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足綱

腹足綱

腹足綱(Gastropoda)通稱螺類。是軟體動物中最大的一綱,包括有75000生存種及15000化石種。腹足綱動物的分布也很廣泛,在海洋中從遠洋漂浮生活的種類到不同深度及不同性質的海底,各種淡水水域都有它們的分布。特別是腹足綱的肺螺類是真正征服陸地環境的種類,可以在地面上生活,腹足綱是軟體動物中最繁盛的一類。腹足綱動物具有明顯的頭部,體外有一枚螺旋捲曲的貝殼。頭、足、內臟囊、外套膜均可縮入殼內。發育過程中,身體經過扭轉(torsion),致使神經扭成了“8”字形,內臟器官也失去了對稱性。一些種類在發育中經過扭轉之後又經過反扭轉,神經不再成“8”形,但在扭轉中失去的器官不再發生,身體的內臟仍然失去了對稱性。包括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後鰓亞綱(Opisthobr-anchia)及肺螺亞綱(Pulmonata)3個亞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腹足綱
  • 拉丁學名:Gastropoda Cuvier, 1797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亞綱:直腹足亞綱
發展歷史,外形特徵,生長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物種分類,前鰓亞綱,後鰓亞綱,肺螺亞綱,

發展歷史

從寒武紀早期的地層中的某些腹足類動物其貝殼也是對稱的,例如一種化石腹足類Strepsodiscus殼對稱呈平面盤旋。以後人們在研究了腹足類的胚胎髮育後也發現,腹足類的擔輪幼蟲也是對稱的,而到了面盤幼蟲後,身體突然出現扭轉,隨後是一個不對稱的生長過程,最後成體變成了不對稱的體制。因此,從比較形態學、古動物學及發生學的研究都證明了腹足類動物早期的體制還是兩側對稱的,而以後大多數種類的不對稱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那么在進化過程中腹足類是怎樣形成了不對稱的體制呢?人們推測腹足類動物也是由原軟體動物一樣的祖先進化而來,首先這種祖先動物由於體積的增加及頭、足經常縮入殼下,使內臟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不斷地在身體背部隆起,結果由內臟囊頂端懸垂下來的外套膜及由外套膜分泌的貝殼都隨內臟囊的隆起而增加高度,使身體背部及貝殼成為長圓錐形,這種體形不利於動物在水中的運動及生存,於是逐漸地出現了由內臟囊的頂端開始做平面盤旋(coiling),後形成的外殼包圍了先形成的外殼,這時殼與內臟囊仍是對稱的,正如在早期地層中發現的化石種類殼是平面盤旋的那樣。但這種平面盤旋使殼的直徑很大,殼內的空間卻很小,殼也不牢固,所以後期出現的殼不再是平面盤旋,而是沿一中心軸由上向下螺旋盤旋。這樣的螺旋殼的直徑減少,殼內容積不變,但殼的牢度增加,殼又成為矮圓錐形,同時殼軸不再是垂直於身體的長軸,而是傾斜於身體長軸,使增大的內臟囊的重心移到了近前端以有利於運動。殼的螺旋盤旋或許說明了腹足類所以只有一對鰓、一對腎及一對收縮肌的原因。

外形特徵

腹足綱動物具有明顯的頭部,體外有一枚螺旋捲曲的貝殼。頭、足、內臟囊、外套膜均可縮入殼內。頭部都很發達,具有一對或兩對觸角,一對眼。眼生在觸角的基部、中間或頂部。口內的齒舌發達,用於攝食、鑽孔。外殼多呈螺旋形。頭部發達,具眼、觸角。足發達,葉狀,位腹側,故稱腹足類。足具足腺,為單細胞粘液腺。
腹足綱腹足綱

生長習性

植食種類以藻類、菌類地衣苔蘚植物等為食。感覺器官發達,齒舌片數減少,可食海參、蟹類或吮吸貝殼內的營養液。還有少數種類營寄生生活。

生長繁殖

雌雄同體異體卵生
腹足綱化石腹足綱化石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亞洲、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
腹足綱腹足綱

棲息環境

從花園、森林、沙漠到山區,從溝渠、河流到湖泊,從河口、泥灘、布滿岩石的潮間帶、沙底的潮下帶到深海,還有些營寄生。

物種分類

前鰓亞綱

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新腹足目(狹舌目)Neogastropoda

後鰓亞綱

頭楯目 Cephalaspidea
無楯目(海兔目)Anaspidea
被殼翼足目 Thecosomata
裸體翼足目翼足目)Gymnosomata
囊舌目Sacoglossa
無殼目 Acochlidiacea
背楯目 Notaspidea
裸鰓目 Nudibranchia

肺螺亞綱

基眼目 Basommatophora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