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犢(《聊齋志異》篇目)

牛犢(《聊齋志異》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牛犢》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牛犢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楚中一農人赴市歸,暫休於途,有術人後至[1],止與傾談。忽瞻農人曰:“子氣色不祥,三日內當退財,受官刑。”農人曰:“某官稅已完,生平不解爭鬥,刑何從至?”術人曰:“仆亦不知。但氣色如此,不可不慎之也!” 農人頗不深信,拱別而歸。次日,牧犢於野,有驛馬過[2],犢望見,誤以為虎,直前觸之,馬斃,役報農人至官,官薄懲之,使償其馬。蓋水牛見虎必斗,故販牛者露宿,輒以牛自衛;遇見馬過,急驅避之,恐其誤觸也[3]。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術人:俗稱從事巫祝占卜的人,此指相士。
[2]驛馬:驛站的馬,供官府載人或郵傳之用。
[3]恐其誤觸:此據青柯亭本,原無“觸”字。

譯文

湖北有一個農民,趕集歸來,在路上略事休息。有個相面的自後面過來,停住與農人交談,忽然端詳端詳農人說:“你氣色不吉利,三天內當破財,受官府刑罰。”農人說:“我官糧已經交完,平生不懂得和人家爭鬥,刑罰從何而來?”相面的說:“我也不知道。但從你氣色上看是這樣,不能不謹慎啊!”農人不太相信,拱拱手,二人分別。
第二天,農人在田野里放牧牛犢,有一匹驛馬經過。牛犢望見,誤以為是老虎,直奔過去,用腦袋猛頂,竟將馬頂死。趕驛馬的忙報了官,官府倒沒怎么懲罰農人,只命他賠匹馬。
原來,水牛見虎必斗,所以牛販露天住宿時,往往用牛自衛;遠遠望見有馬匹經過,就急忙將牛驅趕開躲避,就是恐怕牛誤頂了馬。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