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

犢牛

犢牛養殖是我國畜牧產業的主體之一, 那么如何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是當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犢牛一般指出生4-6月的小牛。飼養人員要對這幾個月的小牛的健康情況尤為注意。犢牛的健康情況關係到整個犢牛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犢
  • 別稱:犢牛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 亞科:牛亞科
  • :牛
  • :牛屬
起源,馴化,生物學特性,分類,秦川犢牛,南陽犢牛,魯西犢牛,晉南犢牛,繁育性能,種間雜交,引進品種,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利木贊牛,海福特牛,其他引進品種牛,犢牛養殖業的發展現狀,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方法,做好重視犢牛飼養和管理的工作,加強對犢牛接生護理的工作,對犢牛常見疾病的預防工作,雜交牛特點,育肥利用,效益分析,飼養注意事項,肉用培育技術,快速育肥,育肥牛飼養,育肥牛管理,適時出欄,腹瀉防治,病狀,預防,治療,冬季護理要點,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技術措,犢牛分娩護理,飼養管理,疾病防控措施,

起源

關於其他牛種的起源問題,凱勒(1909)曾認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馴化而來,但據近代對顱骨類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對瘤牛與普通牛雜交能產生後代並育成新品種的分析,證明瘤牛也起源於原牛,其在南亞馴化的時間大致與普通牛相同或稍遲。中國古書記載的“牛”,即現代的瘤牛中國水牛的毛色、顱骨和角形等特徵同印度野水牛極相似,故以前學者都認為中國水牛起源於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亞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對華北、東北、內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時期地層中發掘出的不下 7個水牛種的化石研究,可證明其中至少有1~2種後來進化而成為現代的家水牛。中國水牛起源於南方。這可能是由於更新世晚期亞洲北部受冰川侵襲,使原屬熱帶性氣候的黃河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變得乾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動物被迫向南方遷移的結果。中國氂牛系由野氂牛馴化而來。

馴化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圖2[原牛])。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鑑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餘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馴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學特性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野牛體軀高大(體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單一、多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產乳量低、僅夠牛犢食用。經馴化後的牛體型比野牛小(體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溫馴,毛色多樣,乳房變大,產乳量和其他經濟性能都大大提高。

生物學特性

依不同牛種(屬)而異。其共同點為牙齒32枚,其中門齒 8枚,上下臼齒24枚,無犬齒。上顎無門齒,只有齒墊。胃分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芻。蹄分兩半。鼻鏡光滑濕潤,如出現乾燥,即為患病的徵兆。單胎,雙胎率一般僅占1~2.3%。除高寒地區的氂牛因終年放牧,受氣候影響,屬季節性發情外,舍飼的牛一般均為常年多次發情,四季均可。發情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分類

犢牛的品種很多現階段我國農村和一些養牛場飼養的肉牛品種,主要是我國的優良地方品種和引進品種的雜交牛種。魯西黃肉牛犢,西門塔爾肉牛犢,夏洛萊肉牛犢,利木贊肉牛犢,改良肉牛犢,雜交肉牛犢,都是犢牛。
改良育肥犢牛改良育肥犢牛

秦川犢牛

秦川牛是我國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種,原產於陝西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飼養的總數在80萬~100萬頭以上。
體型外貌:毛色以紫紅色和紅色居多,約占總數的80%左右,黃色較少。頭部方正,鼻鏡呈肉紅色,角短,呈肉色,多為向外或向後稍彎曲;體型大,各部位發育均衡,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強健;肩長而斜,前軀發育良好,胸部深寬,肋長而開張,背腰平直寬廣,長短適中,薦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壯結實,前肢間距較寬,後肢飛節靠近,蹄呈圓形,蹄叉緊、蹄質硬,絕大部分為紅色。 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體重600-800千克。易於育肥, 肉質細緻,瘦肉率高,大理石紋明顯。18月齡育肥牛平均日增重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達58.3%,淨肉率50.5%。

南陽犢牛

南陽牛屬大型役肉兼用品種,產於河南省的西南部南陽地區,總數約130萬頭。
體型外貌:毛色多為黃色,其次是米黃、草白等色;鼻鏡多為肉紅色,多數帶有黑點;體型高大,骨骼粗壯結實,肌肉發達,結構緊湊,體質結實;肢勢正直,蹄形圓大,行動敏捷。公牛頸短而厚,頸側多皺紋,稍呈弓形,髻甲較高。
肉用性能:成年公牛體重為650-700千克,屠宰率在55.6%左右,淨肉率可達46.6%。該品種牛易於育肥,平均日增重最高可達813克,肉質細嫩,大理石紋明顯,味道鮮美。南陽牛對氣候適應性強,與當地黃牛雜交,後代表現良好。

魯西犢牛

魯西黃牛具有較好的肉役兼用體型,耐苦耐粗,適應性強,尤其抗高溫能力強。原產于山東省魯西南部。
體型外貌:被毛有棕色、深黃、黃色和淡黃色四種,以黃色為主,約占總數的70%左右,一般牛毛色為前深後淺,眼圈、口輪、腹下到四肢內側毛色較淡,毛細而軟。體型高大、粗壯,結構勻稱緊湊,肌肉發達,胸部發育好,背腰寬廣,後軀發育較差;骨骼細緻,管圍較細,蹄色不一,從紅到蠟黃,多為琥珀色;尾細長呈紋錘形。 肉用性能:魯西牛體成熟較晚,成年公牛平均體重650千克左右,肥育性能良好,皮薄骨細,肉質細嫩,1-1.5歲育肥平均日增重610克。18月齡屠宰率可達57.2%,並具明顯大理石狀花紋。

晉南犢牛

晉南牛屬大型役肉兼用品種,產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晉南盆地,其中以萬榮、河津和臨猗等縣所產的牛最好。
體型外貌:毛色以棗紅色為主,其次是黃色及褐色;鼻鏡和蹄趾多呈粉紅色;體格粗大,體較長,額寬嘴闊,俗稱"獅子頭"。骨骼結實,前軀較後軀發達,胸深且寬,肌肉豐滿。
肉用性能:晉南牛屬晚熟品種,產肉性能良好,平均屠宰率52.3%,淨肉率為43.4%。
5.其他地方品種 我國不同地區,還飼養著其他的一些優良地方黃牛品種,它們的體型外貌和產肉性能見表1

繁育性能

魯西黃牛繁殖力較強,母牛一般8~10月齡即可配種懷胎,母牛如初配年齡1.5~2歲,終生可產犢7~10頭,產仔率較高,公牛性成成熟略晚,一般兩歲開始配種,可利用5~7年。

種間雜交

牛屬中的 4個牛種可相互雜交,其中有的牛種雜交後代(如瘤牛×普通牛)公、母牛均有生殖能力;有的牛種雜交後代(如氂牛 ×普通牛,野牛×普通牛)母牛能生殖,公牛則不育。水牛屬中的水牛種相互間也可雜交產生後代,但與牛屬中的任何牛種雜交均不能受孕。根據這些特性,通過種間雜交創造新品種或利用其,已受到育種工作者的廣泛重視。美國用婆羅門瘤牛與歐洲的肉牛進行雜交,育成了適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條件的婆羅福特、婆羅格斯、聖赫特魯迪斯、肉牛王等肉牛品種。澳大利亞用辛地紅及沙希華瘤牛與雜交,育成了耐熱、抗蜱的澳大利亞乳用瘤牛。近年,美國還用美洲野牛(3/8)與海福特牛(1/4)和(3/8)進行三品種雜交,經過上千次雜交試驗,終於克服了雜種公牛不育的障礙,育成了增重快、耐粗飼、產肉多、肉質好、飼養成本低的肉牛新品種“比法羅”。加拿大用美洲野牛(1/2)與婆羅門牛(1/2)、夏洛來牛(1/4)、(1/16)、海福特牛 (1/16)進行多品種雜交,產生的種間雜種“卡特羅”生產性能與“比法羅”相似,對寒冷多雪的氣候尤具有良好的適應力,且能利用、灌木等植物。中國和蘇聯用普通牛與氂牛雜交,其種間雜種一代犏牛,不僅體型增大,役力更強,而且產奶性能也大大提高。但公犏牛的不育問題迄今尚未得到解決。

引進品種

西門塔爾牛

原產於瑞士,是乳、肉、役兼用品種。它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引進品種,適應性好,在許多地區用它改良本地黃牛,普遍反映改良效果好,肉用性能得到提高,日增重加快。
西門塔爾牛毛色為黃白花或淡紅白花,軀體常有白色胸帶,頭部、腹部、尾梢、四肢的飛節和膝關節以下為白色;體格粗壯結實,額寬,頭部輪廓清晰,嘴寬眼大,角細緻,前軀較後軀發育好,胸和體軀較深,腰寬身軀長,體表肌肉群明顯易見,臀部肌肉充實,股部肌肉深,多呈圓形;四肢粗壯,蹄圓厚。
西門塔爾牛體型高大,一般成年公牛體重為1000-1300千克,母牛為650-800千克;產肉性能良好,瘦肉多,脂肪分布均勻,肉質佳,屠宰率一般為63%。

夏洛萊牛

原產於法國,是世界著名的大型肉用牛種,以體型大、生長迅速、瘦肉多、飼料轉化率高而著稱。被毛白色或黃白色,少數為枯草黃色,皮膚為肉紅色。體型大而強壯,頭小而短,口方寬,角細圓形為白色,向前方伸展。腰間由於臀部肥大而略顯凹陷。頸粗短,胸深寬,背長平寬。全身肌肉很發達,尤其是臀部肌肉圓厚、豐滿,尾部常出現隆起的肌束,稱"雙肌牛"。
夏洛萊牛生長速度特快,適應性強,耐寒抗熱,產肉性能好,具有皮薄、肉嫩、胴體瘦肉多、肉質佳,味美等優良特性。成年公牛體重約1100-1200千克,母牛700-800千克,最高日增重可達1.88千克,屠宰率為65%~70%。

利木贊牛

又稱利木辛牛,為大型肉用品種。原產於法國。
毛色多為一致的黃褐色。角為白色,公牛角較粗短,向兩側伸展;被毛濃厚而粗硬;肉用特徵明顯,體質結實,體軀較長,肌肉發達,臀部寬平。
利木贊牛屬早熟型,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好,補償生長能力強,耐粗飼。成牛公牛活重可達900-1100千克,產肉性能和胴體質量好,眼肌面積大,出肉率高,肥育牛屠宰率可達65%左右,胴體瘦肉率為80%~85%,骨量小,牛肉風味好。

海福特牛

原產於英國,是古老的早熟小型肉牛品種之一。
海福特牛毛色主要為濃淡不同的紅色,並具有"六白"(即頭、四肢下部、腹下部、頸下、髻甲和尾帚出現白色)。體型較小,骨骼纖細,肉用特徵明顯;頭短、額寬,角向外側平展;軀幹呈矩形,頸短厚,頸垂髮達,軀幹肌肉發達,臀部豐滿;四肢短壯,蹄質結實。
海福特牛肥育年齡早,增重較快,飼料報酬高;肉質柔嫩多汁,味美可口,一般屠宰率為60%~65%。

其他引進品種牛

我國部分地區還引進了原產於英國的安格斯牛、短角牛,丹麥紅牛、義大利的皮埃蒙特牛等,在我國均表現出較好的改良地方品種的效果,後代雜種優勢明顯。

犢牛養殖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犢牛養殖業在畜牧產業中發展較好, 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但是犢牛養殖成活率較低, 主要是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接生護理不當
剛出生的犢牛抵抗力很差, 對外界環境很難立刻適應, 如果在接生或者是在護理過程中監護不到位, 極易使犢牛感染一些病菌造成犢牛的生病或死亡。
2 日常飼養對細節的忽視
日常飼養對犢牛的成活率也是一個關鍵環節。處於哺乳期的母牛需要大量補充營養, 而犢牛就是從母牛身上吸收營養以用來自身的發育。而很多飼養員卻疏於對犢牛進行合理科學的搭配飲食, 造成了犢牛發育不良影響犢牛的品質。
3 對牛常見疾病防禦不當
這點是造成大多數犢牛死亡的直接原因, 由於我國對犢牛常見疾病預防工作能力有限, 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同時要在未來的養殖工作中加強對常見疾病的預防。

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方法

做好重視犢牛飼養和管理的工作

犢牛飼養是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關鍵, 犢牛飼養又分為哺乳期和斷奶期。在哺乳期間要注意食物的營養均衡, 還要注意餵養的時間與次數以便提高牛乳的質量。在斷奶期間要有意識減少犢牛的牛乳餵養, 按照相關的專業比例摻雜犢牛飼料進行餵養。但注意仍要保持營養均衡, 以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為主。同時還要確保對母牛能量營養的及時補充, 補充足量的元素並保持生活環境的乾爽, 常進行衛生清潔, 抑制病菌的生長。當然還要對犢牛進行定期的健康檢查, 這對於犢牛的生長極具有積極意義。一旦發現有病情的犢牛, 要緊急進行隔離治療, 並查出病源, 對有可能被感染的犢牛進行仔細的相關檢查, 加強對犢牛的監管力度。

加強對犢牛接生護理的工作

犢牛出生時抵抗力差, 容易被感染上病菌, 因此要對犢牛接生和護理工作進行特殊的處理。但在接生護理過程中仍有相關設備、工作人員技術不足和工作人員隊伍較少等問題, 因此我們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並在這些已有的技術上進行探索拓展。因為對犢牛護理不當而引起犢牛的生病, 導致犢牛抵抗力免疫力低下, 引起犢牛多方面的疾病, 如果沒有及時的治療就會導致犢牛的死亡, 進而會很容易發生牛之間的踩踏、擠壓等事故而是的牛群之間的混亂局面, 因此管理護理人員應及時將生病的犢牛進行隔離治療。同時還要注意接生和護理工作時環境的清潔。要保持空氣的流通、衛生達標, 最重要的是儘量保持牛舍地面的乾爽否則容易滋生細菌, 對犢牛進行一定的感染。在我國犢牛養殖技術上存有缺陷的情況下, 可以合理科學的引進國外犢牛養殖技術, 尤其是對於犢牛接生護理有關的知識技術。可以短時間內解決犢牛養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 這對未來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對犢牛常見疾病的預防工作

犢牛常見的疾病也是使犢牛養殖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看重對犢牛常見傳染病的預防工作。想要預防犢牛常見疾病就需要工作人員對犢牛常見疾病有所了解, 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需要組織工作人員對犢牛常見疾病進行有關的知識培訓, 同時要對犢牛常見疾病展開研究性的討論。了解了犢牛常見疾病的知識和犢牛在哪些時期易患病才能為預防犢牛常見疾病做了基礎工作。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對犢牛提供適應生長發育的環境, 根據不同的氣候季節要調整犢牛的生活溫度和環境。保持犢牛生活環境的乾爽, 勤通風, 在冬季可以放置暖爐乾柴等措施進行保暖的工作, 或修建犢牛跑道讓犢牛進行鍛鍊, 保持健康的狀態。在夏季就要對牛舍進行降溫或是修建犢牛游泳場所, 也可以給犢牛聽一些較為舒緩的音樂, 保持犢牛愉悅的心情穩定好犢牛的情緒。對犢牛常見疾病的預防工作做得好, 能夠大大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

雜交牛特點

雜交是指2個或2個以上不同的品種、品系之間開展的交配,其後代為雜種。開展雜交,可使雜種後代獲得超過雙親平均數的生產力表現,如飼料報酬、日增重等。雜種後代適應性好,生產力強,這就是雜種優勢。
現階段,我國地方黃牛品種大部分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肉質好等優點。但生長速度慢,屠宰率、出肉率不高,出欄率低。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增加產肉量,降低飼養成本,在生產中應大力提倡飼養雜種牛,提高生產力水平。肉牛生產中飼養較多的是西門塔爾雜交牛、夏洛萊雜交牛、利木贊雜交牛、荷斯坦雜交牛等。

育肥利用

1.西門塔爾雜交牛的特點與利用 系西門塔爾公牛與本地黃牛雜交後代的總稱,雜交後代向乳肉兼用型方向發展。
西門塔爾雜交牛毛色以黃(紅)白花為主,花斑分布隨代數增加而趨整齊,白頭特徵明顯,股下、尾帚、四肢下部亦為白色。體軀深寬高大,結構勻稱,體質結實,肌肉發達。
西門塔爾雜交牛的適應性強,耐粗飼,抗寒、抗病性能較好。肥育後屠宰率可達51.6%以上,淨肉率42.3%以上,眼肌面積大。
2.夏洛萊雜交牛的特點與利用 系夏洛來公牛與本地母黃牛雜交後代的總稱,其目的是使雜交後代向肉用方向發展。
該雜種牛毛色為草白色或灰白色,有的呈乳白色。背腰平直、寬厚,臀、股、胸肌肉發達,四肢粗壯。體質結實,發育均勻,呈長方體,表現典型的肉用牛特徵。
夏洛萊雜種牛耐粗飼,在較好飼養條件下,日增重可達1000克以上,2歲時體重可達494.09±30.31千克。育肥後屠宰率可達54.9%,淨肉率達43.2%。
3.利木贊雜交牛的特點與利用 系利木贊公牛與本地黃牛雜交後代的總稱,其目的是雜交後代向肉用方向發展。
該雜種牛毛色為黃色或紅色,背腰平直,體軀較長,後軀發育良好,臀部寬平,肌肉發達,四肢稍短粗,呈肉用型。
利木贊雜種牛優勢明顯,生長速度加快,肉用特徵明顯,出肉率高,育肥後屠宰率可達51.2%以上,淨肉率41.7%以上。
4.三元雜交牛 近年來,各地還出現了不少三元雜交牛(即三個品種雜交)。其做法是從二元雜交的雜種後代中選留優秀母牛留種,再與其他品種(品系)牛雜交,形成的雜種二代牛,其雜種優勢明顯高於二元雜交後代,生產性能進一步提高,選作架子牛育肥效果更好。
5.其他雜品種的雜交牛 海福特牛、安格斯牛、短角牛、丹麥牛、荷斯坦牛等雜交牛,體型結構、生產性能均優於本地黃牛,也是良好的育肥牛。

效益分析

如果購買魯西黃牛或雜交肉牛,發情期10個月開始發情,配種後10個月下牛,每年產1隻,假設你購買 5—6月的魯西黃牛或雜交肉牛,價格在1000—1300元,一隻牛,年長體重400—500公斤,據中國農業部專家預 測,在最近3—5年價格不會低於2800元,那么純利潤也在1500元以上!
育肥肉牛效益分析
一:幼牛期,每天每頭牛需要青儲玉米桿 5--8 斤,可以少量用一些酒糟或其他一些雜草。需精細料 3--5 斤,包括玉米面 60% ,麥麩 30% (豆餅或棉籽餅、菜籽餅)任選一樣 10% 。 30 頭牛每天需一市斤食鹽,兩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預防。牛進圈後間隔一周開始驅蟲,初次與第二次要間隔四天,兩次可以用驅蟲淨去清。
育肥期:每天每頭牛需草 8--12 市斤,精細料 5--8 斤,後期追肥每天需草 12--15 斤,精細料 8--10 斤,青草加量 30% 。
二:一頭體重 300 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犢,需投資 900--1200 元左右,每月平均用草 300 斤左右,折現金 30 元上下。精細料每月 240 斤左右,折現金 150 元上下。如牛有各種疾病的預防與食鹽,每月按 30 元計算。飼養 200 頭牛需飼養員 2 人,籌備草料與管理 2 人。人均工資每月按 600 元計算,飼養半年總計工資一萬四千四百元。每頭牛合工資費用不過 80 元。如每月平均生長 120 斤那么半年就可以生長 720 市斤,加上原來買的 300 斤總計就可以達到 1000 斤以上。就可以算出每頭牛的飼養成本如下 ( 一 ) :每頭有牛需投資 1200 元左右(二):運輸、檢疫等各種費用預計 100 元左右(三):飼養與管理工資 100 元左右(四):草加精細料總計 1100 元左右(五):疾病預防與食鹽 200 元左右(六):每頭牛到出欄總計費用 2700--2900 之間
三:飼養六個月加上買牛時的體重按 1000 斤計算每頭牛可賣到 4400 元左右,除去上述每頭牛的全部費用 2700--2900 元那么一頭牛的純利潤就是 1500-1700 元,在管理不好的情況下也不低於飼養半年也不低於 1300 元。
四:就一般規律來說,每年買牛的最好時機在農曆的10~11月份,夏季在5~6月,賣牛的最好時機是在農曆的2~3月初生牛犢有三怕 犢牛出生後,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往往會出現窒息、假死、便秘以及臍炎等各種病狀,直接威脅犢牛的存活和健壯。

飼養注意事項

一怕窒息:在出現難產時,犢牛在母體中因粘液和羊水的長時間堵塞而出現窒息病狀。窒息程度輕時,呼吸微弱而急促,時間稍長,可發現黏膜發紺,舌垂口外,口、鼻內充滿羊水和粘液,心跳和脈搏快而弱,僅角膜存在反射。犢牛發生窒息時,可以進行人工呼吸,將犢牛頭部放低,後軀抬高,由一人握住兩前肢,前後來回拉動,交替擴展和壓迫胸腔,另一人用紗布或毛巾擦淨鼻孔及口腔中的粘液和羊水。進行人工呼吸的同時,還可使用刺激呼吸中樞的藥物,如山梗茶鹼5—10毫克,尼可剎米25%油溶液1.5毫升等。
改良魯西黃牛改良魯西黃牛
二怕便秘:此症通常指犢牛出生後24小時內不排糞,且表現出不安、拱背、翹尾作排糞狀等。嚴重時腹痛、食欲不振,脈搏快而弱,有時出汗。直腸檢查,可以摸到乾硬的糞塊。犢牛發生便秘後,要及時用肥皂水灌腸,使糞便軟化,以便排出。直腸灌注植物油或石蠟油300毫升,也可熱敷及按摩腹部,或用大毛巾等包紮犢牛腹部保暖減輕腹痛。
三怕臍炎:臍炎是犢牛出生後臍帶斷端感染細菌而發生的一種炎症。觸診其臍部時犢牛表現疼痛,在臍帶中央及其根部皮下,可以摸到如鉛筆桿粗的索狀物,流出帶有臭味的濃稠膿汁。防治方法是:在臍孔周圍組織發炎時,臍部先剪毛消毒,再用青黴素普魯卡因注射液在臍孔周圍皮下分點注射,並與局部塗以松餾油與5%碘酒等量合劑,如有濃腫和壞死,應排出膿汁和消除壞死組織,用消毒液清洗後,撒上磺仿磺胺粉或呋喃西林粉以及其它抗菌消炎藥物,並用繃帶將局部包紮好。

肉用培育技術

1、犢牛護理技術
犢牛出生後1 小時內要吃上初乳。如果母牛由於某些原因造成犢牛吃不到初乳乳汁不足,則需用人工乳代替。人工乳應根據犢牛營養需要配製,餵時充分攪拌均勻後,加熱至38~40℃飼喂,每天4~5次。犢牛出生7~10 天后,可隨母牛牽至室外或運動場內自由運動半小時。一個月後可增加至1~2個小時,以後可逐漸延長。犢牛舍要保持清潔、乾燥、衛生,冬季注意保暖,夏季要注意通風防暑。犢牛每天要供給潔淨的水,讓其自由飲用。犢牛常見疾病有犢牛大腸桿菌病(白痢病)、營養性下痢、犢牛肺炎等,具體治療方法由獸醫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2、犢牛早期補料技術
早期補料從2~3月齡開始,在母牛圈外單獨設定犢牛補料欄或補料槽,以防母牛搶食。每天補餵1~2次,補餵1次時在下午或黃昏進行;補餵2次時,早、晚各餵一次。補料時將混合精料與水1:2.5混合成濕稠料。餵量要根據母乳多少和犢牛體重來確定,一般2月齡時開始試餵混合料,增強犢牛對補料的適應性;3月齡日餵混合料0.2~0.3 千克;4月齡日餵混合料0.3~0.8 千克;5月齡增加到0.8~1.2 千克,6月齡1.2~1.5 千克。在補料期間,供給犢牛柔軟、質量好的粗料,讓其自由採食。混合料根據犢牛營養需要配製。早期補料參考配方:玉米面47%,麩皮13%,豆餅20%,草粉(或玉米秸粉)15%,磷酸氫鈣1.2%,食鹽0.8%,添加劑3%。

快速育肥

品種選擇
選擇夏洛來、西門塔爾、利木贊或黑白花等優良公牛與本地母牛雜交改良所生的雜種犢牛。
吃足初乳
肉用犢牛一般為自然哺乳,犢牛生後1~1.5小時及時餵給初乳,7日內一定要吃足。因為初乳有助於抗菌、瀉胎糞、營養極為豐富。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
飼養管理
犢牛的提早補飼至關重要。1周齡時開始訓練飲用溫水。為促進犢牛瘤胃的發育和補充犢牛所需的養分,提早餵給一些青、粗飼料的精料:一般在10~20日齡開始訓料,開始訓料時將精料製成粥狀,並加入少許牛奶,初日餵10~20克,逐漸增加餵量;20日齡開始每日給10~20克胡蘿蔔碎塊,以後逐漸增加餵量;30日齡時,欄內設乾草機理,誘其採食;60日齡開始加餵青貯飼料,首次餵量為100~150克。隨著犢牛採食量的增加,必須保證充足的飲水。犢牛與母牛要分欄飼養,定時放出哺乳。犢牛要有適度的運動,隨母在牛舍附近牧場放牧,放牧時適當放慢行進速度,保證休息時間。犢牛達135日齡時斷奶。
育肥舍消毒
在犢牛轉入育肥舍前,對育肥舍地面、牆壁用2%火鹼溶液噴灑,器具用1%的新潔爾滅溶液或0.1%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犢牛斷奶後轉入育肥舍飼養
育肥舍為規範化的塑膜暖棚舍,舍溫要保持在6℃~25℃範圍內,確保冬暖夏涼。夏季搭遮蔭棚,保持通風良好,當氣溫30℃以上時,應採取防暑降溫措施。冬季扣上雙層塑膜,要注意通風換氣,及時排除氨氣,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按牛體由大到小的順序拴系、定槽、定位,韁繩以40~60厘米為宜。

育肥牛飼養

牧草、農作物秸稈、青(半乾)貯秸稈、氨化秸稈、微貯秸稈、塊根塊莖及身藤、酒糟、甜菜渣、玉米、菜籽餅、高粱、葵花餅、麥麩、豆餅、棉籽餅、食鹽、礦物質類、添加劑等,均可飼餵育肥犢牛。犢牛轉入育肥舍後訓飼10~14日,使其適應環境和飼料並逐漸過渡到育肥日糧。
夏季,水草茂盛,也是放牧的最好季節,充分利用野生青草的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和消化率高的優點,採用放牧育肥方式。
當溫度超過30℃,注意防暑降溫,可採取夜間放牧的方式,以充分利用牧草轉化為牛肉,降低飼養成本,增加經濟效益。春秋季時白天放牧,夜間補飼一定量青(半乾)貯、氨化、微貯秸稈等粗飼料和少量精料。
冬季要補充一定的精料,適當增加能量飼料(棉籽餅等),提高犢牛的防寒能力,降低能量在基礎代謝上的比例。育肥牛的日糧配方參考如下:
配方一:玉米面35.2%,豆餅5.9%、酒糟29.3%、乾草29.3%、食鹽0.3%,另加複合添加劑1%;
配方二:精料19.6%~22.4%、酒糟26.4%~27.1%、乾草8.4%~9.1%、微貯秸稈42.2%~44.2%,另加複合添加劑1%。

育肥牛管理

舍飼育肥犢牛日飼餵3次,先餵草料,再餵配料,最後飲水。注意禁止飼餵帶凍的飼料和飲用冰冷的水,寒冬季要飲溫水。一般在餵後1小時飲水。育肥牛10~12月齡要驅蟲1次。
“蟲剋星”每頭需口服劑量為每千克體重0.1克;“左旋咪唑”每頭牛口服劑量為每公斤體重8毫克。
12月齡時,要健胃1次,口服劑量為每頭牛60~80克。日常每日劇拭牛體1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保持牛體衛生,飼養用具也要經常洗刷消毒。
育肥牛要按時搞好疫病防治,經常觀察牛採食、飲水和反芻情況,發現病情及時治療。

適時出欄

當育肥牛18~22月齡,體重達500公斤,且全身肌肉豐滿,皮下脂肪附著良好時,即可出欄。

腹瀉防治

病狀

腹瀉是指糞便含有過量的水分,通常是正常小牛的5~10 倍,便有異味,顏色呈黃色或白色。生後1 周齡以內的犢牛出現腹瀉時,突然發病,排出白色水樣便,大多經2~4天即死亡,一般認為主要是由於大腸桿菌所引起,生後10 日齡以內的犢牛症狀較輕的,多呈慢性經過。病初糞便呈水樣,食慾減退或廢絕,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鼻赫膜乾燥,皮膚彈力下降、眼球凹陷等脫水症狀。不久體溫降低呈虛脫狀態,並發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一般認為犢牛的中毒性腹瀉90 % 以上是與大腸桿菌有關係的,其他大都是幾種病毒混合感染。沙門氏桿菌引起的腹瀉,多見於生後2~3 周齡的犢牛,死亡率也高。其特徵是突然發病、精神沉鬱、食慾廢絕,體溫升高至40 ℃ 左右。排混有茹液和血液的腹瀉便,也有的引起腦炎,出現神經症狀,由於嚴重的脫水和衰弱,經過5~7 天而死亡。

預防

對危險因素的及早察覺有助於腹瀉的早期預防和診斷。如能早期診斷並能配合防治措施,犢牛臨床型腹瀉和死亡率會急劇下降。對於剛出生的犢牛,可以儘早投服預防劑量的抗生素藥物,對於防止本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可以給懷孕期的母牛注射用當地流行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菌株所製成的菌苗。發病嚴重的地區,應考慮給妊娠母牛注射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疫苗。給孕母牛接種後,能有效地控制犢牛腹瀉症的發生。通常小牛食慾很好,小牛生病的第一徵兆可以在飼餵時察覺到.如果小牛食慾差或無飢餓感,並有口鼻乾燥、鼻孔流濃涕、糞便乾硬、體溫升高(肛溫高於39 ℃ )等症狀時,可能會發生腹瀉,此時應減少牛奶飼餵量或停飼,餵補液鹽加溫水,並找獸醫早期治療。

治療

對發病的犢牛要立即隔離進行治療,加強護理。① 對腹瀉脫水嚴重的犢牛,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 毫升,25 %葡萄糖液250 毫升,四環素75 萬單位,1 次靜注。② 對中毒性消化不良牛,5 %碳酸氫鈉液100 毫升,25 %葡萄糖液200 毫升,生理鹽水6 叨毫升,1 次靜注,每日1~2 次,連續2~3 天。③ 伴有肺炎牛,氨節青黴素so 萬單位,安痛定注射液10毫升,1 次肌注,每日2 次,磺胺眯、碳酸氫鈉各5 克,灌服。④ 犢牛腹瀉時,要減少或停止餵飼牛奶,應經口內服電解質液。⑤ 大部分初生犢牛(0~7 日齡)突然發生腹瀉可酌情採取少餵或停飼的方法,也可配合使用一些抗生素,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冬季護理要點

一般情況下,犢牛生後半小時就能自行站立,去尋找母牛的乳頭吸吮母乳,但個別母牛在懷孕期間因身體狀況不佳等原因往往生下弱體犢牛,這樣就需要加強人工護理。
一、牧牛出生後 吮乳前用清潔布,蘸溫水,擦去乳房污物,輕輕揉搓乳房,待乳汁欲滴時讓小牛吮吃。
二、對弱體犢牛 要人工協助小牛站立吮乳,若小牛不能站立時,可把初乳擠出,抹在手指上,引誘小牛舔食;或用奶瓶給小牛餵食,1小時1次,待小牛能自行吮乳為止。
三、適時補料 犢牛生後14天可始訓練補飼乾青草,1月後開始訓練吃精料,加溫水濕潤後放小食槽內進行引食,也可煮粥餵食。
四、掌握飼料的投餵量 1月齡的犢牛每日可餵飼料50克,2月齡可增加到500克,3月齡可在飼料中加入適量鮮青草或青貯飼草,以後即可斷乳。
五、冬季牛舍要防陰暗潮濕 天好的時候,把大牛牽到院內讓小牛自由活動,多曬太陽。
六、刷拭牛體 若準備將小牛 當作使役備用牛來培養,要多和小牛接觸親近。刷拭牛體可保持牛體清潔,刷拭時由前向後,由上向下。但要注意少摸頭頂,以免養成頂人習慣。
犢牛消化不良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一、病因
1、母畜與幼畜飼養管理不當:發病多在吸吮母乳不久,或過1~2d發病。犢牛吃不到初乳或量不足,使體內形成抗體的免疫球蛋白來源貧乏,導致犢牛抗病力低。如乳頭或餵乳器不沽,人工給乳不足,乳的溫度過高或過低,由哺乳向餵料過渡不好等,均可引起該病發生。
2、妊娠母畜的不全價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缺乏,可使母畜的營養代謝紊亂,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犢牛發育不良、體質衰弱,抵抗力低下。如母乳中缺乏VA時,可引起犢牛消化道黏膜上皮角化;VB不足時,可使胃腸蠕動機能障礙;VC缺乏時,可減弱幼畜胃的分泌機能。
3、犢牛周圍環境不良:如溫度過低、圈舍潮濕、缺乏陽光、悶熱擁擠、通風不良等。
二、臨床症狀
該病以腹瀉為特徵,初期犢牛精神尚好,以後隨病情加重出現相應症狀。腹瀉糞便呈粥狀、水樣、呈黃色或暗綠色,腸音高朗,有臌氣及腹痛症狀。脫水時,心跳加快,皮無彈性,眼球下陷,衰弱無力,站立不穩。當腸內容物發酵腐敗,毒素吸收出現自體中毒時,可出現神經症狀,如興奮、痙攣,嚴重時嗜睡、昏迷。
三、預防
加強母畜妊娠期飼養管理,尤其妊娠後期應給予充足的營養,保證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供應量;改善衛生條件及飼養護理措施;犢牛出生後要儘早吃到初乳,圈舍既要防寒保暖,又要通風透光。定期清洗消毒,更換墊草等。
四、治療
1、施行飢餓療法:禁乳8~10h,此間可口服補液鹽,即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按50~100ml/kg標準補給。
2、排除胃腸內容物:用緩瀉劑或溫水灌腸排除胃腸內容物,促進消化,可補充胃蛋白酶和適量VB、VC。
3、服用抗菌藥物:為防止腸道感染可服用卡那黴素0.005~0.01g/kg體重。為防止腸內腐敗、發酵,也可適當用克遼林、魚石脂、高錳酸鉀等防腐制酵藥物。

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技術措

犢牛分娩護理

當母牛出現分娩困難或是人工助產不當時, 會直接導致犢牛出現肺炎、窒息等惡性疾病, 若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 會使犢牛難以存活。因此, 對即將分娩的母牛做好分娩護理, 加強監控, 母牛分娩時採用正確的人工助產, 是確保犢牛健康出生的關鍵。在母牛分娩護理中, 應注意對剛出生的犢牛進行口腔、鼻腔處的黏液清除, 以防窒息;若犢牛臍帶未被扯斷, 應將剪刀消毒後在腹部10 cm處剪斷, 以防感染炎症。

飼養管理

在犢牛的飼養中, 不僅要添加精飼料, 還要區分哺乳期及斷奶期的分段飼養管理, 有助於提高犢牛的免疫力, 為犢牛健康生長打下基礎。在哺乳期, 要確保初乳質量、飼養時間以及飼養量。初乳中具有較高的營養成分, 有助於犢牛免疫系統的建立, 早期哺乳的5~7 d, 每天哺乳4次, 定時餵養, 餵養量根據犢牛的體重情況而定;斷奶期的飼養, 是初乳過渡到飼料的重要階段, 精飼料以高蛋白、高能量為主, 在添加的同時應逐漸減少初乳量, 時刻注意犢牛的營養情況, 同時做好牛舍通風、清潔等工作, 為犢牛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疾病防控措施

首先要對常見病及傳染病熟知和防控, 例如腹瀉、支氣管肺炎等, 以便於做好相關的應急措施。其次, 定期對牛舍清理和消毒, 改善犢牛養殖環境, 對一些常見疾病做好疫苗注射與預防, 例如青黴素配鏈黴素聯合進行肌肉注射可預防犢牛支原體肺炎等。對於患病的犢牛, 要進行針對性治療, 例如口服氟哌酸可治療犢牛腹瀉等, 把控藥量和用藥規範, 並保證犢牛治療期間的營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