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瀕危狀況,保護級別,保護措施,美洲野牛,非洲野牛,歐洲野牛,野牛壁畫,相關新聞,
形態特徵
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00-300厘米,體高約2米,體重600-1200千克左右。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等,以體軀巨大而著稱,是現在牛類中體形第二大的一種。野牛屬Bison是唯一分布非洲和亞洲以外的牛亞科成員,包括美洲野牛Bison bison和歐洲野牛Bison bonasus兩種,歐洲野牛數量稀少,現處於半野生狀態,美洲野牛曾經是美洲數量最多的大型動物,但一度幾乎被捕殺殆盡,經過保護得到了恢復。
生活習性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的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林緣草坡、竹林或稀樹草原。
野牛習慣結成小群在森林中活動,通常每群10餘頭。一般在晨昏活動,也有的在夜間活動,白天則在陰涼處休息。嗅覺和聽覺極為靈敏,性情兇猛,遇見敵害時毫不畏懼。
發現有人接近,會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殺受傷或被逼走投無路時,才會變得兇狠,對人進行攻擊。以啃食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竹葉、竹筍等為食。
亞洲水牛是世界上現生野牛體型最大的一種(此野牛是亞洲野生水牛而非白肢野牛)。自然界中,它的天敵只有兇猛的孟加拉虎。非洲野牛是非洲上最成功的食植動物。它生活在沼澤,非洲的平原以及mopane草場和森林的主要山脈。水牛可從居住在最高山脈海拔地區,喜歡棲息在被植物密集覆蓋的地方,如蘆葦和灌木叢。也被發現在開放的林地和草地生活。
每年都傳出非洲野牛殺傷成倍的人的訊息。非洲水牛每年殺死的人數要比其它任何動物殺死的都多。
除了人類以外,非洲野牛一般沒有天敵。獅子會定期吃野牛,但通常情況下,多頭獅子合作才會對一頭成年野牛構成威脅,,而落單的獅子是無法捕殺一隻野牛的。除了獅群外, 尼羅河鱷魚也會攻擊年老和年輕的野牛。另外,豹鬣狗也是一種威脅,不只有新生犢牛受獵,發現已記錄鬣狗殺死公牛的紀錄正在全面增長之際。
生長繁殖
野牛每年11-12月發情交配,此時雄獸之間難免發生一場激烈的爭雌格鬥。在爭鬥中,雙方以堅硬的角作為武器,互相劇烈撞擊,並發出大聲吼叫,其聲音可以傳到1千米以外的地方。雌獸的懷孕期約為9個多月,每胎僅產1仔。初生的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2-4歲性成熟。壽命為20-30年。
大多數牛2-5歲時性成熟,每年9-12月發情交配,此時公牛變得異常兇猛,爭偶行為十分激烈,難免發生格鬥。在格鬥中,雙方以堅硬的角作為武器,互相劇烈撞擊,並發出大聲吼叫,其聲音可以傳到1千米以外。母牛孕期一般為9個月左右,每胎一仔,幼仔出生半個月後便可隨群體活動,第二年夏季才斷奶。牛的壽命約為20-45年。
瀕危狀況
曾經有幾百萬隻野牛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後來因為商業獵殺和居住地的喪失而逐漸滅絕。至1889年,僅有不足1100隻野牛存在。1905年,美國野牛協會在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布朗克斯動物園總部成立,藉助於動物園和其他地方的野牛資源,研究人員開始致力於在大平原恢復野牛的數量(當時在布朗克斯動物園和昆士動物園有野牛)。世界上大約有50萬隻野牛,其中僅有2萬隻是野生的,其餘的生活在私有農場。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執行長史提芬·E·桑德森說“野牛不僅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珍貴遺產,更是整個美國的珍貴遺產。100年前,通過很多人的努力,野牛脫離了滅絕的危險。我們現在展望,在未來100年間野牛可以興旺起來,因為我們相信北美地區會有一個美好的生態前景。”
保護級別
-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
- 瀕危等級:瀕危
-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保護措施
《科學日報》訊息,根據動物保護協會與一些研究機構的估計,如果實行有效的保護和恢復措施,在接下來的100年內,野牛將在從阿拉斯加至墨西哥的美洲地段重新繁衍興旺起來。
研究者認為,對這一體現美洲自然歷史的關鍵物種――野牛的生態恢復是可以成功的。動物保護學家認為在下一世紀有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適宜生存地域,包括從美國西南部的草原到阿拉斯加北冰洋附近的低地地帶。美國、加拿大的草原和山地森林的狹長地帶是野牛生存的最佳地域,而墨西哥的沙漠地帶也能適應野牛的生存。
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動物保護記分卡”,藉此來估計這些地域的發展潛力。這一記分卡可以估測生物生存的適應性、野牛與本地動物麋鹿、食蟲、牧羊犬等動物的互動,同時也可以記錄一系列的其他因素,包括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野牛的潛在文化背景。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所得的分數越高,這一地域的生態環境恢復的可能性愈大。研究人員之一、野生動物協會的埃里克·桑德勝(Eric Sanderson)博士說:“野牛是北美最重要的象徵性物種之一,此次評估表明,通過艱苦的努力和樹立一個宏大的目標,我們可以在下個世紀將這些物種的數量恢復到從前的規模。”
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冬天的毛長且深啡色;夏季則較輕薄和淺色。野牛高2米,長3米,重450至1000千克。而據紀錄最大的個體重約1300千克(是與亞洲水牛並列最大的一類)其頭部和前半部巨大,雌雄野牛均有短而彎的角,可作為戰鬥和防禦之用。野牛一般於8月至9月交配,然後紅啡色的小牛就會於接著的春天出生,小牛會由其母親照顧約一年時間。野牛一般3歲為成熟,野生野牛的壽命由18-22年,飼養的則有35-40年。
在罕有情況下,部分野牛出生時全身是白色的。但某些並非白化症,因為其身體,如皮膚,毛髮和眼睛仍然會正常生產色素,並在漸漸長大後變回啡色。但有些則是白化症,即使長大了也是白色。此外,白野牛更被美洲原住民認為是神聖物。
由於其體型關係,並受到同住野牛群的保護,美洲野牛除了人類外,它們很少有令其受威脅的敵人。即使灰熊和狼群會攻擊剛出生的或年幼的小牛,但也只是在嚴冬,因為那時候野牛無法消耗能量去保護那些離群的野牛。雖然狼群也能擊敗一頭野牛,但一般都要有7隻狼以上才能做到,不過狼很多時候都會敗給野牛。除了人類的獵殺外,野牛消失的另一原因就是與家畜牛的品種雜交。實際上,現時在北美的野牛里,很少是純種野牛。
非洲野牛
非洲野牛,又稱為好望角水牛或者非洲水牛,是一種產於非洲的牛科動物,廣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脾氣暴躁,性情兇猛,雖是純素食動物,但卻是非洲最可怕的猛獸之一。會主動攻擊人類,有殺人記錄,高度危險!
非洲野牛平均體長約2.1-3.4 米,高度1.4-1.7米,體重約 425-900千克。個別野牛體重可以達到1噸。非洲野牛胸膛寬闊,四肢粗壯,頭大角長,雄性的角會像大盾一樣覆蓋在頭頂,身體覆蓋稀疏的黑毛,耳朵大而下垂。雄性個體大於雌性,角也更大更長。
歐洲野牛
一種非常大類型的野牛(自1627年滅絕)。歐洲野牛又被稱為Bos primigenius,是歐洲最為著名的滅絕物種之一,它們是體型非常大的一種牛,200萬年前,歐洲野牛進化形成於印度,之後遷移至中東和亞洲,在25萬年前抵達歐洲。13世紀的時候,歐洲野牛的生活範圍僅限于波蘭、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特蘭西瓦尼亞和東普魯士地區,當時捕獵大型動物只是當地貴族和王室成員的一種特權,隨著歐洲數量的減少,王室政府禁止了所有捕獵行為,並要求獵場看守員為歐洲野牛提供草場,對歐洲野牛進行放牧養殖,作為一種交換,獵場看守員可以免徵當地稅費,更為嚴厲的措施是,偷獵一頭歐洲野牛者即可判處死刑。截至1564年,據王室統計獵場僅有38頭歐洲野牛,最後一頭被記錄的活歐洲野牛是一頭雌性,在1627年死於波蘭Jaktorow森林,其骨骼之後被瑞典陸軍帶走,現保存於斯德哥爾摩市Livrustkammaren。
二十世紀20年代,兩名德國動物園管理員:漢茲·海克和盧斯·海克兄弟試圖從歐洲野牛的後裔物種——家養牛中繁殖並重新飼養出歐洲野牛,他們的計畫基於只要某一種物種的基因仍存在於現有存在的物種之中,那么這種物種就不能算為滅絕。之後他們繁殖培育出一種“海克牛”,又被稱為“重生歐洲野牛”或“海克野牛”,這種動物具有歐洲野牛不完全的生理特徵。
野牛壁畫
受傷的野牛(洞穴壁畫,長185厘米,舊石器時代晚期,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鶴)
這是現已發現的人類最早、最著名的美術作品之一。它是1879年由一個名叫蒙特烏拉的西班牙工程師偶然發現的。由於這一壁畫中描繪的動物太生動了,以前也從未見過這類壁畫,所以,這位工程師將它公諸於世時,西班牙考古界反而說他造假惑眾。使他蒙冤二十多年。西班牙的這個洞穴長約270米,壁畫集中在入口處長18米、寬9米的地方。上面畫的主要是各種動物,包括15頭野牛、3隻野豬、3隻鹿、2匹馬 和1隻狼。這裡所見的被人稱為“受傷的野牛”,位於主洞的頂部。從畫跡來看,這些壁畫是先勾線後塗色,色彩以赭紅與黑色為主,都是天然礦物顏料,可能是用動物的脂護和血調合,所用的繪畫工具,可能是利用當時的一些動植物和獸毛製成的。這些壁畫距今約有二、三萬年的歷史。
相關新聞
時代2007年度十大動物新聞:百頭野牛圍攻獅群
在南非克魯格爾國家公園上演了一場獅牛大戰。一名遊客在這座公園拍下了一段令人吃驚的錄像,在這段 長8分鐘、名為“克魯格爾的戰爭”的錄像中,一頭小水牛被幾頭獅子圍攻,然後被拖進一個水坑,水坑裡的一條鱷魚毫不猶豫地撲向這頭仍在掙扎的獵物。這時候,一群水牛出現了,欺負小水牛的幾頭獅子最終還是不敵數十頭水牛,其中一頭水牛甚至用牛角將一頭獅子拋向空中。那頭小水牛呢?它終於得救,回到牛群中。
解剖9300年前野牛乾屍:仍有完整大腦心臟
科學家對一具9300年前的野牛乾屍進行解剖,結果發現這具乾屍仍有完整的大腦、心臟、血管和消化系統。野牛乾屍是2011年7月在西伯利亞薩哈共和國的亞納-伊迪吉爾卡低地地區發現的,保存非常完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大草原野牛乾屍。大草原野牛一度生活在歐洲各地、中亞、白令陸橋和北美地區,現在已經滅絕。
科學家對野牛乾屍進行屍檢旨在了解這種動物如何在冰河時代末期生存和走向死亡。屍檢結果顯示這頭野牛的解剖學結構正常,並未發現明顯的死亡原因。不過,科學家發現野牛腹部周圍脂肪較少,說明可能死於飢餓。古生物學家奧爾加-伯塔珀瓦博士在美國南達科他州溫泉猛獁遺址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是一項非常罕見的發現。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完整的大草原野牛乾屍只有4具,這一具是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這具乾屍擁有引人注目的完整性。通常情況下,我們發現的乾屍都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古代捕食者的破壞,或者因永凍土融化露出地表後遭到現代北極狐以及其他動物的破壞。整個過程非常快速。一具在夏季時因永凍土融化露出地表的乾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內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