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科

猩猩科

猩猩科(學名:Pongidae),原科,現已全部合併入人科Hominidae:共3屬6種。體型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長可過膝,而於臉部少毛。猩猩屬現僅存於蘇門達臘北部以及婆羅洲的低地和山區的熱帶雨林,數量稀少,成年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具有喉囊大猩猩屬分布於赤道非洲,是靈長類中體型最大者,站高1.3-1.8米,雌性體重70-120千克,雄性140-275千克,成年雄性腰背部有灰白色毛區,稱為“銀背”。黑猩猩屬包括倭黑猩猩黑猩猩,分布於非洲中部熱帶雨林,集群生活,能使用簡單工具,是已知僅次於人類的最聰慧的動物,其行為和社會行為都更近似於人類,在人類學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

該科最早化石為中新世中晚期的森林古猿Dryopithecus),發現於歐洲。猩猩科的動物分布於非洲和東南亞。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物種分類,猩猩屬,大猩猩屬,黑猩猩屬,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猩猩科(Pongidae)又稱大猿,是與人科最接近的動物,包括現代的猩猩黑猩猩大猩猩以及一些古猿類。猩猩科最著名的早期代表是森林古猿Dryopithecus),這是最早發現的古猿,在將近150前就已經發現,在中新世中晚期分布於歐洲。另一類比較著名的早期代表是中新世晚期主要生活於亞洲的西瓦古猿Sivapithecus),過去著名的臘瑪古猿Ramapithecus)也包括在內。臘瑪古猿原本被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後來發現實際上是西瓦古猿的雌性個體,這一類群可能和現代的猩猩關係比較密切而和人類與非洲大猿關係較遠。
中國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發現的祿豐古猿Lufengpithecus)可能更加接近於人類與非洲大猿的共同祖先。祿豐古猿原被稱作祿豐臘瑪古猿,後列為單獨的屬。中國發現的古猿中最重要的是巨猿Gigantopithecus),巨猿是中國上新世和更新世早期南方動物群的重要構成,其中以廣西柳城“巨猿洞”發現的化石最為豐富。巨猿可能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可能比大猩猩還要大上一倍,不過由於發現的化石主要是下頜骨和牙齒,對其體型的估算並不可靠。
猩猩分子學的研究表明,猩猩是在1400萬年前從祖先那裡分化出的,它的祖先也是非洲猿類和人類的祖先。與中新世後期(1200-900萬年前)的南亞西瓦古猿非常相似,人們普遍認為它們是現存猩猩的祖先。
體型巨大的更新世(100萬年前)猩猩出現在中南半島,而體型比現代猿類大30%的亞化石猩猩(4萬年前)出現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岩洞裡。
更新世時期,爪哇也生活著比現存猩猩體型比較小的猩猩。早期的猩猩有可能更適應地棲的生活,但是現存猩猩的樹棲生活方式證明了它們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生活在森林的頂篷。

形態特徵

體型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長可過膝,而於臉部少毛。前額傾斜;耳朵小而圓;身材短小結實;腿短,無尾。猩猩渾身長有紅色、黑色或棕褐色的粗長毛髮。前額、肩部和嘴的周圍無毛。老年猩猩臉頰處的皮膚突出,這使得它們的面部看起來比較寬。與腿和上半身相比,猩猩有非常長的前臂。當直立的時候,它的長臂可以垂到膝蓋。猩猩還有長而彎曲的手指和腳趾,可以幫助抓握樹枝,而且猩猩的肩關節和髖關節都非常靈活。
成年雄猩猩的體型是雌猩猩的兩倍。除了體型大小不一樣之外,雄猩猩和雌猩猩的面部也有區別。成年的雄猩猩面部兩側有明顯的肉墊,還有大的喉囊。雌猩猩沒有臉頰的肉墊,而且喉囊也比較小。
猩猩可以在地上行走,但是它們很少這樣做。當它們在地上行走的時候,用四肢著地,走得很慢,小心翼翼。它們一般只走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數之間的距離。當猩猩在叢林中從一根樹枝盪到另一根樹枝的時候會比較優美。
猩猩科(Pongidae)猩猩科(Pongidae)

生活習性

大部分的時間住在樹上。它們用長而有力的胳膊從一根樹枝盪到另一根樹枝。它們的拇指和大腳趾是反向的,這使得猩猩可以用手和腳抓握東西。猩猩主要吃水果、昆蟲和樹葉。夜間,它們蒐集一些樹枝和樹葉建造一個平台似的窩,然後就這個在窩裡睡覺。猩猩一般會獨居,或一小群群居在一起。
當猩猩在森林的地面移動的時候,會顯得比較笨拙。當用四肢走路的時候,黑猩猩和大猩猩會用關節支撐身體。然而,猩猩只能用蜷縮的拳頭支撐上半身。有時候猩猩也會直立行走。它們傾向於用腳的外側行走,而不是完全用腳掌,因為它們的腳趾長,而且彎曲。

繁殖方式

雌性大猩猩和黑猩猩隔 4 年生育一胎(每胎一仔),猩猩和倭黑猩猩隔 5 年生育一胎(每胎一仔)。所以大型猿類的數量增長原本就比較緩慢。懷孕8至9個月後,雌猩猩會產下一隻幼仔。幼猩猩會在母親背上呆一年,一般兩年之後就會斷奶。猩猩七八歲的時候就會性成熟,它們的平均壽命是30年。
由於猩猩居住得非常高,非常危險,因此母猩猩必須非常小心的照顧幼猩猩。起初,幼猩猩會儘量緊緊的抓著它的母親。然而,不久之後,母親就會鼓勵幼猩猩去攀爬。母猩猩一般會保持一臂遠的距離之內,直到幼猩猩具備了獨立活動的能力。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和東南亞。婆羅洲猩猩蘇門達臘猩猩分別分布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婆羅洲以及印尼的蘇門達臘。倭黑猩猩分布於非洲中部,剛果河流域,剛果民主共和國。西非大猩猩分布於剛果、加彭、喀麥隆、中非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奈及利亞;東非大猩猩則分布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烏干達、盧安達。黑猩猩分布最廣,分布於安哥拉、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 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 赤道幾內亞、 加彭、 加納、 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 馬里、奈及利亞、盧安達、 塞內加爾、 獅子山、 南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 烏干達。

物種分類

猩猩屬

大猩猩屬

黑猩猩屬

種群現狀

自從 4 萬年前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侵入東南亞以來,人類就一直是猩猩掠食者和競爭者。這種猿類在原先活動範圍的滅絕大部分都是由人類的捕獵活動造成的。在歷史上,人們為生存而進行的捕獵活動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連續地分布在婆羅洲和蘇門達臘島的原因。 猩猩面臨著在野外滅絕的境地。猩猩對伐木業很敏感,當伐木活動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它們就會完全地消失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已經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護區。超過 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然而在上世紀 90 年代,印度尼西亞發生的經濟和政治動亂使得人們開始在受到保護的地區伐木。這場動亂最後引發了婆羅洲毀滅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該地區變得對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的長期乾旱越來越敏感。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猩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超過 92%,而且在 1993-2000 年之間,蘇門達臘島北部的數量就下降了整整一半。剩下的種群僅分布於一些小島,而且它們將繼續被隔離,因為猩猩很少向別處“移民”。因此,為了防止猩猩在野外滅絕,需要人類對剩下的森林進行認真的保護和積極的管理。

保護級別

該科全部物種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全部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