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白腹黑啄木鳥雄鳥前額、頭頂、枕紅色,頭頂和枕部羽毛甚長,形成長長的紅色羽冠;顎紋紅色,下胸、腹和腰白色,其餘體羽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銅綠色光澤;頦、喉、前頸和頸側具白色條紋;初級飛羽具白色尖端,內側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內朔白色,兩脅後部和尾下覆羽綴有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白腹黑啄木鳥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頂和顎紋不為紅色,和體羽一樣同為黑色。其餘似雄鳥。
白腹黑啄木鳥虹膜黃白色到亮黃色,嘴暗鉛色,尖端幾為黑色,基部較淡,為石板灰色。腳和趾暗鉛色,有時綴有藍色。
大小量度:體長460mm;嘴峰44-59mm;翅198-230mm;尾120-168mm;跗踱31-34mm。
棲息環境
白腹黑啄木鳥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常綠及落葉闊葉林中,有時也出現於山腳和林緣次生林。
生活習性
白腹黑啄木鳥常單獨活動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能見到小的群體,多在高大
喬木的中、上部活動和覓食。它們的翅膀短而鈍,既不適於快飛,也不適於遠飛,只在空中作波浪式的滑行。在取食的時候可以直上直下或向兩側呈螺旋狀沿樹幹攀緣,也能雙腳一跳一跳地進退。主要以蟻類和
昆蟲為食,食物有
鞘翅目、
鱗翅目、尺蠖蛾科幼蟲、
螽斯科、
蝗科、
夜蛾科幼蟲、枯葉蛾科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毛蟲、蟋蟀、螳螂等昆蟲,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白腹黑啄木鳥在中國以內分布於四川西南部、雲南瀘水、麗江、瀾滄江、勐海、勐養以及怒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山地。中國以外分布於朝鮮、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繁殖方式
白腹黑啄木鳥的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樹洞中。巢洞多選擇在高大的死樹和枯立木上,由雌雄親鳥自己啄洞,洞口距地高多在4-15m。每窩產卵2-4枚,卵白色,大小為32-37mm×23-29mm。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Dryocopus javensis cebuensis | 白腹黑啄木鳥東南亞亞種 | Kennedy, 1987 |
Dryocopus javensis confusus | 白腹黑啄木鳥呂宋島亞種 | Stresemann, 1913 |
Dryocopus javensis esthloterus | 白腹黑啄木鳥印度亞種 | Parkes, 1971 |
Dryocopus javensis feddeni | 白腹黑啄木鳥中南半島亞種 | Blyth, 1863 |
Dryocopus javensis forresti | 白腹黑啄木鳥西南亞種 | Rothschild, 1922 |
Dryocopus javensis hargitti | 白腹黑啄木鳥巴拉望亞種 | Sharpe, 1884 |
Dryocopus javensis hodgsonii | 白腹黑啄木鳥印度亞種 | Jerdon, 1840 |
Dryocopus javensis javensis | 白腹黑啄木鳥指名亞種 | Horsfield, 1821 |
Dryocopus javensis mindorensis | 白腹黑啄木鳥明都洛亞種 | Steere, 1890 |
Dryocopus javensis multilunatus | 白腹黑啄木鳥棉蘭老島亞種
| McGregor, 1907 |
Dryocopus javensis parvus | 白腹黑啄木鳥錫馬盧爾島亞種
| Richmond, 1902 |
Dryocopus javensis pectoralis | 白腹黑啄木鳥菲律賓亞種 | Tweeddale, 1878 |
Dryocopus javensis philippinensis | 白腹黑啄木鳥帕奈亞種 | Steere, 1890 |
Dryocopus javensis richardsi | 白腹黑啄木鳥朝鮮亞種 | Tristram, 1879 |
Dryocopus javensis suluensis | 白腹黑啄木鳥蘇祿群島亞種 | Blasius, W, 1890 |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白腹黑啄木鳥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白腹黑啄木鳥在中國種群數量稀少。
保護級別
白腹黑啄木鳥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白腹黑啄木鳥已列入《
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
白腹黑啄木鳥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