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滅絕(生命大滅絕)

物種滅絕

生命大滅絕一般指本詞條

泛指植物或動物的種類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壞,稱為物種滅絕。一株植物枯萎,一隻動物死亡,有時並不僅僅意味著單個生命有機體的消失,也許湊巧是整個此類物種的滅絕。在世界範圍內,生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一些物種已滅絕。到了1681年,渡渡鳥(Dodo),便在地球上消失了。從1600~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台灣雲豹中國犀牛南極狼等物種已不復存在。白鱀豚蘇門答臘虎北部白犀牛奧里諾科鱷魚小嘴狐猴等動物也瀕臨滅絕。

基本介紹

定義,滅絕進程,滅絕速度,滅絕原因,自然原因,人是禍首,滅絕預計,驚人速度,高山生物,鳥類物種,蝴蝶昆蟲,歐洲地區,氣候因素,其他資料,滅絕物種,獸類,鳥類,中國物種,瀕臨滅絕,世界範圍,中國範圍,補救措施,國家保護,一級動物,二級動物,發現蹤跡,

定義

物種不復存在的想法由於與神學相悖,致使許多人難以接受。但早在十八世紀末以前,博物學家們開始一致同意,在地球歷史上,物種滅絕曾經多次出現。滅絕的走獸,特別是那些一度在地球上四處遊蕩的恐龍和其它龐大的野獸。它們遺留的化石使人們目瞪口呆。達爾文在南美洲發掘出幾個“滅絕怪物”的化石。他在《物種起源》寫道:“我想恐怕再也沒有人比我對物種滅絕更加驚奇了。”

滅絕進程

部分科學家認為,物種滅絕一直是生命進程中的一部分。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大衛·勞普David M. Raup估計。以往存活物種的百分之九十九已經滅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勞普和同事傑克·塞普科普斯基(Jack Sepkoski)詳細深入地研究化石記錄後,公布了對物種滅絕“背景”比率的研究結果,即有機體在地球生命史中滅絕的正常比例。化石記錄表明,物種至少經歷了五次大消亡或者大滅絕;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在極短的時間內。滅絕的比例急劇地上升。根據勞普的研究,規模最大的物種滅絕發生在大約 2.25~2.45億年以前,消亡的物種竟占存活物種的百分之九十六之多。所有物種的四分之三,包括最後一代恐龍,在0.65億年前的大滅絕中消失。對於這些大滅絕、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理論。有些科學家認為,起因是當大陸板塊從熱帶向極地漂移時,全球氣候發生的變化。還有一些科學家宣稱,大規模的小行星群或者彗星群與地球相撞,產生世界範圍的塵雲,遮住了陽光,致使氣溫下降,導致了物種大滅絕。地質學家和古鳥類學家仍然在為這些和其它一些理論找證據。物種滅絕和物種進化關係密切。達爾文發現,關於物種和生命形式更替階段之間的關係,滅絕物種的化石是絕妙的解釋。達爾文還意識到,新物種的產生與現存物種的消亡密切相關。關於物種滅絕以及它在物種形式(新物種的形成)中的作用,進化論生物學家不斷提供全新的思想。富有影響的思想之一來自哈佛大學的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奈爾斯·埃爾德雷德(Niles Eldredge)。他們的斷續性平衡理論認為,物種進化過程中,每隔一段較長時期的穩定,就會有短期的急劇變化;其時某些物種滅絕,某些新物種出現。也就是說,在大約幾百萬年的時間裡,一定數量的物種滅絕後,劇變就會發生,物種滅絕為新物種提供足夠的進化空間。
物種滅絕
骨骼標本
地球正處於另一次物種大消亡中,小行星絕不是此次滅絕的原因。當代的大滅絕是非常完善的物種——智人(現代人的學名)活動的結果。由於生境破壞、環境污染、現代工業的惡果、迅速的人口增長,致使每天都有幾十種動植物滅絕。也許在隨之而來的幾百萬年內,物種大滅絕為新物種的發展提供了餘地。但是,一個物種消逝後將決不再現。

滅絕速度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里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占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2009年,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滅絕原因

自然原因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疊紀(Triassic period)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生物界的變化。三疊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而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滅絕。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後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物種滅絕(生命大滅絕)
恐龍——消失的地球霸主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
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人是禍首

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有人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想像地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滅絕預計

驚人速度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占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物種滅絕(生命大滅絕)
物種滅絕

鳥類物種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蝴蝶昆蟲

澳12種蝴蝶要消失。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地區

歐洲受影響最小。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氣候因素

“性別失衡論”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誌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其他資料

保持生物多樣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適應人類的發展,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人類本身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控制人類自身人口的增長,同時進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產方式。”馮偉民說,要想把物種滅絕的速率控制到一定範圍內,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過往的生產方式儘管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我們的地球鳥語花香,這和過去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改造著地球表面,地球環境呈現的多樣性,是經歷了無數災變以後不斷演化的結果。”在馮偉民看來,不僅是科學家,所有人都應該了解地球環境演變的歷史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過程,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轉變生產方式或許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設一種資源發展和經濟發展保持雙贏的生產方式才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會找到新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經濟運作理念嗎?

滅絕物種

獸類

歐洲
物種滅絕(生命大滅絕)
原牛
美洲
非洲
亞洲
物種滅絕(生命大滅絕)
麋鹿
大洋洲

鳥類

非洲
亞洲
美洲
物種滅絕(生命大滅絕)
渡渡鳥
澳洲
物種滅絕(生命大滅絕)
袋狼
大洋及島嶼

中國物種

20世紀中國共宣布滅絕十種動物 其中部分馬上就要到達50年的期限

瀕臨滅絕

世界範圍

  1.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 蘇門答臘虎 在野生狀態下只有20隻。隨著40年代巴厘虎和70年代裏海虎的滅絕,人們預計,這一物種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地球上消失。
  3. 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說什麼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4. 奧里諾科鱷魚:南美洲體形最大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12種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灘生態環境變壞的影響,被漁民大量捕殺。
  6. 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
  7. 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全世界範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 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9. 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10. 斯比克斯鸚鵡: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希望。

中國範圍

獸綱(綱)
靈長目 Primates (目)
懶猴科(科)
猴科
猩猩科
鯉科
食肉目
犬科
熊科
浣熊科
大熊貓科
鼬科
靈貓科
貓科
鰭足目(所有種)Ⅱ
海牛目
儒艮科
喙豚科
海豚科
馬科
駝科
鹿科
麝科
鹿科
牛科
兔形目
兔科
齧齒目
松鼠科
河狸科
鳥綱
鸊鷉目
鸊鷉科
鸌形目
信天翁科
鵜形目
鵜鶘
鰹鳥科
鸕鷀科
軍艦鳥科
鸛形目
鷺科
鸛科
䴉科
雁形目
鴨科
隼形目
鷹科
隼科(所有種)Ⅱ
雞形目
松雞科
雉科
鶴形目
秧雞科
鴇科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雉鴴科 Jacanidae
鷸科
燕鴴科
鷗形目
鷗科
鴿形目
沙雞科
鳩鴿科
鸚形目
鸚鵡科(所有種) Psittacidae Ⅱ
鵑形目
杜鵑科
鴞形目(所有種)Ⅱ
雨燕目
雨燕科
鳳頭雨燕科
咬鵑目
咬鵑科
佛法僧目
翠鳥科
蜂虎科
犀鳥科(所有種)Ⅱ
鴷形目
啄木鳥科
雀形目
闊嘴鳥科(所有種)Ⅱ
爬行綱
龜鱉目
龜科
陸龜科
海龜科
棱皮龜科
鱉科
蜥蜴目
壁虎科
鱷蜥科
巨蜥科
蟒科
鱷目
鼉科
兩棲綱
有尾目
隱鰓鯢科
蠑螈科
無尾目
蛙科
魚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
杜父魚科
海龍魚目
海龍魚科
鯉形目
胭脂魚科
鯉科
鰻鱺目
鰻鱺科
鮭形目
鮭科
鱘形目
鱘科
文昌魚綱
文昌魚目
文昌魚科
珊瑚綱
柳珊瑚目
紅珊瑚科
腹足綱
中腹足目
寶貝科
冠螺科
瓣鰓綱
異柱目
珍珠貝科
真瓣鰓目
硨磲
蚌科
頭足綱
四鰓目
鸚鵡螺科
昆蟲綱
雙尾目
[[鋏<蟲八>;科]] Japygidae
[[偉鋏<;蟲八>]] Atlasjapyx atlas Ⅱ
蜻蜓目
蜓科
缺翅目
缺翅蟲科
蛩蠊目
蛩蠊科
鞘翅目
步甲科
臂金龜科
犀金龜科
鱗翅目
鳳蝶科
絹蝶科
腸鰓綱
柱頭蟲
玉鉤蟲科

補救措施

保持生物多樣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適應人類的發展,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人類本身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控制人類自身人口的增長,同時進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產方式。”馮偉民說,要想把物種滅絕的速率控制到一定範圍內,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過往的生產方式儘管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我們的地球鳥語花香,這和過去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改造著地球表面,地球環境呈現的多樣性,是經歷了無數災變以後不斷演化的結果。”在馮偉民看來,不僅是科學家,所有人都應該了解地球環境演變的歷史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過程,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轉變生產方式或許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設一種資源發展和經濟發展保持雙贏的生產方式才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會找到新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經濟運作理念嗎?

國家保護

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丹頂鶴等共90多種;國家二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小熊貓穿山甲黑熊天鵝鸚鵡等共230多種。

一級動物

(包括所有種以及其亞種)
蜂猴熊猴台灣猴豚尾猴葉猴、金絲猴、長臂猿、麝(所有種)、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狸雲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氂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台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鸛黑鸛朱䴉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鷲胡兀鷲細嘴松雞斑尾榛雞雉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褐馬雞藍鷳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遺鷗四爪陸龜、黿、鱷蜥巨蜥、蟒、揚子鱷新疆大頭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紅珊瑚庫氏硨磲、鸚鵡螺、中華蛩蠊金斑喙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大鯢

二級動物

哺乳類
短尾猴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馬熊)、小熊貓、石貂黃喉貂水獺(所有種)、小爪水獺斑林狸大靈貓小靈貓草原斑貓荒漠貓叢林貓猞猁兔猻金貓漁貓河麂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駝鹿斑羚藏原羚鵝喉羚鬣羚黃羊盤羊岩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鰭腳目(所有種) 、鯨目(除一類外其它鯨類)、野豬
爬行類
三線閉殼龜綠海龜凹甲陸龜雲南閉殼龜大壁虎山瑞鱉地龜太平洋麗龜玳瑁棱皮龜
兩棲類
貴州疣螈大涼疣螈細痣疣螈鎮海疣螈細瘰疣螈虎紋蛙
鳥類
角鸊鷉赤頸鸊鷉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岩鷺海南虎斑鳽小葦鳽彩鸛白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 、隼科(所有種)、鷹科其它鷹類、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雪雞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 、斑尾林鴿鴉鵑(所有種)、鴞形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鶴嘴翠鳥、鸚鵡科(所有種) 、小杓鷸白枕鶴花尾榛雞黃嘴白鷺彩䴉白鷳黑頸鸕鶿八色鶇科(所有種)、黑䴉藍耳翠鳥鵑鳩(所有種)、黑嘴端鳳頭燕鷗銅翅水雉沙丘鶴黑鷳鐮翅雞鴛鴦
無脊椎動物
虎斑寶貝冠螺大珠母貝佛耳麗蚌偉鋏叭尖板曦箭蜓寬紋北箭蜓中華缺翅蟲墨脫缺翅蟲拉步甲碩步甲彩臂金龜(所有種)、叉犀金龜雙尾褐鳳蝶三尾褐鳳蝶中華虎鳳蝶阿波羅絹蝶陽彩臂金龜

發現蹤跡

陽彩臂金龜
2021年8月28日,從貴州印江自治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陽彩臂金龜,這一物種曾在1982年被宣布滅絕,但近些年又發現了它的蹤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