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乾癟的面部而得名,希臘語意為“老婦人”( Macdonald,1984)。葉猴類( Presbytines)是亞洲疣猴中分布最廣的(9°s-33°N,7°-120)( Napier and napier1967)和可以分成明顯的亞屬(H1,1972)在種級階元,葉猴類主要以毛色、毛的長度和配製(特別在頭上,冠和旋等)嬰猴顏色、叫聲和生態特徵等相區別( Pocock,1939; Delson,1976; Macdonald,1984; Fleagle,1988a),雖然種組或亞屬一般用顱骨和顱後骨來區分( Pocock;1934; Manaster,1975; Delson,1976)。據 Grover(1970), Hooijer(1962)把印度尼西亞的葉猴分為兩個獨立的屬( Presbytis和 Trachypithecus),它們的叫聲也適合這種分類( Medway,1970),而Hill(1936)把印度葉猴定為兩個屬(Kasi和 Semnop ith ecas)。但是,至今,印度和東南亞的葉猴有被劃歸1個屬( Presbytis: Grover,1970; Delson,1975),或2個屬( Semnop ith ecu s和 Presbytis: Macdonald,1984),或3個屬( Semnop thecus,Trachyp ith ecu s和 Presby tis: Strasser. et a.,1987),或4個屬(se.,Ka.,Tra.,和Pre.;Pocock, 1939: Napier et al., 1967; Fielder et al., 1975; Fleagel, 1988a, b)。
形態特徵
亞洲葉猴屬的
物種比較少,共有11種。頭體長40-60厘米,尾長50-85厘米;體重5-8千克。體型纖細,無
頰囊。各種
葉猴的毛色基本是通體一致,或褐、或灰、或黑,腹面色淺。有些種眉弓的毛黑而粗,有的頭頂有毛冠呈脊狀,或在頭頂、兩頰、臀部有淺色塊斑。頭小而圓,耳大裸露。臉的皮膚深灰或黑色,有的在唇部、眼圈具白色皮膚。臀部有
胼胝。
生活習性
亞洲葉猴是森林居民,樹棲動物,喜歡在高大的樹上活動,有時也到地面飲水或尋找食物。在樹間跳躍,距離可達10-12米。白天活動,夜晚睡在大樹上,沒有窩。有些葉猴冬季常在石灰岩洞中過夜,每天有相當長的時間在岩石上活動。有的季節性垂直遷移。結群生活,少則數隻,多則數十隻,一般由10-21隻組成小群,由1隻成年雄猴率領,族群中有幾隻雌性和它們的未成年的幼仔。
亞洲葉猴多在清晨和傍晚覓食樹葉、花及竹筍,亦食野果。生育期多在春季、孕期5-6個月,每胎產1仔。新生的幼仔是白色的,在背後有一道黑色條紋,有些有十字形的標記。一年後,幼仔斷奶,在4-5歲的年齡性成熟。該屬大多數野生動物的預期壽命仍然未知,但是捕獲的蘇門答臘島葉猴壽命超過18年。
分布範圍
亞洲葉猴屬是一組
舊大陸的猴子,生活在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島和附近的小島嶼。
該屬物種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婆羅洲葉猴 | Presbytis chrysomelas | Müller, 1838 |
---|
2 | 爪哇葉猴 | Presbytis comata | Desmarest, 1822 |
---|
3 | | Presbytis femoralis | Martin, 1838 |
---|
4 | | Presbytis frontata | Müller, 1838 |
---|
5 | | Presbytis hosei | Thomas, 1889 |
---|
6 | | Presbytis melalophos | Raffles, 1821 |
---|
7 | 納土納島葉猴 | Presbytis natunae | Thomas & Hartert, 1894 |
---|
8 | 蘇門答臘島葉猴 | Presbytis potenziani | Bonaparte, 1856 |
---|
9 | | Presbytis rubicunda | Müller, 1838 |
---|
10 | 白腿葉猴 | Presbytis siamensis | Müller & Schlegel, 1841 |
---|
11 | 托馬斯氏葉猴 | Presbytis thomasi | Collett, 1893 |
---|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