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物種不復存在的想法由於與神學相悖,致使許多人難以接受。但早在十八世紀末以前,
博物學家 們開始一致同意,在
地球歷史 上,物種滅絕曾經多次出現。滅絕的走獸,特別是那些一度在地球上四處遊蕩的
恐龍 和其它龐大的野獸。它們遺留的化石使人們目瞪口呆。達爾文在
南美洲 發掘出幾個“滅絕怪物”的化石。他在《
物種起源 》寫道:“我想恐怕再也沒有人比我對物種滅絕更加驚奇了。”
滅絕進程 部分科學家認為,物種滅絕一直是生命進程中的一部分。
芝加哥大學 古生物學家 大衛·勞普David M. Raup估計。以往存活物種的百分之九十九已經滅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勞普和同事傑克·塞普科普斯基(Jack Sepkoski)詳細深入地研究
化石記錄 後,公布了對物種滅絕“背景”比率的研究結果,即
有機體 在地球
生命史 中滅絕的正常比例。化石記錄表明,物種至少經歷了五次大消亡或者大滅絕;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在極短的時間內。滅絕的比例急劇地上升。根據勞普的研究,規模最大的物種滅絕發生在大約 2.25~2.45億年以前,消亡的物種竟占存活物種的百分之九十六之多。所有物種的四分之三,包括最後一代恐龍,在0.65億年前的大滅絕中消失。對於這些大滅絕、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理論。有些科學家認為,起因是當
大陸板塊 從熱帶向極地漂移時,
全球氣候 發生的變化。還有一些科學家宣稱,大規模的
小行星群 或者
彗星群 與地球相撞,產生世界範圍的
塵雲 ,遮住了陽光,致使氣溫下降,導致了物種大滅絕。
地質學家 和古
鳥類學家 仍然在為這些和其它一些理論找證據。物種滅絕和
物種進化 關係密切。達爾文發現,關於物種和
生命形式 更替階段之間的關係,滅絕物種的化石是絕妙的解釋。達爾文還意識到,新物種的產生與現存物種的消亡密切相關。關於物種滅絕以及它在物種形式(新物種的形成)中的作用,
進化論 生物學家不斷提供全新的思想。富有影響的思想之一來自
哈佛大學 的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和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的奈爾斯·埃爾德雷德(Niles Eldredge)。他們的斷續性
平衡理論 認為,物種進化過程中,每隔一段較長時期的穩定,就會有短期的急劇變化;其時某些物種滅絕,某些新物種出現。也就是說,在大約幾百萬年的時間裡,一定數量的物種滅絕後,劇變就會發生,物種滅絕為新物種提供足夠的進化空間。
骨骼標本
地球正處於另一次物種大消亡中,
小行星 絕不是此次滅絕的原因。當代的大滅絕是非常完善的物種——智人(現代人的學名)活動的結果。由於
生境 破壞、環境污染、
現代工業 的惡果、迅速的人口增長,致使每天都有幾十種動植物滅絕。也許在隨之而來的幾百萬年內,物種大滅絕為新物種的發展提供了餘地。但是,一個物種消逝後將決不再現。
滅絕速度 英國
生態學 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英國
野生動物 調查報告 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
野生植物 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
蝴蝶 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
恢復能力 的
昆蟲 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
無脊椎動物 ,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
生物多樣性 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
自然群體 。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
大滅絕 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
地質歷史時期 ,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里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托馬斯說:“昆蟲
物種量 占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
冰島 大海雀 、北美
旅鴿 、
南非 斑驢 、印尼
巴厘虎 、澳洲
袋狼 、
直隸獼猴 、
高鼻羚羊 、
普氏野馬 等物種不復存在。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2009年,世界上還有1/4的
哺乳動物 、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滅絕原因 自然原因 自從6億年前
多細胞生物 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
二疊紀 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
地球史 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
脊椎動物 滅絕。
三疊紀 (Triassic period)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
Jurassic )之間,
海西運動 以後,許多
地槽 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
地台區 產生了一些
內陸盆地 。這種新的古
地理條件 導致
沉積相 及
生物界 的變化。三疊紀是
古生代 生物群 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
過渡時期 。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
低丘緩坡 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
常綠樹 ,如松、
蘇鐵 等,而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
植物群 幾乎全部滅絕。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
槽齒類 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
三疊紀晚期 ,
蜥臀目 和
鳥臀目 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
生態系統 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與此同時,從
獸孔類 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
似哺乳爬行動物 ,但是,在隨後從
侏羅紀 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恐龍——消失的地球霸主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
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
恐龍滅絕 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
全球氣候變冷 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人是禍首 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有人也不否認,從
進化論 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
自然規律 ,比如
大熊貓 種群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
工業革命 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
生活資料 越來越多,人類的
活動範圍 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
人類活動 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
基因交流 。”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
藏羚 羊、
獅子 、老
虎 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
高等植物 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
哺乳類動物 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美國
杜克大學 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 難以產生。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根據
化石記錄 ,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
恐龍滅絕 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
自然環境 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
生存空間 ,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 ,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
環境組成 的一個巨大的
生物圈 ,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想像地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滅絕預計 驚人速度 來自歐洲、
澳大利亞 、中南
美洲 和
非洲 的科學家們在對占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起各國控制全球
有害氣體 排放量 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
全球氣候變暖 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
巴西 、
墨西哥 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物種滅絕
鳥類物種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
自然條件 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上述
科學研究 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
利茲大學 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蝴蝶昆蟲 澳12種蝴蝶要消失。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
巴西中西部 熱帶草原 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地區 歐洲受影響最小。歐洲是自然環境受
全球氣候變化 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
接受研究 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氣候因素 “性別失衡論”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
天體撞擊 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誌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
蜥蜴 和一些
魚類 ,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
Y染色體 的將是雄性。但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
鱷魚 和
烏龜 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
環境溫度 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
地球大氣層 ,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
主導地位 。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
恐龍滅絕 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其他資料 保持生物多樣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持一種
平衡狀態 ,適應人類的發展,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人類本身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控制人類自身人口的增長,同時進行有效有序合理的
生產方式 。”
馮偉民 說,要想把物種滅絕的
速率控制 到一定範圍內,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過往的生產方式儘管能夠提高
生產效率 ,但是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我們的地球鳥語花香,這和過去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改造著地球表面,
地球環境 呈現的多樣性,是經歷了無數災變以後不斷演化的結果。”在馮偉民看來,不僅是科學家,所有人都應該了解地球環境演變的歷史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過程,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轉變生產方式或許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設一種資源發展和經濟發展保持雙贏的生產方式才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會找到新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經濟運作理念嗎?
滅絕物種 獸類 歐洲 原牛
美洲
Eastern Bison東部野牛 1825年
Eastern Wapiti(Elk)東部馬鹿1877年
Merriam’ s Wapiti(Elk)梅氏馬鹿 1906年
Dawson’s Caribou
道森 馴鹿(加拿大) 1908年
Greenland LTundra Reindeer
格陵蘭馴鹿 1950年
Long-Eared Kit Fox長耳敏狐(滅絕年代不詳)
Mexican Silver Grizzly
墨西哥灰熊 1964年
Arizona Jaguar
亞利桑那 豹 1905年
Steller’s Sea Cow無齒海牛 1767年
Caribbean Monk Seal
加勒比僧海豹 1952年
Newfoundland White Wolf
紐芬蘭白狼 1911年
Texas Grey Wolf
德克薩斯 灰狼 1920年
Great Plains lobo Wolf西部灰狼 1926年
New Mexican Wolf
新墨西哥狼 1920年
Southern Rocky Mountain Wolf 南部山狼1915年
Cascade Mountian Brown Wolf
喀斯喀特棕狼 1950年
Warraho or Antarctic Wolf
福島胡狼 1876年
中國物種 20世紀中國共宣布滅絕十種動物 其中部分馬上就要到達50年的期限
新疆虎 (1916年滅絕)原產
羅布泊 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見於羅布泊、
庫爾勒 。瑞典探險家斯文在其《羅布泊探險》一書中對當地人描述虎的遺骸被蟻類吞噬的情景進行了記述。
普氏野馬 (20世紀60年代滅絕)普氏野馬,又名
蒙古野馬 。1881年,俄國的普熱爾瓦爾斯基在新疆發現,將其定名為普氏野馬。1890年,一德國人從中國捕到52匹野馬,長途販運到漢堡後,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後代。但真正
野馬 的最後一次觀察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此後再無蹤跡。
高鼻羚羊 (20世紀60年代滅絕)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新疆準噶爾盆地、
北塔山 等地區有不連續分布,此後再無蹤影。
台灣雲豹 (1972年滅絕)台灣雲豹,又名龜文豹。上個世紀60年代尚有獵取記錄,因森林的砍伐,對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數量直線下降。1972年始,寶島不再有豹。
直隸獼猴 (20世紀80年代滅絕)直隸獼猴曾是中國分布最北的靈長類動物,河北霧靈山便是作為獼猴分布北限設立的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進入20世紀後,人們湧入霧靈山地區砍伐,直隸獼猴滅絕於霧靈山。
白頭鸛 (滅絕年代不詳)白頭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內陸沼澤、泛洪區。從上世紀50年代後就一直無野生報導,因此斷定,中國境內可能滅絕。
豚鹿 (20世紀70年代滅絕)豚鹿,中國僅在雲南耿馬和西盟縣邊界發現過。科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調查時僅僅發現了屈指可數的幾隻,上世紀80年代再做調查時,已絕跡。
小齒靈貓 (20世紀80年代滅絕)小齒靈貓,國內僅分布於滇南西雙版納
勐臘 和勐養。除20世紀70年代在勐臘曾獲2個標本,在景洪、勐養收購到3張皮子外,上個世紀80年代後再無蹤影,估計已經滅絕。
鐮翅雞 (2000年宣布滅絕)鐮翅雞分布於小興安嶺及黑龍江下游,國外見於
西伯利亞 。1986年、1987年調查時,已無蹤影。2000年新華社發布訊息,黑龍江動物所經5年調查,沒有發現鐮翅雞,當地老百姓也已幾十年沒有見到。
冠麻鴨 (20世紀中葉滅絕)冠麻鴨,又名鳳頭麻鴨,原產中國東北、日本、朝鮮、俄羅斯。人們曾於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別發現過。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
海參崴 出現過一雄二雌三隻,但後又神秘地消失。估計冠麻鴨已於20世紀中葉滅絕。
瀕臨滅絕 世界範圍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
長江 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
活化石 ”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蘇門答臘虎 在野生狀態下只有20隻。隨著40年代
巴厘虎 和70年代
裏海虎 的滅絕,人們預計,這一物種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地球上消失。
剛果瓜蘭巴(Garamba)
國家公園 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北部白犀牛與
非洲南部 的白犀牛在
基因 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
烏干達 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說什麼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奧里諾科鱷魚:南美洲體形最大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12種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灘
生態環境 變壞的影響,被漁民大量捕殺。
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
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全世界範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
委內瑞拉 境內。
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
喜馬拉雅山 地區大量存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斯比克斯鸚鵡: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希望。
四鰓目
[[鋏<蟲八>;科]] Japygidae
[[
偉鋏 <;蟲八>]] Atlasjapyx atlas Ⅱ
蛩蠊科
鞘翅目
鱗翅目
金斑喙鳳蝶 Teinopalpus aureus Ⅰ
雙尾褐鳳蝶 Bhutanitis mansfieldi Ⅱ
三尾褐鳳蝶 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 Ⅱ
中華虎鳳蝶 Luehdorfia chinensis huashanensis Ⅱ
多鰓孔舌形蟲 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Ⅰ
玉鉤蟲科
黃島長吻蟲 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 Ⅰ
補救措施 保持生物多樣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適應人類的發展,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人類本身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控制人類自身人口的增長,同時進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產方式。”馮偉民說,要想把物種滅絕的速率控制到一定範圍內,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過往的生產方式儘管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我們的地球鳥語花香,這和過去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改造著地球表面,
地球環境 呈現的多樣性,是經歷了無數災變以後不斷演化的結果。”在馮偉民看來,不僅是科學家,所有人都應該了解地球環境演變的歷史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過程,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轉變生產方式或許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設一種資源發展和經濟發展保持雙贏的生產方式才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會找到新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經濟運作理念嗎?
國家保護 一級動物 (包括所有種以及其亞種)
二級動物 哺乳類
鳥類
無脊椎動物
發現蹤跡 陽彩臂金龜
2021年8月28日,從貴州
印江 自治
縣委宣傳部 獲悉,該縣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發現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陽彩臂金龜,這一物種曾在1982年被宣布滅絕,但近些年又發現了它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