙擊文尚武的文化現象。跑鼓車文化也逐漸沉澱為具有一定規範的比賽模式。
衰落時期
到了近代,隨著國運不昌,經濟蕭條,鼓車賽事時有中斷,然而其間也不乏亮點。有一段時期,在襄汾縣西北部沿山一帶的古城鎮、南北膏腴村、賈崗、三公村、大趙、小趙等地相繼出現了春節跑鼓車的文化現象,有時村子與村子之間還進行激烈角逐的友誼賽,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沒有沿襲先前時期的傳統習俗應獄套。另一個亮點是尉村的跑鼓車在此時有過跑出省界的說法。
改革時期
跑鼓車文化在近代隨著戰亂逐漸衰落以後,一直銷聲匿跡,往日激烈的競爭場面再也沒有出現過。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尉村人又重新開始了跑鼓車活動,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尉村人將跑鼓車賽事重新開展起來,有了年年蘭翻匪都有的鼓車廟會。但僅維持了短暫的一段時期,由於當地人們忙於發展經濟,逐漸疏忽了這項民間賽事,古戰車與戰鼓破舊散失,幾近失傳。此後,鼓車廟會雖然年年有,但尉村人很難再覓鼓車的蹤影。
民俗內容
活動流程
跑鼓車活動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祭鼓、踩轅和賽鼓。
祭鼓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為祭鼓的日子。過去在尉遲恭祠前祭鼓,現因該祠已毀,改在村中大廟裡進行。由老者主持,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平安。
踩轅
鼓車祭祀完之後,由二拜束十餘名村民拉著遊街,德高望重者身披綬帶,踩在車上,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賽鼓
全村按居住方位分為西北院、西邊院、東院、廟巷、南院、後院6個院,每個院都有自己的鼓車。比賽時可以相互邀請,兩輛鼓車進行比賽。外村來拉鼓車者,也要根據居住方殼趨樂位選擇鼓車,不得隨意。
村里專門有“鼓車田”,每個鼓車3—4畝,誰耕種,來年拉鼓車的費用就由他來出。由鼓車協會負責有關事宜。
活動用品
鼓車顧名思義即載鼓之車,乃鼓與車的集合。車由古代的戰車演變而成。車身車軸由槐木或榆木製成,車輪車輻木製鐵鑲。車長十一尺,車寬二十八尺。 重量約五百公斤,鐵輪一米多高;鼓,由古代的戰鼓演變而來,鼓皮,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徵陰陽和合;鼓幫有兩層,內外之間撐和,結實耐用,別具音效;鼓邊有圓形鉚釘,每顆金光明亮,釘的有數量二百零八個,取澤地萃卦。尉村根據卦象分為五個方位,五個院落鼓飾圖案各異,別具涵義。其中後院鼓畫八卦圖;西北院鼓畫二龍戲珠圖,鼓邊描金黃色;東院鼓畫為神獸角端圖,鼓邊呈綠色;南院鼓畫為秦瓊打虎圖,鼓邊繪紅色;廟巷鼓則畫和合二仙圖,鼓邊描為銀灰色。
比賽形式
比賽內容
跑鼓車到競賽時,在每輛鼓車前面有掌轅、抱轅以及拉梢者,車上有樂手,可一人擂鼓,一人鳴鑼;也可由四至六人擂錘敲打。鼓車行進還有特殊的鼓點,再配以鑼、鈸,聲音震天動地,氣勢威武雄壯。車是由二十至三十名青壯年分列兩邊拉稍繩。比賽的分組是根據村子的區域分為五個院,每院一隊。比賽前通過抓鬮分組。比賽的項目眾多,都是追逐賽。
比賽規則
跑鼓車是一項群體接力項目,在比賽中是可以換人,類似於田徑比賽中的接力,在交接中,鼓車不能停止,必須在行進中進行換人,史稱“鏖戰”。中途交接若車停下則直接判定為輸。同時參賽有男隊和女隊,近年來也有為青少年定製了小的鼓車,所以還有少年組。充分提高了全村人的參與度。
文化特徵
尉村跑鼓車從春秋晉鄂公的戰車,到唐初尉遲恭的鼓車,戰爭與和平相接,衰落與昌盛相連。尉村跑鼓車文化從歷史中走來,繼承了其千年以上的文化內涵,保留了其原生態和古老的韻味,包含了豐富的古代體育、演義、音樂、民俗等歷史文化信息,同時賦予了現代體育的健身性、刺激性、競技性、娛樂性、社會性等多種功能。作為一種原生態的民眾競技活動,尉村鼓車其精粹即在於鼓與車、韻律與運動的結合,形成其獨特的文化。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跑鼓車文化在其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政府部門不夠重視
沒有專門的政府組織帶頭領導和管理,只是民間自發、臨時組織,使得跑鼓車文化缺乏穩定的資金投入和長效協調的組織管理,不能廣泛的保護、傳承和開發,不得不依靠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跑鼓車文化的發展另覓生機。
傳承後繼乏人
尉村人對跑鼓車文化深入了解的傳承者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參與的人群較少,缺乏廣泛的民眾參與基礎和科學的理論指導。
傳承理念保守
老一輩的尉村人仍然保留著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承觀念。影響了跑鼓車文化更廣的發展空間。尉村跑鼓車文化的發展,僅靠老一輩人“耳提面授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已經解決不了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傳承譜系
鼓車的傳承沒有固定的傳承方式 ,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傳承 ,只要願意都可以學。
尉村跑鼓車主要傳承人有賈九成,毛德泉,盧玉忠,趙紅春,賈德光。
保護措施
2011年5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襄汾縣汾城鎮尉村村民委員會獲得“尉村跑鼓車”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尉村跑鼓車項目保護單位襄汾縣汾城鎮尉村村民委員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活動舉辦
2017年4月,襄汾縣尉村舉辦第十屆跑鼓車文化藝術節。
2018年5月,襄汾縣汾城鎮舉辦第十一屆跑鼓車文化藝術節。
衰落時期
到了近代,隨著國運不昌,經濟蕭條,鼓車賽事時有中斷,然而其間也不乏亮點。有一段時期,在襄汾縣西北部沿山一帶的古城鎮、南北膏腴村、賈崗、三公村、大趙、小趙等地相繼出現了春節跑鼓車的文化現象,有時村子與村子之間還進行激烈角逐的友誼賽,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沒有沿襲先前時期的傳統習俗。另一個亮點是尉村的跑鼓車在此時有過跑出省界的說法。
改革時期
跑鼓車文化在近代隨著戰亂逐漸衰落以後,一直銷聲匿跡,往日激烈的競爭場面再也沒有出現過。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尉村人又重新開始了跑鼓車活動,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尉村人將跑鼓車賽事重新開展起來,有了年年都有的鼓車廟會。但僅維持了短暫的一段時期,由於當地人們忙於發展經濟,逐漸疏忽了這項民間賽事,古戰車與戰鼓破舊散失,幾近失傳。此後,鼓車廟會雖然年年有,但尉村人很難再覓鼓車的蹤影。
民俗內容
活動流程
跑鼓車活動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祭鼓、踩轅和賽鼓。
祭鼓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為祭鼓的日子。過去在尉遲恭祠前祭鼓,現因該祠已毀,改在村中大廟裡進行。由老者主持,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平安。
踩轅
鼓車祭祀完之後,由二十餘名村民拉著遊街,德高望重者身披綬帶,踩在車上,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賽鼓
全村按居住方位分為西北院、西邊院、東院、廟巷、南院、後院6個院,每個院都有自己的鼓車。比賽時可以相互邀請,兩輛鼓車進行比賽。外村來拉鼓車者,也要根據居住方位選擇鼓車,不得隨意。
村里專門有“鼓車田”,每個鼓車3—4畝,誰耕種,來年拉鼓車的費用就由他來出。由鼓車協會負責有關事宜。
活動用品
鼓車顧名思義即載鼓之車,乃鼓與車的集合。車由古代的戰車演變而成。車身車軸由槐木或榆木製成,車輪車輻木製鐵鑲。車長十一尺,車寬二十八尺。 重量約五百公斤,鐵輪一米多高;鼓,由古代的戰鼓演變而來,鼓皮,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徵陰陽和合;鼓幫有兩層,內外之間撐和,結實耐用,別具音效;鼓邊有圓形鉚釘,每顆金光明亮,釘的有數量二百零八個,取澤地萃卦。尉村根據卦象分為五個方位,五個院落鼓飾圖案各異,別具涵義。其中後院鼓畫八卦圖;西北院鼓畫二龍戲珠圖,鼓邊描金黃色;東院鼓畫為神獸角端圖,鼓邊呈綠色;南院鼓畫為秦瓊打虎圖,鼓邊繪紅色;廟巷鼓則畫和合二仙圖,鼓邊描為銀灰色。
比賽形式
比賽內容
跑鼓車到競賽時,在每輛鼓車前面有掌轅、抱轅以及拉梢者,車上有樂手,可一人擂鼓,一人鳴鑼;也可由四至六人擂錘敲打。鼓車行進還有特殊的鼓點,再配以鑼、鈸,聲音震天動地,氣勢威武雄壯。車是由二十至三十名青壯年分列兩邊拉稍繩。比賽的分組是根據村子的區域分為五個院,每院一隊。比賽前通過抓鬮分組。比賽的項目眾多,都是追逐賽。
比賽規則
跑鼓車是一項群體接力項目,在比賽中是可以換人,類似於田徑比賽中的接力,在交接中,鼓車不能停止,必須在行進中進行換人,史稱“鏖戰”。中途交接若車停下則直接判定為輸。同時參賽有男隊和女隊,近年來也有為青少年定製了小的鼓車,所以還有少年組。充分提高了全村人的參與度。
文化特徵
尉村跑鼓車從春秋晉鄂公的戰車,到唐初尉遲恭的鼓車,戰爭與和平相接,衰落與昌盛相連。尉村跑鼓車文化從歷史中走來,繼承了其千年以上的文化內涵,保留了其原生態和古老的韻味,包含了豐富的古代體育、演義、音樂、民俗等歷史文化信息,同時賦予了現代體育的健身性、刺激性、競技性、娛樂性、社會性等多種功能。作為一種原生態的民眾競技活動,尉村鼓車其精粹即在於鼓與車、韻律與運動的結合,形成其獨特的文化。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跑鼓車文化在其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政府部門不夠重視
沒有專門的政府組織帶頭領導和管理,只是民間自發、臨時組織,使得跑鼓車文化缺乏穩定的資金投入和長效協調的組織管理,不能廣泛的保護、傳承和開發,不得不依靠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跑鼓車文化的發展另覓生機。
傳承後繼乏人
尉村人對跑鼓車文化深入了解的傳承者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參與的人群較少,缺乏廣泛的民眾參與基礎和科學的理論指導。
傳承理念保守
老一輩的尉村人仍然保留著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承觀念。影響了跑鼓車文化更廣的發展空間。尉村跑鼓車文化的發展,僅靠老一輩人“耳提面授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已經解決不了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傳承譜系
鼓車的傳承沒有固定的傳承方式 ,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傳承 ,只要願意都可以學。
尉村跑鼓車主要傳承人有賈九成,毛德泉,盧玉忠,趙紅春,賈德光。
保護措施
2011年5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襄汾縣汾城鎮尉村村民委員會獲得“尉村跑鼓車”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尉村跑鼓車項目保護單位襄汾縣汾城鎮尉村村民委員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活動舉辦
2017年4月,襄汾縣尉村舉辦第十屆跑鼓車文化藝術節。
2018年5月,襄汾縣汾城鎮舉辦第十一屆跑鼓車文化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