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犢(動物)

牛犢(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國優良的地方犢牛品種,毛色為紅色或黃色,口、鼻、眼田周圍、四肢內側及尾帚毛色較淺,角為白色,蹄為紅褐色。頭較短小,額寬,胸部寬深,體軀較長,後軀肌肉豐滿,四肢粗短。平均成年體重:公牛1100千克、母牛600千克;在法國較好飼養條件下,公牛活重可達1200——1500千克,母牛達600——800千克。我國著名品種有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和晉南牛等。同時,聊齋故事中,有一篇《牛犢》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犢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 亞科:牛亞科
  • :牛屬
  • 分布區域:產於陝西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
  • 英文名稱:calf
基本概念,秦川,南陽,魯西黃牛,晉南,犢牛飼養,成活率,常見病,犢牛診治,

基本概念

秦川

秦川牛是我國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種,原產於陝西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當前飼養的總數在80萬~100萬頭以上。
體型外貌:毛色以紫紅色和紅色居多,約占總數的80%左右,黃色較少。頭部方正,鼻鏡呈肉紅色,角短,呈肉色,多為向外或向後稍彎曲;體型大,各部位發育均衡,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強健;肩長而斜,前軀發育良好,胸部深寬,肋長而開張,背腰平直寬廣,長短適中,薦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壯結實,前肢間距較寬,後肢飛節靠近,蹄呈圓形,蹄叉緊、蹄質硬,絕大部分為紅色。 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體重600-800千克。易於育肥, 肉質細緻,瘦肉率高,大理石紋明顯。18月齡育肥牛平均日增重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達58.3%,淨肉率50.5%。

南陽

南陽牛屬大型役肉兼用品種,產於河南省的西南部南陽地區,總數約130萬頭。
體型外貌:毛色多為黃色,其次是米黃、草白等色;鼻鏡多為肉紅色,多數帶有黑點;體型高大,骨骼粗壯結實,肌肉發達,結構緊湊,體質結實;肢勢正直,蹄形圓大,行動敏捷。公牛頸短而厚,頸側多皺紋,稍呈弓形,髻甲較高。
肉用性能:成年公牛體重為650-700千克,屠宰率在55.6%左右,淨肉率可達46.6%。該品種牛易於育肥,平均日增重最高可達988克,肉質細嫩,大理石紋明顯,味道鮮美。南陽牛對氣候適應性強,與當地黃牛雜交,後代表現良好。

魯西黃牛

魯西牛具有較好的肉役兼用體型,耐苦耐粗,適應性強,尤其抗高溫能力強。原產于山東省西南部,當前約有45萬頭。
體型外貌:被毛有棕色、深黃、黃色和淡黃色四種,以黃色為主,約占總數的70%左右,一般牛毛色為前深後淺,眼圈、口輪、腹下到四肢內側毛色較淡,毛細而軟。體型高大、粗壯,結構勻稱緊湊,肌肉發達,胸部發育好,背腰寬廣,後軀發育較差;骨骼細緻,管圍較細,蹄色不一,從紅到蠟黃,多為琥珀色;尾細長呈紋錘形。 肉用性能:魯西牛體成熟較晚,成年公牛平均體重650千克左右,肥育性能良好,皮薄骨細,肉質細嫩,1-1.5歲育肥平均日增重610克。18月齡屠宰率可達57.2%,並具明顯大理石狀花紋。魯西黃牛,肉質鮮嫩,肌纖維間均勻沉積脂肪形成明顯的大理石花紋,具有無可比擬的良種優勢。周總理在世時送給日本友人兩頭魯西黃牛,如今日本有大理石花紋的牛肉比普通牛肉價格高一倍還多。本縣所產牛肉、牛皮(皮質密,韌性好,先進機器能分割六層),多用於出口,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
牛犢牛犢

晉南

晉南牛屬大型役肉兼用品種,產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晉南盆地,其中以萬榮河津臨猗等縣所產的牛最好。
體型外貌:毛色以棗紅色為主,其次是黃色及褐色;鼻鏡和蹄趾多呈粉紅色;體格粗大,體較長,額寬嘴闊,俗稱"獅子頭"。骨骼結實,前軀較後軀發達,胸深且寬,肌肉豐滿。
肉用性能:晉南牛屬晚熟品種,產肉性能良好,平均屠宰率52.3%,淨肉率為43.4%。
中國的黃牛品種其中魯西黃牛是我國名貴牛種之一,其體軀高大,結構勻稱,健壯威武,肉用價值高,聞名海內外.體型特徵:被毛從淺黃到棕紅,以黃色居多,鼻與皮膚均為肉紅色,部分有黑色斑點。多數牛具有完全不完全的三粉特徵,即眼圈、口輪、腹下為粉白色;公牛角型多為“倒八字角”或“扁擔角”,母牛角型以“龍門角”較多。公牛頭短而寬,前軀發達,頸部短粗壯,肉垂明顯,肩峰高大,胸深而寬,四肢粗壯;母牛頸部較長,背腰平直,四肢強僵?蹄多為琥珀色,尾細長呈紡錘形。
繁育性能:
魯西黃牛繁殖力較強,母牛一般8~10月齡即可配種懷胎,母牛如初配年齡1.5~2歲,終生可產犢7~10頭,產仔率較高,公牛性成成熟略晚,一般兩歲開始配種,可利用5~7年。
中國固有的普通黃牛種。在中國的飼養頭數居大家畜或牛類的首位,黃牛飼養地區幾遍全國。在農區主要作役用半農半牧區役乳兼用,牧區則乳肉兼用。頭部略粗重,角形不一。體質粗壯,結構緊湊,肌肉發達,四肢強健,蹄質堅實。因自然環境和飼養條件不同而分為北方黃牛、中原黃牛和南方黃牛3類。飼養方法大致分為舍飼、半舍飼和放牧3種。 雄性身體比雌性強大;兩性均具角,橫切面呈圓形;有的種類頸下垂肉發達,有的不明顯;雄性上體通常深棕褐色、灰褐色、棕黑色 ,雌性毛色略淺 ;腿的下部多白色。

犢牛飼養

犢牛是指3~6月齡之內以乳汁為主要營養來源的初生小牛。由於其消化特點和成牛有顯著不同,因此,在飼養管理上也應有自己的特點,主要突出“三早”,把好“三關”,防好“兩病”。
一、突出“三早”
(一)早吃初乳母牛分娩後一周內所產的乳叫初乳。初乳中含有十分豐富的養分、各種抗體和溶菌酶,對小牛的健康成長十分有益。因此,小牛出生後,要在30分鐘內讓其吃到初乳,以確保小牛的健康生長。
(二)早期斷奶自然哺乳一般讓犢牛吃六個月的初乳,人工哺乳也要吃三個月的母乳。早期斷奶一般指1~2月齡斷奶。這樣做一是可以減少犢牛的哺乳量,節約大量商品奶,降低犢牛的培養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二是犢牛的哺乳期縮短,可以節約一部分勞力,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三是可以提早補料,促進犢牛瘤胃的早期發育,從而提高犢牛的培育質量,提高犢牛的成活率,減少死亡損失。
(三)及早開食就是讓犢牛儘量早一點吃上草料。犢牛一般在10日齡時出現反芻,15日齡就可以採食一點柔軟的乾草,30日齡時其胃腸機能已基本發育健全。生產中為促進犢牛的胃腸發育和機能健全,一般於10日齡前,就開始餵給易消化的麥麩、玉米粉、
豆粉等,15日齡讓其自由採食曬制的青綠乾草。待犢牛每天可以吃進1千克乾食料時,就可以斷奶了。
在認真做好“三早”的基礎上,為節省鮮奶,提高效益,還應採用人工乳代替全乳培育犢牛。常用的人工乳配方為:脫脂奶粉69%,動物脂肪24%,乳糖5.3%,二價磷酸三鈣1.2%。此外,每千克人工乳粉加35毫克四環素和適量的維生素A、D、E等。按1千克乳粉加淨水7.5千克稀釋即可。具體餵法:犢牛出生後前3天餵初乳;第4天用2千克母乳加0.5千克人工乳;第5天加1千克人工乳;第6天加1.5千克人工乳;第7天1千克母乳加3千克人工乳;第8天即可完全餵人工乳;到12日齡時人工乳的餵量可增至12千克,每天餵給兩次。

成活率

1、促進母牛白天產犢
母牛產犢集中在4~5月份,且多數在夜間。照料不周使牛產犢時間過長,會造成產道感染、生殖道損傷等病:同時,也造成新生犢牛假死、孱弱或感冒等症的發生。實踐證明讓母牛夜間採食,可促使白天產犢。
當前,普遍做法是讓妊娠最後1個月的母牛在夜間採食,這樣可促使70%以上的母牛在白天產犢。白天產犢便於觀察,有利於助產,可避免冬天不良因素的影響,減少產科病,提高產犢成活率。
2、實行藥物保胎
對正常母牛配種後肌肉注射Ve500毫克或在輸精後再將0.5%新斯的明溶液2毫克注入子宮頸內,可有效地保證受胎和保胎。
3、加強飼養管理
母牛懷胎後,要加強飼養管理,適當運動。產奶期一般掌握在2個月左右,促使體內營養積蓄,恢復體力和乳腺機能,充分休養生息,確保犢牛順產。
4、做好助產工作
母牛將要臨產時,要晝夜看護。分娩時,先用溫水和來蘇兒水清洗、消毒外陰部,用濕布擦乾後軀,靜靜等候產出。一般母牛都能自行產出,不必助產。對胎位不正不能自行產出的,可進行人工助產。
一般助產是:當胎兒頭部露出陰部外,應及時撕破胎膜,要保護好會陰部和陰唇,防止陰唇上下聯合撕裂。若是尾位正位產時,要及時迅速抽出胎兒。
一般助產是用手或消毒的細繩拴住兩前肢系部(或兩後肢系部),交助手拉住術者雙手伸入產道,以母指插入口角,捏住下齶,術者和助手協調動作,隨母牛的勁,用力拉(兩腿交替拉)。
用力的方向應向母牛臀部的後下方,到胎兒產出為止。
5、加強犢牛培育
要提倡“三分配、七分育”,對產後犢牛要精心護理。要按標準餵奶、補料,保證犢牛正常發育,改變過去那種“生下來象樣,長來長去走型變樣,最後凍配不凍配一個樣”的現象。

常見病

犢牛常見病的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臍炎
觸診其臍部時牛犢表現疼痛、拱背,在臍帶中央及其根部皮下,可以摸到如鉛筆桿粗的索狀物,流出帶有臭味的濃稠膿汁,輕症臍帶殘段脫落,臍孔處鮮紅濕潤,有少量膿性分泌物或潰瘍糜爛。重症時,臍輪周圍出現膿腫,流出帶臭味的濃稠膿汁,腫脹常波及周圍腹部,牛犢出現食慾減退、精神沉鬱、呼吸與脈搏加快、體溫升高、臍帶局部增溫等全身症狀,如不及時治療,最後會死於敗血症。防治方法:在臍孔周圍組織發炎、腫脹而無其他全身症狀時,臍部先剪毛消毒,再用青黴素普魯卡因注射液在臍孔周圍皮下分點注射,並於局部塗以松溜油與5%碘酒等量合劑。如已發生化膿或壞死,應排出膿汁,清除壞死組織,用消毒液清洗後,撒上碘仿磺胺粉或呋喃西林粉以及其他殺菌消炎藥物,並用繃帶將局部包紮起來。
窒息母牛難產
犢牛會因母體中黏液和羊水的長時間堵塞而出現窒息。犢牛窒息時,可做人工呼吸搶救。將犢牛頭部放低,後軀抬高,由一人握住兩前肢,前後來回拉動,交替擴展和壓迫胸腔,另一人用紗布或毛巾擦淨鼻孔及口腔中的黏液和羊水。在做人工呼吸時,必須耐心,直至犢牛出現正常呼吸才可停止。做人工呼吸的同時,可使用刺激呼吸中樞的藥物如山梗茶鹼5-10毫克,25%尼可剎米油溶液1.5毫升等,效果較好。
拉稀
該病發病率高,尤其是人工哺乳時,發病率更高,輕者影響生長發育,重者可致死。防治方法:輕症可服用食母生、胃蛋白酶、乳酶生等助消化藥物,對劇烈腹瀉,排水樣糞便但無特殊腥味的,選用鞣酸蛋白、痢特靈、磺胺脒、次硝酸鈉、黃連素等止瀉藥。對重症者應及時補液,並配合碳酸氫鈉、維生素C等解毒藥物治療,因母牛乳房炎等疾病而導致犢牛拉稀的,應治療母牛疾病或更換健康母牛的乳汁或人工餵養,保證初生牛犢吃足4天初乳。
便秘
此症通常指犢牛出生後24小時內不排糞,且表現出不安、拱背和翹尾作排糞狀等。犢牛便秘後,要及時用肥皂水灌腸,使糞便軟化,以便排出。然後,直腸灌注植物油或石蠟油300毫升,也可熱敷及按摩腹部,或用大毛巾等包紮犢牛腹部保暖,以減輕腹痛。

犢牛診治

一、病因
1、母畜與幼畜飼養管理不當:發病多在吸吮母乳不久,或過1~2d發病。犢牛吃不到初乳或量不足,使體內形成抗體的免疫球蛋白來源貧乏,導致犢牛抗病力低。如乳頭或餵乳器不沽,人工給乳不足,乳的溫度過高或過低,由哺乳向餵料過渡不好等,均可引起該病發生。
2、妊娠母畜的不全價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缺乏,可使母畜的營養代謝紊亂,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犢牛發育不良、體質衰弱,抵抗力低下。如母乳中缺乏VA時,可引起犢牛消化道黏膜上皮角化;VB不足時,可使胃腸蠕動機能障礙;VC缺乏時,可減弱幼畜胃的分泌機能。
3、犢牛周圍環境不良:如溫度過低、圈舍潮濕、缺乏陽光、悶熱擁擠、通風不良等。
二、臨床症狀
該病以腹瀉為特徵,初期犢牛精神尚好,以後隨病情加重出現相應症狀。腹瀉糞便呈粥狀、水樣、呈黃色或暗綠色,腸音高朗,有臌氣及腹痛症狀。脫水時,心跳加快,皮無彈性,眼球下陷,衰弱無力,站立不穩。當腸內容物發酵腐敗,毒素吸收出現自體中毒時,可出現神經症狀,如興奮、痙攣,嚴重時嗜睡、昏迷。
三、預防
加強母畜妊娠期飼養管理,尤其妊娠後期應給予充足的營養,保證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供應量;改善衛生條件及飼養護理措施;犢牛出生後要儘早吃到初乳,圈舍既要防寒保暖,又要通風透光。定期清洗消毒,更換墊草等。
四、治療
1、施行飢餓療法:禁乳8~10h,此間可口服補液鹽,即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按50~100ml/kg標準補給。
2、排除胃腸內容物:用緩瀉劑或溫水灌腸排除胃腸內容物,促進消化,可補充胃蛋白酶和適量VB、VC。
3、服用抗菌藥物:為防止腸道感染可服用卡那黴素0.005~0.01g/kg體重。為防止腸內腐敗、發酵,也可適當用克遼林、魚石脂、高錳酸鉀等防腐制酵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