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䴉

白䴉

白䴉(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體長67-75厘米,通體白色。頭部裸露部分至上頸黑色,背腰、尾上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羽無)。嘴黑,長而下彎,跗跖黑色。

棲於沿海沼澤、河灘和水田。常成小群,營巢於水邊的大樹上。以蠕蟲、昆蟲及小型水生動物為食。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見於中國黑龍江、河北向南及台灣(旅鳥),福建、廣東(冬候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䴉
  • 拉丁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別稱白油鸛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鸛形目
  • 䴉科
  • 亞科:䴉亞科
  • :白䴉屬
  • :白䴉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atham, 1790
  • 英文名稱:Black-headed Ibis
  • 英文名稱:White Ibis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白䴉是大型涉禽。夏季通體的羽毛都是白色,但頭部和頸的上部裸露,呈黑色,有時綴有藍色,這是它與其他 類的明顯區別。背部和前頸的下部有延長的灰色飾羽,翅膀的下面有裸露的深紅色皮膚斑,並且沿著翅膀的邊緣向下面的兩側延伸,飛行時露出的翼尖為黑色。冬季的羽毛與夏羽大體相似,但背部和前頸沒有延伸的灰色飾羽,翅膀下裸露的皮膚斑變為橙紅色。
黑色的嘴細長,並且向下彎曲。虹膜為紅色或紅褐色。腳較短,也是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650-750mm;嘴峰135-190mm;翅343-370mm;尾120-145mm;跗蹠95-116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河、湖岸邊、沼澤濕地。水稻田、蘆葦水塘、沼澤和潮濕草原等開闊地方。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也見單獨活動在水邊或草地上。白天活動,活動時不聲不響,平時幾乎聽不到它的叫聲,行走也很輕盈沉著。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腳伸向後,兩翅鼓動緩慢而有力,飛行沉著緩慢,但較其他鷺類和鸛類快,偶爾也能滑翔。主要以魚、蛙、蝌蚪、昆蟲、昆蟲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以及小型爬行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也吃植物性食物。覓食在水邊淺水處,也在陸地和海岸上覓食。覓食時常沿著水邊慢慢行走,並不時地將嘴插入水中探覓或啄取表面的食物,也常在水邊淺水處或爛泥地上,將長而彎彎的嘴深深的插入爛泥中或水中探測食物,有時甚至將整個頭部和頸部浸人水中。
分布於熱帶地區的白䴉為留鳥,僅在繁殖期後有遊蕩覓食的現象,但分布於中國境內的種群為遷徙鳥,每年春季於4-5月遷到東北繁殖地,10-11月又遷到中國南方越冬,少數遷到台灣以及日本等地。遷徙時常呈小群,飛行時常排成“V”字形或呈一條直線,主要靠兩翅煽動飛行,偶爾也利用熱氣流進行滑翔。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每年的5-8月,這時常發出較為響亮的叫聲。營巢有單獨,或成群,或與鷺類、鸛類等其他鳥類結成混合群體等形式。巢大多築於水邊的大樹上或灌叢上,有時也在人類住宅附近的大樹上營巢,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裡面僅墊有少量細枝、枯葉和羽毛,有時甚至沒有任何襯墊物。營巢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通常雄鳥外出尋覓和運送巢材,雌鳥則留在巢上看守巢材和築巢。
巢呈杯狀或淺碗狀,外徑為35厘米左右,內徑20厘米左右,巢高也在20厘米左右,巢深10厘米左右。每窩產卵2-4枚,通常為3枚。卵的形狀為長橢圓形、卵圓形或者梨形,顏色為白色或淡藍色,上面具有少許褐色的斑點,其中鈍端較密。孵化期為23-25天。孵卵由雄鳥和雌鳥輪流承擔,暫時不承擔孵卵的親鳥便外出覓食,回來時總要口銜蘆葦等對巢進行修補。親鳥之間在整個孵化期顯得十分親昵,經常互相以喙相碰,或梳理羽毛,有時還會發生互相爭著孵卵的現象,十分有趣。
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為50g左右,身上被有稀疏的白色絨羽,頭上也有黑色的絨羽,由親鳥共同撫育。餵食的時候,雛鳥將嘴伸到親鳥的食道中去取食龍虱等昆蟲或蠕蟲、小魚的碎片,天熱的時候親鳥還要站在巢的邊沿處用翅膀遮擋住灼熱的太陽光。一般需要經過大約40天的餵養,雛鳥才能離巢飛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高棉、中國、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旅鳥:日本、大韓民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國。
在中國分布於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台灣、山東、河南、廣東、香港、海南、四川、雲南等地。其中繁殖於黑龍江、吉林和遼寧,部分越冬在廣東和福建,遷徙期間見於其他地區,偶爾見於雲南。
白䴉分布圖白䴉分布圖

種群現狀

白䴉在世界上雖然還不屬於瀕危鳥類,但由於人類日益增長的生產活動對它造成的環境壓力,使其在整個分布區的種群數量已明顯減少,在整個亞洲大約有8000多隻。但中國的數量則極為稀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2年組織的隆冬水鳥調查,中國僅在台灣和香港各見到1隻。在它的繁殖地,由於建立了一些水庫,使水位上漲,常常將巢區大片淹沒,資源損失嚴重。所以在建立儲水工程的同時,一定也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統,充分考慮到白䴉等繁殖水禽的安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